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和面子相比,自然是肚子更为重要。因此各旗贝勒向二贝勒低一低头,就能借到粮食的话,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因此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黄台吉听了之后会变得这么激动。毕竟他们跟随在黄台吉身边这么久,知道这位四贝勒在女真诸贝勒中以宽厚著称,很少有事情能激起他的怒火,今天这一幕实在是有些让人诧异。

    作为文馆满汉官员之首的达海,一直注视着黄台吉的表情,看着这位汗王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慢慢的收起了脸上的怒气之后,方才敢开口劝说道:“汗王,镶蓝旗名下的田地数量,占据了八旗名下田地总数的四分之一强,且镶蓝旗田地的大豆产出几乎是我国今年大豆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可以说,镶蓝旗仅以一旗之力,却已经及得上另外两旗的耕地产出了。现在岳托贝勒已经说服了两红旗,让代善大贝勒同意将今年旗下的粮食产出借出三分之一,并向国库出售四分之一的存粮。

    这件事情,阿敏贝勒应当还不清楚,否则阿敏贝勒也不会这么坚定的拒绝了奴才的劝说。奴才觉得,现在我国刚刚从去年的战争影响中脱离出来,国内还是应当以稳定局势为优先。不如让岳托贝勒和奴才再去劝说一次阿敏贝勒,有代善贝勒以身作则,想来阿敏贝勒也会有所退让的。

    我后金国今年粮食缺口不小,不仅八旗部民有缺粮的风险,刚刚分置于各部恩养不久的蒙古降人,同样也有粮食不足的问题。各旗今年粮食收成相差较大,若是指望各旗自己去解决口粮匮乏的问题,到时自然会发生很多矛盾,也会让各旗之间出现裂痕。

    我国以小邦而敌四境,不在于我国兵马众多,而在于我国上下团结一心也。昔日先汗之所以能够统一女真诸部,屡败明军,建国登基,威慑四方。便是因为我军上下一心,而敌军上下离心,军无斗志也。

    奴才以为,阿敏贝勒念在我国如今面临的困境,也应当服从于汗王的命令,将粮食交给国库进行统一分配,而不是继续自行其事了。”

    黄台吉看了达海一眼,面无表情的问道:“你觉得,二贝勒会听你的劝说吗我对这位堂兄还是比较了解的,他这个人不仅贪财而且还很记仇。

    小时候,二叔和大堂兄阴谋串通明国自立,背叛了先汗。事情败露之后,先汗原本意图将二叔和几位已经成年的堂兄一并处死。

    我当日顾念亲情,和几位兄弟一起出面保了保阿敏,这才让先汗饶了他的性命,后来先汗还让他领了镶蓝旗。

    可阿敏日后是怎么报答我的他的父亲和兄长被诛杀之后,他在先汗面前乖巧听话的像只家犬,因此赢得了先汗的信任。之后因为阿巴亥大妃在先汗面前说我的坏话,导致先汗跟我也闹起了生份。但是阿敏不仅不帮我在先汗面前辩解,还立刻疏远了我,跑去开始奉承起莽古尔泰来了,这岂不是忘恩负义吗

    我受天命而登上了汗王之位,阿敏不仅不向我宣誓效忠,反而同莽古尔泰勾结在了一起,弄出了一个四大贝勒共理朝政的制度出来,真是千古奇闻。

    让他去攻打朝鲜,他便想要留在朝鲜自立为王;让他留守沈阳,他便南面而坐,让朝臣向他以臣属之礼参拜。我看,阿敏是没有忘记当年先汗杀了他父亲和兄长的仇恨,所以处处想着要分裂我后金一国啊。”

    达海顿时不响了,虽然他是忠诚于黄台吉的,但是他毕竟还是一名旗人,对于这种极有可能引发八旗互相攻击,引起内部大乱的话题,他并不愿意盲从于黄台吉。女真人口本就不多,如果再因为内乱而死伤一批,那实在不是个事。

    不过达海对八旗内乱流血有顾忌,汉官们对于这个问题却是毫无顾忌的。剃发结辫,从而彻底投靠了女真人,虽然保住了他们的身家性命,但是却让他们




第1142章 设局
    虽然黄台吉心里并不认同宁完我的建议,但是这一次他并没有出声打断宁完我的发言,只是皱起了眉头。仅仅是这一点的态度变化,就已经让一群汉官们了解了今日的风向。

