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扣除60%的军费开支,再减去杂七杂八的收入,国库内可以用来周转的资金不到300万元,这其中的120万元还是要支付给三大银行的短期借款和利息。

    因此别说是每年投入750万元,便是每年投入75万元,国库也无法承担,而且还是连续20年的支出。陛下,臣以为还是暂时搁置这个治水方案,待到日后国库宽裕了再说不迟。”

    郭允厚同皇帝争执的时候,其他阁臣都保持着彻底的静默。再其他问题上,他们大约还会发表下自己的意见,唯独在财政问题上,没有人愿意插嘴。

    大家都知道,大明的国库空虚并不是从崇祯登基开始的,而是在万历皇帝去世之前,国库就已经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景象了。

    昔日张居正改革大明财政,解决了万历朝前期国库匮乏的难题,让空空如也的大明国库再次储满了常备银800余万两。

    但是这些钱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张居正改变税法,从天下士绅口中硬生生的抢夺出来的。可是得罪了天下士绅的张居正,最后还不是他的学生皇帝给鞭尸了,就连他生前推行的新政也迅速被推翻了。

    有张居正的结局在前,还有那个官员会想着要去改革税法,替朝廷创收呢。就算是郭允厚,也不过是干着修修补补的活计罢了。

    年初崇祯亲自邀请各地商人上京议事,重新制定了商税征收的办法,但是户部的官员拿到这个办法后,却并不积极推行商税征收的新办法。

    只有原本就属于宫内管辖的市舶司,在改名为海关后,脱离了地方上的管理,直接受宫内领导,算是比较积极的推行了新商务税收办法。

    然而海关的税收是直接进入到内库的,就算收的再多,也同户部没什么关系。让山穷水尽的户部每年拿出这么多资金,填补在一条河流的治理上,这朝廷的日子还能过下去么。

    至于学习张居正,改革税法,拿天下士绅开刀,为国不惜自身,大家连想都不愿意去想这个问题。

    被郭允厚再次拒绝后,朱由检顿时沉默了下去。看着在座的众人,没人愿意发声支持他,他心里不由也打起了退堂鼓。

    不过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等国库宽裕下来的时候,这显然就是一句搪塞之语。就算不提他所知道的历史,以户部这些官员的能力,也想不出什么增加税收的方法了,到了最终依旧还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

    而在他了解的历史中,崇祯17年基本上就是一年不如一年。他要是不尽快在京畿附近弄出一块可靠的粮食产地出来,天知道那些出身南方的官僚士绅会在什么时候卡他的脖子。

    其他且不说,光是他从户部调阅的历年赋税收支账目的记录中,他就能看到那些南方官僚士绅满满的恶意。

    南方的官僚士绅反对加派的声音是喊的最高的,但是根据户部的账目记录,大明最富裕的苏松地区,缴纳加派的完成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北方各省,便是连正常的田赋也拖欠了许多。

    比如三吴和江右两地拖欠金花银近百万两,郭允厚向崇祯汇报后




第296章 农业部的成立
    对于黄立极的疑问,朱由检沉默了一会才说道:“黄先生说的不错,当朝廷公布了这个政策之后,京畿的世家豪族将会是最大的收益者。

    但是,把一片荒地开垦为成熟的棉田,起码也要花费3年的时间,其间的投入不会少于2元每亩,而且前两年也不会有什么产出。

    如果我们想要让普通百姓去开垦荒地,他们一来财力不足,二来人数过多的话,对于朝廷的管理也不利。

    毕竟我们现在要开发的荒地不是几万亩,甚至不是几百万亩,而是数千万亩。想要以最快的时间内开发出来,就必须让世家豪族插手,因为只有他们手上有足够的财力开发整片的荒地。

    现在北方几乎年年都有灾害,如果我们不能够在京畿左近开辟出一片粮食基地出来,要是什么时候南方也大面积受灾或是漕运出了问题,朝廷今后岂不是要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所以,朕觉得即便是让这些世家豪族插手开荒的事宜,只要能够尽快的完成海河治理工程,并让朝廷增加税收,这便是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最好选择。”

