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权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吴仲达
 
第六十三章 名正言顺
官场向来便是欺上不瞒下,大宋百万雄兵,这也就是对外声称这么说,实际上水分很大,而且那兵士的素质,雄兵算不上,熊兵倒是名副其实。整个大宋,也就只有一支西军还算能拿得出手,至于地方上的各路驻军,吃空饷喝兵血司空见惯,士兵连养家糊口都难,还能指望他们保家卫国
但这些情况身为大宋天子的赵佶并不知道,大宋以文治武,文官集团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是不可能去关心武人的利益的。在文官的眼里,大宋武人天生就欠他们的,就该给他们当牛做马,死了都是活该。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大宋之所以总挨邻国欺负,那就是因为名嘴太多了。可光嘴皮子溜管蛋用挨了揍除了背地里咒骂两句,扭脸还要一副笑模样的去讨好揍了自己的人,除了说贱,也找不到什么别的形容词了。
可大宋真的就没有英雄豪杰了吗那是不可能的。想北宋灭亡后出现的那些中兴名将,难道一个个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那只不过是因为少了那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文人添乱,那些武人才迎来了春天。只不过好景不长,大宋的天子依旧沿用了老祖宗定下的规矩,以文治武,这也就导致了武人的悲催,空有壮志也架不住自己人在背后使劲捅刀子。
张宝不愿意去得罪文人,但他若是想要办成自己想要办到的事情,那与文人的接触就避免不了。对于文人背后捣乱捅刀子的能力,张宝是十分忌惮。他不指望文人帮他,可就怕文人坏他的事。
别以为文人就都是谦谦君子,干出祸国殃民事情的文人并不比武人少。而且文人的心眼多啊,他们不干则罢,一干那就准是大事。要论起卖国做汉奸这种事情,文人明显要比武人更出色。
张宝不喜欢文人,尤其是那些没骨气,没有民族气节的文人。而徽宗一朝,真正值得张宝去敬重的文人,实在是屈指可数,有名点的也就只有宗泽和李纲。可这二位在朝堂上基本没有话语权,属于那种有心无力的。剩下的有点良心的不是辞官归隐就是位卑职小不成气候,留在朝堂把握大权的基本都是些只关心个人利益的小人。
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小人报仇则是从早到晚。张宝轻易不愿得罪小人,小人办好事很难,但干坏事却经常是一干一个准。而且小人还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见不得别人好,红眼病晚期。
张宝要干的事情那利润回报那是大大的,而且还是吃独食,这就很容易惹来小人的嫉恨。为了防止日后有小人在赵佶身边告自己的黑状,张宝这才有了提前给赵佶打预防针的举动。自己吃肉别人喝汤这种事也不是什么事都行的,像张宝准备出海经商这事,那就绝对不能让别人掺和进来。
出海经商只是表面借口,实际上张宝是要借此在海外建立自家的势力,这种事连周侗、闻焕章这种已经跟张宝关系十分亲近的人都不能知道,更何况是只有利益牵扯的外人。张宝如今就如同一棵树苗,经不起大的风浪,唯有长成苍天大树,那时张宝才不需要“欺上瞒下”。
实力不够,那就只能装孙子。利用自己年纪小的优势,把自己出海经商的打算直接告诉赵佶。若是张宝已经是为官数十年的官员,那他跟赵佶说出海经商这事,赵佶很有可能还要好好琢磨琢磨。可张宝眼下只有十三岁,这个年纪说的话很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不会去过多的猜疑。而有了这位大宋第一人的首肯,别人的诽议其实不会对张宝造成什么实质上的威胁。也就是说,只要稳住了赵佶,那张宝就能放心的去经营自己的势力。
有道是山高皇帝远,张宝已经把自家势力的建立目标选好。不是距离大宋最近的夷洲,也就是后世的台湾,而是与朝鲜半岛只隔一道海峡的耽罗岛,也就是后世的济州岛。这济州岛的周围没有什么强敌,张宝只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在手,那就不用担心会遭到外敌的干扰。而且济州岛面积不小,岛上不仅拥有养马的优良牧场,还有大片的土地可供人耕种。后世的济州岛上人口能多达五十多万,张宝就算不迁移这么些人,迁个十万人总还是可以的。而等这十万人在岛上定了居,张宝就可以继续向外扩张。济州岛距离朝鲜半岛最南端连百里都没有,凭借下本钱训练出来的张家军,揍朝鲜半岛的土著还不是跟玩一样。
