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在凉棚和田地之间,魏良卿带着农会的干部不断的跑来跑去,一边让他们盯住村民不要胡乱窜入其他棉田采摘;一边则嘱咐着称重的人员一定要按照亩为单位进行称量计重,并做好记录。

    他还时不时的走入了棉田,抽取任意一株棉树,数一数上面的棉铃个数,虽然今天的天气还算凉爽,但是魏良卿身上的衣服却已经是湿湿干干数次了。虽然采摘棉花的活计很是累人,但是从魏良卿到那些村民不仅没有人喊累,反而个个干的精神抖擞的。

    究其原因,还是这片棉花试验田的收获实在是太过惊人了。一些相邻村子的村民得到消息后,都忍不住在下午赶了过来,站在棉田外围观着这些海外洋棉的采摘,想要知道这些洋棉究竟比本地土棉增产了多少。

    有了村民们的帮助,魏良卿和本地农会终于在日头西斜的时候,把三十亩试验田的棉花采摘并称量完毕了。雪白的棉花在凉棚下堆成了三十堆,虽然有大有小,但是相去并不是很大。但是和作为对照物的一堆本地棉相比,却起码要多出了一倍的样子。

    魏良卿正要指挥着农会干部和村民将这些棉花分别装车时,本村村民和围观的百姓倒是不干了,他们纷纷对着农会喊道:“各位大人,好歹咱们也忙了(等了)这么久,这洋棉一亩能够增产多少,你也给句实话啊…”

    魏良卿和农会干部们,因为常常和村民们打交道,因此身上少了几分官气,这些村民和围观百姓和他们接触多了,也就不怎么害怕他们,反倒是愿意和他们亲近了。

    而自从叔父倒下,又被崇祯教育了一顿,魏良卿也觉的大明官场的水太深,不适合他这个乡巴佬厮混。因此在受命组建农科院和农会之后,便彻底远离了官场,整天和乡民、土地打起了交道。

    本就出身乡里的魏良卿,很快就恢复了在乡下生活的好脾气,因此倒是深得乡人们的欢迎。而他的这一举动,倒也让整个魏忠贤的家族受到了不少好处。

    那些想要报复魏忠贤亲族的官员,抓不到魏良卿的把柄,又因为农科院和农会在推广良种和海外作物上的功绩,不得不放弃了报复的念头,采取了对远离朝堂的魏良卿置之不理的态度。

    听到这些村民和乡人的要求,魏良卿赶紧站了出来,对着围观的百姓们说道:“好,好,好,我这就给大家说说,这洋棉的产量。

    这三十亩洋棉,籽棉的亩产大概在150-200斤之间,比起本地土棉的亩产大概增长了一倍以上。而且洋棉的个头大了三分之一有余,纤维更细,更长,拉力却很强。我们下午还剥除了一些籽棉进行试验,发觉这个皮棉产出可能也比土棉高一成左右。

    所以洋棉的亩产,起码比土棉高一倍是确定的,至于整个测试完后的真实数据,今后我们会通过农会向大家再介绍,今日我们还要赶着回去,就不多谈了。”

    魏良卿后面的话语,围观百姓都没听进去,因为他们都在忙着计算种植洋棉的所得,几个脑子较为灵活的,已经差不多掐着手指算好了。

    今年上等棉花的皮棉价格已经涨到了12元每担,而次一等的棉花也要10元每担。种植一亩土棉,就算是次等棉花的价格也要价值2元,比去年的收入增长了34%。然而改成了洋棉之后,这一亩的产出就达到了4元,几乎已经抵的上北方最好的水浇地产出了。

    算出了这等惊人的收益之后,一些胆大的乡人已经忍不住再次向魏良卿恳求道:“魏大人,这洋棉的种子能不能分上一些或者我们自己出钱买也成啊…”

    边上的百姓也纷纷醒悟了过来,开始向魏良卿或相熟的农会干部要起了洋棉的种子来。本村种植洋棉的田主也有些惊慌了起来,顿时声称他们才拥有分种子的优先权。因为,年初农会鼓动大家种植洋棉时,只有他们响应了农会的要求,其他人都担心会有损失,连农会干部的面都不见,现在他们怎么能来抢自己的好处呢。

