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这都已经快要入秋了。”沈婺华忍不住说道。
马车停在距离龙门已经不远的官道上,官道两侧满是麦子,随着风如浪潮一样起伏。但是实际上这里种植的麦子已经不是很多了,毕竟靠近龙门,已经逐渐摆脱了乡野风光,周围零星散布着很多屋舍,而继续向前看都能看到一个规模不小的镇子。
夹岸的龙门两山也出现在南边的视线尽头,而伊水悠悠,就在道路的另外一侧向前流淌。
李荩忱张开双臂,忍不住爽朗笑道:“这田野之上虽然无青色,但是只要人心中仍然还有盎然生机,则何处不是春天?纵然大雪纷纷时节,指着那寒风中的腊梅,朕亦然可以说春已不远矣!”
虽然不是春天,但是心中有春天,则处处都是春暖花开。
沈婺华看着李荩忱的背影,一时间也有些痴了。
她之前所见到的帝王,要么是把自己隐藏在深宫阴影之中,算计天下人心;要么是把自己淹没在酒池肉林之中,贪图享乐、极尽人间玩乐之能事。
而今日站在自己身前的李荩忱,和往日的又有所不同。往日的李荩忱就像是一座山,帮助自己遮挡呼啸而来的风雨,让自己有胆量推开门去看外面的世界;而今日的李荩忱更像是一抹阳光,撒在心头上,告诉自己外面的风雨已经尽数平息,尽管收拾行囊上路,去看那红尘的美好。
:。:





权倾南北 第二一二九章 为什么要送入书院
沈婺华站在马车车辕上向外看去。
虽然现在是秋天,但是她也能感受到田野之间的勃勃生机。
而今天下太平,人间静好,当真是难得的好时候。
“来!”李荩忱跳下马车,转身伸出手。
沈婺华莞尔,任由李荩忱扶着自己下车。
李沧海和晋陵公主此时都从后面马车上下来,向李荩忱行礼。
“去玩吧,咱们沿着伊水一路玩到龙门去!”李荩忱指着已经让两个孩子眼馋的河滩。
小皇子和小公主都是欢呼一声,向河滩跑过去。
“陛下,这样太危险了。”沈婺华急忙说道,吩咐内侍和禁卫们抓紧跟上去,恨不得直接找两个人一左一右贴身护卫着两个孩子。
“远远看着就可以,不准他们下水便好!”李荩忱吩咐一声,旋即拉着沈婺华的手沿着河堤向前走,“不用管他们,让他们玩去吧。”
“可是······”
“玩乐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有何不可?”
“公主尚且还好,皇长子身为大汉未来之君,自然不能······”沈婺华秀眉微蹙,“陛下这样,要是让皇后知道了,未免又要说陛下放纵孩子了。”
李荩忱伸手指了指前面的龙门山:“龙门书院就在那边了,今天他们玩的开心,以后就有他们的罪受了。”
沈婺华怔了一下,忍不住说道:“陛下真的打算把皇子和公主们都送入龙门书院?”
李荩忱正色说道:“这有何不可?”
“但是······”沈婺华沉吟片刻,还是忍不住说道,“书院之中人多眼杂,谁都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而且孩子们心性未定,若是遇到阿谀奉承之辈,恐怕会有颠倒黑白之举,亦然不妥。之前在建康府的时候,皇后曾经一度想要把孩子们送入金陵书院,最后也只是让他们去听了两节课便作罢。”
李荩忱摇头:“此话虽然不假,但是未免片面。”
沈婺华顿时感兴趣的问道:“愿闻其详。”
李荩忱看了她一眼,笑道:“沈姊姊这是打算成为大教育家啊。”
“陛下就别拿臣妾开玩笑了。后宫之中的姊妹们都信任臣妾,而把孩子们交给臣妾一并看管,臣妾当然不能说把他们送到书院里去就直接送过去,到时候怎么交代?”沈婺华无奈的说道。
后宫之中因为她年纪最长,所以即使是乐昌等人也都礼让三分,但是人家礼让并不代表着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到时候乐昌和尉迟炽繁等人追问起来,那不是让自己难堪么?