当然这些都只是计划,其中会遇到的麻烦张宝也不知道。但首先,张宝要做的就是赚钱的同时建立一支忠于自己的水军。一千人只是账面上,“偷税漏税”这种事对张宝并不难。俗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只要张宝舍得花钱,不愁买不到那些将士的忠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让好不容易过上了好日子的将士为了所谓的忠君就重新去过连牲口都不如的苦日子,相信没几个傻子会干。
至于将来迁移到岛上的百姓,张宝更是不为此发愁。在大宋,失去土地沦为流民的百姓数不胜数。俗话还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买通了负责“照顾”那些流民的小官,张宝想要多少人都没问题。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面对白花花的银子,能够坚持原则的人少之又少。而那些能被安排来负责“照顾”流民的人,大多都是官场上的倒霉蛋。这些人对朝廷的忠诚度很低,更多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张宝不想造反,大宋虽然对外不行,对内却很是凶悍。此时的张宝还没有那个能力应付会闻讯前来清剿的官军,而且过早的引起朝廷的注意,也会阻碍自己“大业”的发展。既然有机会能背靠大树好乘凉,张宝又何必要舍近求远,仅仅是为了心里那点莫名其妙的痛快这种傻事张宝才不干。
赵佶没有觉察到张宝的“别有用心”,或者说赵佶压根就没把张宝当回事,本就是含着金汤勺降生帝王之家,一辈子的富贵荣华,后来又幸运的成了大宋的天子。这种机遇,让赵佶从出生到现在就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那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有钱任性,有权任性,赵佶有钱又有权,那自然就是任性第一人。能被他看顺眼的,那自然是好处多多,而让他看了觉得不顺眼的,那可就倒了血霉。张宝很幸运,目前还属于被赵佶看了觉得顺眼的那一类。
得了赵佶的允许,张宝顿时就跟吃了一粒定心丸一样,回家就开始准备计划书。张宝不害怕赵佶反悔,一个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的人往往都比较执拗,你越是不让他干的事情,他越是要干。张宝现在反倒有些期待等到年假结束以后满朝文武积极反对,因为反对的越激烈,赵佶对自己的支持也就越坚决。
“小宝,你这几天都在忙什么”周侗见
第六十四章 招兵买马
事情真如周侗所言,大宋对水军真的一点都不重视。赵佶甚至都没在早朝时提这件事,只是在散朝之后跟朝中重臣提了一嘴,除了太尉宿元景为了一句这水军所需的费用由谁出外,别人连问都没问。
这或许也是水浒传里朝廷拿占据水泊梁山没辙的根本原因。八百里水泊,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自然也就没办法攻上梁山,朝廷就算是调来大宋战力最强的西军,恐怕到时也只能望水兴叹。
不过这对张宝来说是件好事,在正式得到朝廷的任命以后,张宝当即走马上任,带着焦挺直奔梁山。倒不是他准备拿梁山作为水军的大本营,而是在梁山附近的石碣村,住着三位值得张宝去招揽的好汉。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其中身上没有什么劣迹的实在不多。原本出身官军的并不在张宝考虑招揽的名单之内,而那些上梁山之前就以杀人放火为业的同样也不是张宝需要的人,这样一精简过后所留下的人选,也就不多了。
人这一辈子,总有走运跟倒霉的时候。而招人的最佳时机,就是趁人倒霉的时候出手,那样成功率会高许多,阮氏三雄眼下就是正倒霉的时候。梁山好汉里精通水战的人当然不止阮氏三雄,混江龙李俊,浪里白条张顺,那都是水战高手。但问题是李俊正带着小弟童威童猛贩卖私盐卖得正哈皮,而张顺也是浔阳江上的一霸,日子过得逍遥快活,张宝就算去找了,也未见得能招揽到对方。