    黄立极和郭允厚反对的,并不是治理海河,而是反对制定一个如此庞大计划的治河方案,连续二十年超过太仓银的治河资金投入,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在座的阁臣们,即便是最为支持崇祯的徐光启,他们信奉的还是农业时代最为朴素的资金管理方式,那便是有多少收入,便安排多少支出。因为收入不足,无法投入资金去办的事便暂时向后推一推,反正天也塌不下来。

    而自从崇祯登基以来,这位少年皇帝就在不停的花钱,丝毫不顾及内库的钱花完了会怎么办。只不过崇祯所花的钱并不是用于自己享乐,而是主要花费在了国计民生上面,因此即便是对皇帝花钱最为挑剔的言官们,在这一点上也无法直接攻击崇祯花的钱不对。

    他们只能拐弯抹角的上书劝谏崇祯,治国如同持家,勤俭过日子才是正道。天下的事是做不完的,陛下虽然朝气蓬勃,看到有利于大明的事就想去做,但是朝廷如果行事操切,反而会让民力凋敝,从而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黄立极和郭允厚在过去七年里做的事,还不及今年半年的工作量。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对于崇祯登基后能够锐意进取,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并积极的操办实事,这种同天启截然不同的执政面貌,还是满心欢喜的。

    不过当崇祯登基快满一年的时候,朝堂上那些寄希望于新帝登基后,能够积极参与朝政,一改万历、天启两朝荒政旧貌的官员们,现在却觉得崇祯做事过于积极了些。

    光是修路、治水两项实务上面,这一年来的资金投入起码已经超过了天启一朝期间的投入。更让这些官员感到恐慌的是,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想明白,朝廷究竟是如何让那些商人们拿出钱来办这些事的。

    更让他们担忧的是,这些钱到时候是不是真的能还上。对于自己无法弄明白的事务,人们基本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盲目的跟随鼓吹者前进,直到碰个头破血流;另一种则是疑心重重,最终驻步不前。

    朝堂上大部分的官员们显然是后者,他们已经习惯了一成不变的生活,和按部就班的提拔。他们最为希望的是,一切事物都在自己的掌握下运行着,这种没有意外的生活,才是他们理想中的太平日子。

    就算是黄立极、郭允厚这些希望朝堂空谈、荒政风气有所改观,想要切实的做些事情的实干派官员。最大的期望,也只是想要提高些行政效率,遏制住朝堂上激烈的党争,大明中枢的命令,能够在地方获得落实而已。

    他们可从来没有想过,每一天进入官署的时候,都要面临无数预见不到的挑战,还有越来越专业化的行政官僚体系。

    如果说过去朝廷想要办理像治理海河这样投入巨大的工程,那么从讨论利弊到挑选主持工程的官吏,再到工程动工,每一个环节都是以月来计算的。而现在则变成了按天来计算。

    前者的效率固然低下,但是做事之前几乎方方面面都已经考虑到了,因此一旦工程开始实施,并不会遇到什么突发性的问题。

    但是后者便不同了,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之下,总是会有无数的突发**件摆在官员们的面前,需要他们及时的作出决定。

    相对于过去的安稳日子,现在的官员们,感觉自己每一天都像是行走在半空中的独木桥上,只有全神贯注的保持紧张感,才能安然的度过每一天。

    因此不管是六部的中、高层官员们,还是黄立极、郭允厚这样的内阁阁臣,都发自内心的希望,崇祯可以停下他的脚步,让大家先喘口气。

    比如现在这个经过修改后,彻底变得面目全非的根治海河计划,便下意识的让大多数阁臣想要往后拖上一段时间。

    但是现在连最为麻烦的资金投入问题都无法打消皇帝的决心,再加上崇祯释放出来的对世家豪族们的有利信息,最终还是让这些内阁阁臣们首先退让了。

    所谓的世家豪族,除了家族中连续不断的出现读书种子之外,最大的根本还在于对土地的占有上。

    &nbs



第297章 崇祯元年的初雪
    陆澄源和毛羽健坐在文华殿偏殿的候见室内,等候着内阁会议的结束,在候见室内还有三、四位官员同样也在等候着。

    不过那些官员显然同他们不熟,自己坐在了房间的另一头,围在一起小声交谈着什么。陆澄源盯着自己面前已经毫无热气的茶盏发呆,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毛羽健终于有些耐不住寂寞了,他对着身边还在发呆的陆澄源说道:“今天内阁究竟同陛下在讨论什么,再这么耽搁下去,恐怕一个上午就要过去了。”

