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这一对兄弟,可不是坐以待毙的主儿。
李荩忱问张须陀的问题,问的张须陀也很无奈。
现在大汉各处兵马不能相互沟通,这口袋阵怕是千疮百孔啊。
“算起来,此时裴大士也应该率军抵达武威了吧。”李荩忱喃喃说道,他第一次感觉自己身为一个帝王,但是对于那一片战场的掌握和了解已经小到了一定的程度。延迟而来的战报在送到李荩忱案头上的时候,新的一轮较量实际上已经结束了。
这真是让人百爪挠心,甚至恨不得此时就身在前线。
不过这也给李荩忱一个警醒,随着大汉的版图越来越大,朝廷和边疆各处的联系时间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长,现在南洋的讯息都需要一个多月才能送入京城,这还是拜陛下修建的江南驰道所赐,不然的话半年都是有可能的。
之后等大汉拿下辽东、深入漠北、收复西域甚至于插手天竺,更会是如此。
盛唐强大不强大?强大,可是最后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转眼成空?归根结底还是大唐向外扩展得太快,周边几乎没有什么能打的,自然唐军所向披靡,可是怛罗斯一战,高仙芝以安西精锐对大食举国之兵,兵败是在情理之中的,兵败之后,大唐在安西就有点艰难了,之后又爆发安史之乱,安西军队回援关中,自此整个西域、大唐全盛时期的象征,就和大唐说拜拜了。
可是假如大唐在得知大食之强大,调集更多兵马、投入更多资金并且不考虑安禄山这个内在因素的话,那会不会能够击败大食并且继续向中亚拓展、甚至饮马波斯湾呢?
在李荩忱看来并非不可能,毕竟人家波斯王子还曾经不远万里跑来大唐求援,连道义都被你握在手里,有啥好怕的?只可惜终究还是西域太远,而眼前的繁华昌盛太近,等到安西兵败之后,安史之乱又起,一切可能随之烟消云散。
假如当时的玄宗能够更早一些收到消息,并且有更全面的信息帮助他分辨利弊,那么保不齐历史都会被改写,一个和蒙古一样的超级帝国将会提前很多很多年出现在历史之中。
想到这里,李荩忱自己也有些心热。
这样的庞大帝国,在另一个时空中老天爷给了李家机会,李家没有办到,而在这个时空里,办到的会是自己这个李氏么?
作为一个穿越者,心胸里自然装载着不受这个时代局限的视野,能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尤其是现在李荩忱又坐在这个位置上,怎么可能什么想法都没有?
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后世多少枭雄的夙愿啊。
不过心热归心热,李荩忱还是有理智的。
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能不能击破吐谷浑的主力,一个是怎么加强各地和中央之间的联系——尤其是陛下前往某一方坐镇,这种联系更是因为遥远的路途而变得重要,至于其余的,自己都有可能看不到了,是子孙后代的事情。
“前线需要什么,就依样给足,先保证后勤就好。”李荩忱吩咐一句。
既然没有办法亲眼看到战局的实时变化,那他就选择信任裴子烈。





权倾南北 第二二二八章 张掖
玉米小说 www.telexh .com ,最快更新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张掖城。
或许张掖为数不多的几个本地汉人家族族长在短短一个月前都不会想到,张掖竟然会从吐谷浑的后勤基地摇身一变变成现在整个战场万众瞩目之处,无疑,也是风暴的核心所在。
而宇文忻在走出武威城的那一刻应该就已经料到了这一点。
因此看着城下滚滚而来的吐谷浑兵马,宇文忻明显更加淡定。
吐谷浑人进攻武威无果,而汉军援兵又抵达武威带来好消息,武威守军更是士气大阵,无奈之下慕容世伏也只能和上次一样又放弃武威,率军直扑张掖。
武威只是一枚钉子,如鲠在喉。
而张掖就是一只手,直接扼住了吐谷浑的咽喉。
堵得慌就堵得慌吧,总比死了好。
