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第164章 粮食局
“大明的百姓是人,朕也是人,既然是人能吃的粮食,朕也没什么不能吃的。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如果连朕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别人去做到。”朱由检带着一些快意对着王承恩如此说道。
王承恩似乎还有些不甘心,想要再行劝解。郭允厚却似乎明了了崇祯的心意,他起身离开了座位,向崇祯郑重的稽首行礼。
“陛下有此仁心,则天下生民可活,臣代大明百姓感谢陛下。”户部尚书郭允厚的郑重其事,让王承恩不得不把劝解的话咽回去了。
朱由检赶紧起身扶起了郭允厚,“郭尚书又何必如此,朕不过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罢了。”
郭允厚严肃的回答道:“对陛下来说,这也许是件小事,但是对于苏、松、常、杭、嘉、湖六郡被佥派白粮的百姓来说,这可是活下去的希望。”
“郭尚书我们还是继续商议下去吧,就算这些措施能够实行,那也是明年的事了。对于今年的白粮之役已经赶不上了,算算时间,大约今年运送白粮的粮船已经差不多该到京城了吧。”朱由检询问道。
“应该是有粮船陆续抵达了,不过白粮解运户部并无权管理接受的事宜,都是按照佥派要求,直接送到对口的内府各处的。”郭允厚思索着回答道。
“这接收的地方一多,情弊必然丛生。而且粮食这种东西,分开储藏还是集中储藏损耗更小一些。朕以为还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粮仓,进行接收和管理为好。
而且非但是白粮,每年400万石的漕粮,30万石的辽饷本色,现在都缺乏一个统筹管理。所以有的部门粮食积蓄在那里发霉,而有些部门却苦于无粮,无法筹措发饷。
朕已经收到了好几本,弹劾天津巡抚黄运泰的奏章,弹劾他截运漕粮,以充当辽饷,导致京畿粮用匮乏。朕以为这就是中央缺乏一个统一管理粮食的部门,导致无法调节粮食的储备运输。”朱由检抛出了一个让郭允厚有些心跳不已的主意。
郭允厚按捺住兴奋的情绪,镇静的对着崇祯确认道:“陛下的意思是,想要户部把京畿附近的所有粮仓都管理起来吗”
“暂时是如此,不过军粮和民粮要分开管理,同等状况下军粮要优先供应。在朕看来,不仅仅是京畿附近的粮仓,今后整个大明的粮食收储、运输、贩卖都必须在户部的监管之下。
我听说民间有一句话,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朝廷手中没有粮食,第一平抑不了粮价,第二也无法赈济灾民。
粮食是特殊物资,如果百姓没有饭吃,就会起来造反。如果朝廷对粮食失去控制,这么这个天下究竟是朝廷的还是那些粮商的”
户部虽然是号称大明的管家,但是户部管的钱粮其实并不多,这是由大明特殊的税收体制决定的。
从明太祖朱元璋确立国家制度,到成祖朱棣完善国家制度为后,其后大明的国家制度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了。
从成祖时就确立下来的税收制度就是,地方征收的税收并没有先进入中央财政国库,然后再由中央进行分配。而是直接运送到了应该接受这些物资的部门。
比如这个白粮之役,从苏、松、常、杭、嘉、湖六郡派遣了任务之后,并不是说送到京城就算完成了。而是按照分派的任务,要送到尚膳监、酒醋面局、内官监等部门。
如此一来,户部分派完白粮额设任务后,就失去了对白粮管理的任何权力,剩下的就是尚膳监、酒醋面局、内官监等部门内部的事了。
所以作为掌管大明国库的户部,其实手中能够调用的钱粮,不过就是400万石漕粮,还有每年太仓纳入的,盐课、工商税、小部分田赋折色银、矿税近300万两白银。
