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戒念

    王安石听后没有说话,对于王静辉的“八字”建言,他心中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不过最让他心惊的便是皇帝对他的怀疑,要知道他之所以能够顶住巨大的压力进行变法,唯一可以凭借的便是皇帝对他的信任。他乃是当今治《老子》的名家,《老子》通篇讲的无非是“权变”两字,《老子》的精髓他心中自然是明白的,而他手中的权力完全依赖于皇帝对他的信任!王静辉所说的,更是点中了他的脉门——没有皇帝的支持,他是真的无法继续再变法了,尽管皇帝赵顼对他的信任看起来依然如故,但他心中明白这是他们君臣两人相得难得的情分,情分敌不过“国事”啊!

    “先生变法应该寻求更多人的支持,这样才能够减少变法所遇到的阻碍,遍观朝廷上下,司马君实是先生所不能不争取的。惜司马君实原是先生至交,可为变法争执形同陌路,观其分歧无不是先生行事过激所致,要知道司马君实心中也想着大宋国家富强,遍观仁宗、英宗朝司马君实之奏章,他心中也是支持对朝廷制度进行改革的。先生也是经历过仁宗朝的,殊不知庆历新政之事,为何几十年过后当初的庆历老臣现在会站出来反对先生变法这不仅仅是一句‘他们老朽了’所能盖过的!所谓和解便是与司马光、文彦博为首的‘庆历名臣’进行和解,谋求他们的支持,则变法事半功倍!”

    “奈何成见已深……”王安石颓然说道。司马光和他本有几十年的交情,他们都是在包拯的群牧司一起共事过的,那个时候的理想……一想到这里再看看今天两人之间的局面,王安石心中多少有些黯然神伤。

    “先生提出裁并天下州县,君实先生可曾反对过!”

    “不曾……”王安石心中还有些走神,所以王静辉一发问,心中便不由自主的回答道。

    “司马君实不反对裁并天下州县,无非是因为这一举动会起到精简大宋官员,并且还能够使得百姓免除劳役之苦的良策!在下观司马君实之举,都是一向




第三百七十一章 军制改革
    第三百章七十一章军制改革

    在王静辉看来,王安石自从竖起了他的“为国理财”作为变法大旗本身就是个失误,有着庆历新政的帽子不用而另立山头,自然是与范仲淹领导的变法有所区别,并且也不愿意重蹈庆历新政的虎头蛇尾。不过这在他看来完全是个错误的出发路线——当年庆历新政的头领诸如韩琦、富弼、欧阳修现在还都活着,而庆历年间入仕的官员到现在都已经成长为高级官员,只要王安石肯打出庆历新政的名头,那一定在感情上先获得这些人的支持;再说现在的皇帝赵顼绝对不是仁宗可比的,仁宗宽厚,但有些滥了,而神宗赵顼不仅秉承了宋朝皇帝的宽厚血统,更重要的是他的决心要比仁宗坚定的多。

    不过现在王静辉也不可能劝王安石改换门庭重新竖立“庆历新政”为自己的招牌,而《答手诏条陈十事》也不能替代现在的“为国理财”。王安石在感情上也不能够接受这样的建议——说起来王静辉在这方面有些看王安石不起,以王安石的智商绝对不会看不出来借“庆历新政”的名头来推进自己改革的方法,但王安石愣是摆着不用而抛出“为国理财”,难道他就不知道“君子耻于利”!这显然不可能,唯一的解释便是王安石想要将这次变法打上自己强烈的个人印记了。

    名留青史的事情就是对王静辉也是一个绝大的诱惑,不过他却知道以正面留名青史的机会虽然多,但多半身后事是非常凄凉的,他也犯不着为此冒这么大的风险。说起来他只是一个俗人,他喜欢金钱、喜欢美食,心目中的老婆也是蜀国公主那样的,现在他什么都得到了,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只想过着平和的生活了断一生,反观这个时代中,大宋能人辈出,这留名青史的任务就交给王安石、苏轼等人完成去好了,他是一点风险也不愿意冒得,否则他自己就站出来主持变法了。

