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身高顺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乌溪散人
“太平道不事生产,蛊惑黔首逃离家园便是有罪!张家从逆该当重罚!来人,把他拿下!”
“喏!”典韦从正堂外走来,提溜起十三岁的少年张逸。
一番交锋,首先蹦出来的张逸被高顺拿下,押入县府大牢。见此,在座的一干县吏才知道,高顺是玩真的,和其他宦游此地的县令不一样。
话说这年头的帝国官员,一般很少在本地为官,外放郡县后,都是依靠当地的大族实施政令,哪有像高顺这般行事
见众人暂时臣服政令,高顺立即派高狐难离,率领麴良和武安国等千余部曲,奔赴张家堡,要把新令的第一把火烧旺。于是乎,高密县域内的大族和高门士族,家家出粮出钱,派部曲运往高顺设在潍水河畔的大营里。
趁此良机,高顺从高密县无田的农人中抽出青壮,重新编练一部县卒由荀攸统领,驻扎在高密城外的大营里。有钱,有粮,还有一千乡卒,高顺总算是在高密站稳脚跟。而高密县
第二十一章 高密蒙学
高顺拿出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规》等四本新书。
这四本书是高顺抄写后世的启蒙教材,去掉与时代不相符的事件典故。如“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等等。保留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汉代本朝典故,还把“邵公困雪”的故事添加入内。
黄香是荆州江夏郡人,江夏黄氏是高门士族;邵公此人名叫袁安,字邵公,是袁绍家族之祖;孔融是当世有名的贤士。他们三人的故事,高顺特意加大篇幅,每人用十二字来介绍和夸赞。
四本书加在一起,也不过是八千多字,正好适合问开蒙的垂髫小儿学习、识字。荀攸等人浏览一遍后,都流露出敬佩之情。
“此书编撰精心,朗朗上口,可当成歌赋吟唱!”戏忠揉了揉红色的酒糟鼻,赞叹道。
荀彧此时理了理衣冠,缓缓起身,郑重的给高顺躬身行师礼。神色真挚的说道:“德厚兄!小弟拜入兄门下读经如何”
见其不像虚言,高顺也起身,把衣冠整理一番,才以弟子之礼给荀彧回礼道:“顺乃边州鄙人,当不得荀子后裔如此大礼。孔子有言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小弟才学浅薄,还要多拜师读经,哪里有资格授徒”
“呵呵!你们两个就别酸来酸去了!我等为友,互相为师,相互为弟子岂不更好”看见此况,荀攸打趣道。旋即,他又道:“德厚出此书,还有更深一层意思。此书不用德厚推广,江夏黄氏、汝南袁氏和鲁国孔氏,都会鼎力传扬!”
“哈哈哈!公达所言极是!”众人闻言都哈哈大笑起来。荀攸不愧是顶级谋士,一语道出高顺编写此书的初衷。
高顺等人定下这套营销策略后,便开始筹备高密蒙学的事宜了。
荀攸负责建造蒙学学舍,地址就选在高密县城西侧的东注山上,占地数百亩,山下荒地都一起划拨给蒙学,迁无田农人耕种。耕种蒙学的农人不用上缴赋税,只要拿出一半收获供应蒙学就行。
戏忠率领孙乾和典韦等人,再次征召一千县卒,拓宽高密官道,修葺亭舍和城墙等,做好防卫警戒事宜。
荀彧负责抄写露布行文告示,派高密县卒在青州范围内张贴,招收全州范围内的适龄少年来高密蒙学就学。
