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内府,从曾经皇帝的小金库变成现在黎民苍生的庇护者,就是李荩忱所做的区分皇室和国家这两个概念的重要一步。

    至于之后,大汉的国家体制会走到哪一步,那李荩忱看不到,也管不着了。历史上的这个民族,曾经一直走到了最悲壮和最羞辱的一步,最终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结一心的精神从黑暗之中走了出来。李荩忱知道这个民族的顽强,知道这个民族的底线,所以他并不害怕自己现在所做的这些会给这个民族带来分崩离析的灾难。

    更苦、更难的,都能挺过去,就算李荩忱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也不会比那黑暗的时代更苦更难。

    求变,总比一成不变来得好。

    “六部会组织人手觐见鸾驾,商议内府在各项事宜上和六部对接的事。”陈叔慎补充一句,这才是他前来面见李荩忱的另外一重原因所在。

    内府,已经非是陛下一人之内府,而是天下之内府。

    原本六部对于内府的存在是排斥和反对的,但是现在无人能够否认内府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再加上李荩忱积极主动的谋求内府和六部之间的合作共赢,加强双方在各个领域上的联系,六部当然不会拒绝。

    (iishu)是,,,,!




第二零八七章 邺城在望
    【】(iishu),

    内府涉及的领域,原本实际上是六部根本不屑于或者无力涉及的领域。

    内府起家于慈善,在六部看来这显然是后宫妃嫔们有妇人之仁才回去做的事,反正帮着大家,尤其是军方,解决一下军人遗孀和孩子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坏事。

    接着内府还是涉足医疗和教育的领域,一个是依托于太医院,大家也说不出来什么,治病救人,还真不是六部管辖的范畴内,六部忙得团团转,也没有心情去管这些,一个则是基于之前就已经建设起来的各大书院,这个也不好说什么,六部还指望着这些书院以后能够给提供更多人才呢,本来书院的背后站着的就是陛下,现在陛下让内府接手也不过就是换了一个名义罢了,人还是那些人,并无区别。

    结果后来内府还真的在这些领域逐渐做大,天下医院、药房、书院还有慈善堂等等,背后都有内府的身影,甚至内府还从原来的撒钱机构变成了现在已经能够通过药房和医院的收入来自负盈亏的机构,这让六部大跌眼镜的同时,也收起原来的轻视之心。

    正是在这个时候,陛下以内府为内廷的传闻甚嚣尘上,要说六部官员们心里不打个哆嗦那是不可能的。内廷是汉武帝用来架空外廷而设立的,一旦内府真的成了大汉的内廷,那就没六部什么事了,六部官员等着喝西北风就好了。

    不过李荩忱显然并不打算这么做,自此之后,内府未曾再进一步,反而频频主动向六部示好,希望能够加强双方在设备开发、财政调度、粮食供给还有人才交流等等上的合作。

    六部虽然不知道内府是怎么想的,或者说并不知道陛下这么做的真实意图在何处,但是还是很乐意于开展这样的合作的。

    对于李荩忱来说,内府的发展,从一开始只是单纯的想要给后宫妃嫔们找一点事情做,顺便解决一下一些朝廷的精力顾及不到的边边角角。李荩忱也不是预言家,当时的大汉也不过才刚刚在南方站住脚跟,李荩忱自己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带着大汉击败北周,最终一统天下。

    现在五六年过去,局势能够发展成如此局面,李荩忱实际上已经很欣慰了。

    因此李荩忱实际上也是在汉军于战场上稳住脚步之后才开始考虑诸如内府等新生事物应该如何和朝廷既有的六部等部门相互配合,甚至在一些重复的工作上能够融为一体的。

    六部和内府之间已经出现的矛盾和对立,李荩忱当然也看在眼里,不过这样的对立往往局限在资金的分配上、人才的调动上之类的,并不会导致内府和六部完撕破脸皮,所以双方之间还是有相互合作的基础的。