而这些钱粮还要扣除宫廷、京官、京营的支出,也就是说每年能够作为机动钱粮,应付突发事件的钱粮,其实是寥寥可数。而这个情况随着辽东后金起兵之后,就变得完全没有余地了,光光是贴补辽东的军饷,就已经让国库变得空空如也了。
郭允厚之所以对崇祯的建议感到兴奋,就是因为拥有了对京畿粮仓直接管理的权力,可以让他这个焦头烂额的户部尚书日子好过一些。
不过崇祯对于让户部监管整个大明的粮食贸易设想,却让郭允厚有些迟疑了起来。
“陛下,建立一个粮食统一管理部门当然是很好,但是要对整个大明的粮食贸易进行监管,户部恐怕没有这么多人手,要动用的资源恐怕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果让粮食进行自由贸易,我们自然要花费太多的资源和人手。但是朕打算在各省组建粮食批发市场,对于100石以上的交易,都必须在市场内进行交易,并收取一部分费用,用来贴补市场管理人员。
此外对于进行跨省贸易的粮食商人,要由户部颁发牌照,并缴纳一定数额的定金,并要做出保证,不得囤积居奇
第165章 田秀英的怨气
郭允厚沉默了一阵后,试探的向崇祯说道:“山东之地,既要负担运河维护,漕粮运输的服役,又要替辽东军转运粮秣,本身的徭役已经偏重了,臣以为山东之辽饷也应当免除。”
朱由检只是微微一楞便明白了过来,郭允厚是山东曹州人,他这是想替家乡捞取好处了。
在这个时代造福桑梓可不是一句空话,大明时代的中国人也是最为注重乡土观念的时代,不管郭允厚的官职有多么高,最终他还是要回家乡养老的。
宗法制社会加上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一州一县都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在工业革命没有出现之前,这一县之内的百姓几乎一生都不会离开自己的县城,甚至是自己居住村子的几十里范围之外。
对大明最底层的百姓来说,他们所敬畏的,一个是代表县城大老爷下乡公干的衙役、里长;另一个就是那些退职还乡的地方缙绅,而后者在乡里的威望更要强于前者。
但地方缙绅这种威望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是通过造福桑梓的各种行为,在家乡百姓心中塑造出来的。
地方缙绅这种行为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家乡的生活环境,保证家乡不出现民变,自家的生活不会受到波及。另一方面就是和当地的县令争夺地方上的话语权,防止某个新上任的县官依仗手中的公权力,触动自家的利益。
朱由检考虑了许久之后,才思索着说道:“山东登莱地区作为辽东的后勤基地,可以算作边区,辽饷全免。
至于山东的其他地区,凡是负担了转运辽东粮饷徭役的民户,同样可以免去辽饷的征收。而征收了辽饷的民户,也不得再征发转运辽东粮饷的徭役。
另外从北京至杭州,凡是已经服了漕运徭役的民户,一改免去辽饷的征收。至于和漕运、转运辽东粮饷毫无关联的山东其他地方照旧征收辽饷。”
郭允厚虽然有些遗憾,不能把免征辽饷的地区扩大到整个山东地区。但是他的家乡曹州作为运河经过的地区,已经包括在了免征辽饷的地区之内,这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
“那么陛下,今年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山东登莱等地区的辽饷几乎已经征收完成了,对于这些已经征收上来的辽饷是否照旧如前处理呢”郭允厚循例向崇祯请示道。
“甘肃、宁夏的辽饷就各自留在本地不在上解,用于当地的水利兴修。但是地方要先报项目,户部要派人下去监管这些银两的使用情况,山东登莱的辽饷同样如此使用。至于陕西、山西的辽饷,全部解到陕西…”朱由检说道这里,突然楞住了。