    王安石现在变法除了这么大的问题,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唯一的办法就是趁着灭夏战争完胜的机会,转换战场来转移政治对手对他经济方面过多的专注,从而缓解自己的压力。可要命的是王静辉给王安石的压力太大了,以至于保甲法被废后,王安石的其他军制改革法案居然还要等等再看。这样的结果实在是让王静辉自己本人都有些出乎意料,不过他随即一想便已经明了其中缘故——当年王安石进行军制改革那是有王韶夺熙河之役的胜利作为后盾,那个时候在宋朝武将中还没有那个人的功勋能够比得上王韶,有这张王牌在手自然是军制改革的开路利器;而现在王韶开熙河的功绩在大宋灭夏看来就算不得什么了,种谔、杨崇岳、甚至是化名王顺的冰封功勋都不下于王韶,王安石与这些名将的交情显然很有问题,在这方面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先生变法到此已经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因为变法触动各方利益实在是太多,所以招致的反对意见也格外大。以在下之见不若转换战场,将最近的变法任务放在军制改革上。”王静辉转而对王安石说道:“军制改革乃是国之根本,虽然触及他人利益比较小,但各方插手其中的人也不算少了,至少太皇太后、太后等皇亲国戚都有家人在军中做事,前段时间市易司吕嘉问得罪宦官,这也就等于得罪了曹后和高后,两家外戚在军中必定不愿与相公合作。”

    可以说王静辉是王安石不敢启用军制改革最大的障碍,这个人手中无权但影响力却让王安石颇为忌惮,现在这个最大的障碍居然“怂恿”他去进行军制改革,这对王安石来说不能不算是个绝大的好消息,王安石心情也好了许多,便笑着说道:“后父向经从来就‘影占行人’、因推行免行新法,依条例收入,向经曾来文交涉,没有被理睬。又如曹佾(曹老太太的弟弟)赊买人家树木不给钱,反而由内臣用假姓名告状,诬告市易司,这些事情后族做得还少么!只要与国有利,即便后族干涉也不用担心,毕竟现在是大宋朝而不是汉朝吕后当权!”

    王静辉点点头,王安石的胆大他可是深有体会,若不是自己苦心经营多年,根本拿王安石没有什么办法。自己虽然对皇室还多少有些畏惧,但在王安石可不害怕这些皇亲国戚,在历史上至少他在相位的时候可是对曹后和向后从来不给面子的,神宗的态度也是异常坚决,这也给了王安石一定的底气。

    “在军制上在下虽然并不是懂得很多,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在下家中有些平日的心得,若是先生需要的话,在下可以立刻呈上!”王静辉笑着说道。

    王静辉对军制改革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但他还不会傻得将后世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的编制弄到大宋来,只是引入了后世的“标准化”生产概念和特种部队如何深入使用等等。不过王安石却对王静辉的建议格外看重,这也是王静辉历年来在战争中立策的关系之所在,若说小王驸马不懂军事,恐怕大宋统治高层中是没有一个人会相信的,不过只有他本人心中明白他对军事上的事情确实是半瓶子水逛荡。

    “事不宜迟,改之可差人回府取来便是!”王安石笑着说道。对于王静辉肯在军制改革中出谋划策,他心中确实是高兴的很,以往王静辉给他的印象总是马后炮,等他出了问题后,驸马才会出来解决,搞得自己非常被动,不过他要是肯想想事情的经过,驸马不是没有在事前给予过警示。

    军制改革是王静辉早就筹谋已久的事情了,不过在王安石没有动手前他是不会抛出来让自己当前锋的,他主动找王安石也是因为他承受不起时间的损失,宜章部落叛变已经预示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不稳定,那里交通不便会更加增添大宋平乱的困难。王静辉当然不会等路修好了后再做军事上的打算,唯一的办法便是边修路边练兵,由此牵动了整个大宋军事制度的变革。王安石不愿意动手的话,那只能够由自己联合王安石一起来推动军制变革,同时也是为王安石打开新的变法缺口,好让他不要停下来继续向前冲为自己开路。

    在王静辉的极力建议下,王安石的军制改革是从特种部队和军器监制造开始的。特种部队经过灭夏战争的检验和平定宜章部落叛乱中得到非常高的评价,要知道宜章部落叛乱的平定不过是由一支据此不远正在训练中的特种部队所完成的,严格说来这支特种部队还算不得上是“正规军”,这就更加突出了特种部队作战效率要远胜过一般的地方军队,就是禁军也是不能够相比的。

    王安石想要大力发展特种部队,在这点上没有遭到任何阻碍,至少在保守派司马光的眼中这还是非常值得可取的——“发展特种部队总比保甲法省事的多!”这便是司马光的观点。

    本来司马光对特种部队还是有些看法的,因为发展一支特种部队所需要的金钱恐怕是中央禁军的两倍以上,他们的作战武器和训练等等都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平常驻守的时候,其军饷也是禁军的一倍左右。不过值得王静辉非常庆幸的是宜章部落事例给了保守派怕花钱的人一个很好的示范——使用特种部队平定叛乱的成本远远低于以往使用厢军或是禁军平乱所需要的花费,按照王安石在军制改革中特种部队的估算,整个大宋需要在肃州、兴庆府、秦州、延安府、汾州、真定府、河间府、巴州、梓州、黔州、矩州、宜州、贵州、钦州、吉州、洪州、建州、江宁府、蔡州、洛阳、开封、