李荩忱笑道:“一来呢,龙门书院的低年级里面能够入学学习的也基本上都是朝中权贵子弟,面向外界的招生很少,能够脱颖而出的必然也有过人之处,再加上书院的管理也几乎是半封闭式的,只要你们这些做娘亲的没有意见,完全可以让这些孩子吃住都在书院中,每天来往洛阳城反倒并不安全。”
不等沈婺华说话,李荩忱紧接着说道:“这其次呢,也就是你们担心的会遇到什么样的人,这个你们要知道,书院之中的学生,其出身也多半非富即贵,因此意图阿谀奉承以博上进的可能本来就不高,毕竟他们就算是完全不努力,也有父辈荫庇,根本用不到来这里讨好皇室子弟。而且书院之中,也不是按照身份地位排座次,而是依靠成绩。小沧海要是学习学不好,那也要当众接受惩罚、听从于班级中其余同学的领导。”
“这是否有些不妥······”沈婺华忍不住打断。
“既然是在书院之中,那就要听从于书院的规矩安排。”李荩忱摇头,“在书院院墙之内,只有山长、先生和学生,没有什么皇子皇孙或者布衣白丁,这是一个书院能够运转的根本所在。书院是内府一手缔造的,个中规矩难道沈姊姊不清楚么?”
“这倒是。”沈婺华只能应道。
进了书院,学生之间就再无尊卑,老师的一句表扬或者考试的优异成绩才是学生之间炫耀的资本。
至于你爹是谁,这并不重要。即使是皇帝陛下来了,对于书院之中的这些当世大儒、在学术界都是名声远扬的老先生们,也是礼让有加,因此就算是皇子又能怎么样?
“而且就算是真的有意图因为皇子身份的原因而阿谀奉承的,又有什么不可?”李荩忱紧接着说道,“人这一辈子总是会遇到善良君子,也会遇到作祟小人,更何况是未来的君主?沧海以后继承朕的衣钵,总是要有能够分辨忠奸的能力,知道什么人是真心为国、什么人只是动动嘴皮子,而这种能力往往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你们把他养在深宫之中,只有几个弟弟妹妹还有优中选优的孩子陪读,那他又如何能够培养出来这种能力?难道指望着他坐在皇位上就立刻能够有洞察天下人心的本领么?”
沈婺华哑口无言。
李荩忱笑道:“对嘛,因为真正赋予人这个本领的,可不是朕坐在屁股下的龙椅,而是从小到大的经历和历练。正是这些,让人能够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经历,又如何知道?不吃亏,又如何有教训?”
“陛下所言极是,臣妾受教了。”沈婺华当下顿住脚步,抽出手,郑重的躬身。
“沈姊姊无须如此。”李荩忱伸手挽住她的腰肢。
嗯,还是一如既往地纤细柔软啊,一点都不像是生过孩子了。
真不知道沈姊姊是怎么保养的。
当下李荩忱的手忍不住上下游动了几下。
“陛下!”沈婺华一把按住李荩忱作祟的手,“好多人看着呢。”
李荩忱轻轻咳嗽一声,回到原来的话题上:“而且书院之中的这些孩子,未来也多数都会成为堪用之才,甚至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将会在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出现在朝堂上。等到沧海继位之后,他们就是朝堂上的顶梁柱,到时候同窗之情谊自然会让他们更加尽心尽力的攘助沧海,而沧海也应该知道他们为人处世的性格和能力,自然也就能够因材施用。”
沈婺华颔首:“陛下考量更为深远,此臣妾等所不能及也,不过臣妾还有一个建议,请陛下接受。”




权倾南北 第二一三零章 内府要改制
李荩忱倒是有些意外。
因为提建议也就算了,竟然还有直接请自己“接受”这一说。
“沈姊姊但说无妨。”李荩忱笑道。
沈婺华伸出手指,按住李荩忱的嘴唇:“陛下以后不要再说什么沧海继位之后,那应该是很久远很久远的未来了。陛下春秋鼎盛,总是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并不好。”
李荩忱本来想说“人固有一死”,但是看到沈婺华坚定的眼神,顿时把这句话憋回去了。
沈姊姊素来性格柔弱、与世无争,说出这样的话肯定也是有感而发。乐昌她们往往都是争强好胜,乐昌就曾经因为李荩忱没有让自己承担内府的诸多事宜而有所不满,但是沈婺华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心态。而沈婺华在外表露出来的强大的一面,往往也是因为背后有李荩忱的支持以及船到桥头、不得不为之。
但是实际上她还是期望自己能够在李荩忱的庇护下,安然此生。
李荩忱抓住她的手腕,轻轻的把她的手指挪开,郑重说道:“朕答应你。”
沈婺华嫣然一笑,而李荩忱的心也跟着猛烈跳动一下。
这笑容像是春日里的阳光,洒在人的心头上。
