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脚的皇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关耳文
“朕的生母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宫女,朕甚至从未见过她,但是朕心里还是感激她赐予朕生命!”
“而朕一生下来就丧母,还天生跛脚,因此朕活了十八年,见过朕父皇的次数也没有十次。这是朕的不幸,也是朕的幸运。”
“因为不受父皇的重视,朕也很好的跌跌撞撞的长大成人,也很好的避开了皇室内部的倾轧,被封为萧王。”
“原本这皇位本没朕的什么事,朕这一生大概在二十岁的时候,会被赐予封地,鲜衣怒马,珍馐美食,做一辈子太平王爷,顺顺利利的活到寿终正寝的时候。”
“但没想到的是父皇会暴毙,而朕就被推上了皇位,这是朕从来没想过的!”
刘健听了,不由老脸一红,这不正是说他们吗!
郑文也不管,就接着说道:“朕当了皇帝呢,也不想像我父皇一样做一个太平天子,朕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雄主,像汉武唐宗的那样的有为之君!”
刘健听了,心中还是很振奋,这陛下有如此理想,自要成为这样的明君,他们这些大臣也就用了用武之地,也能像史书上的那些名臣一样,发挥自己的才干,名垂青史!
但刘健也并不开口说话,只静静的听着郑文的话。
郑文又说道:“朕呢,想让大乾威加内外,一统宇内,凡是大乾马蹄踏处,皆是乾土!”
刘健听了是面色潮红,因为这也是他的梦想,只是被深深的埋在心底,无人知晓罢了,显然郑文的话说到他心里的爽点了。
想大乾立国三百年来,武功之盛,唯秦汉唐才能比拟,但所立的功勋却是差之三朝远矣,他们这些世受皇权恩德的大臣们,心中是不舒服的。他们也希望大乾威加内外,万国来仪!
郑文又接着又说道:“自朕登基以来,对大乾内外情况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大乾周边,能与大乾为敌者,唯蒙古也!唯有打垮了蒙古,我大乾才能达到威加内外。但是蒙古还是太强大了,比之前汉时匈奴更加强大。”
“朕呢,也想像汉武帝那样发兵塞外,与蒙古交战,彻底的打垮蒙古,但是朕又仔细看了又看大乾内部的情况,朕显然没有汉武帝那样幸运,有他爷爷及父亲留下的丰厚家底,能随意折腾。但即使如此,前汉与匈奴数十年的战争,差点就拖垮了大汉,让大汉分崩离析!”
“以史鉴今,今天的大乾与蒙古显然不是大汉与匈奴的时候能够比拟的。所以与蒙古人的战争,朕认为必须要做万全的准备,要做到毕其功于一役!”
刘健听了,点了点头,方才说道:“陛下所言甚是,我大乾承平十几年,已然暴露诸多问题,以此时大乾的国力与蒙古人开战,显然是在进行国力的对耗,这样一来,这场战争不是几年或十几年就能结束的,没有数十年的时间是打不垮蒙古的,而我大乾内部怕是会撑不住,搞不好会流民四起,波及江山社稷,这的确得不偿失!”
“不错,刘卿与朕想得差不多!”郑文也赞同的说道。
“所以,朕想了又想,制定了一个战略,你也帮朕听听,给朕提提见议。”
“朕的这个战略,就是先南后北!”
“什么是先南后北!就是北面与蒙古人修好,先解决南方的诸多小国势力,包括大理、安南等小国,然后聚集实力,修养生息,整军备武,打造军械,储蓄粮草,有了足够的国力,就一举打垮蒙古!”
“也不说什么合适的时机了,当然遇到了当然好,遇不到朕也不在乎。朕打算聚集的实力可不只是蒙古的一倍或数倍,没有聚集超过十倍蒙古的国力,朕是绝不会主动与蒙古人大战的!”
“想我大乾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想聚集实力,只要有绝心了那还不容易。而朕呢,就是打算用实力来堆死蒙古人!”