    达海和岳托立刻出声训斥了宁完我,认为他这是唯恐天下不乱,想要挑起女真人之间的内斗,是其心可诛。待到两人训斥的差不多之后,黄台吉才发话道:“达海和岳托贝勒说的不错,废除四大贝勒问政的制度,现在还不是时候。今日宁完我说的话,大家都烂在肚子里吧,要是我在外面听到风声,必饶不了透露消息出去的人。”

    当黄台吉思考着停顿下来后,鲍承先立刻接着说道:“汗王说的不错,收三大贝勒之权的时机的确还未到,但是阿敏贝勒这边还是需要敲打一番,好让诸位贝勒们知道,今日我国能够当家作主的,只有汗王一人而已。

    正所谓蛇无头不行,若是不能让诸位贝勒们知道,即便是四大贝勒之中,也是有主从之分的。那么奴才觉得,这才会让我国上下之众感到混乱,也助长了某些人混淆上下尊卑的野心。”

    高鸿中等汉官也纷纷附和了上来,就连刚刚还在训斥宁完我的达海和岳托两人,也还是能够接受鲍承先的说法的。毕竟被挑入文馆的满汉官员,基本上便可算作是黄台吉的亲信谋臣了,他们的荣辱自然也就同黄台吉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文馆中的满人官员和汉人官员一样,都希望黄台吉能够成为后金国真正的主人,那么他们的未来也就得到了保障。但是同汉人官员有所不同的是,他们并不只有黄台吉这一条路可以走。

    当东北各少数民族同建州女真组成了同一民族,并建立起了八旗制度之后,八旗部众之间的联姻也就频繁了起来。虽然现在这种联姻还没有将八旗联系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在这些女真人心里,将旗下人视为自己人,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

    女真贝勒之间的权力斗争虽然凶险,但是只要下面的人没有太过分的举动,这种斗争一般就只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所以包括岳托在内的满人,反对贸然挑起四大贝勒之间的内斗,因为在没把握的状况下,他们并不愿意被牵涉进这样的残酷斗争中去。

    但是对于敲打一下阿敏,维护黄台吉在后金国内的权威,他们倒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这也符和他们的利益。黄台吉听完了下面这些臣子七嘴八舌的发言之后,才缓和了语气说道。

    “阿敏贝勒就是私心太重,总是惦记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的庄稼,丝毫不考虑其他各旗族人的困难。都要像他这样,我们后金的人心不就散了吗

    先汗创立后金以来,我女真人就已经不再是从前自由散漫的山野部族,而是建都于沈阳,据有大半个辽东的东北之邦。汉人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无以规矩,则不成方圆。

    我国国民现在遇到了粮食匮乏之危机,自然应当动员上下臣民共体时艰,各尽所能,各出所有,同心协力,一起度过面前的难关。让各旗将收成借给国库,绝不是为了让某些人从中过手贪污,而是为了统一调度,以便救助更多的百姓而已。

    为了让我国百姓填饱肚子,即便是削了阿敏的面子,让阿敏记恨于我,我也是不在乎的。但是在我国面临明国这样的强敌之下,我还是愿意再退让一步,维护住我国国族内部的团结,免得让明国皇帝有机可乘。

    达海刚刚的建议还是不错的,你和岳托再去一趟阿敏府中,告诉他,为了免去他的担心,对于各旗出借给国库的粮食物资,最终交由各贝勒在朝中公议,以决定这些粮食物资的分配。另外,爱尔礼不是前去锦州迎回我八旗子弟了吗我看可以写封信送给他,让他回沈阳来劝劝阿敏。”

    达海和岳托互相看了一眼,便齐齐答应了一声,打算下去执行黄台吉的命令。黄台吉却又叫住了岳托说道:“你们前去阿敏府上之前,先去同代善兄长通个气。

    顺便告诉代善兄长,若是阿敏依旧执迷不悟,那么我就不得不敲打阿敏一二。到时希望兄长能够为国家考虑,支持我的这一行动。”

    岳托立刻回道:“阿玛必然能够谅解汗王的这番苦心,阿敏贝勒若是连汗王的让步都不愿意接受,便是利令智昏,不加以惩罚,恐怕是不会醒悟过来了。为了我女真一族的未来,臣一定会说服阿玛,在这件事上支持汗王的。”

    达海此时倒是有些糊涂了,听了岳托的话语之后,他也顺口说了一句道:“莽古尔泰贝勒正在北面巡视索伦等部族,是不是也要给他通个气,免得他到时多心”

    达海刚一说完,室内就突然安静了下来,黄台吉对于他的提议显然不是很高兴。看着黄台吉变得有些严厉起来的神情,室内的官员们都保持了沉默,不过一直观察着黄台吉神情的范文程,却隐约猜到的黄台吉的用意。