    随着内府规模的扩大,李荩忱也逐渐把内府作为大汉朝廷的一部分,而不再是自己的私家产业,因此六部上下都要和接受大汉新设立的农部一样接受内府的存在——其实六部也只是一个泛泛的称呼了,大汉已经分割户部而设立农部,同时还在计划着分割工部以将负责技术研发的部门和负责实地生产的部门区别开来,针对其他部门也有类似的规划。

    随着大汉逐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步,社会的构成自然也逐渐从原来的简单向着现在的越来越复杂变化,因此原本简简单单的六部分立当然也就不足以满足现在的需求,部门逐渐分化并且去负责更加详细的部分也在情理之中。六部既然能够接受农部这样新的事物出现,自然也要接受内府逐渐变成和他们平等的单位。

    “书同文,车同轨,天下当共为大汉所有。”李荩忱缓缓说道。

    陈叔慎拱手应是。

    乐昌这一次北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自然就是让南方和北方的内府机构能够在各项标准上保持一致,从而更加有利于内府下一步建设的推进,而内府只是其中一步,内府先行之后,六部当然也要紧跟其后。之前大汉为了稳定北方,对于北方采取的很多政策都很宽松,现在自然到了举国上下归一的时候。

    北方虽然因为多年的战乱而贫瘠,但是如果一直享受比南方更宽松的律法还有经商之类的鼓励政策,只会让南北之间的分歧和不平等越来越大,南方的商贾和学生,凭什么就要为自己出生在南方而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和北方的同行们一样的结果?

    因此除了轻徭免税等基本政策,依然偏向于更为贫穷的北方之外,其余的政策都要一碗水端平,内府这一次也是要给六部打头阵,这也是为什么六部急于和内府合作,毕竟这是现成的经验嘛。

    外面传来车马停顿的声音,不需要李荩忱吩咐,陈叔慎已经主动探出头去,片刻之后缩回来说道:“陛下,邺城在望。”

    李荩忱呼了一口气。

    从建康府到邺城,这条路旷日持久,但是总算还是看到终点了。

    陈宣华也被吵醒,迷迷糊糊的问道:“陛下,怎么了?”

    “到邺城了。”李荩忱轻轻抚着她的秀发。

    “都到邺城了!”陈宣华急忙坐起来,噘着嘴说道,“臣妾都说过要提前半个时辰叫醒我,陛下肯定忘了。”

    “这不是看你太累,让你多休息一会儿么。”李荩忱笑道。

    “才不是呢!”陈宣华哼了一声。

    李荩忱无奈的看了一眼陈叔慎:“那好吧,那是和你兄长说话,忘了时间,好不好。”

    陈叔慎也笑着说道:“一切都怪兄长耽误了陛下,妹妹不要生气。”

    “君臣一心,肯定不知道盘算什么坏事呢。”陈宣华撇了他们两个一眼,起身下车,着急的说道,“都答应了妙儿去接班的,都怪陛下耽误了事。”

    陈叔慎一时楞然,指了指自己的鼻子,想要把妹妹喊过来,好生问一问,某到底哪里长得像是坏人,就一定盘算坏事?

    李荩忱则笑着拍了拍大舅哥也是小舅子:“走吧,邺城朕也是第一次来,就让你我君臣一起看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能挡在朕的面前!”

    陈叔慎欣然答应:“再雄壮的城,现在的大汉以举国之力,亦当踏平之!”

    (iishu)是,,,,!



第二零八八章 他很镇定
    【】(iishu),

    一统天下,一直以来都是乱世之中无数枭雄的目标,可是绝大多数的人都倒在了路上。

    李荩忱没有想到,自己竟然真的在这如麻乱世之中杀出来一条路,并且在这一天看到了这条路的终点。

    就连陈叔慎这个文官都已经信心十足,恨不得明日就提刀跃马,为陛下开路、直入邺城,更不要说周围这些将士们了。

    李荩忱走下马车,周围的禁卫和羽林骑纷纷行礼。

    而李荩忱的目光越过忙碌的人群向前看去,邺城,就在地平线上,虽然虎踞龙盘,但是尺寸之地,已经容不得它嚣张!

