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这些铁料最大的问题就是杂质含量不一,但凡要使用,还需要精炼一遍。但是文思院可没有精炼炉子,只能请军器监帮忙精炼。

    若是平时自然是没什么问题,但是随着军器监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他们就不怎么乐意替文思院干这种苦力活了。

    甚至于,孙元化借口通州仓铁库中的铁料质量不纯,请崇祯直接把这些铁料拨给军器监作为二次精炼的原料了。

    孙元化的做法,让文思院连生铁来源都断了去,想要使用铁料,反而要向军器监购买,或是在市场上高价收购了。

    虽然文思院辖下的各工坊盈利不错,加上军器监还需要文思院属下的水泥工坊提供水泥,因此不敢掐断文思院的铁料供应,但是拖延上几天的事,还是时有发生的。

     




第248章 关于今年的海贸
    在武英殿皇帝的办公房内,崇祯正在召见汪逢元,两人正在讨论关于新开办的邮政银行事务。

    汪逢元一脸担忧的看着皇帝说道:“陛下,你该不会真的答应,让他们获得邮政银行51%的股权吧这样的话,我们恐怕就无法控制这间银行了。这些商人一向好利贪财,也未必会配合朝廷颁发的金融政策啊。”

    朱由检不在意的说道:“如果他们真的不遵守朝廷颁发的政策,该处罚就处罚,该接管银行就接管银行,这又有什么难办的呢重要的是,户部有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

    朕给了你金融管理委员会的职位,不是让你身上多个头衔,而是让你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变成朝廷的法令。如果你连法令都拟定不错,朕又有什么理由替你撑腰呢”

    崇祯的话语让汪逢元有些无言以对,看着他脸色通红的样子,朱由检稍稍缓和了脸色,更为温和的对他说道:“你是大明中央银行的行长,同时也是金融管理委员会的副委员长。

    所以你对设立新银行一事,不应该仅仅从中央银行的角度去看,也要考虑到朝廷的大局。

    什么是朝廷的大局,解决国库匮乏之用就是朝廷的大局。大明现在各处都要兴修水利、道路、码头,还要赈济灾民,那样不要花钱光凭中央银行的资本能够无限支持下去吗

    而且多上几家银行,虽然多了些竞争,但是在各地能够多几家网点,这显然是一件好事。兑换纸币这事,总是越方便才越容易推行。比起些许贷款的利益,让大明百姓认可纸币的使用,才是银行最大的利益。”

    汪逢元想了一会,终于明白了过来,他赶紧拱手对着崇祯说道:“臣愚昧,看事情还是肤浅了些。陛下说的不错,就算胡广元他们拥有邮政银行的最大股权,只要他们承认纸币的价值,那么这间银行的资金也就能为我们所用了。”

    听到汪逢元听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朱由检才点了点头,继续说了下去:“让纸币通行于全国还只是第一步,想要让百姓们相信纸币的含银量,除了用纸币能够随时随地兑换白银,还必须要让百姓们重新信任朝廷。

    大明是这么广阔的一个地方,我们不能保证,或是永远保证,朝廷发行的纸币能够在随便什么时候,随便什么地方,完全不打折扣的兑换成银两。

    因此,想要让纸币保持信用,就必须让百姓相信朝廷,只要他们拿着纸币,迟早会兑换到银两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用担心,出现了某些突发状况时,纸币会出现大规模的挤兑风潮,从而变得一文不值。”

