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朝廷和内府现在要做的自然就是逐渐扭转这种概念,让百姓,尤其是那些依旧远离城镇的百姓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也能够为朝廷培养更多的人才。
现在朝廷只是完成了对这些书院的等级划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从科举考试等等角度出发,而按照李荩忱之前已经同意,或者说背后本来就有李荩忱指挥参与的教育体系建设纲要,下一步就是要推动大汉的百姓义务接受教育,相配套的自然也是整个书院体系从内府之中剥离出来,成立单独的部门单独管理,以避免和其余部门出现权限不明的问题。
只不过现在大汉境内的书院数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实现对新一代年轻人全面教育的地步,因此这些都需要容后再议。而且在此之间,接受教育本来就是社会上层人士的专权,之后进入书院亦是如此,寻常百姓家的子弟又有多少能够进入书院?除了个中翘楚之外,其余大多数的实际上还是勋贵和世家子弟罢了。
因此现在朝廷要是推动全面的教育,不但普通百姓可能不会支持,这些勋贵上层更是很大的阻力,就和当初朝廷推行科举制的时候一样。不过李荩忱已经下定决心的事,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改变,到时候这些家伙们假如不识相的话,那李荩忱也不介意再再一次“正旦大典之变”。
不过现在李荩忱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是稳中求胜,因此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也不会贸然把自己推到这些人的对立面。
温水煮青蛙,讲究的就是一点一点的剥掉这些人的依靠,等到他们回过神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反而成了少数派不说,甚至就连接受了新式思想和教育的后辈孩子们,都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到了这种情况下,再反抗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每一次时代的变革之中,都会有那么一些思想保守的人,但是也会有更多甚至不惜与自己的阶级对立的人,前者注定要为旧的时代殉葬,而后者则注定会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关键还是你想不想去做。
话说回来,再看这龙门书院两侧,都是一样的构架。
之所以有这么完整的两套班子,是因为龙门书院将会是大汉第一个在同一书院之中同时开办普通学堂和女学的。
女学,这也是一个新鲜的事物。
女子入学,历朝历代都没有过先例。甚至在整个华夏历史上,封建社会阶段都是不折不扣的男权至上,因此女子入学简直想都不想要想,读一读自家的私塾就已经算幸运的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使是在最开放的唐代,这也是闻所未闻的。
当然了,书院和学堂,也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的,华夏历史上有完善的书院系统都要到宋代了。
大汉的书院归内府指挥,而内府又归后宫妃嫔统筹调度,因此女学自然也就在后宫妃嫔们的争取下以及李荩忱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应运而生。
只不过女学到底还是在这个时代过于“离经叛道”,时至今日也只有建康府和成都府两个地方开设了女学,而且也都是依附在金陵书院和成都书院下,共享师资力量,并没有自己完全独立的领导和教育班子,但是名义上却是独立的,因此怎么看都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想想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办女学,所要顶着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
而龙门书院内部所开设的这个女学,和之前的两个女学就已经完全不一样,这个女学是完全隶属于龙门书院的一部分,和对面的男学并列,不再是偷偷摸摸附属于某个书院,算是女学开办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把自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儿送到书院里面来学习的,和另一边所有学生几乎都是各个家中的翘楚不一样,女学这边的学生几乎都是商贾、工匠等等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书院和工商实际上都属于新生事物,这个时候自然也要多加支持,而且孩子养在家里也不指望能怎么样,去学院之中学到一些真才实学,以后保不齐还能在打点家业的时候帮上忙。
:。:
权倾南北 第二一三三章 题名
/
有着让自家女儿受教育思想的家长,必然也是前卫的。
这自然同样也是少之又少。
毕竟在这个时代,家中女子,哪怕是正妻所生,往往也都只是联姻的工具罢了,确实很少有人愿意去培养一个女儿。
所以时至今日,龙门书院之中的女学,也不过只有十几人罢了,而且都还是最开始的蒙学阶段。至于原本为女学准备的大批屋舍,这个时候实际上都空着,按照书院的规划,暂时先用于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的短期课程,主要也是针对各地选拔上来的官吏,也算是地尽其用。
说句实话,身为山长的裴矩对于能够成功开办起来女学并没有多少信心,出身世家的他本身也只是刚刚开始把自己思考问题的一些思路跳出世家的范畴,当然也不可能就直接接受开办女学这种概念,简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只不过内府和朝廷双重压力下来,尤其是陛下的压力下来,裴矩也只能硬着头皮这么干。但是他也倾向于能够只是先做做样子。
但是今天陛下带着晋陵公主前来书院并且亲自给公主注册入学,这就让整个龙门女学原本尴尬的地位一下子不复存在,陛下作为背书,公主在里面上课,你们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就算不为别的,能够和最受陛下宠爱的晋陵公主套近乎,大好的机会你不要?