“刘卿,你觉得怎么样”郑文就对刘健开口问道。
刘健听了,觉得这倒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想法,沉思了一下,方才开口说道:“陛下的这个想法,臣想了又想,觉得倒是可行,只是这耗时也太长了,没有十年之功,怕是看不到具体的效果,想彻底的打垮蒙古,没有数十年的功夫是绝对做不到的!”
&nbs
64.海运及送一程
当郑文在大明宫醒来的时候,已然是十月二十三日的下午。
当郑文吃过饭后,就到了御书房,批阅奏折。
批着批着,郑文就发现了一份比较有意思的奏折,这是燕京府府丞贾亮上奏的奏折。
这封奏折有个标题叫请开海运书,内容是这样的:臣燕京府丞贾亮谨奏:自大乾立都燕京以来,燕京人口渐多,所耗亦日多,而一直以来燕京所需皆依赖河运,但近年来燕京所耗日多,河运已然不足,臣奏请陛下以开海运,来弥补河运之不足!
近些年来,京杭大运河水位降低,泥沙淤积,从江南等地河运而来的物资,成本加大……
而海运则运量大,成本低,民间的海运技术已然成熟……
臣奏请陛下以燕京府下属县天津县建设港口,先行开通天津至松江郡、金陵郡、泉州郡的海路,试行海运,若是可行,则全面开通大乾海运。
……
大乾的地方政治统治制度是实行的府郡国、县、乡、亭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基本照搬汉朝的郡国并行制,但又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革。
府就是燕京府,在大乾仅一例,因为定都燕京,为区别其他的郡国,故而改名为府,其官长为府尹,品级也因为燕京的政治地供比其他的郡守高半级;郡嘛,就是大乾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在大乾共有五十三个郡,其官长为郡守;国嘛,就是大乾皇帝对自己的皇室成员进行策封的封地,其官长为国相。
大乾的封国制度自有其特征,首先封国的行政权、军权是隶属于大乾中央政府的,其次该地就封的王爷只享有该地两成的赋税,其他的一切都归属中央,而该地的王爷一旦就封就自动获得国丞的官职,就相当于郡丞,是一国之中的二号长官,与国相国尉形成三权并立。这其实就是明朝版的藩地制度的变形。
虽然开国之初是这样的,但是后来经过大乾数代皇帝的变相削藩,偏帮国相,国相才渐渐掌控了一国之中的行政权,军权被朝庭任命的国尉掌控,而当地的藩王就变相的被架空了,因此藩王就成了混吃等死的类型了。但是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潘王,他们毕竟是世官,流官你再怎么牛,没点能力也干不过地头蛇,大乾的藩国制度就形成了诡异的平衡!
而县嘛,就是次郡一级的行政区划,一县之人超过十万,其长官就是县令,低于十万,其长官就是县长;乡嘛,就是再次一级的行政区划,就相当于现代的乡镇,其长官就是乡长,由县令或县长委任;亭,就是最低级的行政区划了,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村,其长官就是亭长,一般是由县令或县长任命当地德高望重者担任。
这些就是大乾的行政区划了!
……
而郑文看到这封奏折,心中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封奏折很明显就说中了郑文的心思。
郑文心里一直有一个探索海洋的梦想。来自后世的郑文心里深深的知道,海洋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想想后来的葡萄牙及西班牙,在中世纪时期凭借着探索海洋而获得的收获一举成为大帝国;再想想荷兰,那个商人的国度,凭借着海洋,成就了“海上马车夫”的威名;再想想后来的英国,凭借着海洋一举成为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的旗帜漂扬全球。就明白海洋的重要性,否则就凭着英伦三岛那点土地面积,何以建立大英帝国的赫赫霸权。
但是大乾就是一个天然的大陆国家,庞大的土地面积让大乾人自豪,也让他们思想相对保守,乡土观念浓厚,想让他们自发的探索海洋,不到活不下去是不可能的。
但封建国家也有封建国家的好处,皇帝就是这个国家的最高主人,只要皇帝一声令下,总有人会去做,当然也会有人反对,但那些都无关紧要。否则的话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不就是明成祖朱棣动动口的结果吗
因此郑文心中的海洋梦,还是有望实现的。但他的海洋梦,他不希望只是一个图有虚表的形势,而是能获得切切实实的利益,像大英帝国那样殖民地遍布全球,成为日不落帝国!