    “朝廷的信用敢问陛下,这个要怎么竖立”汪逢元知道如何维护一个商号的诚信,但是对于朝廷的信用,他就有些不知所措了。

    不是说他想不到方法,而是他不敢去想,用经营商号的方式去经营朝廷的信用,这种事想一想都是大逆不道吧。

    作为一个经历过许多故事的老人,汪逢元倒是很清楚,那些朝廷官员之所以能够容忍他游走在朝廷边缘,完全是看重中央银行的周转之功,还有皇帝的支持。

    如果他敢把商业上的那一套,教给皇帝用来处理国事,那就真的触动了士大夫们的底线了。

    朱由检并没有注意到汪逢元的表现,他自顾自的说了下去:“朝廷的信用吗,就和商号的信用差不多。想要让百姓相信朝廷,朝廷就首先要对百姓讲诚信。

    我大明从洪武皇帝起,就开始发行宝钞,经过户部的统计,宝钞发行的数量超过了40000亿文,估计在外留存的宝钞也有30000亿文。

    现在大明宝钞千贯不值二、三钱,虽然朕登基之后已经下令停止印发宝钞,但是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着那些宝钞,朝廷的信用就始终无法建立起来。

    所以朕打算,让中央银行、山西银行和这家邮政银行联手,以以1万文宝钞兑换2文的比例,回收所有的大明宝钞,并每千文折合一两。

    兑换至明年4月底后,便作废所有的大明宝钞,今后只实行银、铜、纸币三种货币。”

    汪逢元心算了下,这相当于要花费60-80万两白银。虽然用这么一笔巨资去兑换那些废纸,让他觉得很可惜。不过既然皇帝愿意付钱,他自然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事实上就汪逢元看来,用这点钱能够挽回朝廷信用的话,那还真是非常值得的。

    汪逢元很快就向崇祯附和道:“陛下仁厚,不欲百姓受到亏欠,臣愿为陛下效绵薄之力。如果山西银行同邮政银行有困难,中央银行愿意负担所有宝钞的回收任务。”

    朱由检看了看他,温和的说道:“朕到不相信,他们会如此的不识时务。好了,你跟朕说说,这个金银汇兑计划,你已经准备的怎么样了”

    汪逢元立刻放下了对邮政银行的一些想法,转而为皇帝介绍起了自己的计划。

    抛却了许多专门的术语,崇祯大致听懂了这个计划,虽然他见过更为先进的经济活动,但是对于这种活动背后的计划细节,他也一样只是一知半解。

    仔细回想了下,整个计划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失误,朱由检便点了点头说道:“汪行长久历商海,这个计划自然是不错的,不过你想要借用盐商资本收购黄金,你确定那些盐商真的会把银子借给你吗他们能给你多久的时间”

    汪逢元谨慎的回道:“虽说臣讲的是向盐商借钱,但是臣并没打算就只找盐商借钱。江南之地,百行百业,有钱的商人比比皆是。

    只不过,盐商的地位最为低下,而财富囤积的数量也最多,因此更容易借出钱来而已。

    &nb



第249章 蒲津关
    汪逢元刚刚离去,张省声便被带到了崇祯面前。听完了他对于山东半岛铁路的构思,和在淄博设立一个新工业基地的想法。

    朱由检心里倒是蛮开心的,能够主动想到要发展工业基地,和修建同港口相连的铁路,以利于货物和原料的输送,这算是在他的影响下开窍了么。

    吩咐王承恩取过了山东的地图,朱由检身视了一会,才开口对张省声说道:“建立从淄博到胶州的铁路想法的确不错,这片区域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大的山岭和河流,想来修建铁路的难度不会很高。

    不过只修建这么一段铁路,格局似乎偏小了些,山东毕竟不是京畿,我们还是要尊重下当地的士绅阶层的。否则这么长一条铁路,中间要是有人给你捣乱,就够我们焦头烂额的了。

    从胶州再往上,绕到胶州湾的上方突出部,这里似乎就叫做青岛。朕听说这青岛是一处极好的港口,因为周边经济较为不发达,所以才没有选为开放口岸。

    既然要修铁路通往山东腹地,那么就干脆把铁路的终点放在青岛好了。另外济南才是山东首府,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都是山东首屈一指的城市,铁路的另一端应当延伸到济南才对。