宇文忻在走出武威的那一刻,抱定的就是必死的决心。他之所以愿意这么做,一来是因为之前和高劢的倾谈让他对于当下的局势以及当下的思潮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知,我们现在既然已经是汉人,自然守土有责,哪怕是牺牲在此,后世也会牢记姓名。二来自然还是有感于陛下的知遇之恩,陛下能够不计前嫌,依旧把西北边防的重要任务交给自己,宇文忻对此本来就是感激莫名的,因此就算是陛下真的让他为了大汉牺牲,他也心甘情愿,毕竟自己有现在这个机会,也是拜陛下所赐,不然的话默默无闻,此生恐怕就这样了。
身为一名将领,所追求的当然不是寂寂无名,他们宁肯选择光荣而壮烈的战死在沙场,至少那一刻绽放出的璀璨光彩足够他们的名字被后人铭记。
不过话说回来,宇文忻是抱定的必死之心,可不代表着所有人都是如此。至少站在宇文忻身边的这几个张掖本地世家的家主,手脚都在打哆嗦。
看看城下汹涌而来的敌人,换做一个寻常人在这里,手脚不打哆嗦的才是少数吧,要不是武威将士们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对这样的场面习以为常,恐怕此时也是军心震动。
张掖这些本地世家,虽然名义上是汉人,但是对于大汉当然没有一星半点儿的认同感。他们世居于此,通过河西走廊的商贸赚取大量的利益,并且以这些利益左右结交吐谷浑以及突厥等等周边势力,作为自保的手段。而吐谷浑人还有突厥人等等显然都不是做生意、往来沟通的好手,因此有这些世家居中调节甚至还能够帮忙建立双方的贸易往来,当然是好事。
毕竟打仗归打仗,赚钱归赚钱,大家虽然平日里多有龃龉,高层更是恨不得把对方一口吞并,但是日子总归是要过的。当初的突厥也好、吐谷浑以及西域各国也罢,各自守着并不富裕的土地,当然也只能尽可能的用自己这里的产出去和别人的产出做交换,不然的话大家都得饿死。
张掖以及周边其余州郡的世家便是扮演着这样左右逢源的角色,因此虽然无论是在突厥还是吐谷浑的统治下,他们的身份地位都不怎么高,但是倒也还有生身立命的依凭,不管是谁统治这一亩三分地,总归还是需要他们这些地头蛇配合的。
一旦配合,就有利益,一旦有利益,家族就能延续。
因此数百年在夹缝之中生存的这些世家,当真是把如何当墙头草和如何唯利是图演变到了极致。吐谷浑率军进攻武威,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
河西走廊的商贸,多年来都控制在他们的手中,但是大汉拿下武威之后,西北世家纷纷开始组建商队,从原来的商贸线路一端摇身一变也变成了中间商,而且他们有很丰厚的本钱、有大汉的武力支持,无论是商队的规模还是信用等等,自然都胜过了张掖世家。
换句话说,大汉完全可以通过西北世家的商队直接实现和西域之间的贸易,没有中间商,也就是张掖、沙州等地的世家,居中赚差价,实际上大汉和西域各国都赚得更多,自然也就更加期望能够保持这样的状态。
作为中间商的各地世家没钱赚,自然吐谷浑也就少了一个主要的财政来源——在高山上放羊来的钱如何能够比得上扼住河西走廊这条商贸咽喉呢?
往远处说,吐谷浑进攻西北是因为北周灭亡之后唇亡齿寒,觉得大汉接下来肯定要对自己开刀,所以不如先发制人;而往近处说,吐谷浑人真正想要的实际上就是武威一城之地,只有拿下了武威,才能掌控整个河西走廊,向东震慑大汉之西北、向西震慑西域诸国,从而继续充当能够大肆赚差价的中间商。
这也是为什么慕容世伏一开始实际上就可以绕开武威撤退到张掖,但是依旧咬牙进攻武威的原因。
拿不下西北,至少要全有河西。
只可惜他还是没有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只能把突围的希望以及连连受挫的怒火都倾泻在张掖上。要不是张掖这个后勤基地被突袭导致吐谷浑军队的各种补给频频告急,慕容世伏完全不用这么慌张的撤退,甚至还有些狼狈。
而对于张掖世家们来说,大汉占有张掖,当然也不是什么好事。
原来突厥人和吐谷浑人统治张掖的时候,税收虽然很重、压迫也是时常有之,但是归根结底他们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多赚点钱罢了,他们自己清楚本族没有什么经商头脑,要是自己上阵的话恐怕什么钱都赚不到,因此只能依托于汉人,换句话说,只要汉人能够及时的缴纳税款,那么吐谷浑和突厥都不会把他们怎么样。
能吐钱的财神爷,一直留着不好么,一刀砍了谁来赚钱?