    他上前试探的说道:“莽古尔泰贝勒巡视索伦诸部,乃是为了震慑我国北部边疆,兹事体大,哪里还能够分出精力来关心沈阳城的事情。更何况,巡视边疆居无定所,等传话使者找到莽古尔泰贝勒,都不知要到什么时候去了。

    那么我们究竟是等三贝勒明了了态度,再去弹劾阿敏贝勒呢还是先弹劾了三贝勒先恐怕这两项选择都不大妥当



第1143章 蛮横
    文华殿的内阁会议室内,朱由检右手托着下巴,面无表情的倾听着,面前三十余名官员各自发表着意见。当他接到内阁派出使者传递的消息,匆匆的返回了京城之后,朝廷之中就变得热闹了起来。

    返回京城后的第一天,他听取了各部官员提出的意见,选择了在乾清门举行朝会听政。召集了在京的官员和宗室、勋戚一起,听取他们对于庆王检举陕西韩、秦两藩谋反一案。

    当庆王亲笔书写的检举信件送到京城之后,此前还在为韩、秦两藩喊冤,认为这是锦衣卫和杨鹤勾结陷害两名无权无勇的藩王的官员,也很快就失去了声音。

    虽然他们的理智告诉他们,没有护卫,也没有得到当地官员军队支持的藩王造反,其实和自杀没有区别。韩王和秦王两人,既没有出色的才能,也没有令封国百姓交口称赞的名望,更没有得到朝中某些官员的支持,稍稍有些见识的官员都不能相信,两人有造反的资本。

    如果没有证据证明两藩谋反,朝中的官员自然不介意为这案子做一回主,并借此案打击下越来越活跃的锦衣卫,说不定还能将杨鹤也牵连进案。毕竟国务委员会成立之后,陕西总督的位置可并不亚于六部尚书的位置。

    主持一个公道可以一举三得的获得这么多好处,自然就会有官员站出来主持公道。但是,庆王的一封告密信件,顿时将不少官员的这点想法打消了。没有哪位官员愿意同一位藩王去对质,证明他手中的资料是虚假的。

    当然还有些官员还是坚持了下去。虽然无法推翻庆王提供的证据,但是他们很快就后退了一步,从为两藩喊冤,变成了要求援引祖制,减轻两藩的惩罚力度。这些官员认为,韩王和秦王可以发往中都凤阳守陵,其他涉案宗室严重的也一并送往,但是和谋反案无关的那些宗室,应当还是留在原籍为好。

    一些陕西籍贯的官员,原本对于两藩谋反案一直保持着沉默,但是随着庆王揭发书信的出现,他们虽然没有对着两位藩王落井下石,但是对于将宗室放在原地看管起来的惩罚方案,显然是大为不满的。

    这些陕西籍贯的官员很快就提出,既然谋逆案属实,那么这些宗室就应当依照杨鹤等人的主张,将他们外迁陕西,好让多次受灾的陕西父老,恢复些生气。

    朝会上近千官员的轮番发言,除了让朱由检听了个头昏脑涨,并没有让他听到多少有意义的言论。因此第二日,朱由检便将会议场地挪到了文华殿,将中低阶官员都排除了在外,只留下内阁和六部高级官员,还有福王和蜀王、丰城侯几位,人数还不到40。

    剔除了那些口无遮拦,又极有功利心的中低阶官员之后,文华殿内参与会议的官员们,终于表现的矜持了些。即便这些官员之间也有冲突,但是他们在皇帝面前总算是保住了自己的个人素质。

    不过即便是这样,这场争论也已经持续了两日,在场的官员们分成了三个立场。人数最多的一方,还是南方出身的官员和藩王、勋戚。他们的主张就是,两位藩王谋反的事太过蹊跷,还是应当再派人下去体察。

    此外便是,哪怕藩王谋反一事真的属实,看在他们身体里流淌着太祖的血脉,也应当从轻发落。而那些宗室在陕西生活了一辈子,现在因为一个没有查清楚的罪名,就要将他们迁移出陕西,同样也是不大合适的。

    人数最少的一部分,还是陕西籍贯的官员,还夹杂着韩爌等两位山西官员。他们认为,两藩和宗室犯的罪应当轻判。但他们同样也认为,陕西境内的藩王宗室能够迁移出陕西的话,对于屡屡受灾的陕西百姓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善政。

    人数居于两者之间的中立派,则一直等待着皇帝的表态。看似默不出声的中立派中,其实也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些人是想要跟随崇祯的立场进行发言,还有些人则是想看一看皇帝的立场再来决定自己的发言。