    如此一来,这条铁路便既可以把山东的物产运出海,也能从青岛接收海内外的物资进入山东。

    最后,济南到天津之间,最终还是需要一条铁路的,毕竟现在的运河断航时间越来越长,且运力也越来越少了。当然,这条铁路先不考虑。

    此外修建这条胶济铁路,顺便开发淄博的煤、铁等矿,倒是正好可以接收一批山东以北的运河漕工,为整顿漕运打下基础。

    考虑到这些,你们原本的计划方案就太过不足了。我倒是建议,把工程分为三块,矿山、铁厂、铁路三个部分。

    先开矿修厂,并全面勘察铁路沿线的地形和土质情况,及铁路附近的矿藏,然后再修建铁路和码头为好。

    朕以为,你可以让那个吴南坊再回去修改下方案,这矿山、铁厂部分,规模再增加一倍。整个项目投资分成三年投入,每年不要低于一百万两。

    其中三成股本可以让与当地士绅,济南的德王、青州的衡王,封国都在这条铁路线上,也予他们两成股本。”

    崇祯正绞尽脑汁的考虑股本分配的时候,张省声终于忍不住苦着脸说道:“可是陛下,文思院手头能够动用的资金,最多也就15万两,如果按照陛下的设想,恐怕文思院难以支撑这么大的项目。

    要是我们拿不出来钱来,那些山东士绅和两位藩王殿下,也不会轻易的拿出银子来,投资这个项目的。

    臣可不可以请陛下下令,让中央银行借贷这资金缺口,或是把水泥配方公开出售了”

    “唔,资金方面的确是有些压力,不过这次就别找中央银行了。通商邮政部准备开办一家邮政银行,一会下去后,你以朕的名义同田仰谈谈贷款的问题吧。

    至于水泥配方问题文思院下面的水泥工坊,现在的生产状况是个什么情况怎么工部、兵部都向朕抱怨,水泥工坊一直不肯提高产量,还一直保持高价呢”

    “这、这实在是冤枉啊,水泥所需的燃料煤、矿渣黏土、石灰石、石膏,西山虽然都有产出,但是分布并不均匀。

    且西山那个区域就是一道道山沟,运输也极为不便,连铁路都没法修。加上流经西山的河流水量并不稳定,因此粉碎矿石的产量就变得时高时低并不稳定。

    事实上以臣所见,如果能把这些原料运到天津下游,利用水力和风力进行研磨加工,也许产量还能更高一些。

    现在每一吨普通水泥,成本约为22,;而添加了38%火山灰的水泥,可用于码头等防水工程,成本在25元每吨。

    水泥厂现在出产的水泥,或是桶装100公斤,或是袋装50公斤。普通水泥市价为60元每吨,火山灰水泥则是80元每吨。

    工坊出售给朝廷各部的价格,一律为市场价格之6成。不过臣倒是听闻,各部官吏有人从中倒卖水泥到市场上。每包水泥从4两2钱到7两5钱不定,依然是供不应求。

    南方一些豪商,甚至开出了15元一桶,求购1000桶的悬赏。不是水泥工坊不肯多卖水泥,实在是受制于原材料供给,和运输能力。而且就算我们增加了对各部的水泥供应,这些水泥也未必会运到该去的地方。”

    “他们开这么高的价格购买水泥,是用来做什么”朱由检颇有些吃惊于,市场上水泥的高价。

    “北人多以铺设地面,防治鼠蚁;南人则用来修建庭院的排水,硬化宅中的地面。此外便是用于修建大宅。”张省声把自己听闻的事实说了出来。

    朱由检解开疑惑之后,又继续沉思了片刻,才对着张省声说道:“各部盗卖水泥的情况,朕会让他们自查。不过蒋中葆那边,治理海河工程尤为重要,他需要的水泥用量还是要优先满足的。

    至于水泥配方问题,你在大明时报上刊登下,公开招标水泥配方的广告。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向出价最高的前十名商人,授权水泥生产…”

