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但是不管是最低目标还是最高目标,实质上都要求整个社会生产的物质能够满足全体国民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是满足最低的生存需要,还要满足国民的精神需求。

    而想要做到以上这两个目标,第一是如何解决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第二就是如何解决劳动成果的分配问题。

    谈生产力发展,我们就先要搞清楚养活我们的物质是怎么被生产出来的,这也就是学校教育和皇家科学院的意义所在。

    我们只有研究自然科学,了解并掌握自然规律,方才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帮助我们增加物质生产能力。四书五经的道德文章里,是找不到增加生产力的方法的。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耕社会,历代有为之君没有不重视农业的。为何如此因为只有农业产出的物质才能活人,没有农业提供足够的粮食,就算是圣人也是平息不了世间的战乱动荡的。

    但是到了今日,中国之人口已经超出了历代所记载人口的最高记录,可是我中国之土地不仅没有相应扩大,反而失去了汉唐时富饶的西域之地。这一增一减之间,已经证明农耕之策已经难以为续了。因为中国之人口已经超出了中国之土地的承载能力。

    好在我们存在于一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中国的天下之外,还有着大量无主土地和其他文明国家,等待着我们去拓荒垦殖和交流贸易。

    海外的土地可以让国内容纳不了的国民生存下去,而海外贸易则可以让我们获取外部的物质来补充中国的物质不足,从而让我国的物资财富和人口数量达成新的平衡。

    过去,一个农夫一年辛勤劳动,加上风调雨顺,收获的粮食也不过就是最多养活89人。而现在使用机器的工厂中的一名工人,他一年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最少也能养活2030人。

    &nbs




第515章 谈话二
    朱由检此时却已经不再去关心张重辉脸上的异样了,自从登基以来,在改造大明这件事上他一直都是在孤军奋战,每走一步不是左思右想绸缪再三,便是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去争取一线成功的机会。

    那些最初和他站在一起的改革派官员,事实上不过是借助改革的名义以保住自家的权位,不被昔日的东林党人反扑清算罢了。他们对于改革的支持,并没有超过对他这个皇帝的忠诚。

    从最初的改革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后,不少最初支持改革的官员已经对改革的继续深入有了一些另外的看法。当初他们支持改革,一是有民间的东林党人对他们的位子虎视眈眈;二便是整个国家陷入了内外交困面临崩溃的境地,而朝堂上的官员们却都是束手无策,难以提出一条解决眼下困境的办法。

    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朝堂上的官员们选择了服从皇帝的命令,对大明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从而为自己和国家找出一条生路来。

    当然在不少官员的脑海中,改革能不能成功其实并没有这么重要,只要能够让皇帝知道自己是支持皇帝颁发的新政的,那么他们的目的就算是达到了。哪怕今后改革就算是失败了,皇帝总要记得他们这些人才是和皇帝同甘共苦的忠臣吧。

    只不过到了崇祯八、九年的时候,朝堂上的官员们突然发现,大明的前途突然变得光明起来了。西南土司的叛乱被削平了,西北的流民也基本上被重新安置了下来,曾经是大明北方心腹之患的女真人和蒙古人,现在一个求了和,另一个则大半投入到了大明的环抱之中。

    更重要的是,国库里不再是空空如也,虽然现在朝廷一年的用度也极为紧张,但是因为有预算制度,因此各部的日子还过的下去。哪怕是出现了面积不小的天灾,也因为有海外贸易所带来的大笔税收,皇帝也能够用内库的银子把灾荒对付过去。

    这么一来,只要连续来上几年风调雨顺的日子,那么大明就能重新回到过去太平安乐的时日了。既然如此,触动大家利益的改革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呢这种懈怠的心理,可算是现在大明上下官员最为普遍的心理了。

    朱由检自然是不能容忍这些官员的想法的,对他来说,此前的改革不过才是一个开始,现在如果停下改革的步伐的话,之前取得的一点小小成果也会很快烟消云散的。

    只不过,现在再想拿党争和外部敌对势力的压迫去威胁这些官员和他一起将改革进行下去,显然效果就没这么好了。毕竟这些官员们也不是傻子,他们自己就能判断大明的内忧外患究竟能不能够威胁到自己的利益。

