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谋断九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冰临神下

    不知过去多久,他推门出屋,没去自己的卧室,又回到书房里。

    门外的女兵惊讶地望着吴王远去的背影,互相看看,无不遗憾至极。

    书房里无人打扰,徐础依然坐立不安,于是四处翻书,看几眼就放下,再换一本,直到他无意中拿起一本《诗经。

    书很普通,是常见的版本,并无特异之外,但它是欢颜郡主的礼物,徐础曾经一直带在身边,有了书房之后,才将它淹没在书堆里。

    欢颜郡主当时一共送给他四本书,三本与名实之学相关,唯有这一本显得无用,徐础经常想郡主是不是一时慌乱拿错了。

    欢颜郡主不是那种慌乱的人,郭时风说了,她甚至在邺城笼络到一批追随者,也正是她,一直提醒父亲湘东王不要相信徐础的任何一句话。

    她是对的。

    她绝不会犹豫。我总不至于受一名女子的嘲笑。徐础将欢颜郡主想象成就站在对面的敌人,两人各自手持兵器,互相打量,寻找对方的破绽。

    徐础的心绪渐渐平静,坐在桌后翻看《诗经,都是他从小读过无数遍的文字,只看开头就能自然而然地顺下来,完全不必费心去想其中的意思。

    只翻看三页,他趴在桌上睡着了,蜡烛熄灭也没察觉。

    徐础突然惊醒,抬头看去,外面已然大亮。

    徐础草草洗下脸,没吃早饭,直接去议事厅,诸将早就到了,正与降世将军薛金摇议事。

    军务由薛金摇负责,徐础到了之后也只是旁听。

    城内城外都很安静,官兵无意进攻,义军也无意出城挑战,双方都在等待对己方最为有利的形势。

    荆州将领戴破虎还没有送回消息,这是好事,说明他在半路上没有撞见荆州的运粮队伍,或者按薛金摇的说法,也可能是被官兵杀死了。

    官兵在东面放开一处缺口,义军斥候已经探查过,无上园里的确没有官兵,倒是带回来一名特殊的信使。

    汝南城里还有一支吴军,由当地豪杰鲍敦掌控,他因为受伤,没有随吴王来东都,书信常来常往,冀州军围城之后,才被迫中断。

    信使向吴王跪地磕头,双手送上书信,被卫兵接过去之后,他起身就走,一句话没说。

    鲍敦信使前恭而后倨,徐础立刻生出不好的预感,拆信查看,阅过之后,不由得冷哼一声。

    薛金摇那边议事完毕,遣散众将,走过来道:谁又得罪你了?

    写信的人叫鲍敦,你不认得,在汝南城归顺于我,我以为他是千金一诺的英雄,结果

    徐础将信递过去,薛金摇接在手中看了一会,又还回来,我认字少,你直接说给我听吧。

    我留鲍敦守城,将汝南当成一条退路,约定开春之后他率兵来东都汇合。他倒守诺,在开春之前就将城池献给他人。

    献给谁了?

    淮州盛氏。鲍敦说盛氏兵多,汝南与淮州相临,他现在孤木难支,为保全城百姓,不得不顺应时势,转投他家。

    就为这事他还写封信?这是故意羞辱你吗?

    嘿,他还没有这个胆量,豪杰好虚名,鲍敦这是要告诉众人,他并非暗中背叛,要将一切说个清楚,所谓恩怨分明。

    是条好汉。薛金摇很欣赏这个虚名。

    徐础拿信思量片刻,问道:守城之外,你能分出多少兵力?

    嗯?

    我要派兵夺回汝南。

    瞧不出你也有这么大的火气。薛金摇笑了一声。

    这不是火气,而是不得不。汝南离东都不远,处于洛州地界,淮州盛氏赚夺此城,便是向吴军挑战,我若不应,必遭轻视,将有后患,此其一也。鲍敦要名,必将此信四处传扬,我若忍受,便是将自己之名让给他,此其二也。官兵

    有这两条就够了,汝南城有多大?鲍敦手有多少人?

    汝南小城,鲍家兵力不过一千有余,城中有他的亲友,待会告诉他们实情,去留自便。

    五千人应该够了。

    让宁王去。

    宁王?