    蒲州城西门又唤作蒲津关,此处城墙高三丈八尺,堞高也有七尺。城墙外侧以青砖砌筑,而城墙上的马道则以大块青石打底。城门上还建有重檐三层砖石木楼一



第250章 山西商人的变化
    洪承畴嘴角抽动了下,嘲讽的看着许任成说道:“许知州真是把本官当成庙里的菩萨了吗还是你觉得,蒲州发生的那点事真的能够瞒天过海

    蒲州南面就是中条山,虽然此山山势险峻,山中少有人迹,但是山中深处却处处都是巨木之林。这些巨木在深山之中自然是一文不值,但是运出山后却是一木十数金,豪门巨室一向趋之若鹜。

    如果把这些大木从黄河放排到下游,不论是洛阳还是通州,价格都能再翻上几番。

    拉这些陕西灾民去砍伐山中巨木,一来是因为他们的工价低廉,二来真要出了什么事,这些外乡人还能在蒲州翻了天

    许知州,本官且问你,这些日子来你让人入中条山砍伐了多少木头,又有几成运到了营地”

    许任成的额头顿时冒出了汗来,他张了张嘴皮,却始终没发出声音来。

    洪承畴不给他辩解的机会,继续说了下去:“按照赈济法令,一个成年男子每天分配一斤的口粮,成年女子和老人、病人则是12两,未成年人则是六两。你蒲州县衙究竟克扣了多少

    更不用提,你借口让那些营地的百姓自我管理,让灾民中的恶棍败类控制了营地,然后挑拣青年男女卖给本地大户作为仆役,这卖良为贱可是大罪。

    本官查了查大明律,发觉许知州你犯的这些罪过,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啊。

    还请许知州你教教本官,这种状况下,本官应该怎么做呢”

    许知州看了看四周,发觉除了两个巡抚的亲兵守在楼梯口,楼内并无其他人的踪迹了。

    他毫不犹豫的对着洪承畴跪了下去,双手抱住对方的左小腿,一边哀求,一边为自己辩解道:“请大人明察,卑职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这么做啊。

    卑职不过是区区一个七品正堂,这蒲州城内致仕在家的巡抚就有二、三人,出过知府、知县的家族更是多如牛毛。

    这些本地缙绅之间一向同气连枝,偶有事端便能一纸书信请得奥援。在其他地方,这知县叫做本县父母官;但是在本城,却只能委屈做个受气的媳妇官了。

    这伐木一事,本县也是想着不能让这些灾民无所事事,在营地里闲待着,容易滋生事端,所以才同意了那些大户的请求。

    至于卖良为贱和克扣口粮一事,卑职绝对没有参与过。这全是本县衙役小吏同几家大户勾结,蒙蔽了卑职啊。还请大人明察,可怜学生十年寒窗之苦啊。”

    洪承畴本来也没打算拿这位蒲州知州如何,他刚刚由陕西参议提升为山西巡抚,这步伐迈的有点大,身边也没什么可靠的帮手,因此亟需山西本地官员和缙绅的支持。

    之前他一直对蒲州安置灾民的乱象保持沉默,便是想让这个事件发酵一下,能够为自己所用。

    顺便,他也想看看,在这种局面下,混在灾民之中的野心家会不会跳出来,暴露自己鼓动灾民闹事。

    虽然他被崇祯钦点,成为了山西巡抚,但洪承畴却并未因此而冲昏了头脑。

    不管皇帝颁发了什么旨意,他都想要看清楚,朝中的大臣们是否真的赞成皇帝的主张。

    他可不想贸贸然的就同皇帝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崇祯所颁发的粮食政策,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救时之策。

    但是任何政策都需要上位者的决心,和下级官吏的执行能力。且皇帝所颁发的政策,未必就是他自己真正的想法,也有可能是身边人的主张。

    没有明了崇祯的真正心意和决心,他可不愿意贸然站出来支持,这种显然得罪了地方上大多数缙绅的政策。
1...176177178179180...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