皇室公主,在很多情况下已经跳出了女流无实权的范畴,尤其是一些用拥立之功的公主,更是会在皇室之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先汉的馆陶长公主自然就不用说了,没有这位也就没有汉武大帝,而后来南朝刘宋的那位刘楚玉也不用说,皇帝尚且让其三分。
当然了大多数情况下也要看皇帝本身,假如皇帝本身对这位姊姊或者妹妹并没有什么好感和亲近之情的话,自然一切都是免谈。
但是且看现在的大汉,长公主可是实打实掌握着权力的,内府之中除了皇后之外,威望最高、权力最大的实际上就属她了,相比之下尉迟炽繁和萧湘还要稍微让一让,毕竟在现在书院体系逐渐独立的实际情况下,由李怜儿亲自坐镇指挥的医院体系已经逐渐成为内府的主体,不容小觑。
而晋陵公主,同样颇受陛下宠爱,单是这晋陵一郡封地之大,当初就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保不齐今日的晋陵公主,以后就是一位如今日长公主这般的存在,所以前来示好并不是什么坏事。
裴矩看着在院子里带着弟弟玩耍的晋陵公主,额头已经微微有汗珠冒出,可想而知,过不了多久,听闻消息的各家各户就会开始把女儿送过来,女学很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繁荣。
自己得多加权衡各方啊,不然的话有支持的就会有反对的,这些持反对态度的保不齐就要给自己施加压力。
“爱卿,好一座龙门书院啊。”李荩忱此时站在裴矩的身边说道。
裴矩深吸一口气,是啊,好一座书院,希望不会因为您老人家这么一搞而出什么岔子,不过他表面上当然还是要恭敬地说道:“书院营造,教书育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陛下之功德,后人自当感怀。”
李荩忱哈哈笑道:“但愿吧。”
“臣请陛下攘助一事。”裴矩紧接着说道。
“爱卿但说无妨。”李荩忱的心情看上去不错。
“还请陛下带着全书院师生一起,在这预留出来的道路两侧种下树木,并为龙门书院题名。”裴矩郑重拱手。
李荩忱这才想起来,龙门书院的牌匾的确还没有挂上,只是在门口立了一个牌子,原本自己还以为是内部还没有装修完所以不算正式开门,没想到裴矩是早有“预谋”。
龙门书院是要建设成为大汉的最高学府的,由陛下亲自题写匾额,的确要比任何人写都来的合适,这一下子就能把之前徐陵为其余书院题写的匾额比下去,彰显龙门书院独一无二的地位。
不过李荩忱其实是有些惭愧的,他的书法虽然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曾经勤学苦练,但是平日里事务繁忙,再加上自己又是半路出家,因此也就只能说“堪用”,属实是没有办法和徐陵这个级别的相比的,孝穆公那是什么人物,治世之能臣或许不能完全称得上,但是在诗书礼乐这方面,独步天下啊!他的书法,自然是没的说。
“陛下笔墨,一字千金。”裴矩此时还以为李荩忱并不愿意,急忙说道,“悬挂龙门上,更能鼓舞士子、努力学习。”
“也好,笔墨伺候!”李荩忱颔首。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很快李荩忱就写下了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裴矩当然才不管是好是坏,他要的就是陛下的落款而已,盖在那里的印比陛下的这四个字来得重要,当下他便是好一通称赞,闹得李荩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也是为难裴矩了,再怎么说这个闻喜裴氏家主的书法也不差,让他这样捏着鼻子拍马屁,李荩忱都有些过意不去。
