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而现在需要有人镇场子了,那大家自然就想到了沈君高。
论辈分,沈君高可要比陛下高,自然也比皇后高,要不是沈婺华现在已经不再担任内府的具体事宜,一旦沈婺华也前来的话,沈君高更是能够压的死死的。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权倾南北 第二一三六章 大佬们的沉默
李荩忱看到坐在下手、端着茶杯轻轻抿水,好一番整好以暇的沈君高,就有点想笑。
这位沈家大叔摆明是要仗着自己的辈分高来给六部撑场子的,连带着两侧的陈叔慎和江总都不由自主的挺直腰杆。
对此,李荩忱只想表示,陈叔慎这个小子今天之后估计又要被他姊姊穿小鞋了。不过至少现在当着李荩忱这个皇帝以及沈君高等长辈的面儿,乐昌并没有说什么,乐昌身后、本来只是被她姊姊硬拽过来旁听的陈宣华,这个时候倒是来了兴趣,对着陈叔慎做了一个鬼脸。
乐昌察觉到了自家妹妹的小动作,当下微微侧头,瞥了她一眼。
陈宣华顿时收敛起来笑容,正襟危坐。
对于自家这个妹妹,乐昌也有些无奈,原本她自然是打算好好培养一下陈宣华并且让陈宣华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毕竟陈宣华比自己还要小十多岁,等到自己百年之后,陛下假如还在的话,很有可能还需要册立皇后,到时候陈宣华就是不二人选,这样自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太子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毕竟换了一个皇后,不管是谁,都应该会更加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太子,到时候难免会出现因为权力而导致的争夺,这在历史上也已经屡见不鲜。乐昌甚至都不能保证坐在自己身侧的尉迟炽繁和萧湘会没有这样的心思。
让自己的孩子登基,自然是每一个后宫之中妃嫔的愿望,这个愿望可能大也可能小,但是总归是存在的,一旦有机会,这种愿望自然也就会跟着被无限放大。
因此相比于这些甚至在内府之中的权力划分上还和自己有矛盾冲突,同时又牵扯到外廷各个派系冲突的姊妹,乐昌显然还是更信任自家亲妹妹,至少陈宣华和乐昌并没有什么权力划分以及利益上的冲突,再加上血缘关系,两人自然可以视为一个整体,相同的道理,她们的孩子到时候自然也会因为这一层关系在而相互扶持,就算是真的出现了什么龃龉,也不会痛下杀手。
只不过让乐昌无奈的是,自家这个妹妹总给人一种烂泥扶不上墙的感觉,除了自己负责的那一亩三分地上的事之外,别的一概不问也一点儿都不关心,甚至就连自己的那点儿事也得和杨妙合作,似乎并没有多少想要把整个医院体系都掌握在手中的野心。
对此乐昌也只能表示,肯定是李荩忱把陈宣华给宠坏了。
如此一来,这丫头这辈子应该不用因为什么时候失宠了之类的而担忧,但是也的确很难帮助乐昌再做些什么了。这也是为什么乐昌最近对于陈叔慎的态度一直不是很好,她必须要督促着自家弟弟尽快向前进,一个户部尚书虽然掌握着很大的权力,但是说到底只是外廷六部,不,现在是七部之一罢了,按理说这七个部门之间的尚书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因此陈叔慎只是现在坐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罢了,保不齐哪一天他有工作失误的话就有可能会被调走。
大汉并不会因为离开了陈叔慎就没有办法运转,因此陈叔慎手里捧着的也不是铁饭碗,乐昌不着急才怪呢。
