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断九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冰临神下
张释清的手依然拽着袖子,在徐础身上连戳几下,“平时那么无趣,该你古板的时候你却放纵。”
走在前头的冯菊娘道:“没关系,七宝阁直指人心,不在意人言。”
三人已走到顶楼,一间空荡荡的屋子,四周一圈窗户,有的打开,有的关闭,夜风穿屋而过,颇为凉爽,脚下偶尔会踩到不知何时飘进来的树叶草枝,张释清每次都会被吓一跳。
冯菊娘将灯笼放在地上,“好像也没什么可看的。”
张释清松开徐础的袖子,原地转了一圈,疑惑地问:“七宝呢”
冯菊娘道:“早被人拿走了。”
“咦,七宝阁神通广大,不许主人……那个,却不在意宝物被拿走吗”
“它……当时大概是睡着了吧,宝物对它来说,不过就是咱们身上的一件饰物,丢了固然可惜,但是不伤自身。”
张释清有点不信,转向徐础,“我要你用平时的无趣告诉我实话:冯姐姐是不是在哄我七宝阁里根本没有七宝,也没有神通”
冯菊娘笑而不语。
徐础道:“我对此阁并无了解,也不敢说冯夫人所言是真是假,但我知道,心中坦荡,无畏鬼神。七宝阁从前显是礼佛之所,所谓七宝,无非是个称呼,即便真有,也是装饰,佛像移走,七宝自然也不会留存。”
“嗯,还真是无趣。冯姐姐,我宁愿听你的说法。”
冯菊娘笑道:“听我的就对了,咱们找找,没准什么地方还藏着宝物呢。”说罢提起灯笼,到处照看。
张释清跟在她身后,“真有隐藏的宝物,也是被打扫的仆人拣走。”
徐础走到一扇敞开的窗前,发现原来不是敞开,窗户已经没了,只剩下窗棂还在。
从这里正好能望见多半座府邸,低垂的夜色中点缀着数处灯光,微弱如萤,徐础突然想到,必有一处灯光此刻正在陪伴欢颜郡主……
“哈,真有宝物!”身后传来张释清惊喜的叫声。
徐础转过身,看到张释清正托着一只酒壶向他炫耀,冯菊娘站在旁边微笑。
三人一同走来,冯菊娘只在刚出小跨院时向数名卫兵交待过几句话,不知她是怎么传达的命令,竟然让人提前在阁上备好了两壶酒、数只杯子,放在墙角的一只托盘上。
“七宝阁有没有神通我不知道,冯姐姐是真有。”张释清大为高兴,捧着酒壶凑近鼻子,轻嗅一下,赞道:“好酒。”
冯菊娘再次放下灯笼,拿起来一只杯子
344.第340章 欠酒
345.第341章 逗留
第341章 逗留
邺城临时凑不出太多兵力,尹甫与两王只能带八千人前去接应西征军,号称三万人——原本是要号称五万人,甚至十万人,尹甫坚决反对,向群臣道:“两王不辞辛苦亲往秦州,必能振奋士气,胜过十万大军。”
若按尹甫的想法,连八千兵卒都不必带,只是他与两王,轻骑上路,直奔秦州接掌冀州军,然后便宜行事,决定是攻、是守、是退、是和。
其他大臣不同意,以为过于冒险,湘东王与济北王心中尤其不同意,只说“不妥”,坚持要带兵上路。
尹甫本是文官,虽不服老,但是对军旅之事颇为生疏,心里着急,却怎么也催不动全军,从邺城出发五日之后,才勉强赶到孟津,比他的预计要慢许多。
孟津南北两城仍由梁军把守,但是允许友军驻扎城外,南岸是一支淮州军,北岸则是冀州军与并州军,主要职责是监管运粮船只、保证西行道路通畅。
尹甫无意在此停留,两王与将领们却以为正好北岸有自家军营,可以在里面稍作休整,同时等候秦州的消息。
巧得很,由西京撤退的淮州军正好也赶到孟津,停在南岸,听说邺城两王赶来,统帅要度河过来拜见。
淮州军撤离西京时速度极快,大量军资遭到遗弃,经过潼关之后,将士们稍稍安心,尤其是听说冀州、并州两军仍未退却,身后并无降世军追赶,他们更加放心,改为缓慢行军,时刻留意西京与邺城的消息,万一还有转机,他们仍来得及调头回秦州分一杯羹。
尹甫对此一清二楚,向两王道:“淮州观望形势,随风而倒。两位殿下无需待之以礼,应当尽早出发,或是攻下西京,或是迎回冀州将士。只要邺城实力尚存,盛氏子弟自然会往邺城叩拜太皇太后与两位殿下。”