自己好像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后宫哪个妃嫔露出如此笑容了,她们和自己一样,肩负着万民生死之重担,自然一刻都不敢松懈,平日里自己见过的最多的笑容,实际上并不是开心的笑容,而是欣慰的笑容,忙完一件事情之后虽然劳累但是欣慰的笑容。
李荩忱有的时候也扪心自问,开设内府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时至今日,内府发展欣欣向荣,但是也引来了很多的非议,尤其是内府到底算不算大汉的内廷,如果算是内廷的话,那外廷被架空就是迟早的事,可是外廷被架空就意味着大汉的朝政将会完全落入内府的手中,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完全落在后宫妃嫔的手中。
古往今来,除非特殊情况,后宫不得干政。
内府的设立就已经相当于打破了这个常规,只不过一开始内府的落脚点并不在朝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因此往往还说得过去。但是一旦内府开始履行原本属于外廷的职责,那就不是干政的问题了,而是国家大事全都被内府掌控的事情了。
李荩忱能够理解外廷群臣的这种担忧,而让内府变成内廷本身也不是他的构想。因此时至今日,李荩忱不可能明摆着站出来替内府说话,这一切的内外压力都需要乐昌她们去承担。
看来是时候要和她们好好谈一谈这件事了。
内府不可能永远都维持着现在的状态,现在这种状态能够适应于圣明或者至少不会有明显判断失误的君主和同样能够承担起来足够责任的妃嫔,李荩忱虽然自问自己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至少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作为一个后来人的远见卓识,能够巧妙的制衡内府和外廷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乐昌她们也能承担起来足够的责任。
可是如果此时坐在皇位上的不是李荩忱呢?后宫之中的也不是和乐昌、尉迟炽繁等人一样有足够能力和手腕的女子呢?那内府会不会变的一团糟?
尤其是乐昌等人有能力,但是并没有太大的野心,因此内府能够和外廷井水不犯河水——现在双方之间的冲突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人才和资金的争夺上,还没有直接扩展到对权力的争斗上,说的具体一点就是外廷群臣已经感受到了内府的强大,但是一时半会儿也没有本事撬动内府这个庞然大物。
而一旦内府落入很有野心的人手中,那么内府就很有可能变成这些人和外廷争夺实际权力的重要工具,毕竟现在医疗、教育等等已经逐渐成为大汉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朝廷投入很大精力以收拢民心的方式,因此要是真的拿着这个作为把柄和外廷相互攻讦,不见得外廷就会寸步不让——谁家孩子都得读书,谁家也都得治病不是?
如何处理已经强大起来的内府,李荩忱的心中也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但是具体怎么走,还需要乐昌等人想办法。
——————————-
陛下会来视察龙门书院,裴矩并不觉得奇怪。
再怎么说,龙门书院也是陛下的心血,是大汉整个书院体系之中目前来看最重要的一环,朝廷对龙门书院的重视程度甚至要高于金陵、岳麓、成都和长安这四大书院,而新组建的邺城书院还有江陵书院以及岭南的番禺书院等等,从最开始规划的规模上就比不上四大书院,更不要说和龙门书院相比了。
要不是因为龙门书院如此地位,裴矩也不可能安心在这里教书。
再怎么说他也是曾经执掌一国权柄并且在北方士林执牛耳的存在,当书院的山长,说好听一点儿是养育桃李,说难听一点儿不就是一个教书匠么?且看看大汉主持各处书院的都是什么人物?要么是西梁皇室这种本来就不适合执掌权柄的,要么就是诸如之前徐陵这种年岁太大的,而他一个正值壮年的裴氏家主,前来主持一个书院,怎么看都是大材小用。
当时家族之中不少想要借助裴矩上进之子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都大失所望。
而他们并不知道的是,裴矩之所以安心教书,还不是因为李荩忱许给他的很大。
未来由裴矩执掌的,将不只是一个龙门书院,而是大汉的太学,是整个龙门所有的书院,甚至是大汉所有的书院教育。
天下学子,皆我门生,这是何等的霸气?