第三百七十二章 新书
    第三百七十二章新书

    “政治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是由一批具有崇高品格的人去从事,并且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政治的品性和品质决定了政治家的心灵必须具有崇高的思想、纯正的情感、仁厚的德性和矢志不渝的信念;政治家必须有纵横捭阖、处乱不惊、运筹帷幄和决胜千里的能力……”

    “小王驸马又出新书了!”这个消息如同长着翅膀的鸟儿一样传遍了整个汴都开封,长期和商务印书馆有着良好合作的大书商毫不犹豫的下了数量巨大的订单,不过此时那些订单还正在商务印书馆的厂房中加班赶印,现在放在少数人手中的不过是新书的“试行本”罢了。

    王静辉出书到现在数量虽然算不上很多,但本本是精品颇有口碑,不过长期居于斗室陪老婆和孩子,人们很少见到这个浑身上下充满神秘色彩的驸马,但昔日头名状元的名头和热心从事公益事业的他,在民间的声望绝对不会比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差,直追二十年前的包拯了。

    “《政治的尊严》!”王安石对王静辉是非常关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年轻人给他既是合作者又是对手的感觉,他曾经将王静辉出道以来所有的奏章全部仔细阅读过,可以说对王静辉的政治意图了解最为清晰的人便是此公了。

    有宋一代,基本上没有汉唐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之害,更无外戚之患。但历朝皆有权臣,从北宋初年的赵普,到南宋末年的贾似道。臣僚之间党同伐异,争斗不休。为此,欧阳修还曾著有《朋党论》,为朋党正名,但前期多君子之党当政,尚能争论为国,后期多小人之党,且以朋党罪人不浅。即使是君子之党之间的争论极大地内耗了宋代统治阶级本已不足的统治力量。与此同时,也使当权者急功近利,很难逾越党派之见,而不能通盘考虑,不拘一格的起用贤才。而是恰恰相反,使国事越来越遭。在小人当政时,就更不用说了。法制的根本目标,在于“惩恶扬善”。但在宋代这种纵容、放纵的社会环境下,善未扬而恶益张。最后,只能是让有志之士心灰意冷,以亡国而告终。

    在王静辉看来在这个时代前有王安石、司马光、文彦博,后有苏轼兄弟等人,这些人都是非常杰出的人物,可惜的是被儒家思想所束缚,他们可以成为经学大师、大文豪、大词人,但他们本身的缺陷难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宋朝的政治环境非常宽松,至少比其他朝代要好的多,欧阳修的《朋党论》是任何一个朝代的人都写不出来的,因为统治者非常忌讳“朋党”一词,而在宋朝历史上最为突出的便是司马光的“旧党”与王安石的“新党”了。

    王静辉所知道的后世党派和现在他所看见的“新旧党”对峙的情况完全不同,不过即便是现代化的政党概念也是在十九世纪才成熟起来的,在他看来想要把后世的政党概念移植到宋朝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并不代表不可以对政治家进行“改造”,不断的用新的观点结合历史上著名的事例来冲击当今政治家和以后可能会成为政治家的人的思想,至于能够有多少人接受,这可就不是王静辉所能够把握的了,他一贯的作风便是抛出观点让别人去争,只要有人肯去争论,那就说明自己的功夫没有白费。

    这本《政治的尊严》主要是以《战国策》为蓝本写出来的,在他看来春秋战国时代的典故发生的极多。在书中王静辉公开说谋略的本身无所谓善恶——是使用谋略的动机和目的显示出谋略在道义上的卑贱崇高来;合纵连横,分化敌方、争取同盟的关键手段在于威逼和利诱;最骇人听闻的是王静辉在这本书中公开评价荆轲刺亲王是政治上的败笔——荆轲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义形象,但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这与最初的战略目的背道而驰。

    《战国策》作为纵横家的宝典,在后世的观点来看是彪炳千古、影响深远的谋略宝典、论辩宝典和宝典,它记录了波澜壮阔、活跃自由的战国时代,某臣策士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谋略全书的词锋凌厉的雄辩口才,是当时英雄俊才们制定各项事业战略策略、用言游说各国政要辩驳对手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写照。可惜的是这本书虽然是西汉的刘向编著而成,但那个时候儒家已经完成中国学术界的奠基任务,到今天这本作为纵横派的经典学术著作已经不负当年的风采。

    王静辉心中特别向往的两个朝代便是春秋战国和宋朝,相比春秋战国的烽火连天,宋朝的和平生活更是令他倾慕,不过在思想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宋朝是远远不及春秋战国的,相比之下他更对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更加佩服。现在掀起古文运动的八大家中的有六个还活着,这个时期儒家虽然完成了统治学术界的任务,但却不是采取了欧洲教廷的黑暗统治,《战国策》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学术著作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至少皇帝赵顼在当太子的时候还读《韩非子》,而王安石更是师从商鞅,倒是像一个法家代表人物。