高顺定下规矩:青州范围内,无论贵贱,只要愿意来就学的青年都可以入学,并提供食宿。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一般震惊整个青州。这年头还有不论出生贵贱都可以免费识字的机会,黔首得知纷纷奔走相告。
高顺如此行事,就连几百外的郑玄也被他感动,派人送来信件,说是他将会在上元节返回高密县,给高顺的蒙学助威。
正月十五这一天,光和二年的上元节。老天格外给力,送给高顺一个风和日丽的大晴天。高密县城里行人寥寥,店铺关门,没有一丝节日的气氛。
而此时的东注山巅,却人头攒动喧闹异常。高密蒙学大院外的平地上,已经挤满了前来围观的百姓。他们当中,有黔首农夫,有名门高士,也有佳丽美姬等等。
高顺特意拉着荀攸和荀彧二人相伴,跪坐在一位老者的身旁。这位老者身高七尺左右,已是满头银霜了。他名叫郑玄,字康成,今年五十三岁,是东汉帝国末年的第一大儒。
&nbs
第二十二章 大汉字典
这几位高士,是游学天下的管宁、邴原、华歆、王烈和张俭等人。
王烈字彦方,青州平原国人,年近四旬,是闻名青州的名士。张俭,字元节,徐州东海郡郯县人,已年近六旬,虽是满头银霜却精神爽朗,腰不驼腿不颤。他们几人闻听高顺创办高密蒙学的义举,特来一观看个究竟。
高顺授学和其他名儒不一样:蒙学学子,每日清晨必须列队出操,学习射术和骑术;下午时分,还要下山参加田间劳作。高顺当然也是如此,和一千多名学子一样同劳同食。
王烈听完介绍后很是不解,问高顺:“德厚兄!为何如士伍一般操练学子”张俭等人闻听此言,也是一脸好奇的看向高顺。
高顺见此,脸含笑意道:“彦方公!士伍操练是培养学子遵守律法和互相合作的精神,也是为帝国培养郡将之才。让学子参与劳作,体悟农事艰辛,为帝国培养一县之令耳!”
“哦!”众人闻言后,方知高顺苦心。
借此机会,高顺邀请几人,驻骅高密蒙学给一干学子授经,薪酬自然不菲。张俭受党锢之祸,到处东躲西藏,见高顺承诺安全后,自然愿意留下。王烈对高顺的教育理论有兴趣,也愿意留下。
管宁、华歆和邴原三人,都是二十出头的青年,正游学天下,既可在高密蒙学中借阅高顺添置的经书,又可传授不识字的学子读《三子经》等开蒙书籍。高顺还给予一些俸禄,他们自然要留下来盘桓一些时日。
有了他们的加入,高顺创办的蒙学总算稳定下来。可是,还没过几日,华歆脸含愤色的走来跟高顺辞行。
华歆字子鱼,平原国高唐县人。比高顺小了两岁,风度翩翩气势不凡。高顺每次来蒙学书院时,他总是恭恭敬敬以礼相待。高顺对他印象不错,满以为能招揽至身边。谁曾想,还没几日,他便要离去了。
高士既然要走,高顺也无法阻拦,送上一些程仪了事。入夜后,高顺在书院的书房里编写书籍,经常在书院里打理行政的荀彧来访。
二人坐定后,荀彧含笑道:“呵呵…德厚兄!华子鱼是被管幼安羞辱走的!”说话间,荀彧对华歆的离去,好像很高兴。他口中的管幼安,便是管宁了。
管宁字幼安,北海国朱虚人士,是管仲后裔名门之后。他身高八尺左右,也不善言笑,颇有几分威严。
见此,高顺诧异:“同州乡党,友谊的小船怎么能说翻船就翻船呢”一念至此,他脸色不变的问荀彧:“这其中有何缘故”
荀彧现在愈发喜欢成熟的高顺:喜怒不行于色,再大的事情也不着急颇有长者风范。他闻言后便收敛笑意,缓缓说道:“管幼安认为华子鱼道德有亏,不愿与之为友!小弟也认为如此,兄不可招揽此人,会辱没兄之名声!”
