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贞观太上皇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苦涩的柿子

    “只要...不吃那些发霉的部分,恪儿或许还能挺过来。”杨妃身份低微,不敢反抗,只能心里默默念叨。

    “公公”长孙无垢柳眉微颦,终于忍不住小声问道:“公公此法果真有用,常人皆知,发霉的食物吃到肚子里少说也会腹泻,若是吃的多了,人都不一定在...”

    “肯定没事!”李渊摆摆手,发霉的馒头吃的话确实很容易中毒死亡,可是那些霉菌却不一定了

    发霉的馒头上含有青霉、酵母菌这等没毒的真菌,也含有黄曲霉这等强烈致癌的霉菌。

    青霉素是从青霉上提取的。

    只要将那些黄曲霉含量高的馒头丢了,只拿含青霉素和酵母菌多的发霉馒头就好了。(发霉馒头千万别吃!!!)

    其实提取青霉素也不是多么复杂的工艺,只是耗费的时间比较久些,李渊没有那么多时间。而李恪在历史上又没有早夭,所以李渊此次只是走个过场,这是救济灾民的一大步,也是宣传青霉素的一个铺垫。

    而又如何让李恪不至于吃死呢

    &nb




第三十三章:归来
    “却是真的!”李渊忍不住回答,将那青瓷小碗举高,此刻所有人的目光凝聚在这上面,充满了疑惑和惊讶。

    “裁缝将长了绿毛的糨糊涂在伤口,伤口便可轻松愈合,不容易得破伤风,徐太医你可知道为何”

    在汉代的《金创瘈疭方》,其中的金创是指受到金属利器所致的开放性损伤,而瘈疭指受伤后引起的症状,伴有手足痉挛、抽搐等,明显区别于一般的外伤感染,很显然金创瘈疭就是指的破伤风。

    而在隋唐的《理伤续断方》中提出了“不可见风着水,恐成破伤风。”

    所以熟读医书的徐太医并未对‘破伤风’这颇为现代的词语感到意外,反倒思考许久,小心翼翼说道:“莫非这霉物专克破伤风这...陛下,臣行医多年,可却从未思考过这些东西...”

    李渊笑而不语,西医和中医截然不同,在欧洲的中世纪,那些贵族得病通常是巫医进行放血治疗,愚昧而落后。可是在文艺复兴之后,西医却将生物学与医学结合起来,形成了现代医学。

    中医是古代经验的汇总,发展终究有局限,比如你难以比较华佗、孙思邈、李时珍这三个人哪个医书更为高明,因为他们的医术在于他们行医的经验。

    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是不断发展的,前景更好。

    如果能在大唐引入以理论为主、经验为辅的医学,到时候这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事情,比发明什么‘奇淫技巧’好多了。

    他觉得有责任让大唐的医学拐个弯,而徐太医这个太医令,大唐顶尖的郎中...

    杨妃震惊的瘫坐在病榻,似一只在沙漠迷途的鸵鸟,绿洲**裸的就在眼前,可是她却怀疑那只不过眼前一瞬的海市蜃楼,底下是万丈深渊,因此她就算渴死,也不愿意在充满毒药的小溪汲水。

    但现在赖以为信的徐太医自愧不如的‘承认’青瓷小碗底薄薄一层的霉菌那就是治伤寒的良方,她...迟疑了。

    她轻咬着下唇,螓首轻轻点了几下,含泪的望了一眼苍白无血丝的李恪,才远离了病榻,再次跪坐在之前的软垫。

    “请陛下...救妾身的恪儿!”

    李渊点点头不再多言,走近李恪所在的病床。聪颖的画屏提前扶着昏迷的李恪半躺在秀被上,因为动作略为‘粗鲁’一些,李恪忍不住轻哼了几声。

    “母妃,母妃...”

    李渊用手捏了些少量的青霉塞进了李恪的嘴巴,因为袖袍宽大遮住了动作,众人看的也不是很清晰,所以他又暗自将青瓷碗剩余的青霉通通倒进了袖袍里面,“拿水来。”

    这次倒不是画屏亲为,而是一侧的杨妃亲为,她担心自己的儿子,再加上实在不放心那些粗使的女官,端着用茶碗小心的喂着李恪。

    .....

