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各处的乡绅民主进步成员,让他们分别加入到徐光启和钱谦益两方的政党中去,壮一壮双方的气势。另外,等双方政党建立之后,安排大明时报把查到的东林党人劣迹都发出去吧,用化名发…”

    崇祯正忙着给东林党人内部点火的时候,十王府的中央银行总部内,汪逢元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听着儿子汪春云的汇报。

    听到了王承恩传达的来自崇祯的诏令后,在这间院子内召开的户部金融会议很快就作出了决议。虽然崇祯给出的答复并不尽如人意,但是三大银行的代表都意识到,这场会议拖下去对谁都没好处。

    特别是山西银行的代表和交通建设银行的代表都意识到,时间拖得越久,反而对中央银行更为有力。毕竟现在山西银行资本不足,还因为前期拖延时间,导致在山西建立的银行网点还是寥寥无几。

    至于交通建设银行的胡广元,更是焦急于尽快把黄金法案的内容传递回去,对于纸币的增发权反而并没有那么迫切了。毕竟在中央银行的提前收购下,金银的比价已经快要接近1:10了。

    会议结束之后,汪逢元便让儿子收集各地银行网点兑换黄金的数据。今天两人便关起门来,开始商谈银行内部的机密事项了。

    汪春云拿着一张纸对着父亲读道:“…除了四川和云南两地的最新存金数量没有报上来外,其他各处网点收兑的黄金数量全部加起来,大约为197万两,共花去白银1379万两,收兑比价大致为1:7。

    为了这次汇兑黄金的业务,此前向各处商号借来周转的1500万两白银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董事会各位董事已经同意,以12%的年息再向各商号借款800万两白银。

    加上几位藩王和宗室的存银550万两,还有几位海商愿意暂时不提取今年海贸结束的本利250万两,如此一来便多出了1600万两用于收兑黄金。不过接下去的黄金收兑比例,恐怕1:10都要挡不住了…”

    汪逢元靠着黄梨木做的太师椅,手中拿着一根颜色发红,形状盘曲,杖身瘢点如瘿疣一般的拐杖把玩着。

    汪春云看着父亲手中的这根拐杖颇




第393章 安德烈看中的货物
    在汪逢元同儿子商议的时候,在正阳门外的一座大宅中,胡广元也正同几位股东商议事情。正阳门周围以及南至鲜鱼口、廊房胡同一带,是京城外城最大的商业区。

    围绕着御路两侧,各种商铺和戏院茶楼都挤的满满当当的。而胡广元他们现在所在的这所大宅,正处于正阳门商铺后方的胡同内。这里离热闹的商铺街不过数十步,但是周边却又是安静的住宅区,可以说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

    这里也将会是交通建设银行在京城设立的据点,原本胡广元并不想把银行的总部放在外城,他也想让自己的银行进驻十王府,最好能够安排在汪逢元的中央银行对面。

    但汪逢元似乎并不这么想,不仅动用了宫中的人脉阻止了他进驻十王府,甚至连内城适宜开办银行的地点,都抢先了一步阻止了。剩下来的地方让胡广元觉得,把自己的银行总部设在那里,只会让人觉得自己的银行要低中央银行一等。

    不得以之下,胡广元最终还是选择了在外城的正阳门附近找一所宅邸,作为自家银行在北京的总行地点。

    通过这件事,胡广元终于深刻的认识到了,虽然自己的交通建设银行本金同中央银行的本金相差仿佛,但是两家银行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胡广元暂时放弃了想要同汪逢元的中央银行一别苗头的想法,而把精力放在了尽快建成自家银行的体系上来了。

    坐在主位上的他,颇有些心不在焉的听着下面掌柜的报告,“…每个银行网点大约需要12-15个职员,其中熟悉了解银行业务的技术人员最起码要4-5人。

    想要初步建成我们银行的体系,我们制定的首期银行建设计划是,在苏、松、常、湖、嘉兴、金陵、扬州等24座城市建立银行网点,为此需要120名专业的银行技术人士。而根据后续的计划,每三个月就必须再增加100名专业技术人员。