    于是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检便需要那些还没有被权力腐化掉的年轻官员围绕在自己身边,将这场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了。被官员倾轧导致家族倾覆的张重辉,在他长久的考察下,已经被视为了年轻官员中能够坚持改革到底的少数人员之一了,因此崇祯并不惮于同他透露自己对于整个改革蓝图的计划。

    不管做什么事,没有志同道合的战友,一个人都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身为大明皇帝的朱由检同样也是如此,更何况他比起其他人来,还需要抵抗更多的诱惑。

    只要他默许停下改革的脚步,那些官员们一定会将他捧到天上去,不说是大明的中兴之主,也起码能够在历史上捞到一个唐德宗的地位。

    而身为大明皇帝,封建社会最顶层的掠食者,这个国家的一切,只要他想要,都能够轻易的弄到手。如果没有煤山上那棵老歪脖子树的震慑,朱由检很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坚持到今天,而不是被手上近乎无限的权力给迷惑放纵。

    因此,哪怕找到一个都好,朱由检都需要找到一个和自己拥有共同理想的支持者。夏允彝虽然对底层百姓有着朴素的同情心,但毕竟从来没有掉落到社会底层生活过,因此对于士绅阶层还存有一定的幻想,并不能真正了解他对于改革的执着。

    但张重辉就不一样了,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是因为祖父推动的万历新政,导致整个家族被官僚士绅阶层清算,是真正差点就沉沦在社会的最底层了。在针对整个官僚士绅阶层的改革政策上,他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自己的用意了。

    因此朱由检打开了心扉之后,便再无顾虑的继续说了下去,“谁是改革的真正支持者,过去的既得利益阶层自然是不会真心支持改革的,毕竟改革就是要迫使他们拿出自己的利益来分给其他社会阶层。

    因此真正能够支持改革进行下去的,便是第四和第五阶层。其中第四阶层希望的改革,就是能够分享到和他们社会财富相适应的政治地位,以确保前三个社会等级不能用手中的权力轻易夺取他们的财富。

    也因为第四阶层和第五阶层相比,算是拥有着不小资产的人物,因此他们对于改革的支持力度不会大于防备第五阶层使用暴力打破阶层划分的警惕。

    换句话说,第四阶层愿意支持改



第516章 西北战事起
    兰州总督府二堂内,几位商人代表正对着甘宁总督梅之焕言辞恳切的诉说着他们的难处,“…现在叶尔羌东部可汗阿布都拉哈同叶尔羌汗王克雷奇汗交战不休,阿布都拉哈汗便断绝了通往喀什噶尔的商路。

    而天山北面的卫拉特准噶尔蒙古部因为和哈萨克人、俄国人的冲突,又断绝了我们北上的商路。现在我们只剩下了一条从漠北蒙古绕道林中的商道,但是这条商道上人烟罕至不说,后半段还控制在俄国人的手里,这些俄国人向我们收取高额的过路费,还不能保障商队的安全,实在是可恨的很。今年到现在,商会的贸易量还不敌去年同期的一半,这生意还怎么做的下去…”

    虽然是士大夫出身,但是梅之焕却不同于那些只知道吟诗作赋的同僚。身为甘宁总督的他倒是很清楚,若是少了这些出塞商队带来的税收,他连甘肃地方官员的俸禄都难以发放下去,更不必提甘肃、宁夏、陕西有多少依赖边商过日子的百姓要失去自己的工作了。

    因此他很是耐心的听完了这些商会代表们的诉苦后,便不紧不慢的向几位代表询问道:“那么,你们想要本官为你们做什么呢”

    几位商会代表互相交流了下眼神之后,他们之中年纪较大的一位站出来向梅之焕恭顺的说道:“甘陕商会的数千同仁委托我们来求见总督大人,所求之事只有一件。还请大人帮助我们打通叶尔羌汗国的商路,只要大人愿意出兵,攻打叶尔羌汗国的军费和物资,我甘陕商会愿意一力承担。这条商路关系着甘陕两地十多万百姓的生计,还请大人慎重考虑啊。”

    梅之焕沉吟了一会,方才对着这些紧张注视着自己的商会代表说道:“关于打通叶尔羌商路的事情,本官还需要了解下具体情况,如果事情真的如各位所说的那样,朝廷断然不会坐视不理的…”