    次日,天蒙蒙亮。

    承天门,李世民骑着青骓马,紫金冠束着黑亮垂直的发,斜飞的剑眉英挺,似乎有着几分倔强,一张关陇特有的方脸直面寒风,削薄轻抿的唇带着丝丝干涸的鲜血,宛如黑夜中的鹰,孤傲!

    那鎏金锁子甲,横跨腰间的宝剑在火把的照耀下耀耀生辉,那份帝王独有的王者尊严,冷傲孤清,有显得有几分盛气逼人。

    今天他是骄傲又耻辱的,新任的陛下并未给大唐帝国带来繁荣与富强,南下的突厥一次次的纵兵蹂躏这个新生的帝国,那是打他的脸!但他又是骄傲的,只率领六个文臣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逼的颉利可汗重新退回漠北。

    可...自信的李世民抬起头



第三十四章:疑惑
    老太监王振趋步垂袖不发一言,在这位年轻陛下还是秦王的时候,他就是秦王身边的贴身内侍,对于这等天家之事,是千万不敢插嘴一言的,更何况...关乎太上皇的事情...

    或许也只有相濡以沫的长孙皇后才能劝慰几句。

    “去拾翠殿。”李世民丢下这一句话,便再次翻身骑上青骓马,一骑绝尘。

    王振随身后的太监面面相觑,也只能小跑跟着皇帝陛下。

    片刻之后,拾翠殿。

    “母妃...母妃,恪大病数日,多谢母妃昼夜不眠的照顾。”李恪半躺在病榻,接过杨妃手里寄过的温热药汤,苍白的脸色涌出一丝血色,轻声咳嗽几下,对着杨妃艰难开口道。

    杨妃眉宇间夹杂着憔悴,接过药碗递给身旁的宫女,用苍白指尖拂过李恪额头上被虚汗粘连塌软的发丝,柔声道:“恪儿你无大碍便好,此次大病堪好,你注意休息,不要多想。”

    言语间,用手压实了金丝薄被。

    李恪喘息几声,就要躺下休息,可是一阵快马声音却传入了拾翠殿,他不由问道:“母妃今日可有大事”

    杨妃抿着红唇,微笑的轻摇着头,儿子病愈他心情也是极好,只是无奈这七八岁的年龄却跟个小大人似的,“听宫中的消息,是北面的突厥南下,由他们的大汗颉利可汗亲自率兵,有十万之众...似乎到了长安......”

    最后一句话,她也是不大明了,拾翠殿位于掖庭西侧,本就是偏僻之地,就连通报消息的令官也是不愿前往,因此李世民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胜没有传到这里。

    说到突厥,杨妃的心思也飘忽了,“你父皇的本事你还不知道吗突厥人是打不进长安的......”

    “当然!”李恪兴奋的大声叫了一声,那掩于腰间的薄被滑落也没有在意,反倒兴致勃勃的说道:“父皇十六岁就从兵解了隋炀帝的雁门之围,之后更是灭了王世充...某若是痊愈,定要开三石柘木弓,骑千里之马,功名只需马上取,灭突厥之时,恪为父皇身边一裨将...“

    “雁门吗”杨妃轻声喃语,思绪飘飞到那二十年前,突厥人的启民可汗入长安...不,那时还叫作大兴城。

    她还是在深宫高墙下的公主,只是一个下嫔所生的公主,躲在角落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着华裳,踏锦履,谈吐的是大兴城的生闻趣事,据说...灞桥的柳树上缠满了蜀锦,那些蛮人粗鄙不堪,腥臭难闻...

    如今往日如烟云,随风且散去,可是为何...杨妃的嘴角打着苦涩的笑容,恪儿在床榻上兴奋的言语,可能否

    她想说:”恪儿,放下那不切实际的梦,你只是庶子,庶子只有庸碌才能有活下去的权利...“

    可是她没说,只能咬着嘴唇,亲切的抚摸李恪,八岁的孩童还有天真的幻想,她不想击碎...二十多年的深宫她一个人承受就可以了,又何必牵连这个可怜孩子...