    但是现在京城内培养银行技术人员的学校只有一所,是都知监、户部、中央银行联合办理的,具有一定基础的速成班学制大约为6个月,从无到有的正常班学制则为2年。前者现在开办了6个班,每班35人。后者则开办了4个班,每班45人。

    在王公公出面的协调下,一个半月后,将会分配一个速成班的名额给我们。另外,还同意为我们交通建设银行增开3个定向培训的班级,其中有两个速成班和一个正常班…”

    胡广元有些不悦的说道:“为什么要培训这么久难道我们那些掌柜和老伙计就不能用了吗我们已经比中央银行迟了一步,再等六个月,岂不是只能吃中央银行的残羹冷炙了”

    正在汇报的掌柜顿时为难的说道:“东家,这银行同典当行看起来很像,但是里面的门道可就差远了。

    典当行虽然也是做放款生意,但是归根结底还是靠出售死当物件赚钱。因为我们在收进抵押品的时候,已经确定好了利润。所以只要收进的物件不要看走眼,一般就不会出现风险。

    但是银行不一样,银行是真真切切的就是做钱的买卖,出售无法赎回的抵押品,对于银行来说是一次失败的生意。因为每一桩无法赎回的抵押品,就代表着银行失去了一个客户。

    我们典当行素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说法。但是银行就不一样了,他是通过大量资金的进出,收取较为低廉的手续费用为目的。

    比如中央银行成立以来,盈利的主要项目还是在短期的资金周转、资金汇兑和大额资金的交易手续费用上。这些项目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公式,还有账目的详细记录上。

    由于每个网点之间的距离,和银行每天进出的资金数目,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监管和账目核查,还有熟悉的业务能力,那么反而会造成本金的流失,这显然不是现在那些掌柜和伙计可以应付的。”

    胡广元和几位股东都沉默了许久,最后还是他打破了沉默说道:“既然这样,干脆去同中央银行下面网点的伙计和掌柜接触接触,只要他们愿意过来我们这边,那就加工钱给待遇。而且他们每带过来一个人,就给他20个银元。总而言之,明年2月份交通建设银行的架子就要给我搭建起来…”

    在正阳门南面的鲜鱼胡同里,安德烈正紧紧跟着他前方的李伯安在人流中前进着,他两只眼睛紧张的盯着李伯安身上,生怕跟丢了人。他敢打赌,即便是伦敦最热闹的街道上,也不会有这么多人。

    虽说这些天他勉强学会了几句打招呼的中国话,但是他可不敢确定同这位中国同伴走散后,他能找到在京城住宿的地方。

    让他毕竟放心的是,这里不是欧洲,街道两侧的居民不会往街道上倾倒黄白之物,和某些腐臭的不明液体。而他的脚下也是坚实的砖石走道或是水泥路,不会有什么黑乎乎的泥坑等着他。

    这使得他只需要跟上前面的同伴,而不必把精力分散到其他地方去。这几天来,安德烈觉得他就像是一千零一夜中



第394章 公制原器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这是一条把北京城一分为二的城市中轴线,城内无数的皇室宫殿、坛庙、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筑都依附着这条中轴线而结合在一起,见证了这条辉煌之城。

    当崇祯下令成立皇家科学院重新测量度量衡,从而用更为科学的手段对度量衡加以计算的时候,以米、秒、克为基本单位的新度量衡体系,就开始渐渐露出了雏形。

    其中最为重要的长度单位,刚开始科学院的院士们都打算遵照崇祯的建议,计算出赤道的周长,然后以赤道周长的4千万分之一作为一米。

    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计算赤道的方法行不通,因为大明的国土并没有经过赤道区域,而且赤道地区大多都是海洋,难以进行实际的测量复核。最后他们决定还是测量子午线的长度,然后以一弧度的千分之一作为一米。