    给了这些代表们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复后,梅之焕便端起了放在桌边的茶碗,看到总督作出端茶送客的举动,一干商人代表们虽然还有些不甘心,但也不得不起身告辞离开了。

    等到这些商人代表离开之后,梅之焕便放下了茶碗叫来了门外伺候的旗牌官吩咐道:“去将孟乔芳、柴时华、王世宠叫来,顺便请樊一蘅、吕大器两位参议过来叙话。”

    待到旗牌官下去传令之后,梅之焕便思考起了对于叶尔羌汗国的征伐之事来了。自从上次皇帝亲自西巡兰州之后,收复西域控制通往中亚的商路,就成为了甘宁总督府一直在筹谋计划的事情。

    随着天气一年比一年寒冷,依赖祁连山雪水浇灌的甘肃农业便陷入了不断的衰退之中。如果不是因为西域商路的重新打开,解决了不少甘肃百姓的生计,河西走廊内的百姓早就要向其他地区流亡了。当然,朝廷颁发下来的土豆、玉米等新作物,也为甘肃农业抵抗气候的恶劣变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使得甘肃农户们现在还是能够勉强填饱肚子的。

    不过想要让甘肃百姓彻底摆脱饥荒阴影的笼罩,维持通往西域的商路是目前唯一的选择。梅之焕这两年来便一直在往叶尔羌汗国内安插耳目,了解叶尔羌汗国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等一切情报,为攻伐叶尔羌汗国做好准备。

    应该来说,他和总督府属僚们的谋划还是极有成效的,现在甘肃总督府及驻守甘肃的军队将领,对于叶尔羌汗国的内部情报,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一无所知。甚至于他派出的马守应等人,还成为了克雷奇汗的亲信。

    但是,刚刚接任叶尔羌东部可汗不久的阿布都拉哈汗,在叶尔羌汗国内享有着极高的威望,即便梅之焕支持叶尔羌国内反对阿布都拉哈汗的地方势力,也很快就被他所平定,并于今年年初开始了统一叶尔羌汗国的战争。

    虽说和卓沙迪已经被马守应联合克雷奇汗干掉,但是叶尔羌汗国内的黑山派教士和一些埃米尔依然是倾向于阿布都拉哈汗的。特别是在阿布都拉哈汗干掉了自己的岳父兼政治对手库车总督阿布哈迪之后,从阿克苏、库尔勒直到嘉峪关前都已经成为了阿布都拉哈汗坚实的根基。

    虽然克雷奇汗在除掉了和卓沙迪一家之后,便找借口清理了一大批黑山派教士及和黑山派关系密切的埃米尔,但是黑山派在叶尔羌城的势力还是太过强大,因此他之后便找借口巡视喀什噶尔,将宫廷搬迁到了自己发家的喀什噶尔城内。

    但是在他迁移到喀什噶尔城之后,他同阿布都拉哈汗之间便只剩下了一个阿克苏地区。只要阿布都拉哈汗的军队突破了阿克苏的防线,喀什噶尔便对阿布都拉哈汗敞开了大门。

    应该来说,克雷奇汗虽然能力不怎么样,但是他的运气还是相当不错的。被他任命为阿克苏阿奇木的马守应,虽然只是一个商人,但是在大明边军中服役多年的马守应,可比克雷奇汗手下的伯克们更知道如何作战。

    而且马守应还得到了在叶尔羌经商的大明商人的极力支持,为他提供了许多物资,使得他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掌握了阿克苏军队的军心。但即便马守应再怎么善于拉拢人心,面对阿布都拉哈汗大军的进攻,及内里黑山派信徒的捣乱,他在阿克苏坚守了数月之后,也觉得有些难以为继了。

    &nbs



第517章 南熏坊
    在南熏坊一条幽静的胡同内,两侧墙上都攀援着成片的牵牛花藤,如龙鳞一般互相紧挨着绿叶和中间点缀着的紫、红、白相间的牵牛花,让这座小巷看起来就像是城市中被遗忘的一角秘境。

    不过只要走到小巷三分之二处,就能看到小巷右侧开着一扇虚掩的大门,但寻常人等却休想入门探幽。因为在大门的内里,便有一位四、五十岁的门房坐在门后守着,没有携带身份木牌的人员是无法进入的。