    陆澄源看着茶盏中的茶叶,面色不渝的说道:“不管是谈什么,内阁诸公现在都是偏离了正道。自古以来,君王和臣子密室议事的,从来都不是什么好事。

    自从陛下更改了朝会议事的规定后,对于参加朝会的态度便越来越敷衍了。当道诸公不仅不加以劝阻,反而放任陛下荒废朝政,好方便他们把持权力。你作为御史难道就不准备做些什么吗”

    毛羽健顿时面露尴尬之色,对于陆澄源话语中带出来的怨气,他自然知道是为了什么。新帝登基之后,陆澄源他们这些低阶官员原本以为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会倒台,因此想要依附东林党人重起时,在朝中占据一席之地。

    可是谁也没想到,魏忠贤是倒台了,但是东林党人并没有因此上台,黄立极等阉党余孽倒是牢牢的把持了朝政。

    陆澄源他们并没有获得他们预想中的权力和地位,而且新登基的少年皇帝虽然不像他的祖父和兄长一样懒于理政,但是却对大朝会这种形式主义厌恶的很,创造性的发明了内阁会议和国是会议两种议政方式。

    内阁会议的参加人员不到10人,而国是会议也就20多人到5、60人这样一个规模。原本数百人参与的朝会,现在完全成为了一个形式。

    原本的低阶官员,特别是都察院和给事中这样位低而权重的官员,他们手上威力最大的武器,便是在朝会上当着众人的面直接弹劾某位权臣,从而影响朝廷的权力结构和政治风向。

    但是现在皇帝大大的减少了朝会的时间和次数不说,连很多以往对普通官员公开的消息,现在也根据保密等级,大多限制在了内阁及六部主要官员这一层级。

    信息上的不对称,使得御史和给事中的地位大大的下降了。连发生了什么事都不清楚,又要如何提出赞成或是反对意见呢。

    就像现在陆澄源讥讽他的问话,毛羽健也只能装作听不懂。现在都察院的结构已经同以往不同了,以往十三道御史虽然属于都察院这个机构,但是每个御史都是非常独立的,即便是都察院的几名都御史,也无法管束这些御史。

    但是现在就不同了,陛下登基后不仅制定了对都察院的奖惩考核办法,还让都察院内部重建了组织关系。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地位虽然不变,但是他们之间却确立了上下级关系,而原来的十三道监察御史不仅限定了工作范围,还设立了科长这一职务,管理本道御史。

    毛羽健现在也不过就是一名普通的云南道御史,他如果听了陆澄源的话,上本批评皇帝同内阁诸臣召开闭门会议有碍公正,那么便是不务正业。

    这种公然挑战崇祯和内阁首辅的行为,也许会给他带来一些声望,但是如果没有后续行动的支持,那纯粹就是作死了。

    毛羽健自然不是那种愣头青,犯不着被陆澄源一激,便傻不愣登的上书证明什么,最后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试探崇祯的底线。

    陆澄源的话语,顿时让毛羽健打消了同他继续攀谈下去的意味。两人之间再度变得安静了下来,不过现在的安静同之前相比,似乎多了几分让他不舒坦的感觉。

    不过很快房间内的平静就被打破了,因为内阁秘书郎姚士恒掀开了棉帘走了进来。原本暖和的房间内,顿时涌进来一阵寒气,让毛羽健情不自禁的打了一个哆嗦。

    他和陆澄源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另一头的几位官员已经敏捷的向着姚士恒凑了过去,热情的和这位新贵攀起了交情。

    姚士恒同几人一一还礼之后,才笑容满面的说道:“陛下和内阁几位大人的会议,早上大约是结束不了了。我这是来通知各位,请大家下午或是明天再过来吧…”

