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脚的皇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关耳文
“俗话说得好,出名要趁早。而这官场上,亦然。林兄今年四十一岁了吧,何不趁着大好年华,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呢”
“而陛下这次下了这封莫名其妙的圣旨,对林兄你来说又何尝不是个机会呢”
“林兄,你应该上一封奏折,不管好坏,起码让陛下知道朝堂上有林兄你这个人,说到底,林兄你还是……”方东是不好意思说出口。
而林辰却是坦然的接着说道:“陛下怕是不知道有我林辰这个人对吧,确实如此,多谢方老弟的直言不讳!”
“方老弟的意思是,我应该言辞激烈的奏折,不管好坏,起码让陛下及朝庭大佬知道我林辰这个人对吧,只是这有些哗众取宠了,这可不符合我的处事规则啊!”
“林兄错矣,这怎么能说是哗众敢宠呢这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态度而已,而且林兄这封奏折必须所言有物,言尽其实,要做到能够出彩,要做到陛下能够记住你,否则在这么多上奏的奏折中,陛下又怎么能记住你呢”
“而且,陛下下这封圣旨的意思,你怎么又知道,陛下是不是在考察朝庭官员们是否有才呢”方东是笑着说道。
“陛下行事,向来是天马行空,让人不知道他的目的。而做这样的事,可是有先例的,陛下登基之初就设立的内阁,开始说是个辅政机构,但现在都快成了权力机构;而陛下处理的周王和唐王的哭庙事件,则更是如此,直接用马鞭把他二人抽出了太庙,这行事方法有些诡异,有些无耻,但在当时又何尝不是最有效的呢”
“所以方老弟的意思是,陛下下这封圣旨的目的,就是为了观察朝臣们的好赖吗”林辰是又接着问道。
方东听了,却是摇了摇头,又才接着开口说道:“我不确定,但我认为,陛下肯定有这方面的意思,至于陛下的目的,那就不是我们能揣测到的了,要是陛下的意思,我们这些做臣子都能揣测到,那陛下又怎么能从一个一无所有的皇子,登基不到两个月,就彻底的掌控大乾的朝局”
“所以什么妖妃祸国之类的话,林兄在奏折上万万不可再提,否则你这不是在陛下面前露脸,而是在陛下面前显露出无知,陛下就算知道了你这个人,怕也不会重用的,因为陛下一想起你这个人,心里的第一映像就是清流,这清流一词在民间确实是个褒义词,但在这官场可就不一定了。”
“而现在正值陛下刚刚登基,观陛下的行事,确实是想做一番大功业,正值雄心万丈之时,而所需要的人才也更多,正是你我兄弟大展宏图之时,林兄你是万万要三思啊”方同是又补充的说道。
林辰听了,沉默了一会儿,又才开口说道:“我懂,我也不是那么迂腐的人!”
方东听了,
94.送别
而此时的燕京官场,活跃而又焦躁,平静中透着诡异,有的人沉默如金,有的人跃跃欲试,有的人远远旁观,有的人推波助澜……
但所有的人都明白,这诡异的气氛终究不会持续太久的。
而停晚时分,郑文的御书房之中,对他今天早晨下的圣旨,已然收到了上百本奏折,虽然都是一些小官的,但郑文还是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他也想看看,这些底层官员对这件事的看法。
看着看着,他就发现,这些底层官员的奏折,大多是义愤填膺,言辞激烈,但却是言之无物,说什么“妖妃误国”,说什么“陛下昏庸”,更有甚者,说什么“陛下当速速追回圣旨,打杀妖妃,否则国将不国,桀纣就是榜样”,让郑文看了是又好气又好笑!