所以张掖世家的日子虽然过的也不是很畅快——时不时有人来剥削的感觉当然不怎么样,连点儿家底都积攒不下来,每一代人都得努力再努力才能求生——但是至少他们还是有钱赚的,至少他们还是不可替代的。
吐谷浑人手再多,也找不到能够取代他们位置的人。
但是大汉就不一样了,西北的商贾们之前就已经和他们有很多正面冲突,因此此时当然都是磨刀霍霍,颇有把他们一口吞并的意思。




权倾南北 第二二二九章 汉土
玉米小说 www.telexh .com ,最快更新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张掖这地方咽喉要冲,西北商贾们之前虽然自己组成商队往来贸易,不给张掖世家倒卖赚差价的机会,但是毕竟道路就在这里,你要想从此过就必须要给人家缴纳足够的税款。
此路是我开,当然要留下买路财,不然这些地头蛇会让你知道什么叫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所以一旦大汉占据张掖,那么西北商贾们肯定会蜂拥而上,把张掖世家一口吞没。
毕竟真的论钱财和人手之类的,夹缝中生存的张掖世家怎么可能是这些西北商贾的对手?他们之前这么嚣张,也不过是因为背后有吐谷浑撑腰罢了。
更何况大汉境内并不允许世家光明正大的存在,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商贾们想要对付世家,大汉朝廷方面必然全力支持,到时候张掖世家们的四分五裂是跑不了的。
除此之外,大汉内部奉行的是科举制,自然也不可能为了河西而独开一道门。
科举制选拔人才之类的全部都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是张掖世家们难以接受的,毕竟自己当地头蛇的时间那么长,结果到头来可能连自家子弟的未来都安排不好,甚至张掖这一亩三分地上的官员安排都和自己无关,那这地头蛇岂不是成了地头虫?
毕竟论学识之类的,张掖世家的家主们也都清楚,和人家中原没有办法相比啊。
因此汉军杀入张掖,很多对于大汉的怀柔安民政策有所耳闻的本地穷苦百姓,无论是汉人还是吐谷浑人,都很是高兴。至少在对西部和北方用兵的时候,大汉从来没有说奴役哪个民族,无论是巴人还是鲜卑人,甚至于突厥人,只要认可大汉的政策、追随大汉的引领,现在不也是过得如鱼得水?
所以即使是不少社会底层的吐谷浑人,都盼望着汉军的到来。
谁也不想没事总是被压迫,至少汉军的到来可能意味着他们有了翻身的机会。
这些时日宇文忻也没有闲着,招募城中丁壮训练,城中不少穷苦百姓都是积极响应。他们真的想留在大汉的旗帜下。
而张掖世家肯定都是抱定着相反的想法。他们真的想过从前的日子,哪怕艰难一些,至少家族还是能存续的。
宇文忻对此倒是很清楚,身在西北也有些年头了,对于敌人的基本情况他自然了如指掌。因此入张掖之后的第一时间,宇文忻就把这几个世家牢牢控制住了。
宇文忻其实还得感谢一下突厥和吐谷浑等等张掖曾经的主人,因为他们本身虽然依赖于这些本地世家,但是对这些家伙多有压制,所以这些世家们自然不敢募集太多私兵,等到汉军杀入张掖,他们虽然有心抵抗,但是也只能在汉军雪亮的刀刃下乖乖变成阶下囚。
要是这些世家家中本来就有足够的私兵,甚至还能够通过平日里的恩惠之类的调动周边百姓,那么这座张掖也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
此时站在城上,张掖世家的家主们虽然一百个不情愿、虽然看着吐谷浑兵马的阵势手脚都发凉,但是还是得乖乖站着。
后面汉军火枪手的刺刀可是雪亮的,要是他们有什么小动作,恐怕自己先来一个透心凉。
不过宇文忻的主要目的倒并不是让这些世家家主们来当肉盾,甚至这些家伙们死在敌人攻城的石弹和流矢下,反而有可能引起城中各个家族的骚乱,因此宇文忻主要还是杀人诛心,先让这些家伙们在城上亮个相。
既能够表示各个家族对于宇文忻的支持——哪怕这种支持是刀架在脖子上的支持——从而稳定城中守军之心,尤其是那些本地丁壮之心,你们看世家们都积极配合,你们也更要努力啊。
当然也是为了给城外的吐谷浑军队看的。
吐谷浑骑兵之前就已经出现在城门外,只是远远地扫一眼应该就能够看到城上摆明着和汉军甲胄不一样的这么几个人,然后再看一眼城上飘扬着的各家旗帜,肯定就会回去跟自家主帅说,这些世家都已经站到大汉那边去了。
这些张掖世家是墙头草,人尽皆知,但是至少他们之前没有反复横跳,一开始跟着突厥,后来又跟着吐谷浑,这不算什么,可是假如他们现在跟着大汉了,转眼等吐谷浑拿下城池,场面就会变得很尴尬。张掖世家们应该不介意继续给吐谷浑打工,但是吐谷浑上下怎么可能再和之前那样信任他们?