    不过在经过了无数次的计算和讨论之后,他们终于还是决定,以通过北京城的子午线为基准,从北极到赤道长度的千万分之一为一米,也就是一公尺。

    解决了标准问题,剩下便是反复的测量和计算而已。华北平原的地理特征,非常适合于测量。在崇祯的大力支持下,数千人一年的辛勤工作后,一原米的精确值已经算是测量了出来。当然这个一米长度并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不过在现有测量工具的条件下,这已经是最为精确的结果了。

    原本接下来就应当是制作米原器和测定质量、体积、温度的度量衡工作了,但是这些院士在测量子午线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便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并不是完全同子午线吻合的,两者之间大约差了2度多。

    这显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政治问题,为此朱由检不得不对科学院的院士们下了封口令,严禁他们谈及城市中轴线同子午线偏差的事。

    因为崇祯掩盖了这个事情,终于让这套公制度量衡体系加快了测定工作。到了崇祯元年12月中,一套以金、银、铜合金制作的度量衡原器,终于出现在崇祯的桌前。

    当朱由检正饶有趣味的看着这套衡器,徐光启则还是有些犹豫的说道:“陛下,这套衡器虽然已经比较精确了,但是科学院的院士们认为,光凭一年的测量数据还是不够的,最好还是要继续测量下去,如果能够有个3、5年时间,也许这套度量衡单位会更为精确一些。”

    朱由检直起身体摇了摇头说道:“军器监和文思院的官员都已经向我汇报过了,这一年来许多零件的标准尺寸都已经定下来了。他们打算同工部联手推出一套,从螺丝、铁钉这样的机械零件到建筑模数的标准尺寸图集和各种量具。

    如果迟上几年才推出公制度量衡,到时候光是改动图集和收回量具,加上重新推广新尺寸,都是一笔天文数字。

    所以,朕觉得还是先尽快把这套完整的度量衡体系推出去,然后等大明的经济好转了,再做进一步的精确测量好了。”

    徐光启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没有再继续劝说皇帝了。虽然他心里很有一劳永逸的想法,毕竟下一次测量他未必能再参加了。

    朱由检其实也挺遗憾,现在还没有发现铂和铱两种元素,使得他无法做出一个热膨胀系数最小的米原器。

    朱由检转身看着徐光启和几位科学院士,心情愉快的说道:“这套度量衡原器就储藏在科学院的地下室内好了。另外科学院可以同工部一起组建一个国际计量局,准备把这套公制度量衡标准推广出去。

    朕希望他不仅仅是我大明的标准,也是世界各国的标准度量衡。这样今后进行国际间贸易的时候,就不会再因为计量单位不同而大费周章了…”

    对于崇祯的说法,不管是徐光启还是耶稣会的传教士,都不觉得意外。他们自认,这套基于科学原理测量出来的公制度量衡,绝对比现在各国混乱的度量衡制度要好用的多。

    当徐光启等人带着度量衡原器离去之后,朱由检便开始听取吕琦的例行汇报了。朝会那天推出的释奴令果然引起了激烈的争议。不过让朱由检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这场争论并不是一边倒。

    支持释奴令的,除了他意料中的几所学校的学生外,居然有不少京城的勋贵也参与了进来。不过他们可不是为了拍他这个皇帝的马屁,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京城现在规模最大的棉、毛、麻纺织业,内府的资本额度已经从年初的五分之四,下降到了五分之二,剩下的都是勋贵和商人们的资本。