题完字自然就是一起植树。
书院师生都已经恭敬在外等候,而还有一圈各个报社的记者们围在周围,人数不遑多让。
李荩忱这一次主要是以家长的身份来送两个孩子入学,因此本意并不想非常高调,毕竟他要强调自己是以一个孩子父亲的身份,而不是大汉陛下的身份。所以官方层面上也没有通知报社。
只不过不需要官方统治,众多报社一个赛一个的嗅觉灵敏,陛下车驾出宫,哪怕是轻车简从,也会直接被他们抓住,立刻跟着过来。除此之外······李荩忱觉得自己也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裴矩这家伙本身也跟很多报社通风报信来着,不过泄露陛下行踪毕竟是可大可小的罪名,李荩忱此时倒是并不打算深究此事,但估计洛阳府那边很快就会和裴矩接洽,至少龙门书院这边要给出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不然的话就得再找一个替罪羊了。
在这方面,李荩忱相信裴矩既然有胆量去做,自然也就应该把一切都布置妥当了。
权倾南北 第二一三四章 天子门生
裴矩早就准备好的树种是桃树和李树,很有象征意义。
再加上陛下亲笔题写的牌匾,李荩忱在龙门书院晃了一圈,就会直接让龙门书院天下扬名。
本来龙门书院就被标榜为新时代的太学,陛下又如此鼎力支持,更是会让很多原本还在犹豫的人果断地选择此处。太学是什么,从太学里出来的学生,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天子门生啊!
李荩忱对此也只能说,裴矩这也算是把名人效应运用的炉火纯青,和李荩忱当时专门请徐陵坐镇成都书院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好歹徐陵徐陵在成都书院还是正儿八经上课的,而裴矩这么搞,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
不过龙门书院本来就是李荩忱规划之中的大汉最高学府,所以为龙门书院免费做做宣传,李荩忱并不介意,只要裴矩不让自己失望就好了。
一名名龙门书院的孩子已经翘首以待,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见到李荩忱就已经是此生的荣幸,此时更是脸上难掩激动的神情。
李荩忱看着这些孩子,心情自然也是大好。
这些孩子在书院之中学习,从小接受的就是大汉的新式教育和新式思想,可以说他们是世家豪门等等制度最坚定的反对者。现在李荩忱所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这些已经雌伏在自己麾下的世家们什么时候就会跳出来搞事情,毕竟李荩忱现在都已经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多精力可以一直看着这些家伙,可想而知,等到自己年迈或者千古之后,这些家伙很有可能会死灰复燃。
到了那个时候,这些书院之中的孩子们也就成长起来,他们将会成为大汉锐意进取、砥砺改革的新一代人。而且算算时间,李荩忱很清楚这一代人都会有谁,历史上唐初一手缔造贞观之治的群臣们,这个时候应该正是读书上进的年纪,只是不知道现在这些孩子之中,有没有魏征、杜如晦?