    鲍敦背后有盛氏支持,前往夺取汝南之人,要能独挡一面,宁王可以。

    好,但这个命令得你来传,我可管不了宁王。

    徐础说做就做,与薛金摇分别下令,命宁王率本部将士下午就出东城,前去攻打汝南。

    送走宁抱关是徐础早就定下的计划,推迟过一次,终于能够成行。

    薛金摇调动城中军队,说是送宁王一程,以防官兵半路截击,其实是监督这支队伍,不让他回头。

    宁抱关派人过来,表示从命,他早已做好准备,没到午时就带兵出城。

    薛金摇带兵在城门口列阵,半个时辰之后回城。

    官兵派人过来查看情况,这时再调兵过来围攻已来不及,因此发现叛军是往东去,官兵没有追赶,只是加强防卫。

    徐础不打算就此住手,送走宁抱关只是一个开始。

    他去南城见梁王。

    马维将吴王迎到厅中,客套一番,遣退其他人,说:恕我多嘴,放走宁抱关,无异于纵虎归山,吴王何不斩草除根?

    江东被梁兰两家占据,淮州又兴起一个盛氏,皆为劲敌,与其杀宁抱关,不如派他去扰乱淮吴两州,以解东都之忧。

    希望宁抱关不会反咬一口。

    哈哈,马兄说得没错,宁抱关一有立足之地,必然反咬,但是在此之前,他会专心争夺江东。为何?夺江东于他来说名正言顺,手下将士也愿意跟随。他若半途而败,于吴军无害,他若真能平定东方,吴军也已站稳脚跟,大家公平一战。

    吴王想得周到。马维拱手,早已不再将吴王当成础弟。

    开春之前,官兵必退。到时吴军西进,夺汉州进益州,有劳马兄率梁军南下,平定荆州之地。

    马维早盼望着能独自率军平定一州,闻言立刻慨然道:马某但剩一兵一卒,绝不让荆州为吴王掣肘。东边交给宁包关,北边呢?并州冀州皆为强敌。

    并州受贺荣威胁,自顾不暇,冀州也有麻烦,愿意与吴军各自罢兵。

    原来吴王都安排好了。马维拱手表示敬佩,心里还有一个疑问,蜀王呢?随吴王一同西征吗?

    徐础正为此事而来,轻叹一声,蜀王已暗降官兵。

    马维瞪大双眼,很快恢复正常,老实说,我真的不意外,甘招这个人,万事求稳,看似忠厚老实,其实一切都为自己打算。他向官兵提出什么条件?

    只求前往益州为一郡之官。

    嘿,真好打发,沈耽当初要投降时,提出的条件可是保留王号,独占并秦汉三州。甘招也真是,好好的蜀王不当,竟然只想做一个小小的郡守。

    在他眼中,蜀王虽尊,终为虚幻,郡守虽小,却触手可及。

    马维摇摇头,还是不解,哪怕相隔万仞高山,我也直奔王位,不会受半途中小利诱惑。

    发现自己的话有问题,马维急忙改口笑道:但我野心再大,唯求一王位,能够奉祀大梁列祖列宗,便已心满意足。吴王万仞之上还要再登万仞,我只能仰望了。哈哈。

    徐础笑着点头,没有挑错。

    马维又道:甘招既然背叛,无需再留。宁抱关刚走,甘招自以为没有制约,必然得意,减少戒心,可趁机一举除之。马某不才,却有一腔忠勇,愿为吴王之刀,随吴王所用。

    我正为此而来。

    请吴王下令。马维拱手请命。

    我请马兄坚守南城,无论北边发生什么,不可动摇。

    马维一愣,觉得为这点小事无需吴王亲至,很快明白过来,吴王不是来求他帮忙,而是要让他安心。

    马维起身深揖,诸王咎由自取,我只恨不能手刃贼人。吴王已有安排,我不强请,唯有拼死守城,不令吴王操心。

    徐础要的就是这句话,又与马维聊了一会,起身告辞。

    回到大营,徐础派人去请蜀王甘招,随即召集吴将。

    诸将皆至,只有孟僧伦与雷大钧不在,据说是去巡城。

    徐础知道这两人去做什么,大将军府里很快就会血流成河,为了压下心中对自己的憎恶,他必须亲手制造更多鲜血。




第二百三十四章 撤兵
    湘东王对大将军仍抱有幻想,劝王铁眉:大将军就是这种脾气,多少年来一直如此,想当年他带兵打仗的时候,连先帝也管不住他。

    王铁眉冷笑一声,那时候大将军百战百胜,现在呢?谁知道他会不会再跑一次。

    不会。话是这么说,湘东王心里却不是太肯定,只能尽量寻找理由,他的兵多是东都人,急于回家,如今离家只隔一道城墙,大将军想走,将士们也不同意啊。

    王铁眉只是冷笑。

    湘东王又道:夺下东都,大将军留下,王将军回冀州,仍是都督。

    冀州兵我都要带走,一个也不留下。

    当然。

    大将军留在东都,若是自己称王,或者投向江东,咱们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湘东王笑道:不必担心,只要梁兰两家还在江东,大将军不可能投向江东。至于自立,从前那么多的机会他都没被打动,甚至将亲生儿子交给朝廷,这个时候何必冒险?