    根据现在每千个纱锭要花费100个劳动力计算,50万纱锭就需要5万个工人。加上纺织业的其他环节,棉、毛、麻纺织业雇佣的工人已经快要接近8万人了。

    京城虽然有70余万人,但是真正属于良民的百姓阶层不会超过35万人,去掉老幼也就15-20万成年劳动力这样。

    而在剩下的30-40万人里,虽然还有10多万成年劳动力,但大多是属于贱籍的奴婢阶层。毕竟在崇祯元年之前,京城并不是一个生产型的城市,而是一个消费型的城市。

    作为天子脚下



第395章 植物学
    这边刚刚送走徐光启等人,王承恩便上前向崇祯汇报,魏良卿已经在宫外等了一个钟头了。

    这位在崇祯命令下组建农科院的肃宁伯,在经历了一年多的东奔西走之后,原本看起来有些痴肥的体态,现在已经看不到半分痕迹了。

    看着面前这位黝黑精瘦,但是气色却显得健康起来的男子,朱由检总算是认可了魏良卿这一年工作上还是比较勤快的。

    打量完了魏良卿的样子,朱由检便偏了偏头对着吕琦说道:“给肃宁伯弄张凳子来,顺便给他弄些茶水,朕要好好听听,他这一年来的工作汇报。唔,在谈话结束之前就别让人来打搅朕了。”

    吕琦和王承恩都应了一声,赶紧去搬凳子和沏茶水去了。魏良卿原本战战兢兢的心情,在崇祯的亲切招呼下,顿时放松了不少。

    他向着吕琦和王承恩道谢之后,才小心翼翼的坐了下来,在崇祯的询问中,汇报了他一年来的工作成果。

    农科院成立后在顺义、良乡几处建立了最早的农业良种培育基地,随后他便按照崇祯的吩咐在山东济南、河南开封、湖广长沙、上海县、广州府、海南岛,各置办了一个科研基地。

    这些基地的任务,一是为了搜集地方上的良种;二则是为了对比各地良种在不同地方和气候条件下的产量变化;三便是向地方做一个示范,好推广农科院培育出来的良种。

    这些基地遍布大江南北,光凭魏良卿一人自然是跑不过来的,因此农科院又分成了数个小组对这些基地进行管理,而魏良卿自己则负责了最为偏远的海南和广州。

    这一年来,农科院的杂交良种研究成果虽然没什么突破,但是在收集各地良种的任务上,倒是成绩显著。计有各地麦种39类,稻种66类,棉种24类。

    而且,在肥料同粮食增收、还有土质之间的关系上,终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从海岛上搜集来的鸟粪石,如果用稀硫酸处理过,那么肥效就会更为明显。

    同时农科院还认识到,鸟粪石对于北方的石灰土、盐碱土作用较小,但是对于南方的淤泥质土增效明显,而且这种肥料对于大豆、紫云英和果树的增产效果明显。在南方的一块试验田内,一亩大豆施加20公斤经过处理的鸟粪石肥料,比不施加肥料的田地增产了20%。

    根据这一年来肥料的使用,农科院已经隐隐意识到,植物的生长状况同土壤的酸碱度和营养成分是有关的。而施加了鸟粪石和没有施加鸟粪石农作物之间的形态区别,让他们觉得也许所谓的施肥,就是在给植物补充某种土壤中缺乏的元素。

    朱由检听着魏良卿的汇报,显得非常的认真,还不时的用铅笔在面前的纸张上记录了些什么。听了魏良卿近一个时辰的汇报,朱由检感觉自己大有收获。

    不管是现在还是前世,种田都不是他的专长,他对于农业的了解也仅限于,要培育良种,建立良好的灌溉渠网,最后则是施加充足的肥料。

    而农科院现在做的事,便是把各地农业一切有用的技术、良种都汇集起来,然后再进行推广研究。原本这是徐光启在做的事情,但是农科院成立之后,徐光启很快就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他研究总结的各种农政手稿交了出来,以供农科院和上林苑监进行重新编排汇总。

    早在20年前,徐光启便已经意识到南北农业上的差距,给大明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他认为只有改变大明北方落后的农业技术,使得北方农业能够达到自给自足的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趋沉重的漕运压力和南粮北运,北银南下的局面。

    天启二年,徐光启告病返乡,冠带闲住。在家乡量试种农作物,并搜集农业资料,想要编写一本大型农书,以作为朝廷治理农业的参考用书。

    不过在崇祯登基后,他被迅速起复,担任了吏部尚书和皇家科学院的筹备工作,使得这份书稿迟迟难以完成。

    当他得知农科院成立,崇祯有意在全国搜集农业方面的技术和良种,以提高大明的农业水准之后,便把这份手稿给贡献了出来。
1...223224225226227...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