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断九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冰临神下
“出什么事了”
“是梁王,消息说他在孟津扣押两王,我只知道这些,详情要等大郡主来了再说。”冯菊娘点下头,匆匆离去。
徐础独自坐在屋子里,半晌无语,纳闷自己怎么会忘掉梁王马维
347.第343章 明主
第343章 明主
欢颜郡主再出现时已是三更过后,一个人来,轻轻敲门,门开之后,她微笑道:“我看到灯还亮着。”
“请进。”徐础侧身让开。
欢颜郡主进屋,没有径坐主位,转身道:“我是来向徐公子道歉的。”
“道歉”
“请原谅我之前的失态,我本是来问计讨教,徐公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正是我所需要的,不该横加指责,更不该发怒。”
“还好,我并没有特别害怕。”徐础笑了笑,心里却掠过一点失落,自从逃出东都以来,他与欢颜郡主极少见面,可无论是做敌人,还是受到她的庇护时,总有几分惺惺相惜,彼此能够理解对方的想法。
这种感觉突然中断了一下,再连上时,已不那么自然。
欢颜郡主也笑了笑,“明天一早,公主与芳德郡主会同时、同地出发,一个南下淮州,一个北上贺荣。邺城借兵十万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出去,一些人会因此胆战心寒,来邺城乞求原谅。”
“是条……计策。”
“渔阳的兵力也已增加,虽然不多,只有七千人,不足以出城迎敌,但足以固守城池。只要渔阳屹立冀北,贺荣部派来再多骑兵,也不敢轻易造次。”
“谁也不愿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
“我会原谅盛家的这次背叛,与他们平分洛州。等这次危机过会,张氏将与盛家互换子弟,一年之内,我会从盛家子弟当中挑选一位夫婿。”
“楼骁骑还活着吧”
“大将军曾经意图谋害我父,仅凭此一点,就可以解除婚约。”
淮州盛家公然背叛,资助梁王扣押两王,却能得到原谅,还能得到更多好处。
徐础点点头,“如此一来,张、盛两家合为一家。”
“朝廷将重设宰相之职,虚位以待,什么时候盛家人来邺城受官,两家才算真正合为一家。”
“观盛家言行,迄今仍无称帝野心,能得宰相之位,应当满足。”
“稳固盛家之后,邺城会向贺荣部提议夹攻并州,贺荣部若是同意,很好,若是不同意,正好将他们请出冀州。”
“贺荣骑兵不好对付。”
“冀州突骑也非浪得虚名,而且我还不想与贺荣部完全撕破脸,我会暗中传令,命各城各镇切断粮草供应,闭城自守,逼贺荣部退回塞外。等我平定九州之后,再让贺荣部俯首称臣。”
“贺荣部虽强,但不是当务之急。”徐础表示赞同。
“降世军这个盟友我认了,只要他们愿意助我攻破并州,朝廷会允许降世军在西京设坛礼佛,降世之说定为国学,天下士民共习之。”
“降世军希望得到承认,还希望能吃饱饭,这本是他们造反的理由。”
“并州粮草全归降世军,邺城只要城池与百姓,如果不够的话,还有汉州与荆州。同样,什么时候降世军幼王肯定迁至邺城,或者定居东都,双方才算是真正的盟友。”
“嗯,这个要求很合理。”
“益州与南方散州暂时没什么消息,我很会派使节前去宣告新帝登基的消息,向当地官员许以重赏、高升。”
“他们都会高兴。”
“张氏可能重夺天下”欢颜郡主问。
徐础请她坐下,自己坐到对面,寻思许久,开口道:“郡主想过辅佐他人,比如别姓雄杰吗”
欢颜郡主脸色一直温和,听到这句话,眼中闪过一丝愤怒,很快消失,重新露出微笑,“你还是以为我这些都是下下之策,不足以夺取天下”
“的确都是下下之策,但是与计策无关。郡主无论怎样努力,尽的都是臣子之职。可是群雄争鼎,天下人皆择明主而从之,未闻择‘明臣’者。群主焦心竭虑,定下九州宏略,唯独没想过,所立新帝是明主吗”
“你自己也建议早立新帝。”
“救一人、救一城、救一州、救天下……各有招数,却很难兼顾。郡主前日之问,乃是救一州,因此需急立新帝;郡主今日之谈,乃是救天下,所以问题不是‘立新帝’,而是‘寻明主’。”
欢颜郡主沉默,神情越来越严肃,好一会才道:“我自己不能做明主”
“郡主可能称帝”