至少长孙无忌的名字,李荩忱记得之前好像在蒙学的名单之中看到过,只不过现在长孙无忌也不过就只有五六岁罢了,因为是长孙晟的儿子,所以在外也受到特殊的照顾,不然的话以其鲜卑子弟的身份,似乎很难进入蒙学。
从年龄来算的话,此时魏征和杜如晦等人也应该到了入学的年纪,只是不知道在不在这周围的人群之中有没有他们的踪影。
时至今日,李荩忱已经不再把大汉的未来或者说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寄托在对某个历史上名臣将相的搜寻上。整个时代的背景都已经改变,真正有才能的人会自己脱颖而出,不需要李荩忱的刻意扶持,比如李渊和张须陀这种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人物,即使是李荩忱没有刻意安排,甚至还有所压制,也改变不了他们依旧是人中翘楚的事实。
相比之下,李荩忱更加上心的,实际上还是其余的那些原本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甚至有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人。他们经过大汉书院的培养,谁能知道不会成为下一个名臣名相,为大汉之栋梁?毕竟时代变了,思想也变了,历史上有赫赫威名的人不见得就能够顺应新的思想,而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人,保不齐在抓住机会之后就能够展露出来自己的才能,一飞冲天。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固然不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会有大量的金子被掩埋在地下,等到他们发光的时候,或许已经用不到他们了,或者他们本身也都已经垂垂老矣,发光又有什么用?可不是人人都有精力能够成为姜太公。
李荩忱亲手在书院内部中心大道的尽头植下一棵树,看着在风中甚至微微晃动的小树苗,李荩忱长长呼了一口气。希望这书院的孩子们也会和这些小树苗一样,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齐齐背诵《诗经》中的诗词,琅琅声音在龙门书院之中回响,又盘旋直上云霄。
在第二天出版的《洛阳日报》中,一名从现场返回的记者这样写道:
“当孩子们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放下手头上的活计,听着孩子们的声音。声音是那么的清脆和动听,以至于我们甚至都忘了记录。最后陛下带着孩子们又齐齐背诵了《诗经》中的《无衣》一篇,只不过这首诗一向的肃杀在孩子们的声音中显得那么的从容和壮阔,我们从中感受到最多的,并不是将士们生死与共的勇敢,而是一群年轻人、一群未来可能的栋梁们并肩向前进的斗志。我不知道这些孩子们到底懂不懂这首诗表达什么意思,但是我想说的是,他们应该都懂,自己要做什么。”
————————-
李荩忱端坐在大殿上,左手边的户部尚书陈叔慎、礼部尚书江总、刑部尚书沈君高等人和右手边的乐昌、尉迟炽繁还有昨天从河内赶回来的萧湘相互对视。
要讨论的事情实际上很简单,内府现在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朝廷不可能放任内府继续如此发展。
内府按照原本的计划在各个方向上按部就班的前进,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内部旗号不能再这么保持一致了,尤其是书院还有医院等等,而今发展的很快,可是他们在行事的时候都是统一打着内府的旗号,这本来就不方便管理,而且也很容易出现误会。
远的不说,单单是两天前,内府书院这边派了一批人前去户部接受拨款,紧接着又是医院这边,也派了一批人,然后慈善堂之类的内府大小部门依次前来,让户部顿时好一顿焦头烂额,最后就连陈叔慎自己都不清楚内府到底拿走了多少钱,有多少人是打着内府本身的旗号,又有多少人是具体到了各个部门,最后陈叔慎一气之下也只能把内府的人拒之门外。
结果这一下子轮到内府不愿意了。
这一次朝廷北伐,内府出人出力,有很多多余的人手都被六部借调——这也是六部和内府之间虽然互相看着不顺眼,但是有没有办法真的撕破脸皮的原因之一。用着人家的人,结果还找人家的茬,未免有些不厚道。
:。:
权倾南北 第二一三五章 分割内府
当然作为报酬,外廷这一次也是愿意补偿内府因为借调之事的损失的。
说句实在话,即使是大汉一统北方对于内府来说也是好事,但是人家做的也很厚道了。
内府的人过来,不但所有东西都带的齐全,甚至就连粮食都自己带着,完全就是来做牛做马的架势,因此外廷也不好意思不给人家表示表示。
除了借用内府的人之外,内府下属的医院、慈善堂等等机构在历次战役中紧跟在军队后面前进,医院负责收敛伤患进行治疗,而慈善堂则负责收敛士卒尸骨,暂时不能辨认的就地安葬,能够辨认的则进行标记之后安葬,假如条件足够,比如到了战争的后期,运力都已经没有那么紧张,甚至还能后送尸体,以让这些战死的将士能够早日还乡入土。