    王静辉就是想在古文运动中把思想界和学术界的水给搅浑,他是不会信奉先秦诸子任何一家之言的,从后世时空来到这个时代,早就明白了单靠一家想要治国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彻底将儒家思想拉下台他是不会干这样的傻事的,但是能够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让更多的人接触其他派别的思想这是他最主要的目的。

    其实王静辉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加庞大的计划,就是想要将先秦诸子所有经典著作全部用白话文写出来——在他看来文化传播的速度就是要看谁的思想更加简明易懂,儒家学派能够传播这么快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其统治阶层的需要,用行政手段来推行才得以确立老大的地位。他想要反其道而行之,用白话文写出来比用文言文更加容易明白其中的意思,只要识字就可以明白这本书在讲什么,这样的传播速度将是文言文书籍所不能及的。他这个计划也是来源于后世充斥着书店的什么《谋略宝典》、《厚黑宝典》等,其实这些书都是用白话翻译古文名著,再加上自己的见解罢了,倒是这样的书反而更加有市场,如此一来王静辉倒是想用这种方法来广泛传播先秦诸子的思想了。

    王安石读书非常快,更何况《政治的尊严》完全都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全书通俗易懂内容讲的也非常具有趣味性。他倒不是像其他人一样非常鄙薄王静辉用白话文来写书,也是因为基本上王静辉所有的奏章都是用白话文写成的缘故,他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应。他王安石边读书便点头或是摇头,不时还有些苦笑的表情,他对于书前序章中对政治家的理解非常赞同,尽管他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么一个词,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理解。以王安石的智慧,不难看出书中的内容隐隐有映射他现在的变法,只是这样的内容隐藏的非常深罢了。

    对于王静辉以著书影射变法,王安石心中倒是并不在意——王静辉这么做已经非常留面子了,而国子监的学生们就差指着他的鼻子骂了,况且他拿王静辉也没有办法,因为当初国子监学生写文章诋毁变法,招致了王安石的清洗,结果还是驸马从中作梗将这件事给压制下来了。

    现在的王安石对朝局的控制力远不及历史上那么厉害了,这中间也是王静辉几年经营的结果,有时候他甚至比司马光更像是反对变法派的一面旗帜。不过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等人明白



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安其命
    第三百七十三章各安其命

    王静辉以前虽然左右军国大事,但那仅仅是参谋而已,武将和自己关系不大,自己的策略完全是皇帝一人所取决,但这次是官员升调,事关重大,他不可落下话柄!他始终在警惕自己,因为随着影响力的增大,他难免也会出现常人所有的对权力的渴望。

    这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或是丢脸的事情,只要是人就有,王静辉固然淡漠名利,但权力对他的诱惑也不是说没有就没有的,放着大好的权力不去摄取,不去使用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王静辉心中也非常警醒自己,免得自己最终败坏了自己的声名——他对自己非常清楚,他这辈子从性格到才能也就是一个参谋的角色,如果让他主持一家医院或是公司还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这个范围扩展到主持一个国家命运的高度,他就绝对会要歇菜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悬挂在王静辉书房上方的一条横幅,这条横幅书法上当然不能够和他满屋子到处都是的苏轼的书法相比,但却是他请老丈人给他写的。英宗赵曙虽然因为身体原因退居幕后做了太上皇,但王静辉和他仍然保持了非常密切的关系,除了尽一个女婿所应尽的职责之外,还趁赵顼征召他入宫的时候,每次必然要到老丈人那里去问候一番,同时也再想办法治好老丈人的双腿。

    在王静辉的心中,英宗赵曙更加适合当皇帝——这可能是当一个国家领导人,年纪大点确实要比毛头小伙子要强的多,赵曙三十多岁继位称帝,而赵顼才不过二十就当皇帝了,这不仅仅是缺乏经验的缘故,更是因为人生阅历的不同所致。王静辉这么关心小赵熙的成长,也多半是想保住孩子的小命,让他能够顺利成年继承皇位——青年当皇帝总好过孩子当皇帝,若是由成年人来当皇帝,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王静辉现在就希望英宗、神宗活的更久些,英宗虽不主政事,但隐隐威慑到太皇太后,还有整个后族——王安石变法当中肯定会触及权贵阶层利益,在历史上看反应最大的便是后族亲属,有老丈人在这种情况会好的许多。当然历史上对曹老太太、高后、向后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事实上就他的观察来看,三后对自己的亲属约束也比较强,但毕竟老丈人和赵顼不是曹老太太亲身的,对朝局的影响力还是有的,这也算是有备无患吧!
1...150151152153154...1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