放眼上下千年,也从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孔老夫子门生三千又能如何,我裴矩的门生何止三万!
裴矩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所以也只有这种事才能让他提起斗志,哪怕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山长也无妨。
李荩忱并不是在画饼,给裴矩这样聪明的人画饼并没有什么用,当裴矩在短短几年之内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的时候,自然就会有所动作,主动调离这个岗位,绝对不可能傻乎乎的在这里等着。
龙门书院几乎是在几个月内拔地而起。洛阳作为大汉的都城,所有的营建资金和资源自然都要向洛阳倾斜。
:。:




权倾南北 第二一三一章 龙门书院的新学生
当然所有资金和资源倾斜向洛阳的前提条件也不是没有,运河的修通极大的方便了南北物资往来,同时建康府的扩建计划还有长安城的新建计划都已经到了收尾阶段。
当然长安城的修缮和扩建,按照完整的计划,还有很多没有建造的地方,毕竟这里是未来大汉在西北连接塞外的重要枢纽,现在完成的只是第一阶段,但是再加上原本的长安城垣,倒也够用了。
毕竟现在西北之战才刚刚开始,等到大汉打通河西走廊,再杀入西域,那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长安和建康府暂时用不上人,施工队还有材料之类的自然都可以挪动到洛阳来。
新的洛阳城正在营建中,说起来也振奋人心,这座洛阳城,朝廷实际上只拿出了一半的资金,剩下的钱财多数都是各地商贾还有那些世家们慷慨解囊,甚至关中、巴蜀、荆州和江南等地的百姓也多有募捐。这些年南方和巴蜀等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自然发展地也越来越快,再加上朝廷对北方战争不断,整个社会都在高速运转,因此不少百姓都已经开始有了闲钱。
华夏百姓从本质上都是质朴而无私的,国家让我享受了太平,甚至还让我能够攒下来点钱财,当我没钱的时候甚至还能够向慈善堂申请一定额度的补助,那我现在有钱的时候,当然不介意给朝廷一点。
可以说这一次营建洛阳的成功募捐也让很多原本对于李荩忱施政方针之类的存有疑虑甚至干脆就是站在反对面的名士之流改变心思,朝廷那些看上去离经叛道的行为,却是实打实的在为这个时代的百姓带来和平和富裕,现在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大家自然也就能更好的放下成见,出山为大汉服务。
光是最近各个书院招收的当世名士就有不下十数位。
当然······大汉一统江山,坐稳了天下霸主的位置,可能也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因素。
反正你不入仕大汉,就只能一辈子乖乖在山野之中当一个村夫了,而实际上大多数隐居的名士当中,又有几个是真的要做那闲云野鹤的?还不是在等机会罢了。
至于慷慨解囊的商贾和世家,商贾们的目的自然非常明确,未来的洛阳城必然是天下的心脏,只是看朝廷对这座城的规划就知道,到时候这座城中必然钱财如流水,哗哗的淌。现在自己主动一点,获得朝廷的奖赏,那么到时候自然就能够凭着这奖赏和经历,更容易的在城中占据一块更好的地段。
大汉对于洛阳的重视程度在很大一部分上就体现在,这座新的洛阳城内所有屋舍土地之流,都不是你花钱就可以买到的,而是需要朝廷根据民间的申请需求统一分配,到时候谁在之前营建城池的时候贡献比较大,自然谁就能够分到好的地段,让你自己来选甚至都可以。
而世家们自然就比较倒霉了,朝廷这一次北伐,世家们也算是出力颇多,因此朝廷对待北方世家也没有和之前对待江南世家那样很干脆的一刀切,所有家产田亩之类的一概充公,而是准许世家继续保留一定的财产,只是从原来的地头蛇变成现在地方上的富豪罢了。
但是朝廷对你们这么宽容,你们是不是也得表示表示?