    看着现场的乡人开始争执了起来,魏良卿赶紧安抚道:“不急,不急,这洋棉的种子,最后大家都会有的。现在洋棉才种了一季,还不知道这个种有没有其他缺陷。为了避免大家遭受损失,还是让农会继续培育种子,争取获得更好更适合在本地种植的棉花种子,到时再分发给大家…”

    好容易安抚好了有些激动的百姓们,魏良卿便匆




第157章 问答
    洪承畴进了都城之后,先去通政司投了帖子,然后才前往了会同馆。虽说洪承畴在崇祯元年时还来过京城一趟,但是仅仅三年不到的时间,北京城已经和他记忆中的那个京城大相径庭了。

    除了街道分成了人行道和车行道两部分,路面也一改从前尘土飞扬的模样,变成了硬化的碎砖和混凝土地面。

    扩展后的街道上人流、车流依然极为密集,但实施的靠边行驶和人车分流方式,使得路面上虽然看起来拥挤不堪,却始终都保持着一定的秩序。

    这种繁忙却有序的景象,还是洪承畴生平以来第一次看到,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再没有什么勋臣高官和贩夫走卒的区别,有的只是规则而已。

    看着这道路上的景象,洪承畴终于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看起来他倒是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一样。

    抵达了会同馆之后,洪承畴吩咐亲随去向管事要来了馆内保存的各类报纸,随后他便拿着这些报纸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内研究了起来。

    第二天一早,因为研读报纸而直到清晨才合了一会眼的洪承畴,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给惊醒了。

    他披了一件长袍起来开了门,看到门外敲门的亲随,不免有些不高兴的问道:“究竟是什么事,要这么早来敲我的房门,难道就不能等我睡醒再说吗”

    亲随小心翼翼的回道:“老爷,是内阁传来的指令,要求老爷今早前去内阁叙职。”

    洪承畴也有些发愣,他下意识的说道:“我昨天才投的帖子,内阁今天就召见我什么时候,内阁的办事效率这么高了。”

    亲随赶紧机灵的凑道:“许是老爷做事出色,所以内阁老爷们一直都在等待老爷的到来。小人已经将热水和早点准备好了,是不是服侍老爷洗漱先”

    在这问答之间,洪承畴的睡意已经全部消去了,他点了点头说道:“也好。”

    当洪承畴被文华殿属员引到殿内的一所值房后,他才发现等待自己的,不仅仅是内阁首辅黄立极,崇祯皇帝也在房间内等候着他。

    黄立极对于洪承畴的观感,不好也不坏。虽说洪承畴出仕时在京城担任了六年的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但黄立极却是走的翰林院和礼部的升迁之路,因此两人并没有什么交集。

    等到黄立极进入内阁任职时,洪承畴又已经出京去了,因此他对于洪承畴并无多少了解。昔日洪承畴在京城任职时,可谓低调的很,但是谁也没想到他在地方上居然能弄出这么大动静。

    不过黄立极并不是那种迂腐之辈,并不信奉治下太平就是好官。他对于那些会来事的官员,并不存在什么偏见。更何况,他身边这位皇帝,更是难得的好事之徒,看起来对于这位福建人也很是赏识。

    因此,在询问洪承畴的任职经过时,黄立极显得很是慎重,并没有显得过于咄咄逼人。而洪承畴的回答也是滴水不漏,因此这场叙职汇报,平平淡淡的就过去了。

    洪承畴原本还详细准备了关于澄城事务的解释,但是黄立极只是提了一嘴,便轻轻带过了,倒是让他好生纳闷了一阵。

    在黄立极和洪承畴交谈时,崇祯只是端着茶盏坐在一边倾听,并没有插嘴说点什么。直到黄立极完成了叙职问话,识趣的向崇祯问道:“陛下,可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朱由检这才放下茶盏说道:“奥,要朕问话么西北的事务先生都问的差不多了,看来洪巡抚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比较清楚的,那么朕就换个方向问问。

    洪巡抚想来也应该知道,这奢安之乱已经平息了,如今西南地区总算太平了下来。此前朝中就有人提起,既然叛逆已经被削平,那么就应当解散为平息奢安之乱召集起来的大军,将之分散于贵州、四川进行屯田…