    这座隐藏于闹市中的小院,正是社会调查部的一个机关所在。当然这里的正式名称,应当是叫做世界各国文化及艺术研讨中心。这座小院占地约三、四亩大小,内里有近20余幢新老建筑,分为了东北亚文化研究中心、东南亚文化研究中心、南亚及中西亚文化研究中心、美洲文化研究中心、欧洲文化研究中心等五个部门。

    其中规模最大的约是东北亚文化研究中心,足足占据了小院内近四分之一的建筑,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院落。在这个小院的隔壁就是北京图书馆及东亚同文馆,这些单位之间有不少工作人员和公开资料是共享的。

    从沈阳逃归的宋献策、李延庚,现在正是在这东北亚文化研究中心挂职,当然他们同样也是社会调查部的高级官员。此刻两人正紧张的在东北亚文化研究中心的大会议室内,研究分析从东北各处送回的情报。

    和过去锦衣卫依赖个人的才能刺探重要的秘密情报不同,脱胎于东厂的社会调查部已经开始完成了,从服务于皇帝的特务组织向国家的情报部门的转变。社会调查部不再把漫无目标的搜集各种秘密情报作为首要目标,而是更看重于对目标国家或民族整体搜集各项消息,然后再通过这些消息建立出一个完整的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实力模型出来。

    虽说这个模型也许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这样的情报收集及分析工作,却极大的提高了社会调查部的工作效率,也过滤掉了许多无用且虚假的情报。不仅让社会调查部的情报官员在搜集和分析情报时拥有了更大的格局,也给皇帝、内阁、总参谋部提供了更为直观且可靠的情报信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调查部越来越像是大明政府的一颗头脑,为大明政府处理对外关系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大量数据。

    当然,为了能够在皇帝和内阁面前不出纰漏,社会调查部的官员们也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的。比如外面看起来幽静闲适的小巷,到了小院里面却只能看到行色匆匆的各类职员,哪怕是手中抱着一大叠文件的人员,走起路来也是小跑着前进的,这和其他衙门里的官吏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北亚文化研究中心的大会议室,其实就是三间打通的厢房。三分之一的空间是召开会议的会议室,三分之一空间的地面上则修筑了一座东北亚地形的沙盘,还有三分之一空间则是数排装着资料的书架。

    宋献策、李延庚正坐在会议桌的东面,在他们面前的会议桌上摆满了打开的文件。还有数名官吏抬着装满文件的箱子进来,按照标好的次序向两人翻读文件上的内容。再按照两人的吩咐,把新文件放到会议桌上的指定位置。

    宋献策在心中计算了许久,突然抬头向着李延庚说道:“按照这些消息的汇总,后金国内的满人加上那些满洲化的蒙古人,总人数大约在70万左右,不会超过75万。后金国内归化的蒙古人约在10万左右,汉人大约为4050万之间,朝鲜人大约是60万上下。科尔沁等依附于后金的半独立蒙古部族人口,大约为2535万之间。也就是说,后金总人口应该在215225万人之间。”

    李延庚下意识的肯定道:“满洲八旗三丁抽一,大约能够组建一只7500085000人的部队。若是倾国之战,把14岁到60岁之间的



第518章 宋献策一
    听完了宋献策、李延庚两人对于后金方面的汇报之后,朱由检歪着头微微思考了一会,便对两人说道:“可,就照着你们修订后的计划去办,阳河你先回去办事,献策且留一留,朕还有事要同你谈。”

    李延庚虽然有些羡慕崇祯对于宋献策的信任,但也还是恭恭敬敬的告退离去,脸上并没有露出什么异样来。

    看着李延庚出门之后,朱由检对着李延庚离开的方向点了点头语气轻松的问道:“你从沈阳回来也有不少日子了,你觉得阳河这个人怎么样”

    宋献策眨了眨眼睛,在心中寻思了片刻,便对着皇帝回道:“李研究员为人正直,性格开朗豪迈,才智也是上上之选,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行事过于不拘小节了些。不过他对于大明的忠诚,还是没什么可挑剔的。”

    朱由检对于宋献策的回答只是不置可否的“唔”了一声,接着又向他继续问道:“那么,在东亚同文馆的那个库尔缠,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让宋献策思考的时间更久了,实在是那位库尔缠在东亚同文馆内素来不怎么同人交往,即便是他这个善于交际之人,也要好半天才能想起皇帝问起的人究竟是谁。
1...558559560561562...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