“嘿,未必不能。”欢颜叹了口气,她来这里不为说大话,于是摇摇头,“不能。可是许多人只认我,不认……别人。”
“我知道。群雄谁人没有一批忠诚的部下但是想要争夺天下,所依靠者,不止是忠诚,更重要的是附众,真正的明主,纵不能令敌人投降,也要让观望者偏向自己这边。名之与实,在这件事上同为一体,郡主不能得‘明主’之名,自然也得不到其实。”
欢颜郡主打量徐础两眼,“你就是因为这个而选择退位的”
徐础缓缓点头,“我预见到,自己称王越久,得到的忠诚越多,仇恨却会更多,长此以往,我迟早会退守一城或是一州,等候被‘明主’消灭,然后留下一群忠诚的部下。他们可能会想方设法为我报仇,可能会避世隐居,当然,总会有一批人投奔新朝。我会留下名声,在史册上占据几行文字,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希望平定天下,哪怕为臣、为隶,我希望自己能为‘平定’出一份力,而不是成为‘平定’的目标。”
欢颜沉默得更久一些,然后起身道:“你说得很有道理,对你有用,对我却不然。张氏已经平定天下,天下大乱两百余地,是先帝奋起,灭五国,统九州。我不相信天下人如此健忘,对天成没有一丝怀念。乱得越久,士民越会想起天成朝,即便是有一个残暴的皇帝,也不至于人人都无活路。天成就是我
第三百四十二章 偏锋
徐础对寇道孤的威胁立竿见影,次日一早,冯菊娘赶来,这些天,她的脚步越来越匆忙,一进屋就抱怨:“累死我了,累死我了。我算什么人啊一个专门克夫的扫帚星,没有显赫的出身,没有超出常人的聪明才智,没有飞檐走壁的功夫,没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意,练字这么久,写出来还是歪歪扭扭,做的是丫环的活儿,操的却是爹娘的心,为什么啊”
冯菊娘不请自坐,扭头盯着徐础,一脸的不满。
徐础微微一笑,不肯看她,“寇道孤出面了”
“昨天公子让我请一位范门弟子,我照做了,以为公子想出什么妙计,原来就是激怒寇道孤,可是……何必呢如今麻烦事这么多,公子又不是记仇的人,为什么偏偏现在想起来对付他”
“他做什么了”
“他……寇道孤真是被你惹怒了,就在刚才,他公开宣称皇帝登基太早,因此惹来诸州的不满,声称邺城的一切危机都来源于此。”
“他胆子不小。”徐础笑道。
冯菊娘怒道:“公子才叫‘胆子不小’,你想惹祸,这回祸事真的来了。寇道孤为何胆大因为他有靠山,公子知不知道……”
“太皇太后”
“公子知道”
“这又不难猜,太皇太后恨我,寇道孤怒我,两人想必很能谈得来。”
“公子说得简单。寇道孤的聪明不在公子之下,真玩弄起阴谋诡计来,同样出人意料。他托身在府里担任幕僚,却极少参与议事,也不讨好大郡主,反而奉承讨好湘东王,通过这层关系接触到太皇太后。他做得隐蔽,这些事情我也是刚刚知道。”
“有人支持他”
“至少十位大臣附和他,认为皇帝登基太早,有人说得含糊些,但是意思不差。这些人都是老臣,被认为是太皇太后的亲信,平时不怎么参与政务,今天却都站在寇道孤一边,背后受谁指使再明显不过。”
徐础笑了笑,“皇帝本人呢做何反应”
“陛下刚刚登基,不来这边议事。群臣争得太激烈,大郡主带他们一同去见陛下,估计太皇太后也会参加。这件事非同小可……”
徐础想了一会,“嗯,的确非同小可,寇道孤虽然被我激怒,但是他敢跳出来,就说明胸有成竹——他不止有太皇太后做靠山,皇帝也会支持他。”
冯菊娘一愣,“皇帝我原以为皇帝会与大郡主一同对付太皇太后,难道他自己也觉得太早登基是错误”
“登基没有错,做出登基的决定才是错的,这两者之间有着微妙的区别,指向则完全不同。”
冯菊娘又是一愣,“的确,寇道孤等人一直在说出始作俑者罪该万死,表面上是在指责公子,其实是将大郡主也牵连进去……哦,他们其实是在逼大郡主做出选择,是保自己,还是保你。可我还是不明白,陛下不感激扶持自己登基的人吗”
“感激,但是过后就得索取权力。本来他应该再等一等,至少半年以后,等邺城局势稳定以后,再慢慢试探。寇道孤将一切都提前了。”
“公子既然看得这么明白,为何……你有应对之策”
“嗯。”
冯菊娘长出一口气,随即露出不高兴的神情,“公子就不能提前跟我说一声吗我也好提醒大郡主。”
“不必,事情自然会走到那一步。”
“哪一步”