    陆澄源和毛羽健慢腾腾的跟着诸人走出了房间,他们两人同姚士恒都认识,实在是拉不下脸来,学这些官员去拍姚士恒的马屁。

    而姚士恒显然事务繁忙,虽然看到了两人,也只是点了点头,就转身离去了,并没有上前来寒暄的意思。

    陆澄源依旧板着脸,看不出什么表情。但是毛羽健的脸色就有些不大好看了,在他看来,姚士恒看见他,怎么也要上来问候他一声,毕竟他可算是姚士恒的前辈了。

    看着身边的官员都散去后,毛羽健嘴里不由嘣出了四个字:“小人得志。”

    陆澄源似乎并没有听到身边毛羽健的抱怨,他站在廊下怔怔的向着外面的天空望去,惨白色的天空似乎看不出什么东西,但是当他伸出手去接了接,便感觉手心一凉



第298章 机床
    内阁会议结束之后,走出了文华殿的朱由检看着空中飞舞的雪花,顿时停下了脚步,往空中伸出了手去接了接,“下雪了啊。”

    冰冷的雪花飘落在他的额头上,顿时让他有些昏沉沉的头脑清醒了许多。王承恩从小步跑来的太监手中接过了黄罗伞挡住了崇祯上方的天空,“陛下,现在是回乾清宫还是去”

    朱由检向前跨出了一步,阻止了王承恩继续拿着黄罗伞跟上来,口中说道:“这雪也不大,就不用遮挡了。去武英殿,田文明不是回来了么,去把他召过来。朕想听听,这半年来他在地方上都看到了什么…”

    田文明现在身上还挂着一个御前秘书的头衔,他回到京城不久,便去御前秘书处作了报道。御前秘书处便设置在武英殿的偏殿和午门外的值房内,得到了崇祯的传召后,田文明很快便跟着传话的太监进入了武英殿内。

    再次看到田文明时,朱由检显然有些发愣,不过他很快便掩饰了过去。两人在一起聊了足足有一个时辰,中间崇祯还邀请他一起简单的用了午膳。

    田文明虽然在国子监内学习了一段时间,不过更喜欢同市井之徒厮混在一起的他,并没有过多的同那些有可能进入仕途的监生相处,得到崇祯赏识之后,他又很快出京去研究蝗虫的习性和繁殖场所,因此还没有学会一些官僚习气。

    比如在晋见皇帝时,有那些话该说,那些话不该说之类的。一般来说,隐恶扬善便是官员向皇帝汇报的不二法门,否则谁也不知道,自己汇报的内容是否会得罪朝中的某些官员。

    不过不学无术的田文明,在国子监时便没有接触过这种为官之道。他又不是循正途进入的仕途,因此也没有什么座师、同年的指点,因此在崇祯面前,该说的不该说的,统统都说了个遍。

    相对于田文明沿着黄河寻找出蝗虫繁衍的适宜环境,及他在地方试验的几种遏制蝗虫繁衍的手段,让朱由检觉得收获最大的,还是田文明在沿途所见到的风土人情。

    相比起许显纯等人干巴巴的报告,田文明讲述的见闻,倒更让崇祯认识了,黄河中下游沿岸百姓的日常生活现状。

    在王承恩不断的暗示下,朱由检不得不结束了这场谈话,毕竟他今天下午还有已经预定好的行程,不能再继续进行这场谈话了。

    在谈话结束之前,朱由检对着田文明说道:“这谈话的时间还是略短了些,朕还是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吧,你回去之后,便把这次出京的旅途见闻写一份小册子上来。不要用什么奏折的形式,你就当做写日记,把你出京后每天看到的东西用口语写一写,然后给朕送上来瞧瞧。”

    同皇帝交谈了近一个时辰,田文明的情绪显得平静了许多。他原本还在懊恼,刚开始因为在皇帝面前太过紧张,有些事情讲的有些颠三倒四,现在听到了崇祯的吩咐,他便赶紧回道:“臣回去后便开始书写,一定让陛下早点看到臣的汇报。”
1...192193194195196...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