乐昌和陈宣华她们的神情自然都被李荩忱看在眼里,只不过李荩忱并不打算掺和这些。乐昌想的的确应该是有点多了,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她既然坐在这个位置上,为未来规划一下也没有什么问题。只要陈叔慎或者陈宣华能够表露出来上进之心并且有更大的成绩,那李荩忱当然也不介意提拔一下。
大殿上的气氛一时间有些冷淡,毕竟内府和外廷之间的矛盾随着天下一统而逐渐浮出水面,原来的时候大家同仇敌忾,现在到了划分战利品以及建立一个更加稳定的战后体系的时候,大家自然都想要尽可能的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内府和外廷固然是两个对立的整体,但是双方之间并非没有联系,而且双方内部也并非没有矛盾。
外廷内部的矛盾当然更加明显,南北之间、文武之间,相互之间都不服气,尤其是在利益的分割上,南北官员们会相互对峙,与此同时,在国家下一步的战略规划上,文武官员又尝尝各持己见。
而内府的矛盾自然就体现在资金的划拨上,谁都想自己能够多拿一些钱财以干出来更多的成绩。
至于内府和外廷之间,虽然深层次的对立从来没有被化解过,但是至少在表面上双方还是保持合作态度的,尤其是不少外廷要员和内府妃嫔本来就是亲属关系,这种合作并不会因为双方之间的利益纠纷而真的被打破。
只不过至少双方的大佬们之间是很少有直接面对面交流机会的,今天要不是李荩忱坐在上首看着,恐怕双方一照面就有可能忍不住直接打起来。现在李荩忱在,自然就不能太嚣张,只能一个个大眼瞪小眼,导致气氛愈发的紧张。
即使是跟着旁听的陈宣华、尉迟贞等人以及对面的各部吏员,也都察觉到大佬们之间的对峙情绪,顿时都收敛起来原本轻松和好奇的神情,坐的分外端正。这种时候,自己最好是规规矩矩的,不然的话保不齐就成为对面的突破点。
沈君高轻轻咳嗽一声,原本都快要凝固的气氛总算是稍微活了起来,很多憋不住的都忍不住轻舒一口气。
沈君高其实有些无奈,他本来只是来镇场子的,所谓镇场子,自然就是不需要说话,就直接坐在这里静观风起云涌,等到自家人快要招架不住的时候,及时挽回损失,而等到自家人高歌猛进的时候,则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拿到更多的好处。
结果到了现场沈君高才发现,事情好像并不是这样的。
陛下摆明了看戏的态度,而内府和外廷之间的话事人们直接对上之后,就一直都保持沉默,似乎谁先开口,谁的底气就泄了一样。不过想想也是,本来内府在这件事上就是吃亏了的,可是新成立的部门也不在原本六部的管辖范围内,因此六部也没有沾到多少光。
:。:
权倾南北 第二一三七章 你来我往,针锋相对
看上去这一次是内府割掉了自己最主要的两部分,但是割出来的这两个部门,在此之前和外廷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说到人才的任免以及具体规章制度的制订,外廷实际上还得听内府的,谁让你根本就不知道医院和书院等等是怎么建设和运转的呢。
尤其是诸如尚书等有实权的管理人员,更是需要内府来决定,不然的话,外廷派来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那直接造成了混乱又该如何是好?
所以现在名义上这两个部门变成了双方共同管辖,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至少在最近两届官员的任免上,内府还是占据有足够话语权的,外廷除非说直接拉拢其中某些官员为自己服务或者在短期内培养出来足够的人才和内府争夺,不然的话属实是没有什么竞争力。
因此内府觉得自己吃亏了,外廷也没有觉得自己占到便宜,你们这不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挂了和六部一样的名字吗?甚至户部还得为医院和书院的发展多拿一半的钱,要知道在这之前户部只是意思意思,大头都是内府掏的,而现在变成了一人一半,这不是吃亏么?