因此,郑文必须把自己的海洋梦提升为大乾的国家策略,并切切实实的执行下去,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为此时的海洋探索是没有先例存在的,只能慢慢的摸索,虽然郑文脑中也有部分海洋的知识,但是知道和去做是两码事,知道了并去做但不一定能成功,在这个封建时代,想做成功一件异想天开的事,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所以对于国家级海洋探索,郑文必须一步步慢慢来,这得有人,有物,有技术,还得有支持。当然现下的大乾这些都能满足,不就是人和船,相关的航海技术吗这些大乾都有,大乾并不是一个禁海国家,此时的大乾有水军,民间是有海航的。而支持嘛,郑文就是最大的航海派。
但是,此时的大乾朝庭内外不知有多少事等着郑文处理,郑文是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一块的,所以郑文必须找一个人具体的负责这一块,而此时上书给郑文开海运的贾亮,就让郑文眼前一亮!
因为从贾亮的奏折中,郑文意识到此人脑中还是有很强的海洋观念,否则不可能看到海运的好处,并大胆给郑文上书。
因为在这个时代的海运,可不像现代这么简单,只要
65.报纸与将相不辱
次日,十月二十三日。
早晨,此时的郑文正在看一份报纸《大乾周报》,这是一份由礼部发行的报纸。这份报纸本来是早发行了的,但由于受帝陵一案的牵扯,整个礼部都遭殃了,一直到今天才羞答答的出来。
作为一份政治宣传的报纸,娱乐性并不强,显得有些枯燥,郑文看着着就觉得有些乏味了,看来这礼部对于宣传还是不太在行,但郑文却是有些懒得说了,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份专门为自己而设立的报纸《大乾皇家周报》。
郑文原本想着用《大乾周报》来作为朝庭的舆论宣传阵地,好好宣传一下朝庭,让大乾朝庭在民间正面一些,但后来又觉得有些不妥。
朝庭在民间正面了,朝臣们的形象在民间也高大了,万一遇到什么事,什么天灾**之类的,郑文连找个背锅的都找不到,那样他就坐腊了,搞不好会在民间会被贴上“昏君”的标签。当了皇帝之后,郑文向来是往最坏的方向去揣测人心的!
因此郑文想了想,这《大乾周报》郑文还是任由礼部去折腾吧,没有郑文的指导,这份报纸怕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而郑文呢就把东厂设立的《大乾皇家周报》作为自己的宣传舆论阵地,这份报纸要拼命的宣传自己,不断的在报纸上夸耀自己,多写些自己的丰功伟绩,什么身残志坚呀,什么文韬武略啊,什么仁义爱民呀,等等这些,一切往好的方面宣传。
那句话不是说得好嘛,当谎言被宣传一万遍就会变成真理。郑文的思路也是如此,他这是在为自己,打造属于自己的金身,当人们开始潜移默化的去相信的时候,郑文在民间、在百姓心中他就是一个好皇帝!