正好朝廷需要钱营建洛阳,这不就给你们个机会,你们都意思意思呗。
世家们到底还是有钱的,意思意思自然也不能给的太少了。
大家虽然各怀心思,但是钱都没少出,因此最后各个渠道涌上来的钱财,连户部都吃了一惊。不说别的,单单是御史台纠察这个过程中贪赃受贿和中饱私囊的官吏,就足足查出来上百人,其中多数都是地方州府的吏员,但是“大鱼”也有好几条,朝廷没有丝毫心慈手软,该判刑的判刑,该掉脑袋的掉脑袋,整个官场都风声鹤唳了好几个月。
没事的也怕有人污蔑,给自己徒惹麻烦,而本来就有事的,更是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这上百号人里,有十多个都是承受不住心理压力来自首的。
洛阳城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风波之中日渐崛起,与此同时,从洛阳直通龙门的驰道也在修建中,下个月李荩忱要是再来龙门,速度可能要比今天快上一倍。
龙门这边的建设同样是如火如荼。
龙门书院盘踞在龙门山侧,比邻龙门石窟,亭台楼阁、分外庄重弘大。而龙门书院的外围,配套的各种府衙、商铺、客栈之类的,都已经拔地而起。
除此之外,还有其余的那些书院,围绕在龙门书院周围,多数也已经快完工,另外在伊水对岸的书院也都逐渐露出身影,甚至工部的龙门营造司还打算在伊水上搭建一座桥,直接沟通现在的东西两岸,只不过现在需求还没有那么大,依靠船也能够解决,因此暂时搁置罢了,等到以后西岸的学院陆续建起来,学生人数日益增多,那么这座桥自然也就会变成刚需。
龙门这一番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背后也有参与设计和建设的裴矩很是欣慰,因此他也很想让李荩忱来看一看,向这位皇帝陛下表示,当初派遣他来做这件事是对的。
李荩忱来了,裴矩并不意外。
沈婺华也陪着来了,裴矩同样不意外,毕竟书院的背后,内府可是大财主,陛下视察书院,内府肯定要派人陪着的,而派来的是已经没有什么具体事务在身的沈婺华,则表示了内府和皇后对于裴矩的信任和支持,就相当于派了一个人来站站场子、充当内府门面罢了,实际上说什么、做什么都是裴矩自己决定,内府只掏钱、不干涉。
但是站在李荩忱身边的李沧海和晋陵公主,这裴矩很意外。
他也是聪明人,哪里还能不明白陛下想干什么。不然的话陛下绝对不会带着两个孩子来,就算带着过来,那也应该是带着皇长子,以让皇长子对于大汉的这些新机构之类的有所了解。
可是陛下还带着晋陵公主······
看来龙门书院就要有新学生了。
不过这两个新学生,属实让人头疼啊。
:。:




权倾南北 第二一三二章 书院等级和女学
很快李荩忱就以学生家长的身份为两个孩子办好了入学手续,后天就正式入学。
龙门书院发展建设到现在,已经非常的全面。
李荩忱现在所站的二层回形楼,位于龙门书院的正门正前方,是书院的办公之处。而回形楼的一侧是文庙,另一侧是武庙,代表着龙门书院培养的学生将文武兼备。
从这个办公楼向两侧延伸,蒙学、塾学再到大学堂分列开来,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坡上。这三种学堂自然也就对应着后世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大汉现在已经完成了大量书院和更侧重于培养技术的综合类学院的建造,甚至大多数居住在城镇中的居民子弟都已经可以上学读书。
因此将这些书院和学院划分级别以利于管理便是当务之急,按照内府的规划,书院将会被划分为三个等次,分别涵盖启蒙教育、之前的私塾教育以及后来的书院教育,并且内府已经在和礼部商议,改进科举考试的选拔要求,至少需要塾学毕业的人才能参加科举考试,以求能够帮助科举考试预选筛查掉很多本来就只是滥竽充数的人,同时也进一步推动民间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
现在朝廷已经给了每一个平民百姓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也是要经受完整的教育才能够得到的,你连书都没有读过,就不要再来添乱了。
让子孙后代接受教育,换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是很多人都乐意于去接受的,毕竟随着社会的日渐繁荣,任何人都不期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和自己一样,依旧过着饥一顿饱一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现在是一个刚刚结束乱世的时代,生存和温饱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读书学习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家里耕地来的稳妥呢,保不齐什么时候战火重燃,读再多的书也都完蛋。
1...552553554555556...6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