就这么一件不大的事,又跟国家灭亡能扯上什么关系,郑文虽嘴上不说,但心里的已牢牢的记住了这些人的名字,这些人想升官一辈子也不可能,就让这些人一辈子蹉跎在这小官上,时刻盯着他们,不许他们犯错,也甭管他们多努力,朕就是不升他们的官,谁让朕是皇帝呢郑文心中任性的决定的。
于是郑文喊来一个叫小德子的小太监,让他把这些奏折都保管起来,留作纪念。
当然了,这些奏折之中,郑文也就记住了三个人,一个是罗斌,一个是林辰,一个是方东。
这罗斌倒是个有意思的人,他上的奏折,通篇都是褒义,极尽夸赞之能事,这么多奏折之中,唯独他这一份奏折有意替郑文开脱,其中有一段这么写道:陛下登基之日甚短,朝中之事却日渐甚多,官场贪腐横生,大乾粮仓亏空,陛下之错矣非也,实乃先帝之错也,陛下今加恩李殷,非是不知李殷之罪,亦不是李妃之言也,实乃是陛下恩威江南也!
这罗斌奏折中的这段话,简直是说到了郑文的心里,是个明眼人,也是个聪明人,也是个可以栽培的对像,郑文心里深深的记住了这个人!
而林辰的奏折,则是言辞激烈,说这李殷罪大恶极,不该受这样的哀荣,这种人就应该挫骨扬灰,不得好死,这简直是酷吏的做法。又直言朝庭多事之秋,陛下不该下这样拉偏架的圣旨,肆意的敲打江南地方势力,这简直是在刻意的制造南北矛盾,不利于朝庭的统治。
这人的奏折确实是言之有物,但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风景也自然不同,他又怎么会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但还算是个有才之人,郑文也记住了这个人!
而方东的奏折呢,通篇都是废话,不偏不倚,完全持中立的态度,也就表面了一个态度的意思,郑文能记住他,完全是因为这一百多份的奏折中,就这么一份态度鲜明,又是持中立态度的人。
但仔细想想,这人又何尝不是一个聪明人呢
对郑文下的这封圣旨,持中立态度的人多了,但唯一上书的人就方东一个,这简直就是在变相的推销自己,郑文是想不记住他,都难。
这人呢,身处社会这个大环境,总有各种各样的机会,让自己出人投地,但却只看你能不能抓住!
显然,这三人就是个中好手。不管他们用的是什么样的方式,不管他们的初衷如何,总之身为皇帝的郑文终究还是记住了他们。
……
而天渐渐变黑了,而夜也更深了,一夜就这样过去了。
新的一天就这样来了,十月二十八日的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深秋的燕京城,也终究少不了秋的萧瑟。
郑文被众人簇拥在大明宫前的广场之上。今天,就是刘健等朝庭大员出发前往江南的日子。
看着上万全副武装的羽林军,整装待发,看着以刘健为首的前往江南的朝臣们,一身官服,虽面上不显,但心中还是很兴奋的!
这就是三百年的皇乾,这就是威威大乾,这就是朕的大乾,天朝上国,自有其礼仪制度!
当郑文身着一身天子服饰、腰佩天子剑,走近,广场上的武官士卒,齐齐对着郑文单膝跪地,齐齐高呼:“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而文臣们则齐齐对着郑文行了一个拱身礼,亦齐齐高呼:“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安!”
郑文见了,遂满脸笑容,高举着右手,从胸前往空中划了一个孤形,右手斜指着苍天,才大声开口说道:“众位爱卿,不必多礼,起来吧!大家也安!”
待众人起身,郑文环顾了一下众人,方才语气严肃的大声说道:“多的话朕也不多说了,江南地区的糜烂,众所周知,朕希望你们到了江南之后,不惧艰险,不惧困难,全身心的投入,揪出更多的江南蛀虫,还江南一片晴天,朕在此拜谢了!”
说完,郑文弯下腰,对着广场上这些人行了一个拱身礼,于是广场上的众文武齐齐对着郑文行礼,文官行文官的拱身礼,武官行武官的屈膝礼!