而再出了什么天灾**的时候,民间就会认为这是贪官污吏惹的货,皇帝陛下还是好的。
在封建时代,遇到天灾,皇帝被背锅的事数不胜数。在这个时代,你要跟大臣百姓说什么自然之理,你这是自取其辱,对牛弹琴,说不定人家还以为你是个疯子。
想想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当了十七年皇帝,正遇上小冰河巅峰时期,天灾频发,**接二连三来,他不知下过多少“罪己诏”,难道他心里愿意吗当然不是,还不是被逼的,官僚做了缩头乌龟,他不上谁上。做了皇帝的郑文深深明白皇帝的心里,唯我独尊,死要面子,你想要一个皇帝认错,那是难上加难!就是认错了,他心里的小本本也会记你一笔黑账。
所以郑文未雨绸缪,该做的准备还是要做的。而郑文最想达到的效果就是,今后朝庭施政出的成果,在百姓眼中,那是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带领大臣们努力干的结果,一切荣誉皆归皇帝;要是出了差错,那准是朝庭出了纰漏,跟皇帝陛下没有任何关系。
而第一期发行的《大乾周报》,让郑文看了是有些无语,基本模式是借鉴了东厂发行的《大乾皇家周报》,但内容文字却是干巴巴的,用时下的政治文体写的,一点也不接地气,拗口生涩,让刚认识字的人都不怎么看得懂,还不及朝臣们上奏给郑文的奏折那样能让郑文明白其中的意思,难道这就是礼部的特色,郑文有些看不明白,这礼部到底是怎么想的。
但报纸上刘健写得这篇《对大乾粮仓亏空倒卖一案的反思》倒是令郑文眼前一亮,这篇文章通俗易懂,用文巧妙写实,具体的分析了大乾粮仓亏空倒卖的前因后果,发人深省,不禁让人拍案叫绝。还提出了现在大乾吏治的败坏就是大乾粮仓亏空倒卖的根源,朝庭已经引以为戒,已经准备开始整顿大乾吏治,并呼吁犯案官员投案自首,朝庭会宽大处理。
郑文看了深以为然,正准备再仔细品读一下呢。
这时,黄安就走进来对郑文说道:“陛下,刑部尚书周阔求见!”
郑文听了,遂放下手中的报纸,就开口说道:“让他进来吧!”
“诺,老奴这就去。”黄安就退出去了。
不一会儿,黄安就引着周阔到了郑文面前。
周阔一见郑文,就对郑文行了一礼,并开口说道:“臣周阔参见陛下!”
郑文一见,就笑着说道:“卿不必多礼,快快起身。”
见周阔起身,郑文就又问道:“卿求见朕,是有什么事吗”
周阔迟疑了一下,方才开口说道:“陛下,狄平、马元等人的案子已经明朗了,但这判刑还请陛下明示!”
郑文听了,顿感奇怪,既然已经明朗了,你就按刑部的法律来判不就行了吗又何必来问朕
一思索,郑文就明白过来了,大乾开国以来,政治上形成了大乾版本的“将相不辱”的传统。这种传统的意思就是,高级别的政治人物犯事之后,你要处死他,就必须留他全尸,给他一个体面的死法,这是政治上的潜规则。
而狄平、马元等人犯的事,在大乾法律上已然构成了斩首的罪刑,如果照实判,这就破坏了“将相不辱”的政治规矩,故此周阔才会来求见郑文,显然周阔的心里还是认可这种制度的。
而郑文心里也是很认同这种规矩的。在郑文看来,这种规矩,就是君主对臣子的一种另类的尊重,也是大乾的一种格调。而大乾的历代皇帝已经把这种规矩深深的溶入了大乾的政治,而郑文显然也不打算破坏这种规矩。
于是郑文就开口说道:“既然如此,那朕就赐鸠酒吧!也给个体面,至于他们的家属,无罪的就流放三千里。其他的就照律判吧!”
“诺!谨遵陛下之命。”周阔听了脸上闪过一丝喜悦,心中却是松了
66.夜
郑文一见李英儿如此,也只好叉开话题,遂开口说道:“英儿,今天晚上你要注意安全,今后的大明宫不太平,怕是会流血。”
李英儿听了,顿时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却是也不起身,遂问道:“陛下,是什么事呀”
郑文抱着李英儿,沉默了一下,方才开口道:“是朕的皇叔宋王叔,不甘寂寞,想在今晚的大明宫来一出刺王杀驾的戏码!”
郑文的心中还是有些复杂的,毕竟两人还是有血缘上的关系的,让郑文的心中还是有些不忍,但身为皇帝的郑文,心中还是下了狠心,这次一定要干净利落的解决掉这宋王,好狠狠的震慑自己的那三个好兄长,好让他们不要老惦记着自己屁股下那把椅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