    足足忍耐了这些官员争吵了三日的朱由检,听到刘宗周再次提道:“…事在周礼:一曰议亲之辟,谓是王宗室有罪也;二曰议故之辟,谓与王故旧也;三曰议贤之辟,谓有德行者也;四曰议能之辟,谓有道艺者也;五曰议功之辟,谓有大勋立功者也;六曰议贵之辟,谓贵者犯罪,即大夫以上也;七曰议勤之辟,谓憔悴忧国也;八曰议宾之辟,谓所不臣者…”

    终于忍不住打断了他说道:“先生所说的八议,朕已经知道了。按照周礼,这八议,就是议亲、议贵…归根结底,不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各位先生和诸爱卿,是不是也都这么看”

    刘宗周虽然住了口,但脸色却甚是平淡。不管皇帝也好,还是那些想要处罚宗藩的官员也好,终究还是越不过圣贤大道去的。毕竟,这八议不仅仅是保护了宗室亲贵的特权,同样也是保护了士大夫们的特权,哪怕这些官员再怎么痛恨宗藩,也不会在这一点上提出反对意见,否则便是将自己置于全体士大夫们的公敌位置上去了,大明朝除了一个海刚峰之外,还没出过第二个这样的奇葩。

    随着崇祯直白的将刘宗周反复强调的重点指出之后,除了刑部尚书袁可立和总参谋部总长孙承宗脸色不变之外,其他官员都支支吾吾的承认了皇帝的这个说法。

    看着下面这群试图以沉默将这个场面混过去的官员,朱



第1144章 朝臣们的结论
    穿过文华殿后面悠长的穿廊,便是文华殿的后殿,也就是工字布局上面一小横的所在,这里也被称为主敬殿。虽然每一处宫殿内都用了各种繁杂的颜色和雕刻去纹饰,天棚、立柱和各式家具,但是在只能采用自然光源的时代,这些色彩和雕刻大多隐藏在了阴影之中。

    作为后殿的主敬殿,光线显然比前面的文华殿更差一些,好在它不必分隔成一间间的小房间,因此在打开了各处门窗之后,通透的大殿倒是比前面的文华殿更为明亮一些,不必白天也要点上蜡烛照明。

    随着一连串的脚步声由远及近而来,很快崇祯便带着几名太监从中间的穿廊走进了主敬殿内。王承恩j ru殿内后,便吩咐守在穿廊两侧的太监把热水端来,好让崇祯擦一擦脸去去乏。当太监将热水端上来后,他又亲自将拧干的热毛巾把子送到了坐下的崇祯面前。

    趁着皇帝擦脸的时候,王承恩口里不由称颂道:“几位阁老怎么都摆不平的局面,想不到陛下一席话,就让他们哑口无言了,果然只有陛下才能掌控全局啊。

    不过陛下为何还要给他们继续商议的机会,臣以为刚刚陛下若是一声令下,这些朝臣们也还是会选择服从的,那陛下也就不必再担心会有什么反复了。”

    擦完脸的朱由检感到一阵轻松,他一边将毛巾交还回去,一边随口说道;“他们在道德上失去立足点后,朕当然可以做出决定,而他们也必然会屈服。

    但是,这种被朕强行按住他们头颈屈服的决定,必然会让他们生起逆反的心理。他们也许不会在明面上反对朕的政策,但是在暗地里就不好说了。

    朕让他们自己进行商议,因此得出的结论,便有了他们的一份责任。作为自己投票作出的决定,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愿赌服输的心态,因此他们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总是会显得积极一些。

    对于一小部分会上赞成,会后又试图反对的两面人,就势清理掉就可以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他们协商了半天,都没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来的话,那也没什么坏处。失去了道德上的立场,他们得出的结论对于朕来说,没有任何约束力。

    一会你去大明时报社和孙之獬、阮大铖两人碰个头,将一部分宗室残害士民的证据,还有一些官员的态度交给他们,让他们组织人手写上一些批判的文字。恩,顺便让他们建议下,假如这些宗室真的获得了赦免,就应当迁移到这些官员的家乡去,让他们以自己的道德去感召这些宗室弃恶从善…”

    文华殿的大会议室内,当崇祯离去之后,这些官员们在安静了一会之后,便七嘴八舌的讨论起皇帝留下来的话语来了。

    在崇祯竖起了太祖皇帝的旗帜之后,一直反对对犯了罪但却不曾谋逆的宗室进行严惩的官员们,终于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一个道德陷阱。作为臣子,他们骂一骂活着的皇帝倒是没事,但是如果非议太祖的话,恐怕就同逆臣没什么区别了。
1...514515516517518...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