广场上一片泾渭分明,好一个礼仪之邦,而众人齐刷刷的感动了。
有些人眼眶发红,有些人面色激动,有些人抬手擦眼……
其实郑文也知道,他自己这是故意收卖人心,一个躹躬而已,又不付出什么,就能收好大一波人心,这买卖简直超赚。
而且他也知道,许多人都只是故意配合他演出而已,他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他一躹躬,别人就感动了,他还以为这古人怎么有些傻,但后来,他
95.新任燕京府尹
当刘健等人离开燕京,直往江南而去之后,郑文也就回到了御书房之中,开始了一天的批阅奏折。
批着批着,郑文就批到了燕京府丞贾亮的折子《燕京开海运折》!
这封长长的奏折,系统性的阐述了以燕京府所辖天津县为基地,开设港口,建设船厂,培养水手船工,开通燕京至松江郡,燕京至金陵郡,燕京至泉州郡的三条海运航线,并附注了燕京府天津县的具体地图,哪些地方适合建船厂,哪些地方适合港口,都一一注明。
他还在奏折中,具体的介绍了,大乾开展海运的便利之处及优势。
他还在奏折中阐明,朝庭要把海运作为长期性的政策执行下去,必须进行合理规划,要一步一步的来。
首先,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先建港口及船厂,港口是重中之重,以天津县的具体地理环境,适合建设大型天然港口;而船厂,则是港口的配套设施,要海运,则必须有海船,而以目前朝庭的水运基础,要建设适合朝庭的海运海船,则必须民间学习,他还在奏折中介绍了江南地区的海运海航,详细的介绍了江南海运的优势。
而其次,则是海航海运的相关人员培养,这方面,朝庭还是比较有优势,不同于民间,大乾还是有一些水军的,虽然大部分属于内河水军,但贾亮认为,只要把这些水军集中于天津,并寻找民间的海航人才,以这些水军为基础,加以教授,并会短期之内形成大乾的海航人员基础,再以这些人员为基础,进行试探性的海运,必定能事半功倍!
最后,他还在奏折中阐明,天津县建设的港口,必须是军民两用,以天津县的港口,建设属于直正意义上的水师。而朝庭应该取消掉天津县这个行政编制,把他并入燕京府,形成直辖。
……
郑文看了,是有些叹为观止,古人还是博学的。他以前认为,这海运嘛,不就是港口,加船,再加上人,再加支持,就能行了,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不是熟悉这方面的人,是万万搞不懂其中的奥妙的。
郑文心中也是一震,看来以后还是要小心再小心,不要自认为来自后世,就什么都知道,就认为自己是对的,就有些看不起古人,古人某些方面所认识到的,所知道的所了解的,远远此自己所能想像的更多。自己这些天,大权在握,是有些膨胀了,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否则搞不好会阴沟里翻船,自己到哪里去哭。
而在这封奏折中,郑文也隐隐有些察觉,贾亮还有未说完的意思,那就是建立真正的大乾水师,向外开拓!
否则的话,又何必在天津设立大型的军民两用港口
郑文不知道贾亮心中具体的想法,但正合他之意,他也想对外开拓,建立一个海陆型的大乾帝国!
郑文看着贾亮的奏折,是微微一笑,心中却是异常兴奋,轻轻的拿起桌上奏折,又轻轻的放下,视若珍宝,这也的确是珍宝。
郑文又翻开奏折,又看了一遍,方才起身,跛着脚,在御书房中踱着步,细细的沉思起来。
良久,又坐到椅子上,又打看这封奏折,又细细的读了一遍,又把它放在桌案上,才叹了口气!
有些可惜了
郑文读了这封十几万字的奏折,心中恨不得是马上开海,明天插着大乾龙旗的海船就航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一个日不落帝国!
但郑文细细思索,就感到此时开海,并不是合适的时机,朝庭正值多事之秋!
现在的大乾朝庭,忙得像一个陀螺。宰相刘健带队下江南,正准备清理江南地方官场及势力,为南伐作准备!吏部正在清理大乾整个官场,户部正在彻查大乾各地的粮仓,兵部及枢密院正忙着清理整顿大乾的军队,刑部大理寺督察院也正忙着查处贪官污吏,工部正在忙着改革完成郑文对他们的要求,礼部正忙着明年的选秀及恩科!