见高顺不解,荀彧便把前因后果都告知高顺。华歆、管宁和邴原三人闻名青州,世人称之为“一条龙”。华歆为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才是龙尾,三人才名可见一斑。
前几日,华歆和管宁在山脚农田里劳作,发现一块马蹄金。管宁认为此金归于高密蒙学应该上缴,华歆却把一金留下以备往后的游学盘缠。二人因此而不和。
近日来,华歆每次见高顺来学院,都立即中断学习主动靠近高顺,和高顺套近乎。管宁见此,认为华歆是小人,主动接近权贵。于
第二十三 瘟疫来袭
忙碌间,二月来临,万物复苏。
本应是农耕的大好时节,可是,一场瘟疫又席卷了整个帝国。
雒阳中枢为此,派出皇宫里的常侍和中谒者等大量官员巡视各州郡,下发医药,救治感染瘟疫的百姓。
高密县本来应该要好一些,自从高顺打压太平道后,县域内很少有大量人口流动了。只是,高顺又创办了高密蒙学,每日还有大量的青少年闻名前来,也把席卷全国的瘟疫带入高密县内。
话说这年头的医疗水平极低,全国都没几个有名的医生,都是好岐黄的方士充当医生。因此,一场瘟疫下来,有的乡亭几乎都死绝,勉强才有几人能幸免于难。
高顺收到青州爆发瘟疫的消息后,已经封锁高密县通往周边郡县的官道。即便如此,高密县境内,还是滞留了大量年轻学子。见情况紧急,他将高密蒙学里一些年长的学子征召,在县府正堂里召开会议。
正堂里,灯火辉煌。一干学子和高密县所有的官吏都跪坐与此,共同讨论遏制瘟疫扩散的大事。
高顺看了看众人,朗声说道:“诸君!此瘟疫名叫‘伤寒’乃伤寒邪气所致,被邪气侵入之人也携带邪气。邪气可通过肢体接触、说话等传染他人。因此,若是要杜绝邪气传播,必须实行隔绝感染者的制度,此事和孝道无关!”
因实行隔绝制度,让接受多年孝道教育的士人无法接受,于是才有了高顺刚才的解释。“哦……”众人闻言后,都拖着长长的尾音惊呼。见此,高顺又道:
“伤寒症其实不难治愈,用三味汤药可防可治。第一味是崧蓝汤,用崧蓝根茎熬汤可预防瘟疫;第二味是柴胡汤,用柴胡根茎熬汤,可治初期伤寒;第三味是麻黄汤,麻黄去节磨成粉末用汾酒泡成热汤,可治中期伤寒!”
“那后期伤寒如何治疗”闻听此言后,第一次参加会议的太史慈焦急的问话。他是东莱郡黄县人,少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自然担心寡母安危。
太史慈字子义,三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将,高顺自然知道此人。却没想创办高密蒙学后,无意间把这条大鱼网来。做实师徒名分后,太史子义是无法逃出他的手掌心了。
一念至此,高顺遗憾的摇了摇头,说道:“本县也只是略懂《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等,对后期伤寒症也无能为力!不过,本县期望,高密蒙学中有人自愿学医,创出医家一脉来!”
太史慈闻听此言,却脸色微红的低下头。他来高密就学,却是怀着学好经典后光大门楣的抱负,哪里考虑到怎么去福泽天下万民啊!一念至此,他目光炯炯有神的看向高顺,从心底里认定高顺为师了。
插曲过后,高顺开始下达军令:
“是子羽、太史子义听令,你们二人跟随马达林曲长,驻守高密南部官道出入口,好言宽慰滞留此地的学子和商旅!”
“喏!”十六岁的是仪和身高已超过七尺的太史慈上前领命。
是仪本来姓氏,字子羽,北海营陵人。高顺见此姓有些奇怪,随口道:“氏字乃民无上,不吉利也!”