济北王是侄辈,不怎么说话,全听叔父湘东王的安排。
湘东王在东都受过苦头,至今心存余悸,因此务求稳妥,“尹大人读的是圣贤之书,怎么如此沉不住气邺城援兵出发的消息想必已经传到秦州,咱们走慢一些也无妨。淮州乃是邺城至关重要的盟友,说是臂膀也不为过。南岸统帅盛轩又是盛家长辈,与我有数十年的交情,他来北岸拜访,我若置之不理,大为失礼,会令两州生隙。不妥,大大不妥。”
济北王点头,“只是一个晚上而已,明天或者后天就能出发。如果大家谈得好,或许可以劝说盛轩回心转意,带兵重返西京,两岸齐头并进,胜过冀州军独行。”
湘东王深以为然,“有道理,可你我二人不好提起,需找一人从中斡旋,让盛轩自愿调头。”
“我帐下有一名幕僚,名叫乔之素,口才颇佳,或可一用。”
乔之素原本出去避难,风头过去之后,又被叫回来,随济北王西行。
湘东王看向尹甫,“尹大人持重老臣、文坛领袖,与盛家人应当很熟吧”
尹甫的确与盛家人相熟,但是不愿帮忙,拱手道:“不如这样,两位殿下暂留孟津,分出一千兵力,由我率领,疾往西京,至少先赶到潼关,确保离秦之门不被关闭。”
湘东王无奈,看一眼济北王,道:“尹大人非这么着急,好吧,你带上五百骑兵以为先锋,我与济北王随后,不会太远,如何”
五百人就五百人,尹甫已经没心事挑剔,马上道:“好,请两位殿下签发命令,半个时辰之后我就带兵出发。”
“这就要走现在是下午,天快要黑了,而且盛轩到访,尹大人不见一面”
“我乃文臣,与带兵的盛家人不熟。”尹甫敷衍道。
湘东王亲笔写下军令,与济北王先后盖印,交给尹甫,“尹大人路上小心,不可过急,若生意外,邺城损失大矣,十万大军无从弥补。”
“两位殿下也要小心,对盛家人不可尽信,对城中梁军更要提防。”尹甫拱手告退,去选兵将,准备出发。
湘东王略有不满,“在东都的时候,尹大人不是这种急脾气啊。”
济北王笑道:“派兵接应冀州军,原是他提出的主意,又是他亲自带兵,自然要急一些。何况他赋闲一段日子,骤得重用,当然要尽全力。”
“的确是名忠臣。”湘东王道,心里已然得出结论,尹甫不适合乱世,只能为太平之臣。
夜色初降,南岸的淮州军统帅盛轩带着一只庞大的随从队伍,穿行两城,来到北岸冀州军营,拜见两王。
若在从前,湘东王与济北王坐在帐篷里等候便是,如今形势不同,两人站在营门下迎接。
宾主相见甚欢,盛轩是盛家不多的武将之一,与湘东王相识多年,远远地就下马,疾步趋前,跪地磕头,执臣子之礼。
湘东王大悦,急忙上前亲手搀扶。
盛轩带来不少盛家子弟,还有淮州的重要将领,一一介绍,仿佛是两家隔绝已久的亲戚再次见面。
到了帐篷里,宾主一边喝酒,一边回忆往事,忽而大笑,忽而感慨,两边的陪宴之人尽受感染,与之悲喜。
乔之素见缝插针,慢慢地将话题引向西京,声称两王亲征,平乱指日可待。
酒酣耳热,帐中喧闹声一片,盛轩倾身向两王道:“我明白两位殿下的心意,如果我能做主,明天就带兵再去秦州,不灭叛贼,绝不回头。可我空有统帅的名头,只能管管小事,遇到大事,还得请示。唉,所谓后浪推前浪,我已经太老啦,在盛家,得听我几个侄儿的话。”
湘东王深有感触,举杯道:“确实老啦,想当初,咱们也曾瞧不起长辈,没想到,同样的事情这么快就轮到自己头上。”
346.第342章 扣押
第342章 扣押
无论怎样,新帝登基都是一件大事、喜事,满城张灯结彩,街巷打扫得干干净净,鞋底太脏的百姓甚至不敢走出自家家门。
受邀参加大典的官员、贵戚与名宿多达一千五六百人,规模当然比不了东都时的前三任皇帝,对邺城来说,却是百余年未有过的隆重大事。
徐础没有受到邀请,为了避免尴尬,他获准返回思过谷。
谷中的人早就急坏了,见到公子平安归来,无不喜出望外,老仆跪地感谢上天,泪流不止。
孟应伯这几天的日子尤其不好过,一有风吹草动,脸色立变,以至于很少见人,天天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一会想逃出山谷,一会想慷慨赴义,却总是缺一两分胆量。
见到徐础,孟应伯比谁都高兴。