外廷群臣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思前来的,他们自然也就更倾向于能够从这一次关乎细节的谈判之中获取到更多的好处。
双方都觉得自己吃亏了,因此更不能先开口。
先开口就相当于变相的承认了自己这边有需求,等于低头服软了,等会谈起来,在气势上弱了三分不说,而且这一开口总归是要说出来点什么的,保不齐就让对方揣摩到了自己的底线。
内府和外廷合作和对峙这么长时间,外廷群臣当然也都清楚,对面这几个女流之辈可都不是吃素的。
光靠吹枕边风,是不可能把内府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
但是大家总不能一直一句话都不说吧,尤其是陛下,感觉都快睡着了。
因此这个时候沈君高也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诸位,医院和书院已经各成气候,从内府之中拆分出来,由户部和内府共同支持发展,乃是利国利民之好事,既能够减轻内府的负担,也能够让内府和外廷的人才和资源共同为书院和医院所用。”
乐昌和对面的陈叔慎、江总等人不由得翻了翻白眼。
行吧,等于没说。
不过沈君高接着说道:“大体方案已经敲定,但是仍然还有众多细节需要商榷,今日群贤毕至,所为的正是此事。”
说着,他又向李荩忱的方向拱了拱手,不管怎么说,这种话都应该是陛下说出来才是,但是陛下摆明了不想参入其中,因此只有沈君高来说了。
李荩忱的态度倒是并非不能琢磨,他所想要的不过就是各部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工作罢了,其实内府如何拆分,甚至书院和医院应该划归给谁,对李荩忱来说并不重要,只要这两个部门能够比以前更高效率的干活就可以。
所以李荩忱干脆一言不发,以避免自己所说的任何话都流露出来偏颇之意,扰乱大家的思路。
当然了,既然李荩忱坐在这里,就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你们直接吵起来,想要撕破脸皮也得等之后,这也体现出来李荩忱一直强调的皇帝的作用,不仅仅要融汇百家、博采众长,还要维持稳定、调和矛盾,每个人都向着不同的方向努力以带动着大汉向前进,而皇帝要做的自然就是避免其中有那么几个人向着相反的方向努力,最后大汉这辆马车哪儿都去不了了。
陛下没有打断自己的意思,沈君高便紧接着说道:“我们现在所需要讨论的主要还是拨款和人才,至于书院和医院以后的具体发展,还需要等到两个部门独立出来之后再做规划。”
乐昌此时颔首说道:“沈尚书所言极是。”
沈君高则来了兴致:“医院和书院之所以要独立出来,便是因为内府现在难以支撑两者的并肩发展,如此也是为了能够给内府减轻压力。而之后书院和医院必然都将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该由朝廷设立的书院转门培养,也就是说臣以为朝廷应该出面设立专门为培养书院先生和医院医师的书院,和之前在建康府设立的看护学院有异曲同工之妙。”
“善!”李荩忱此时也忍不住颔首。
虽然他知道沈君高提出这样的建议,主要目的实际上还是避免内府继续对书院和医院人才的垄断,现在这两个地方引进的人才,基本上都是内府出面招揽的,地方上的名医之类的也好,隐居山中的名士之类的也罢,当然都会感念于内府的知遇之恩,而不把外廷放在眼里。这也是现在内府能够和外廷针锋相对的底气之一。
既然外廷在人才选拔上一时半会也插不上手,那行吧,咱们干脆一起造一个学院,专门培养专业的人才,这样这些人才出来了之后也不会以内府的一份子自居。
但是李荩忱很清楚,建设书院以培养专业对口的人才自然要比从民间招揽在经过短暂的培训之后上岗来得强。
对于这一点,他是支持的。
乐昌和萧湘等人虽然明显看上去不太乐意,不过这是之前就已经预料到的,陛下开口了,那就没有从根本上再过纠结的必要,不过这并不代表着事情已经无可挽回。
乐昌当下微笑着说道:“陛下,臣妾也以为此法甚好,至少可以免去民间筛选、良莠不齐的可能。以医院建设为例,这样做短期内或许需要医院反过来支持医学书院的建设,但是长期来看,自然能够解决医院人才不足的问题。因此臣妾认为医院完全可以划拨出来一部分人专门用于培养人才。”
沈君高等人脸色变了变。
不得不说,皇后这一下来的也够狠的。
从医院体系之中抽调人才再去书院里教授学生,这不还是等于让内府的人去带学生么?那带出来的学生不还是对内府有好感?