    洪巡抚,你也来说说看,对于战争已经平息的西南地区,朝廷应当如何治理呢”

    对于崇祯看似随意的问话,洪承畴并没有立即出声回答,他仔细的在腹内打了许久的草稿,这才开口对着崇祯说道:“回陛下,臣以为,即便是西南战乱已经平息,这平叛的军队也不能轻易的解散,并分散到各处去屯田。

    自天启元年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叛乱以来,直到去年末水西安氏投降为止,西南两宣抚司已经在当地肆虐了近九年,贵阳、重庆两地已经为战火所摧残,当地民生可谓凋敝已极。

    现在再把这些经历过战火的将士屯田于地方,无疑就是和当地百姓争利。而在战乱时投军的将士,基本都是年轻力壮,不能安于现状之辈。

    也许他们之中有些人,是因为叛逆起兵而家乡遭遇到兵灾,衣食无着而投了军,但是这么多年的仗打下来,这些青壮也习惯了军中的生涯,未必还肯回去耕田安居。

    这些人聚拢在一起,还有军纪可以约束。一旦分散于地方,不是为地方豪强所用;便有



第158章 任务
    郑彩刚刚将马尼拉的使者塞维科斯、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彼得.纳茨等人安顿在四夷馆内,便接到了来自宫内的传召。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梅思沃尔德等人,他们则回到了自己在北京的办事处内。

    除了塞维科斯是代表马尼拉同大明交换新制定的贸易合作协议外,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代表,在这个时间段汇聚到北京来,主要还是来同海商协会商讨,明年双方之间的贸易种类、数量和货款支付方式等商务的。

    马尼拉并不代表西班牙商人进行商业洽谈,所以塞维科斯再次踏上中国土地时,并没有太多关注两家东印度公司和大明海商协会之间的合作内容。

    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面对的是同一个供货商-中国,同一个销售市场-欧洲,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就有些激烈了。

    荷兰东印度公司凭借着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和垄断香料群岛贸易带来的稳定高额收益,加上荷兰发达的金融市场提供的低息贷款,即便不依靠他们在南洋更为强大的武力,也足以用商业手段打败发育不良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了。

    当然,荷兰人不使用武力的缘由,并不是他们对欧洲同胞抱有仁慈之心,而是巴达维亚正和马打蓝王国进行战争,他们暂时无暇顾及在万丹的,由万丹王国、英国人、葡萄牙人组成的反荷兰联盟。

    当英国东印度公司亚洲总部搬迁到天津之后,荷兰人就更难以用武力威胁到英国商人了。

    而今年日本幕府突入其来的对荷兰东印度公司撕破脸,扣下了在日本的荷兰商船,要求荷兰人交出已经离开日本不知去向的荷兰船只,并拒绝说明原因后,巴达维亚就更不敢和中国出现武力上的冲突了。

    正是在这样的局势下,巴达维亚派出了同中国方面关系良好的彼得.纳茨为代表。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现在双方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彼得.纳茨通过和中国官员的私人交情,打听一下中国对于日本的看法如何,一旦日荷出现冲突,中国将会采取什么样的立场。

    巴达维亚存有了这些小心思,因此彼得.纳茨在同中国官员洽谈商贸时,态度就变得有些谦恭了起来。不再坚持去年的无礼贸易条件,要独占某几类中国商的独家贸易特权了。

    梅思沃尔德自然猜不到荷兰人心里在想什么,但是荷兰人拉拢中国官员的手段,他的手下还是看得到的。梅思沃尔德自然以为,荷兰人在无法用其他手段把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亚洲驱逐出去之后,就开始搞阴谋诡计,想要拉拢中国人对付他们了。

    这也是双方原本在中国相安无事的局面被打破的缘由,从天津到北京的一路上,荷兰人和英国人一旦见面,就是冷嘲热讽不断。如果不是顾忌到身边中国人的看法,双方差点要爆发一两场决斗了。

    作为中国方面的陪同负责官员,郑彩其实很想做和事佬,让双方平息争斗,和气生财的。但是他要是不开口还好,一开口便让双方以为他在偏袒对方,反而让争吵变的更为激烈了起来,最后他也干脆听之任之了。