    王铁眉无从辩驳,干脆沉默不语。

    打仗这种事,我不如王都督,合纵连横,我自认还有几分本事。大将军子孙众多,我们张氏的儿女也不少,每联姻一次,关系都紧密一分,我已将女儿许给他家,再从他家聘个媳妇。

    若在从前,身为边将的王铁眉绝不敢在湘东王面前造次,现在不同,冀州是他送出去的,多少占有几分地主之利,胆气水涨船高,冷冷地说:是啊,为了联姻,连辈份都不论了。

    湘东王济北王本是叔侄,却都将女儿嫁给大将军之子,辈份混乱。

    湘东王大笑,王都督莫急,你家里握着一个太子妃呢。

    说起这件事王铁眉就恼火,邺城的皇子已经没了,我的女儿嫁谁当太子妃?去江东吗?

    湘东王笑着摇头,王都督尽管放心,邺城肯定会有一位太子,甚至是皇帝,正妃以及皇后的位置,也肯定留给你们王家。

    王铁眉哼哼两声,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我先告辞,不过丑话说在前头,大将军那边得适可而止,他若是再拿我当部下使唤,休怪我当场翻脸。

    大将军不会。

    王铁眉离开,湘东王长出一口气,暗自祈祷大将军能稍稍收敛些,至于劝说,他可不敢。

    王铁眉回到帐中,叫来幕僚孙雅鹿,湘东王给我一堆无用的保证,可我还是不相信大将军,你快给我想个主意。

    孙雅鹿早有主意,这时却假装冥思苦想,良久之后才道:东都不宜久留。

    王铁眉骂了一句脏话,当初是你是劝我发兵南下,现在你却说不宜久留?

    这正是孙雅鹿宁愿奉一名女子为主人的原因之一,无论他出多少主意,成功都归王铁眉,失败却要他来承担。

    此一时,彼一时。孙雅鹿笑道,当初在冀州的时候,看东都形势混乱,吴王

    少提他,一个鄙夷无耻反复无常的小人,这些天他说过多少谎话?你说说退兵的事。

    要我说,今晚就退兵,直接回邺城,不用通知大将军。

    湘东王呢?也扔在这里?

    湘东王要带走,还有太后。邺城尚能自立,西与贺荣瓜分并州,南与梁兰争夺淮吴,四州在手,再攻东都易如手掌。

    不管什么事情,在你们这些谋士嘴里都是‘易如反掌’,吃苦受累的活儿最后还是我们来做。

    能者多劳,我们这些谋士没本事吃苦受累,才要靠嘴吃饭。

    太后好说,带走即可,湘东王我看他的意思,对大将军挺看重,未必愿意跟我回邺城。

    我去劝他。

    嗯,劝不成,别回来见我。王铁眉严厉地说,对部下,他向来坚持恩威并施,威要更多一些。

    是,拼死也要劝动湘东王,绝不令王都督失望。

    孙雅鹿要走,王铁眉招手将他留下,你有没有办法除掉那个家伙?他太可恨了,喧宾夺主,还当自己是当年呢。

    办法得慢慢想。孙雅鹿笑道,他太了解这位冀州都督,甚至没敢透露大将军已动杀心,怕吓坏上司,连逃跑都会慌慌张张。

    去吧,等你想出办法,大将军早就夺下东都,谁也动不得他了。

    孙雅鹿前去拜见湘东王。

    因为女儿的推荐,湘东王对孙雅鹿也比较看重,得到通报之后,立刻请进来。

    对湘东王,孙雅鹿是另一种态度,免去客套,直接道:殿下今晚就得离开此地,速返邺城。

    邺城出事了?湘东王立刻起身,心里咯噔一声。

    孙雅鹿摇头,邺城无事,这里要出事。

    吴王又想出什么诡计?我就不信,有大将军在,吴王和他那些乌合之众能有何作为。

    孙雅鹿道:出事的是大将军,他已决心与吴王讲和,将要暗害殿下与王都督,然后率兵夺取邺城。

    湘东王目瞪口呆,等他回过神来,笑道:孙先生开玩笑,大将军干嘛杀我?我于他有恩,又是亲家。而且他怎么可能与吴王讲和?父子二人势同水火,吴王连姓氏都改了。

    孙雅鹿一脸严肃,殿下不必多问,我已得到确切消息,三日之内,大将军必将动手。
1...163164165166167...2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