“一切敢在皇帝面前提出的谏言,最后都会归结为三个字——清君侧。皇帝登基早也好、晚也罢,总不能退位,挽救之策唯有清君侧,铲除坏人。”
“‘坏人’不就是公子……和大郡主吗寇道孤可弄错了,大郡主支持者众多,其中就有太皇太后。大郡主想保的人,没有保不住的。”
“我能保护自己。”徐础笑道。
“公子能不能一次将话说完若是非得保密,也好,我今后不再来见你,免得被你利用,却不明所以。”
“寇道孤的计策就是掀起众怒,让群臣以为邺城的危机全是皇帝登基引发的,为了平息洛、淮两州的不满,唯有斩杀罪魁祸首。到了皇帝面前,争议很快会集中在我身上,我的吴王身份又会被提起,于是我所建议的一切,尽早称帝、与降世军结盟、北守渔阳等等,都会成为我包藏祸心的证据。我的应对之策很简单,众怒来源于邺城面临危机,去除危机,众怒自然消散,寇道孤本事再打也掀不起来。”
冯菊娘还是糊涂,“公子是说自己能够劝退洛、淮联军”
“可以一试。”
“我先不问怎么劝、能否成功,我只问一件事:公子既然愿意去劝说两州退兵,在大郡主面前为何不说非要让自己先陷入一场大麻烦”
“没有这场麻烦,到了梁王那边,我无话可说。”
冯菊娘还是不太明白,但是已经懒得再问,“算了,我就是给公子跑腿、传话的人,
公子想怎样就怎样吧。我就随便一猜,公子这么做是为了小郡主和田匠”
徐础点点头。
冯菊娘叹了口气,也不告辞,直接走了。
当天傍晚,冯菊娘又来了,脚步没那么匆忙,神情也不那么慌张,客客气气与徐础行礼、寒暄,亲自斟茶,坐下之后才说:“公子得去劝退梁王,成功了,公子是邺城恩主,不成功,就是罪人,连大郡主也要担一个识人不明的罪过。”
“很好,明天我就出发。”
“公子需要什么”
“士兵护送、朝廷公文,都是常规之物……没了,对我来说,这些足够。”
“我可以跟公子一同去见梁王。”
“不必,我与梁王有旧,能说上话,你去无益。”
“我想亲眼看看公子怎么劝退梁王。
349.第345章 力行
第345章 力行
这是一支古怪的使者队伍,两名副使从不交谈,于瞻名义上是徐础的随从,脸上却总是一副咬牙切齿的表情,身为正使的费昞每件事都要分头说两遍,这让他大为恼火,整支队伍从上到上没有半点士气,随行的普通士兵经常窃窃私语,似有逃亡之意。
出发当天夜里,队伍在驿站中休息。
驿站仍归属冀州,比邺城更早感受到战争的气氛,驿丞等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平时对来往官员礼敬有加,今天却一反常态,看出费昞官大,好几人上前围住,抓住缰绳,不是为了扶大人下马,而是发出质问:“梁军真要攻来吗邺城还有兵吗是要闭门守城,还是出来迎敌求大人给我们一句实话,我们不逃,只想让家里老小有个准备……”
费昞含糊应道:“我奉命出使梁军,正为化解误会,迎回两王,至于邺城将如何应对,非我所知。”
徐础跳下马,向众人道:“我们会劝退梁王,这场仗打不起来。”
“真的”众人不信。
徐础笑道:“这位是费昞费大人,东都老臣,天下闻名,他一开口,梁王必给四分薄面。还有这一位——”徐础指向身后的马车,“乃名士寇道孤,虽不做官,在读书人当中名声却比费大人更响亮些,梁王也是读书人,当给五分薄面,加在一起就是九分,可谓十拿九稳。”
众人齐齐地松了口气,“费大人和寇先生一同出马,此事必成,那我们不担心了。”
费昞连瞪徐础几眼,也没能阻止他乱说话。
入住之后,费昞派人将徐础请到自己屋中,也不客套,直接道:“说说吧。”
“说什么”徐础诧异道。
“徐公子闹这么出,心里总该有点把握吧”
“闹事的不是我,是寇道孤。至于劝说梁王退兵,费大人与寇道孤的名声,就是我最大的把握。”
“嘿,别谦虚,若论名声,我二人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你。何况值此大乱,名声能有什么用处梁王并非好名之人,劝他退兵,必须许以实利,邺城偏偏不愿让步。欢颜郡主的做法十分正确,如果要收买,就尽其所能收买一家,只要盛家回心转意,梁王自会退兵。反过来,即便收买梁王成功,也未必能让淮州召回将士,还可能惹恼盛家。”
“嗯,还真是麻烦。”
费昞愠道:“徐公子才知道麻烦吗你的那些阴谋诡计呢这时候该用上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