毕竟在这个时代,学生一般都是跟着老师走的。
沈君高等人齐齐看向李荩忱。
“不错。”李荩忱颔首。
内府这边顿时松了一口气,外廷那边则一个个神情郑重起来,刚才短暂的松懈一扫而空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权倾南北 第二一三八章 潜移默化,由缓至极
李荩忱并没有拒绝乐昌的提议。
内府至少保住了短期内培养人才的权利,至于丢掉了直接招募人才的权利,那并不重要。
直接招募人才,也需要进行培训不说,而且本身考核和筛选环节就容易出问题,难免会有滥竽充数的,所以内府一直以来都担心会存在隐患,现在借助谈判直接把这个隐患扼杀掉,又不至于得罪下面办事的官吏,自然是好事。
同时李荩忱当然也不可能真的一刀切掉内府的所有,不然的话就算是乐昌不找自己的麻烦,下面的内府官吏们肯定都会有意见的。毕竟内府这些年勤勤恳恳,大家也都是看在眼里的,现在朝廷认为内府势力太大就要把内府整个儿削弱,未免太过分了,到时候下面人心浮动,可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朝廷需要向前发展,自然就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而要有人才补充,自然朝廷首先要有公信力,卸磨杀驴这种事自然不能干。所以李荩忱这一次削弱内府,也是本着调动各部门所属而不调动下属人员的原则进行的。
不过显然在外廷看来,这样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内府的问题,甚至因为内府和外廷必须要同时为书院和医院等体系负责,实际上等于减轻了内府原本的财政压力,要知道这两个可都是不折不扣的吞金大户,反而让内府有更多的钱财去发展其余方向,自然给了内府从其余方向上继续做大的机会。
可是外廷这一次能够通过向陛下施加压力以及甚至有点刻意的树造外廷和内府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迫使内府主动做出让步,把这两个本来显然也给内府带来很大困扰、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是内府最主要工作的部门割让出去,但是下一次呢?
外廷还能故技重施么?
陛下会不会因此而觉得外廷过分,反过来打压外廷?
所以外廷最好的选择,自然还是尽可能在此次谈判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这种讨价还价的事,当然不是大佬们去做的,很快各个部门的官吏就开始相互争辩,围绕的主体自然就是这两个部门的具体规章制度以及薪资奖励等等,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李荩忱就坐在上面看着这些吏员们几乎都快挽着袖子打起来了,不由得心中发笑,恐怕任何人都想不到,这些家伙争夺的并不是自己应该少拿多少,而是自己应该多拿多少。
恐怕还很少能够看到这些铁公鸡们,尤其是户部的那些,会如此积极的嚷嚷着自己要多掏钱吧。
而一开始挑动起来整个现场气氛的沈君高,此时则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并没有再说话,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不由得抬头瞥了一眼坐在龙椅上的李荩忱。
自始至终,陛下似乎并没有说几句话,但是整个事情发展的轨迹似乎一直都没有脱离陛下的掌控,甚至可以说逐渐和陛下的所思所想更加接近了,最终内府和外廷都没有从这件事中得到足够多的好处,但是双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注定会因为这件事而加密。
也就是说,内府和外廷由于医院和书院等等的独立,反而会相比于之前,平添几个相互合作和交流的平台,为了能够确保这些平台的平稳运行,尤其是为了避免这些平台因为上面话事人之间的冲突而产生内部矛盾,大家嚷嚷归嚷嚷,最后也只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讨论对方的看法是不是正确的,而不是干脆直接在朝堂上相互攻讦。
内府和外廷,在之前很多人的眼中似乎是两个对立的部分。
毕竟内府当时设立的时候,很多人就认为陛下如此作为是想要扶持起来一个能够和当时几乎大权独揽的尚书省对峙的力量。
但是现在沈君高发现事情似乎并没有大家想象之中的那么简单。陛下真正的意图,应该是为了能够让内府所做的这些事逐渐被外廷、也就是逐渐被传统的主流思想接受。
且看看内府所做的都是什么事,医疗、教育还有慈善、媒体等等,这些往往还都牵涉到女子的外出工作。放在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简直都是不可想象的,毕竟受教育和看医生在很多朝代都是贵族的特权,不然如何才能体现出来财富和尊卑?
假如李荩忱一开始的时候就提议由外廷负责这些事情,试问六部之中哪个部门有如此胆量去冒天下之大不韪?恐怕就算是当时已经执士林之牛耳的徐陵,都不敢真的同意去做这些吧?更何况其余的六部尚书了,毕竟这意味着他们很有可能会受到很多所谓“卫道士”的抨击和指责,同时也要接受很多贵族以及残余的世家势力所带来的压迫甚至是很多普通老百姓的不理解。
因此李荩忱干脆从后宫这边下手,内府从一开始的慈善堂到之后的医院和书院,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百姓也好,朝堂群臣也罢,时日久了,自然而然就接受了这些新鲜事物的存在,毕竟这一切都可以落脚在皇后和后宫妃嫔的仁慈博爱上,这一点没有任何人能够指摘,甚至不少人还颇为称赞。
什么叫母仪天下,当今皇后主持的内府,所作所为的都是好事,这就叫母仪天下,相比之下,之前的那些皇后,嘴上嚷嚷着好听,有几个人真的如同春风雨露一样滋润世间万物?