徐础与众人见过之后,请孟应伯去书房里说话,告诉他邺城有意与降世军结盟。
孟应伯千思万想,就是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半晌才道:“我一向敬佩公子,现在才明白,我仍然低估了公子的本事。别人有两个妻子,早已焦头烂额,公子却能左右逢源,还能鼓动双方结盟——公子究竟为什么不肯称王来着”
“不要再提这件事,结盟与此无关,纯是邺城与秦州的最佳选择:一方有帝号而缺少兵力,一方兵力充足而缺少名号,正好互补。”
孟应伯点头,“我不提。”心里却没有改变看法,对徐础的敬佩之意又增加几分。
“邺城需要一位使者,我推荐了小孟将军。”
“使者什么使者”
“前去秦州向降世军传达善意的使者。”
孟应伯脸色骤变,连连摆手,“公子想要我的命,明说就是,有我哥哥做榜样,我绝不推迟,用不着让我千里迢迢回秦州见金圣女送死。”
孟应伯说话不知分寸,徐础早已习惯,微笑道:“这不是送死,我在救你一命。”
孟应伯还是摇头,“我是偷着逃出来的,以金圣女的火爆脾气,一见面就会用长槊将我捅个窟窿,莫说我不敢反抗,便是有这个胆量,也没这个本事。”
“金圣女可憎恨官兵”
“当然憎恨,双方那是你死我活。”
“可金圣女却能重用曹神洗等人,这是为何”
“呃……”
“金圣女性子刚烈,但不是记仇之人,只要有利于降世军,她可以原谅任何人,何况小孟将军并未犯下不可饶恕的重罪。”
“这可难说,金圣女若是知道我私下来请公子,罪过不小。”
“只要你带回去好消息,自会得到原谅,还会立大功一件。”
“好……吧,我一个人回去金圣女若是不信我怎么办”
“邺城会派人随你一同前往秦州。”
孟应伯想了一想,咬牙道:“公子不肯随我去秦州,我反正已是无路可走,与其留在这里等死,不如当一次使者,金圣女一高兴,没准真就能赦免我的罪过。”
“肯定会。”徐础做出保证。
“什么时候出发”
“新帝今日登基,估计明后日会派人请你进城。”
“进城”
“莫怕,问你什么就答什么,不要隐瞒,也不用撒谎。”
“连我此行的真实目的也说”
“对方若问起,你就说。邺城需要一位现成的带路信使,你的来意不会改变他们的决定。”
“明白。公子要捎带书信吗几句话也行。”
“书信免了,请转告王颠将军:吴国已亡,与其苦苦为之招魂,不如走一条新路。”
孟应伯叹息道:“看来也只好如此。”
“另请转告金圣女……”徐础想了好一会,“将你在谷中所见所闻告诉她就好,如果她感兴趣的话。”
“什么都可以说”
“我这里没什么事情需要隐瞒。”
“连芳德郡主也可以说”孟应伯必须确认一下。
徐础笑道:“无需隐瞒。”
“行,回到秦州我见机行事吧,金圣女若是不开心,我还是不提的好。”
次日一早,邺城果然派人来接孟应伯,顺便将保护山谷的官兵撤走,只留下哨所的十几名兵卒。
思过谷重归安静,或许是因为季节已过,或许是因为连日的折腾,野草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兴盛与傲慢,被割掉的再没有长出来,幸存者也终于服软,老老实实地待在指定位置,不再向外扩张。
徐础去给范闭扫墓,坐在墓碑上,在心里问道:“我等得够久了吗该是我出山的时候了”
思来想去,徐础长叹一声,喃喃道:“还得再等,可是我已向她许诺……”
远处有人喊他:“徐公子!请速去一趟城里,冯夫人有请!”
徐础站起身,却已看不到说话者,回到院子里,昌言之迎来道:“冯夫人派人送信,请公子立刻进城,说是有急事。”
“送信的人呢”
“已经走了,说是还要去请别人。”
徐础来不及想太多,找来马匹,准备立刻出发。
老仆十分担心,“公子这趟进城,什么时候能回来”
“尽快,应该不会太晚。”徐础拍马出谷,哨所的一名士兵奉命跟随护送。
进城时,天色将晚,城门口已有人等候,带领徐础直奔湘东王府邸。
冯菊娘匆匆出来迎接,神情冷峻,带徐础来到一间空屋子里,“请公子在此稍歇,大郡主很快会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