因为他现在突然想到,现在大明各省并没有地方藩库,同中央一样,都是一个部门一个小金库。他虽然想法很好,但是地方根本就没有这个部门可以接收这笔银子,如果纳入巡抚名下管理,估计这些钱很快就会被挪用了。
看到崇祯突然迟疑的说不出话来,郭允厚稍稍思考了会,就明白了崇祯的疑惑之处。
他不由建议道:“陕西三边总督史永安,原本就有权力节制甘肃、宁夏、陕西等地。以臣看来,这四处辽饷不如暂时解到史永安处、由其责令三地巡抚兴办水利,而户部再派人监管为好。至于山东登莱今年的辽饷,则交由登莱巡抚掌管。”
朱由检有些皱着眉头的说道:“这钱交出去,想要查清楚去向可就难了,这史永安做事风评如何”
史永安和郭允厚同为山东人,也一样和东林党人交恶,因此郭允厚自然是要替这位老乡说几句好话的。
“这史磐石担任巡按御史巡视贵州期间,正值奢安之变。他协助贵州巡抚李枟,固守贵阳城,击退奢安叛军,保护了贵州没有因之糜烂,还是立下了大功的。”
“虽然贵阳守城之战中,40万人生还者寥寥无几,但是能活到最后的,终究还是有些本事的。”朱由检如此思量着。
他对着郭允厚点了点头说道:“这便按照你说的办理好了,让史永安代为管理这笔银子,督促三地兴修水利。今年三地的秋税,除了支应了三边军粮之外,多余部分也不必上解京城太仓,同样归入到这笔银子中去。”
“陛下,一下减少了这么多进项,臣恐怕明年户部将无钱粮给辽东军士支饷啊。”看着崇祯如此大方的就消去了三个地区的秋粮征收,郭允厚开始担忧了起来。
“朕打算消减一部分辽东军人数,此外增加海外贸易的数额,以海外贸易的税收补贴户部减少的田赋数额,郭尚书觉得可行吗”朱由检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郭允厚虽然对号称天子南库的海外贸易税收了解不多,但是也大约了解,每年海外贸易的税收约在20万金上下。
这个数目虽然不能完全填补三地赋税上解京城的空缺,但是也可以弥补大半了。
郭允厚点头说道:“如果陛下真能把这海外贸易的税收贴补给户部,那么臣自然毫无异议。”
两人连续商谈了一个上午,朱由检也觉得谈的差不多。而郭允厚等了一会,看朱由检没有其他吩咐,就向他提出告退了。
让王承恩送走了郭允厚之后,朱由检看了时辰,约
第166章 西洋农作物
朱由检陪着田秀英用了午膳,又小意哄着田秀英,终于让她眉开眼笑了。两人一起呆了半个多时辰之后,田秀英虽然不舍得离去,但是看着崇祯面前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章,还有他脸上掩饰不住的疲敝神色,心中还是叹了口气,依依不舍的告辞离去了。
田秀英走下了乾清宫的汉白玉台阶之后,忍不住回头看着身后雄伟高大的宫殿发了一阵呆。
她身边伺候的心腹宫女月梅,看着田秀英泱泱不快的表情,不由开口小心的劝解道:“殿下何必如此郁郁不欢,今日看来,陛下对于殿下还是宠爱有加,并非专宠皇后一人的。”
田秀英转回身看着自己的心腹,幽幽的说道:“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最终我还不是要和别人一起分享他的一切。有时候,我倒是觉得,也许嫁给市井小民,还能天天守在一起。”
宫女月梅有些惶恐的劝解道:“陛下身为万民之主,如日中天,天下臣民都要沐浴于陛下的光芒之下。殿下切不可在人前露出刚刚的情绪,若是被人听见报于陛下,恐陛下会心生不悦啊。”
田秀英白了月梅一眼,未再继续和她说话,就转身向着自己的寝宫快步走去了。
在上书房内,朱由检刚刚坐下想要小歇一会时,王承恩从门外走了进来,上前来有些犹豫的不知道要不要开口汇报。
“呵,怎么了,有什么事就说吧。”朱由检看到王承恩有些为难的表情,他伸了一个懒腰,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后说道。
王承恩不再犹豫了,开口汇报道:“是卢九德他们从南方返京了,微臣正犹豫,要不要等陛下休息一会再汇报呢”