    “臣参见陛下!”萧世廉和张须陀联袂而来,齐齐拱手。

    李荩忱颔首,手虚抬示意他们平身:“邺城虽在望,但是宇文宪并非兵败一溃千里,而是徐徐后退,军阵仍森然,旗帜犹严整,因此各部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掉以轻心,这是现在的李荩忱最担心的。

    汉军披靡所向,放眼天下已经无人能挡,但是李荩忱也很清楚,现在的大汉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征伐,实际上也只是强撑着一口气罢了,战争让每个人都渴望能够从中寻觅到机会,所以大家尚且齐心协力,暂时忽略或者压制住了很多矛盾和问题。无论是经济还是其余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承受着战争的压迫。

    历史上汉武帝凭借文帝和景帝两代积攒,再加上本人知人善任、雄才大略,最终横扫匈奴、一雪前耻,但是等到大汉开疆拓土、远胜他日的时候,汉武帝回首却发现多年的战事已经让不少百姓妻离子散,甚至贫瘠之家,人人面有菜色。

    一个时代的人为千秋万代的功名做出了牺牲,固然大汉王朝达到了全盛,甚至这个民族也第一次傲立于世界之巅,但是付出的代价同样是惨痛的。

    因此李荩忱不能再让这崭新的大汉继续承受旷日持久的战争压力。稳扎稳打、步步向前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贸然前进,最终功亏一篑、一切还得从头再来,这是李荩忱万万不能接受的。

    人越是走到高的位置上,越是谨慎小心,这也是人之常情。现在的李荩忱当然不可能和当初刚刚入蜀时候的自己一样,反正手上就只有这么点兵马、这么点钱粮,向前发动进攻,虽然是孤掷一注,但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输得起,你们输不起。

    现在的宇文宪应该也是抱有这样的心态,所以他很镇定。

    白沟之战后,宇文宪一路后退,阵列严谨,汉军轻骑曾经一路尾随,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进攻的机会,甚至还差点儿被兜了一个圈子绕回来的北周骑兵反包围,吓得人数本来就不占优势的侯秘也不敢太过冒险了。

    双方主力就这样隔着大概十里地到二十里地的样子,你后退、我前进,双方互不干扰,即使是断后和打前锋的斥候之间也几乎没有什么冲突,一直来到这邺城城下。

    事出反常必有妖,李荩忱很清楚,白沟之战,宇文宪麾下的北周主力兵马应该并没有受到重创,换而言之,宇文宪至少应该还有五六万以上的可战之兵,但是他显然拒绝了在白沟北岸的原野上和汉军决战,转而把战场选择在了邺城。

    这还远不能说明宇文宪已经丧失了和汉军决战的勇气,甚至恰恰相反,他似乎在有意引领着汉军前来自己更加熟悉的战场,以求能够在决战之中占据更多的优势。

    因此李荩忱更是不敢掉以轻心,此时他愈发的盼望能够得到从幽州或者晋阳等地来的好消息,以告诉李荩忱,现在的宇文宪真的已经是瓮中之鳖,李荩忱想要怎么捉就可以怎么捉。

    幽州那边一直采取防守的姿态,只要稳住战线,李荩忱就已经知足了,因此主要还是晋阳。

    “陛下,晋阳八百里加急快报!”张须陀拿出了李荩忱想要的,“河东巡抚已率军绕过晋阳,先会同奋武军夹攻雁门!”