细细算下来,朝庭的事太多了,郑文及朝庭暂时是无力再开一个这么一个口子了,海运毕竟涉及的事太多了,郑文暂时是没有精力再处理这方面的事了。
但毕竟治大国如烹小鲜,事情总要一步一步的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这海运一事得压后了,但是该做的准备工作得做起来!
况且,据郑文了解,这贾亮及他老师李复都是朝庭的忠臣呢,这贾亮也是一个有才之人。现在的郑文与贾亮,就如郑文的便宜父皇郑炎与贾亮的老师李复一样,李复希望朝庭开海运,屡屡上书而杳无音信,一年一年的上书,一年一年的等待,到死终究没有等来开海运的诏书,想必他心中还是很失望的。
郑文呢,身为一个皇帝,其实心中明白,一个皇帝要坐稳皇位,不能让忠臣寒心,不能让能臣被搁置,不能让又是忠臣又是能臣的人对朝庭失望!
而此时贾亮的《燕京开海运折》,对郑文来说,确实来得不是时候,但是郑文还是可以变通一下的,既然开海运不是时候,那就先把准备工作做起来,给人一个希望!
所以,郑文就打开桌上一份空白的圣旨,亲自动手书写起来,这是一封封官的圣旨,也是郑文书写的第二封圣旨。
书写完毕,郑文又看了一遍,发现没有错误,郑文才拿起桌上的大乾天子之玉玺重重的盖在了圣旨上。
放下玉玺,郑文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什么不对,又想了良久,才发现这封圣旨有些公式化了,缺乏人情味,既然不能立刻给人希望,那就不要吝啬自己的问候及重视,这是郑文的处事
96.乳娘与生母
而此次,郑文任命燕京府尹,是一拍脑袋做的结果,绕过了吏部及朝堂重臣们,怕是会引起一番风波!
而郑文呢,当他让黄安去传圣旨后他才发现这个问题,当时他还想去追回圣旨呢,但一想,刘健离开中枢,到江南去了,朕也想看看,没有刘健的朝堂会是什么反应,于是就停了下来。
至于朝堂上的反应,郑文也想知道呢!
而此时的郑文,却是在召见锦衣卫指挥使郑一。
郑文的灵魂虽来自后世,但身体却是实实在在的大乾本土人士,他也继承原身的感情和思想。
而郑文原身最想见到的人就是他的乳娘,这个在郑文登基之前唯一在郑文生命中给过那一缕阳光的普通大乾女人。
这个女人,也许不是那么伟大,也许并不如郑文想像中的那么美好,但郑文还是想见见她,毕竟她给了原身十八年的生命中唯一灿烂的那股阳光,而郑文脑中唯一记得的,就是她一副少妇模样的打扮,一身宫装在身,却是很爱笑!
他想见见这个女人,也想亲自对她走示感谢,感谢她曾经的哺养,也希望自己能够回报的哺养。
但由于他刚刚登基,皇位还没坐稳,整天担惊受怕的,后来朝庭又多事,他又怎么会想得起这个女人,直到后来在他面前哭泣她父亲,他才想起他心底的乳娘,终究还是要见见这个女人,于是他就吩咐了郑一私下寻找。
今天终于有了结果,于是郑文就召见了郑一。
待郑一对郑文行过礼,郑文就率先开口说道:“郑一啊,朕吩咐你办的事,怎么样了”
“陛下,您的乳娘臣已然找到了,她姓薛,常人都叫她韦薛氏,今年四十二岁,丈夫韦俭,是个小卖卖人,开了个小客栈,兼营食肆,小康之家,家坐落在南城区,有两子一女,大儿子叫韦迪,小二儿子叫韦达,至于最小的女儿叫韦莲,总体上他们一家过得还是不错的。”郑一一听郑文的问话,就明白过来,不紧不慢的说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