    还有一句话,她埋藏在心底,据那些宫人闲言所说:“颉利可汗是隋朝的义成公主挑衅,为了复大隋社稷...”

    “好,恪儿说的真不错,真不愧是某的儿子。”拾翠殿外,传入一声豪爽大笑。

    李世民甲胄未脱,腰上系着三尺长剑,踏步进来,叮当的细碎甲片声撞击,虽甲胄上未染一丝鲜血,但那份气魄不容人直视。

    &nb



第三十五章:一块老屎
    几刻钟后,天色已经大亮,李世民跪坐在拾翠殿的主殿,听完徐太医细心的阐述,带着血丝疲惫的双眼微闭,手指轻扣腰间长剑,可是动作越来越缓.....

    从鼻息发出的轻微鼾声出来之后,杨妃无奈的让徐太医现行退下,让宫女拿来薄毯之后,她轻轻的盖在了李世民的肩山,吩咐道:“让庖厨熬些粟米粥和些许温和的菜肴,等陛下醒来要食用...”

    待宫女要走的时候,她又犹豫说道:“还是先行到紫宸宫,通知...皇后,陛下舟车劳顿,宿夜未眠,在我这里先行...歇息。”

    可未睡上几个钟头,老宦者王振便又带着几分急色候在李世民身边,踱了几步,尖细的声音压了几度,说道:“杨妃娘娘,房相和诸位大臣还在两仪殿候着,陛下现在又睡沉了,杂家不忍陛下劳累,可...大臣实在逼得紧,还请杨妃娘娘能叫醒陛下。”

    “这...”杨妃眉头微颦,内心想要拒绝,可是又恐得罪了王振,这叫醒陛下的活计谁做都可以,陛下又是生命的,但难保陛下心里不存忌恨。几年的枕边人,焉能不知道他是个什么性格

    对待谏言能虚心接纳,可是心底还是有不满的。几年后发生的一次小事,魏征遇见李世民把玩鹞鹰,于是魏征又乐了,逮住这个错误就是一顿狠批,骄奢淫逸失天下云云,最后李世民在袖口捂死小鸟,这下回宫就扬言要杀死魏征,要不是长孙皇后的劝诫.....

    杨妃虽不知几年后的典故,但是作为他的枕边人,类如此等事也是不胜枚举......

    只是这王振是陛下的御前太监,这等宦官大拿只有示好的分,哪能得罪呢

    “陛下,时辰不早了,您该早朝了。”杨妃轻推了一下李世民,惹得李世民惊醒扣剑起身,须臾间剑身起了大半,明晃晃的刀剑很是耀眼,吓的杨妃险些摔倒。

    “爱妃毋怕。”李世民扶住杨妃,将剑重新收鞘,才慢悠悠的说道:“某从行伍多年,甲胄未脱,剑不离手...若不是发现是爱妃,某手中这剑就会下去了...”

    杨妃心有余悸,脸色惨白的点点头。

    李世民大手一揽抱住杨妃细腰,哈哈大笑道:“爱妃不要慌张,你可知这习惯救了朕多少次了刘武周那次...某幸得警醒,要不然某早死在战场上了。”

    “陛下自有鸿福,非是人胜,乃是天为,刘武周等人遇见陛下,如触怒天威,天威浩荡,岂是区区贼子能比之...”杨妃强笑欢颜,胸腔惊险的不断跳动,她也是饱读诗书的,安能不知这曹孟德梦中杀人之事...

    王振趁此时间,连忙说道:“还请陛下快些上马,房相等人等候陛下已有半个时辰了,此刻两仪殿或许都吵翻天了...”

    ......

    作为一个皇帝,还是一个刚继位根基不稳的皇帝,李世民处理朝政可谓是兢兢业业,拼命将他打造成一个明君的形象。

    堆压在两仪殿案几厚厚一堆的奏折,里面被李世民用一手流畅的飞白体批阅的满满都是,甚至比奏折本身的字还要多,被李斯阴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从秦朝流传至今。

    传说中始皇帝每日批阅的案牍有百二十斤,若是换成了纸张,恐怕李世民不下于他,就如同今日饱读诗书的士人比魏相惠施的学富五车更厉害些许......