    接到了宫内的传召之后,郑彩便丢下了手上的事务,匆匆跟着来人前往了东安门外的一座私邸中。

    海商协会也好,四海贸易公司也好,这些商人的流太过复杂,即便是崇祯也不能轻易的把他们召进宫内去。因此朱由检干脆就占了王承恩在东安门外的宅子,把这里变成了一个,专门用于接见身份比较复杂的人员场所。

    而有时崇祯想要谈话舒服一些,也会将人传召到这处宅子里,他觉得在这里同人谈话,不会像宫内那么生硬疏远。显然,今日他想和郑彩进行的,是一次不怎么正式的谈话。

    郑彩并非第一次来到这个宅子,因此当他在后院的房内看到一身家居常服的皇帝时,并没有感到多少吃惊,而是很快的屈身行礼了。

    握着一本正站在柜前翻看的朱由检,抬头看到郑彩后,便放下了手中的说道:“免了,免了,你过来坐下同朕说说,这次举办的天津万商博览会开的如何啊”

    “回陛下,这万商博览会开的很是成功,这半个月来会场始终都是人山人海,据说来逛博览会的百姓,最远的来自于山东登莱。至于各地的商人,那就更是难以计算了。

    臣返回京城的时候,去主持博览会的管事那里看了一眼总结好的贸易数据。好家伙,光是博览会零售出去的商就有五、六十万元之多。签订的贸易合同金额有980余万元,已经缴纳的定金将近90万元…”

    朱由检兴致勃勃的听着郑彩描述着,关于天津博览会的盛况。虽然他手中已经拿到了更为精确的数据,但是从郑彩的描述中,他对于博览会的盛况却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

    谈过了博览会的盛况之后,郑彩便将话题引到了自己前往天津的接待任务上,汇报



第159章 来自日本的邮件
    在距离王府街不远的甜水井胡同内,有一处宅子门外挂着一块英国东印度公司北京商馆的牌子,这便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搬迁到北京的亚洲总部。

    这座宅邸的面积不小,占地足有4亩多,原本是某个大明勋贵的私产,不过这位勋贵迷上了新开的股票交易所,便把这处宅子以1千英镑的价格出售给了英国东印度公司。1千英镑价值5千大明元,这个价格已经高出了内城相似大小府邸售价的三成。

    公司其他高级职员对这一桩交易还是有所顾虑的,毕竟中国的四合院虽然看起来占地面积广阔,但是却并不适合英国人的审美观念。

    此时的英国伦敦,贵族们喜爱的建筑,还是体形复杂起状,构图中间突出,两旁对称,高高耸起的都铎式建筑。像这种低矮的四合院,总是让他们感觉是住在了英国农村里了。

    而在伦敦,一幢上等的建筑也不过才数百英镑,而现在他们居然要以贵上一倍多的价格购买这样一座府邸,自然也就让这些英国人有些犹豫不决了。

    不过梅思沃尔德却看上了这座府邸距离皇宫较近的优势,因此在他极力的主张下,还是买下了这座府邸,用于东印度公司在北京的联络地址。

    在使用了将近一年后,住过北京的公司职员们,便开始喜欢上这座府邸了,他们认为这座房子比伦敦那些看起来漂亮的住宅要出色的多。

    因为中国人的住宅更注重卫生布局和公共区域的有效利用,而定期清理茅厕的习惯,更是让住宅内外始终保持住了干净清洁的氛围。

    他们可以住在房子里,每日享用洁净的清水洗漱,付出的不过是一点微不足道的金钱。新鲜的肉食和蔬菜,可以去专门的市场购买,而不必担心食用到腐化变质的食物。

    而在他们的英国老家,除非是在乡下的庄园里,否则就算是住在伦敦的大贵族们,也没办法每日获得洁净的清水和新鲜的食物。

    因为伦敦人取水的泰晤士河,现在正是伦敦城最大的天然下水道。不管是贵族还是贫民,他们都只能饮用这一条河里的水,只不过贵族可以让仆人去的更上游一些取水而已。
1...375376377378379...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