闻听此言后,是仪跪求高顺赐姓。话说这个年头,赐姓比起赐字号来还要重用,可谓是荣辱与共的大事。
高顺前世的记忆中虽然不知此人,但是通过这件事,他也知道是仪将来会有一番成就的。于是乎,他赐“是”姓给是仪,算是和是仪定下真正的师徒名分了。
“王叔治
第二十四章 再斗管亥
荀攸的计谋是“打草惊蛇”之计。既然太平道能在防守森严的高密县域内兴风作浪,肯定有内应躲藏在被鼓动的家族中。若是如此,还不如将计就计,把敌人放到瘟疫之源,看他如何应对。
高顺已经明白此谋,当然要按计谋行事。孙乾是关心则乱,又是年龄小阅历不够,才会说出心急之言。待高顺稍作解释后,便恍然大悟了。
三人定下策略后,立即行动起来。孙乾和荀攸率领五百县卒,把那些想要迁徙的家族集中起来,押至高密县的北部边境。而他们的田地等资产,自然充公被高顺分配给无田产的黔首农人。
这些家族也没多少人口,不过是五百来户,两千来人。他们拖家带口,妇孺老幼等一起,在高顺等人的陪伴下,朝淳于县和高密县的交界处行进。
一开始,这些将要被迁徙出高密县的黔首百姓,还兴高采烈心情很不错。当他们被圈押至潍水河畔无名山谷的时候,都惊恐失色伏地乞饶了。
而此时,高顺却没有心软,特意在附近设立军营,严格看管这些被鼓动的无知黔首百姓。不过,他却没停止供应三味预防伤寒瘟疫的汤药,每日命部曲和县卒送上一罐柴胡汤。
这些人和被感染伤寒瘟疫的患者关押在一个营寨内,自然惊恐无比。当天夜里,他们聚在一起,把十名身体强壮的壮汉围住。
“刘仙师,快点赐神符给我等,和染疫者为伍我等寝食难安啊!”这时,一位年近花甲的张姓老者代替众人出面,朝十名壮汉中的领头者问话。
十位壮汉里,一位身高超过七尺七寸中年人,走出来回话:“诸位!都不要慌!今晚我等准备潜入潍水泅渡出境,请求大方主管亥来帮助你们。大方主麾下有十万信徒,只要开仙坛,请来大贤良师仙术,定会将你们救出苦海!”
“不行!你们不能走!”闻听此言后,人群中有人高喊。面前的十人是他们这些被押解而来之人的救命稻草,谁敢放他们离去。
中年壮汉见此,冷笑一声,“我刘石纵横青州十几年,谁敢留下我”说话间,他猛然瞪大眼睛怒视众人。满脸的胡须因此都突然暴展开,额头上的一道刀疤如同蚯蚓一般的蠕动着。他模样很凶悍气势不凡。
众人都是老实巴交的黔首农人,根本不敢和眼前的刘石对视。于是乎,刘石带着其他九人融入夜色里,离开了营寨。而这一切,都是高顺有意而为之。否则,凭他们这十位乌合之众,肯定逃不出防守森严的营寨。
刘石领着九名太平信徒,一路小心翼翼,屏住呼吸匍匐前行。时间不久,水流湍急的潍水就在他们眼前了。
而就在这时,刘石等人的眼前突然一亮。一百多名高密县卒高举松枝火把,在麴子优的率领下站在不远处的高地上。他们都手持已经上弦的强弩,弩箭已瞄准了伏在上的刘石等人。高密蒙学的王脩和刘琰此时也在,相伴在高顺的身旁。
王脩字叔治,北海营陵人,剑眉大眼双目有神,颇有几分威严。他七岁丧母,以至孝而闻名青州。而此时,十六岁的王修冷视地上的刘石等人,谏言:“山长!这等狡猾之徒,应该枭首,头颅巡游全县警示众人!”
闻听此言,高顺看了看年轻的王修,心中暗道:“王修是一位嫉恶如仇的青年俊杰,脾气肯定刚强!此人是双刃剑,用得好可平定一郡之地。”心中这么想,高顺却面无表情的摇了摇头。
一旁的刘琰见此眼睛滴流一转,含笑道:“高师兄!彼等蚁贼罪不容恕,应该抓获后严刑拷问,揪出同党再处置!”
刘琰字威硕,相貌俊俏,豫州鲁国人,是汉室皇族后裔,今年不过十三岁。因仰慕郑玄大名,他被家族送至不
第二十五章 名扬天下
且说管亥率领万名太平道信徒,行至淳于和高密交界处,却暂时停下没再往前行进。他孤身一人走上前来喊话“今天下瘟疫横行,我太平道仙师请神符施神咒,救助天下万民。尔等为何设障阻拦”
见管亥如此无耻,已经排好防守队列的王脩气得脸颊通红,怒斥道:“尔等乱民蚁贼,没‘验、传’信物,聚众扰乱帝国秩序,论罪该斩首!还有脸在此大放厥词”
“我等要去高密拯救万民!”
“尔等妖言惑众,聚众作乱,图谋不轨!”
“我等有神符可破除瘟疫之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