但阮氏三雄就不同了,他们家住石碣村,虽然个个精熟水性,但日子过得却清苦,平日里靠打渔为生。对张宝来说,成功招揽的机会更大。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只要肯花钱,不够穷苦够了的阮氏三雄不动心。
想想当初阮氏三雄随同晁盖等人劫生辰纲,除了中了吴用的算计不得不出手相助外,生辰纲的十万雪花银恐怕也是让三人动心的原因。只不过阮氏三雄的命不好,跟错了人,带头大哥晁盖领着他们上了梁山但却是个短命鬼,以至于三兄弟虽是梁山元老,但地位却十分尴尬。
但如今距离三雄参与劫生辰纲还有好几年,张宝这时候去正好是阮氏三雄还在过贫苦日子的时候,这时候出手正是时候。
随同张宝一行人一同出发的还有栾廷玉以及李贵带着的四名忠武社的社员。一行八人两辆马车,带着两大箱金银直奔石碣村。
张宝不知道栾廷玉是怎么做了祝家庄的教师的,但现在赶上了,让他先遇到了栾廷玉,那自然没有放其走人的道理。而且有着周侗这层关系在,张宝一口一个师叔的叫着,为人忠厚的栾廷玉也架不住张宝的胡搅蛮缠。
当然张宝也没亏待了栾廷玉,自己从赵佶那里讨来了组建一支水军的权利,栾廷玉作为张宝手下目前武力值最高的人,自然也就成了张宝的副手,水军副统领。虽然这个副统领是个旱鸭子,但水军之中除了张宝就数栾廷玉最大。
栾廷玉与孙立虽是师兄弟,但性格却是截然相反。孙立是个官迷,一心钻营,而栾廷玉却有些随遇而安,不太计较个人的得失。孙立重利,栾廷玉重情,这或许也是为何孙立能够轻易坑了栾廷玉的原因。
有情有义,说的就是栾廷玉这样的人,而张宝当然更喜欢跟栾廷玉这样的人打交道。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喜欢跟有情有义的人来往,因为跟这样的人来往不用担心会吃亏。
……
一行人到了梁山附近以后,张宝让栾廷玉带着两个忠武社的社员留在岸边看守马车,自己则带着焦挺、李贵雇了附近的一艘渔船,带着一箱银子前往石碣村。
人的名,树的影,阮氏三雄的大名只要是在梁山泊附近讨生活的人就无人不知,张宝只是说了个地名,船老大就知道该把船往哪摇。张宝坐在船头,一手拿着一只鸡腿,一手拿着一个酒壶,喝口酒啃口鸡腿,欣赏着周围的湖光山色,好不惬意。
大概过了一炷香的工夫,张宝就看到在一片芦苇荡的附近停着一条小渔船,船上躺着一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少年。
“小七,你哥他们在家吗”受张宝雇佣的船老大扬声问那条渔船上的少年道。随后船老大更是为张宝介绍道:“这位公子,那小子就是公子想要找的阮氏三雄里的阮小七。”
“我哥他们当然在家。白大叔,你这是要去哪”小七一副懒洋洋的神情问道。
“这几位客人是来寻你们三兄弟的,我这不是正送他们去寻你们嘛。”
“唔”听到这话,阮小七坐了起来,认真打量船上的张宝等人,不由嗤笑一声,“这几位贵客来我这穷苦地方作甚若是想要来打秋风,那可挑错了地方。”
“小七哥,我这里有酒有肉,何不过来说话”张宝抬手阻止身边焦挺的喝骂,扬声冲面露警惕的阮小七喊道。
“哼,我还怕你不成。”阮小七轻哼一声,翻身落水,不过几息的工夫便游到了张宝的船头,张宝见状退后两步,就见阮小七双手一撑船舷,整个人跃水而出,稳稳的落在了方才张宝所站的位置。
“小七,本事又涨了啊。”船老大见状夸道。
张宝见阮小七浑身是水,随手解下外袍递给阮小七道:“先擦擦。”阮小七微微一愣,随即伸手接过擦了擦湿漉漉的头发,问张宝道:“你来寻我们兄弟到底所为何事”
“呵呵……不着急,等见了你们兄弟以后再一起说,甚得我浪费口水。船家,开船。”张宝笑了笑,吩咐船家一声后便招呼阮小七跟自己一块吃肉喝酒。阮小七见状也不再问,给酒就喝,给肉就吃,不一会的工夫,船就到了石碣村阮家的附近。
张宝本以为自己的到来会让阮家有一场热闹,却没想到等到了阮家以后就看到一场热闹正在上演。自古以来,婆媳相处就是一件叫人头疼的难事,阮小二去年娶亲,但他娶得这个媳妇却跟阮小二的娘亲处不来,就跟上辈子的冤家对头似的,隔三差五就会为了一些小事起争执。阮小二就跟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看到自家二哥拉着嫂子,五哥劝着老娘,阮小七的脸上有些挂不住,跳出来大喝一声,“都别吵啦!”