潜移默化,由缓至极,等到那些可能的因陈守旧之人回过味来的时候,内府所开设的这些机构已经和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息息相关,他们就算是想要在说什么也说不出口了,万一自己这边开口骂了一通,那边药房听到了就把自家的药给断了供,那家里人岂不是都要恨死自己了?
现在社会上下都已经感受到了内府所开设的这些机构带来的好处,内府想要再做什么,自然就不需要和之前那样摸索着前进并且步步艰难了。
医院和书院等等发展也跟着越来越快,并且成为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发达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多州府因为没有医院和书院而留不住人才,无奈之下甚至还得州府太守主动出面。
:。:
权倾南北 第二一三九章 朕不过是向前看了一眼
/
经过大汉之前几次整顿吏治,地方官员里的那些混吃混喝或者思想保守的,多数都已经被撤换掉。这些人碌碌无为,手脚也多数都不干净,留之无用。
新换上来的官员,有不少都是破格提拔。破格提拔,肯定是缺少足够多经验的,但是经验,并非没有途经去获得,而人的思想如果已经被旧有的制度等等束缚住了,或者被酒(*)色财气迷惑住了,那人就真的不可能向前进了。
因此这些新换上来的官员,或许因为缺少经验而不能及时根据时局的判断做出反应,但是一旦等到他们意识到问题所在,自然就会积极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躲避。
地方官员们现在皆是向上找内府申请资金和人手,向下联络本地商贾世家,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至少修建好了医院和书院之后,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坏处不是?
而地方商贾百姓等等自然也是积极响应,再加上内府的拨款逐渐到位,现在各地已经形成开办书院和医院等等的风潮。
相比于原来的私人郎中和药房,现在的医院和药房拥有更多的医生和药品来源,尤其是药品方面上,很多原本只是一个地方所有的珍稀药材,现在通过大汉已经日趋发达完善的贸易网络,可以运送到大多数州府,满足各地的需要,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更是降低了看病和取药的城门
寻常百姓也能够看得起病了,寻常百姓家的孩以及有本来应该是被划拨到所谓下等人的工商企业主的孩子,此时都有资格进入学堂学习。
进入学堂学习自然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身份不再受到社会固有观念和歧视的束缚,之后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以考取功名或者根据自己学到的技术把家业发扬光大,皆有可能。
尤其是朝廷不只是开办了普通的书院,还开办了很多和专业技术应用有关系的学院,即使是不进入书院考取功名,在这些学院之中也能够学到一技之长,尤其是很多学院都邀请工部大匠坐镇,所谓博采百家之长,在学院里面总是能够学到一些新技巧的,总比抱着自家祖传下来的手艺闭门造车来得好。
至于看护学院、女子出门工作之类的,皇后她们已经作为表率,那么其余的女子为什么不能去做事情呢?难道谁敢说自己家的妻妾女儿就要比皇后还要尊贵?
另外战争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需求摆在这里,社会上有这样的需要,只是之前大家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就没有胆量罢了,现在内府开女子务工之先河,社会风气自然而然的就随之改变。
时至今日,在很多工坊、店铺之中都能够看到女工的存在,甚至因为女工更加灵巧精细的手艺,所以甚至已经有一些涉及轻工业的工坊摆明了只招收女工。
一来这样能够减少开销,毕竟女工的工资普遍还是要比男人低的,二来制作衣服还有其余的一些轻便生活用具,男人可真不一定有女人来的灵活。
除此之外,工坊之中已经有了大量的女工,再招收男工的话,女工们可就有意见了,毕竟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还是摆在这里,不可能转眼之间就消弭掉,因此女工们当然也不希望和男人一起干活。
不知不觉,内府所做的一切,这些在当时外廷六部看来几乎不可能实现的,都已经实现,甚至还成为了社会中已经不可缺少的部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