要是换作之前,这些战死将士的治疗和埋葬等等都是军方的事,现在有了内府负责,自然给军方解决了很大的麻烦,但是内府也没有那么多的钱财用于治疗和抚恤,因此军方肯定是要给内府报销的,而军方的报销自然就依靠户部。
林林总总,内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然要找户部掏钱,因此才闹出来之前这一出。而这么一下子,自然直接把李荩忱本来就担心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内府发展太快而导致的管理混乱,如果不能尽快解决的话,很有可能反过来给朝廷造成麻烦。
李荩忱初步向乐昌等人表露了这个意思,实际上按照李荩忱的计划也很简单,内府之中占据大头的书院体系和医院体系独立出来,财政上改由内府和户部共同拨款支持,换而言之,这两个部门逐渐变成独立于内府和外廷的部门,已经有些类似于御史台了。
但是和御史台也是由户部独立拨款不同,内府依旧有对这两处的拨款权以及人事任免的权力,因此御史台是超脱外廷,而医疗和教育体系更像是变成内府和外廷的融合产物,双方都对这两个部门负责,而这两个部门也听从于两边的建议。
至于内府剩下的慈善堂以及书院体系之中剥离出来的书籍印刷编撰部门、媒体报社部门等等,另外再加上医院体系剥离出来的药材研发和买卖部门等等,则按照职能重新划分和归并,逐渐形成和外廷七个部门一样的构架,避免相互掣肘以及不方便内部人理清关系之后进行管理和任命。
对此,乐昌和尉迟炽繁等人并没有意见。
内府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后宫姊妹们共同的心血,要说直接把医院和教育这两大块直接从内府之中剥离出去,她们实际上也是于心不忍的,这就相当于把孩子从母亲身边夺走。
不过一来她们也清楚,内府现在过于庞大却管理混乱,之前的时候大汉处于长期的战争状态下,整个大汉无论内府还是外廷,即使是混乱却也每个人各司其职、没有人敢松懈,毕竟战时律法最是严格,自己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要掉脑袋的。
而现在举国齐心以努力的战争已经结束,虽然西北还有战火,但是已经不足以让全国上下都一直绷着一根弦了,自然很多问题就会陆续暴露出来,与其等到内府闯祸引来争议,倒还不如自己先忍痛割爱,把这两个的确本来就不适合内府独自掌握的部分分割出去。
其次呢,书院和医院也不是完全从内府中脱离,内府依然有对两者的足够管理权,尤其是拨款和人事任命的权力还在,这样内府就依旧能够保持着对两者的掌控,外廷的介入更像是起到监督和制衡的作用,避免内府一家独大最后形成垄断。
因此乐昌她们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都只能选择接受。
这本身就是一个折中的方案,陛下肯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然的话直接把这两部分划分出来,和之前新诞生的农部一样,成为外廷的两个新部门,岂不是更好管理?
李荩忱显然也是不想让乐昌她们受委屈,也不想惹来内府的非议,所以才提出这样的方案。
不过乐昌等人也不可能就这么轻易的把内府如此重要的两个部门拱手让出,毕竟她们也是付出大量心血在里面的。现在外廷既然要掺和进来,那就得当面会商,双方共同拿定一个协议,到底哪一部分由内府负责,哪一部分由外廷负责,这也是为了方便日后的管理。
对此,外廷群臣自然并没有意见,单是今日御书房中,六部尚书就来了三个,而其余各个部门也都派遣了主簿一层的官员前来。而军方、御史台和尚书省台内也都各有代表。
众所周知,内府这个庞然大物的背后实际上是站着陛下,因此外廷如果不能拿出足够的诚意来,陛下肯定也不会满意的,要是到时候陛下反悔了,那岂不是白高兴一场?
同时外廷群臣也清楚,这一次既然是会商,那么说难听一点儿就是谈判,双方之间肯定要讨价还价的。
户部尚书陈叔慎肯定需要登场,但是这位户部尚书是当朝皇后的弟弟,对上自家阿姊,气势就已经先弱了三分,因此必须要请一位大佬坐镇,刑部尚书沈君高自然就成了不二人选。
刚刚完成大汉律法第二次修订案的沈君高,现在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心情和原来大不相同,眼睛扫到谁,似乎都跟抓到了一个法外狂徒一样,恨不得直接摩拳擦掌给你定罪——这家伙对自己制定的律法条款清楚得很,真的要罗织罪名的话,没人能够招架得住。
还好沈君高也就是想想而已,他可不想让自己的名号挂在史书上“酷吏”的下面。虽然做的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听着就难听,而且要是让自家大哥在九泉之下知道了,怕不会饶了自己。
不过即使是这样,最近群臣们看到他也都是尽可能绕着走。
这位也不是好惹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