    “先攻雁门?这肯定是杨素的手笔了。”李荩忱笑了一声。

    萧世廉不由得好奇问道:“陛下如何知道就一定是杨巡抚的主意?亦有可能是李将军的想法也说不定。”

    李荩忱微笑道:“李询征战谋略有余而胆略不足,其进攻晋阳必然步步为营、小心为上,以拿下晋阳为目的,至于进攻雁门之类的,那应该是攻克晋阳之后,这样虽然可能会导致宇文纯向北逃入雁门或者向东前往襄国等地,但是至少晋阳是在手中的。而杨素自然不会这样想,与他来说自当应该一战而尽全功。”

    萧世廉和张须陀若有所思。

    李荩忱则在心中感慨一声,李询本来就是生性稳重的人,再加上他曾经身为北周将领的经历,让他心中一直都有一道过不去的坎,担心有一天这会成为自己的罪责,因此他指挥打仗的时候往往不求能够大获全胜,只求能够完成既定战略目标。

    这也是为什么李荩忱要派遣杨素前往李询军中,杨素本来就出身弘农杨氏,是不折不扣的北方人,自然不容易引起李询的猜忌不说,而且这家伙的胆子要比李询大得多,不然的话李荩忱都不知道自己猴年马月才能见到汉军开入晋阳城。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经历,也有自己不一样的性格特点,所谓善于用人,就要把握好这些人的不同长短处,使其扬长避短。假如李询和杨素一样老谋深算又胆大包天,那他就是不是李询了,而假如杨素和李询一样谦恭稳重,那他也就不是那个历史上多少人为之而色变的越国公了。

    李荩忱是皇帝,不是他们的父母,因此李荩忱只需要知道怎么让他们发挥出来自己的作用就好了,至于能不能改掉自己之前的性格和缺点,那不是李荩忱能够顾得上的事。

    “拿下雁门之后,奋武军可以进兵夹攻晋阳,也不失为妙策。”萧世廉沉声说道,“西北那边吐谷浑一直蠢蠢欲动,现在恐怕也要按捺不住了吧,尽快解决晋阳战事,才能及时将兵马调动到西北。”

    张须陀不由得笑了一声:“天下一统之后,我军兵锋何处,一直都有争议,现在看有送上门来的了。”

    (iishu)是,,,,!



第二零八九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
    【】(iishu),

    大汉解决北周,这是看在眼里的。

    但是北周绝对不会也不可能是大汉最后一个敌人。

    北周之后,往近处说还有已经知道的高句丽和吐谷浑,这两个一个盘踞西北,一个盘踞辽东,无疑都阻拦了大汉向外开疆拓土的道路,因此拿这两个家伙开刀,是太尉府中早就已经达成共识的,即使是朝中六部文官也并不反对。

    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有利可图么!

    东边的高句丽,既然和北周有煤炭和铁矿石的往来交易,那就说明这地方的煤炭和铁资源肯定很丰富,这些东西对于工业快速发展的大汉来说,当然都是好东西,大汉的工坊们一个个就像是张开嘴嗷嗷待哺的婴儿一样,拿到这些铁矿石和煤炭才能过日子。更不要说辽东沃野千里,保不齐就能够移民开垦。

    战乱极大的限制了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现在太平盛世到来,人口自然也会随之爆炸性的增长,尤其是大汉农部在耕作技术以及粮食的配种改良上已经有所突破,有了更多的粮食自然而然就能够养得起更多的人。

    至于西北的吐谷浑,那就更不用说了。丝绸之路就被吐谷浑扼在手中,换在原来的时候,没有人会对一条来往贸易的道路感兴趣,大汉实际上一直都在作为丝绸之路的货物提供商,而货物的采购、运输和层层转卖都是西域的胡人商贾在负责,以耕种为主的华夏并不屑于参与到这种贸易中去,可是现在已经完不一样了,华夏商贾一个个摩拳擦掌,就等着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

    丝路重开,大汉所能够拿出手的商品可就不再是原来的丝绸和茶叶了,流水线生产的精良物品现在无异于领先于整个世界,因此到时候大汉会以令人惊诧的速度不断获得来自与世界各地的财富。

    对于户部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六部一直嚷嚷着要和北周谈判,让北周抓紧投降,当然可不是因为他们有很多自己负责的事情急于去做,更因为他们期望朝廷能够尽快把注意力从眼前的北周转移到更辽阔的地方去,早一天打通丝绸之路或者稳定辽东,早一天有无数的钱财入手啊。
1...545546547548549...6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