    “陛下,如今长安城外流民日多,大多来自关中北部的庆州、盐州、



第三十六章:朕愧对父皇啊!
    接下来房玄龄以及贞观朝的社稷重臣,如高士廉、萧瑀、长孙无忌等人也或多或少的上报政务,只是他们心里都有个明镜,渭水之盟的流民处置在殿后李世民会仔细询问,而不是现在像魏征一样冒失的冲上去。

    武德九年的魏征,玄武门之变后是类似“降官”的身份加入贞观朝的大臣行列,他之前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马。对于秦王府一脉,他只是个摆设,还远远没有达到贞观名相,以及足以正衣冠的“明镜”!

    这次渭水之盟的一次进谏,只不过是魏征小小的“初露屎芒。”

    天可汗李世民不知道他这次的退让,会让他今后经历多少芳香......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王振用着尖细的嗓子喊道。

    大臣们卯时摸着黑夜入了朱雀门进行点卯(上朝),此时日晷显示的时间已到了巳时,大半个上午就这么过去,尽管起床时,也吃了些点心,但是架不住肚子里胃酸的倒腾,一个个听到这句话,虽明着不敢表示,但是各个归心似箭。

    恨不得就从两仪殿的台阶上一箭射到自家府苑,或是趁着闲暇时分进平康坊,听几个小曲.....

    早朝后的两仪殿显得冷清些许,只有十几名大臣,但各个都是留名青史的能官干吏,宰辅天下的重臣。

    自从隋文帝开创三省六部制之后,以往开府执节的丞相就降低了个档次,从独相到群相,名号也变成了宰相。丞相的权利也由尚书省执行。可是又因为李世民曾经当过尚书令,所以尚书省以左右仆射为尊。

    “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今后都会在贞观朝累积升为左右仆射,可武德九年的他们虽然爵位分别为邢国公、蔡国公,位居从一品,但依旧还是中书令和兵部尚书。(中书令是中书高官官,但不如尚书仆射贵重,如同秦的丞相与太尉之别。)

    在贞观朝,李世民将会开创参知政事这个政治制度,将三省四品以上的官员统统纳入宰相行列,再后来的武则天又用了一个名字,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猖狂!”李世民含怒一拍案几,眼睛扫视众臣,都是他秦王府一脉,除了老臣萧瑀,不过他也不避讳,骂道:“魏征老匹夫欺某太甚,朕率六骑文臣喝退突厥,已是泼天大功,区区金银而已,给某时间,迟早会从颉利那里拿来...”

    其余众臣纷纷苦笑,包括房玄龄,朝堂争的你死我活,私底下的交情还是不错的,要不然魏征这块厕所屎骨头早就被他们措使丢在琼州那些荒凉地带,还能留他

    只是这话也不好明说,当然他们心底还是高兴的,闻了这么久臭味,骂他几句也是情有可原。更别说他们更清楚眼前的皇帝陛下,虽然嘴上骂开了花,但是只要对大唐有益,他就会捏着鼻子吞下。

    李世民有万般不好,但是他作为君主总能听见明言,并且改正,这就是贞观名臣众出的好时代...

    这或许就是李建成当年许下高官厚爵,将房杜两人拉到东宫之后,但两人还没有反水的原因......

    待李世民骂够了,兵部尚书杜如晦才说道:“陛下,两天前,长安城就涌入了不少流民...万年县令请示,是否将流民迁到翠华山”

    “此等小事,妥善安排就是......等等,翠华山,某前些日子不是下了圣旨要修缮汉的上林苑以供太上皇安享晚年吗万年县的县令怎么想到迁流民到那里去”李世民疑惑道。

    “此事乃是太上皇吩咐的。”房玄龄上前一步,接过话茬说道:“回陛下,两天前,太上皇前往应国公府与武士彟叙旧情。在东市恰巧碰到流民,出于怜悯之心,太上皇下旨迁那些流民前往翠华山,分发田地,免三年赋税。”
1...7891011...7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