朱由检的睡意顿时不翼而飞了,他兴奋的站了起来,对着王承恩说道:“不必了,让卢九德、连善祥还有那个叫李晨芳的试百户,一起来见朕吧,朕要听听他们南下的事办的怎么样了。”
在朱由检的催促下,王承恩很快带着三人返回了上书房。朱由检走到了卢九德、连善祥、李晨芳面前仔细看了看三人的神色。
然后在李晨芳面前停了下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微笑的打趣道:“这外出了一趟,个子都似乎长高了一些了,身体好像也壮实了,不错,不错,这外出公干辛苦不辛苦啊”
李晨芳红着脸有些激动的回答道:“多谢陛下关心,小臣一点都不辛苦。”
朱由检和三人都一一抚慰了几句,才坐回自己的座位上说道:“你们谁先说说,这次南下都带回了什么海外新奇物种呢”
连善祥斜着眼睛看了看,身边因为皇帝的亲"zi wei"问,还颇为兴奋的李晨芳,想着要给这位子侄一个表现的机会,就拱手对着崇祯说道。
“试百户李晨芳对这些海外新奇物种比较熟悉,不如让他向陛下详细汇报吧。”
朱由检看了一眼连善祥,微笑着说道:“如此,甚好,那么李百户你慢慢说来吧。”
李晨芳虽然不是第一次在崇祯面前汇报,但是之前不过都是些无足轻重的琐事,汇报内容也很简单。
这次却是皇帝关心的一个重要任务,他自然有些紧张了起来。一开始他说的有些颠三倒四,但是随着崇祯的鼓励之后,开始慢慢释去了紧张,把心思全用在了他所感兴趣的那些新奇的物种上了。
“…番薯又称为山芋,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于万历21年从吕宋带回,这种作物地面以上的藤蔓可以长至2米以上,平卧地面斜上生长。
番薯藤嫩者可食用,老的可以作为青饲料喂养大牲畜。地下部分的块根有圆形、椭圆形几种形状,果实的颜色分为红、白、紫三种。
南方种植四个月后就能收获,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在八闽推广种植,以解时荒。番薯不与小麦水稻争田,一亩更可收获一二车,可谓本小而利大。
但是番薯留种畏湿畏冻,小臣听携薯种而来的老农说,这薯种恐怕难以在北方越冬,需要来年春日从南方再度取种,如果每年都需要去南方取种,恐怕此物非但不能惠及农户,反而会有违农时,有害于农。”
连善祥偷偷看着这个有些不知轻重的子侄,很想阻止他继续说下去。这寻求番邦物种,乃是陛下一力主持,他这子侄却在这上头给陛下泼凉水,还真是不够聪明的。
朱由检倒没有连善祥想的这么小心眼,他只是沉思了一会就说道:“上林苑监嘉蔬署莳艺瓜菜,他们不是在冬天也能培养出蔬菜的吗连善祥你让上林苑监嘉蔬署和种薯农人商议薯种越冬之法,以朕看来,薯种在北方越冬,非得挖地窖不可。
你让这些农人多试验一些越冬方法,朕允许你们失败。今年不行,那就明年再来,朕相信总是能找到解决办法的,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吗办法总是会比问题多的。
你可以告诉他们,凡是能解决薯种越冬问
第167章 卢九德的汇报
“这些海盗虽然愿意接受招抚,但是长久在海上漂泊,未免有些不受拘束的性子。有京营在边上照应着,不让他们骚扰京城居民,固然是善策。
但是既然我们邀请他们入京议事,做事也不能过于小家子气了。做事大方一些,不要去限制别人的出行,想去哪转悠都可以随意。
卢九德、连善祥你们两人,可以代表朕,尽一尽地主之谊,带他们去京城各处景点走走看看,参观一下么。他们如果有什么生活上的需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
不过有一点,你们一定要保证,不许上京的这些人出现不明不白的伤亡,连善祥你一定要做好这些人的安全保护工作,明白了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