还别说,这声喊还挺管用,正在争执的几人不约而同的看向阮小七,不知道家里这最小的又要闹什么。
“今日有贵客登门,都少说两句。”阮小七说着走到近前对拉着老娘的阮小五道:“五哥,你先把老娘送回去再过来。”
“别忙别忙,小可这回来寻你们三兄弟要说的事情可不单单会影响你们三人。”张宝闻言连忙出声阻止,跳下船走到近前道:“老太太是你们的娘
第六十五章 货卖与识家
“我担心将来我们兄弟有负张公子的这份信任。”阮小二没好气的白了急性子的兄弟一眼道。
“这个小二是多虑了,既然是我来找的你们,那将来即便你们真的把差事给办砸了,那也是我这个主家当初识人不明的过错,与你们何干只要你们做事尽心尽力,那就足够。”张宝笑着接口道。
“……好吧,既然公子把话说到这份上,我若再不答应那就真是不识抬举了,阮小二愿意以后听候公子差遣。”阮小二听到这话总算是拿定了主意,对张宝道。
“好啊,这样一来我张家水军的三员水上悍将算是到位了。”张宝欣喜的说道。
招揽成功,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更加亲密一些。阮小七是个心直口快的性子,看到张宝好说话,便直言问道:“宝哥,小弟问句不该问的。”
“小七哥不用这么客气,有什么想问的尽管直言就是。”
“那我可就问了,我们兄弟投了你以后,到底算是朝廷的官军还是你张家的私兵”
“小七!”阮小二皱眉呵斥道。
张宝见状赶忙拦住阮小二,对阮小七道:“小七哥你糊涂了,方才我与你们兄弟不是说过了吗名义上的官军,张家的私兵。我不拿你们兄弟当外人,所以有些话不能让外人知道,但让你们知道却无妨。”
“多谢宝哥信任。”
“这支水军是我跟当今官家讨要来的,表面上的理由是为了保护我张家出海的船队安全,但这支水军的一切费用,都是由我张家自筹,包括船只、粮饷、武器等等的一切。”
“那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阮小七不解的问道。
“好处就是咱们招兵买马有个名正言顺的名头,不用为了拉人入伙而坏了名声。而且不瞒你们说,我可是朝廷命官,堂堂正七品的武翼大夫,没个合适的理由,容易叫人攻讦说我图谋不轨。”
“你是武翼大夫”阮小七吃惊的问道。
“怎么不信啊,我这是没带我的官服,等回头有空我穿上让你看看。”
“……你才多大的年纪怎么就当官了”
“当官又不看岁数,我能当上官,当然是因为救驾有功喽。我跟你们说,我可不是一般人……”张宝一脸得意的开始向阮氏三兄弟介绍起了自己的情况,听得三兄弟个个是目瞪口呆,看到三兄弟一副土包子样,张宝心里不由暗暗得意。
炫耀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增强阮氏三兄弟对张宝的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三兄弟这回没有投错人。别看张宝年纪小,但却是个“手眼通天”的人物,和张宝这样的人比起来,那些过去耳熟能详,如雷贯耳的人物似乎也不算什么了。
托塔天王晁盖又如何说白了不过一保正。及时雨宋江又如何不过一郓城县押司。他们也只不过是一小地方的一号人物,但跟已经能够得见天颜的张宝相比,似乎已经有些不够看了。
心态的变化让阮氏三兄弟面对张宝的态度变得有些拘谨。张宝见状笑道:“小七哥怎么了莫不是胆怯了害怕在我面前有什么失礼的地方”
“嘿嘿……我怕得罪了你连累我的两位哥哥。”阮小七笑着答道。
“呵呵……那你是不了解我的为人,不过没关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以后你们就明白我是什么样的人了,现在说什么都是白搭。天色不早,我也该回去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