之前假如还有一点儿信任的话,现在这信任已经归零了。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现在的大汉已经实现从单民族向多民族合作共存演变,并且开始以更广阔的国家观念取代之前狭窄的民族观念,因此大汉容得下巴人,甚至容得下鲜卑人和突厥人。
但是吐谷浑可不一样,吐谷浑上下有着严格的尊卑和依据血脉建立起来的社会地位制度,汉人本来就在底层,又是少数,自然不可能获得吐谷浑的信任。
哪怕是调查清楚这些世家只是被逼迫的,先入为主的思想也会促使吐谷浑处之而后快。
这才是宇文忻这一手的真正恶毒所在。
张掖世家们这么一亮相,就是吐谷浑的叛徒,回不去了。
世家家主们当然晓得其中利害,因此这才是他们手脚发凉的根本原因。
断了退路,张掖世家也只能先跟大汉军队同心,共抗强敌了。
攻城已经拉开帷幕,这些世家家主们自然浑浑噩噩的被押了下去。
而宇文忻抽出横刀,慨然说道:“大汉儿郎们,此地原为冠军侯所开、此郡原为汉武所设,自古便是汉土,蛮夷盘踞多载而恬不知耻,今日我等既复此地,自当为大汉、为陛下守之!”
“大汉万岁!”汉军将士们齐齐高呼。
在重围之中尚且还能撕开一道口子,奇袭敌后,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不敢想象了。原本在武威城外被压着打的抑郁都已经抒发出来,咱们能走到现在,值了!
剩下的,就是用这条命,多杀几个该死的吐谷浑人!
此地是汉土,我们寸步不能让。
火炮轰鸣,箭矢齐发,城上城下,呐喊声如怒海狂涛。
张掖保卫战,拉开帷幕。




权倾南北 第二二三零章 不一样的世家
玉米小说 www.telexh .com ,最快更新权倾南北最新章节!
张掖的消息,到底是经过无数汉军斥候和白袍的牺牲之后,辗转送达汉军主力军中,又送达长安陛下的案头上。
张掖守军虽然不多,但是上下齐心,并且因为白袍之前就在张掖有所运作,所以颇得本地贫民丁壮的支持,而且宇文忻本身携带走的也都是精锐部队,因此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当然在这一封可以称之为奏章也可以称之为战报的文章中,宇文忻也敏锐的指出本地世家的阳奉阴违以及干脆就是不配合的态度,的确值得陛下提前做好应对之策。
李荩忱看着奏章,心中自然也是感慨万千。
说句实话,当初他把宇文忻他们丢到西北去,实际上并没有想太多。历史上就是他们这几个人把吐谷浑爆揍了一顿,让吐谷浑老实了很多年,甚至隋唐末年的战乱中都没有冲上来凑热闹。因此本着一物降一物的原则,让这几个人去发挥一下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李荩忱也不会把防守西北的希望都寄托在宇文忻他们的身上。当初他们拒绝去和北周作战,所以本身就已经注定了不可能获得大汉文武完全的信任。
或许李荩忱考虑到历史上这些人的忠诚和才能,也知道他们都是信守承诺、言出必行的好汉子,因此会比其余的将领们对他们的信任多一点,但是这多一点可也不是什么都能够托付给他们而不管不问。实际上李荩忱把他们安排在武威,意图也很明显,武威孤悬河西,和安定、天水之间尚且还有一定的距离,反而更靠近张掖等地,因此这既是大汉深入河西的一处桥头堡,反过来也是局势不好的时候断臂求生的那一只手臂。
没错,李荩忱实际上随时都做好了宇文忻他们会倒戈的准备,说一千道一万,宇文忻也是个实打实的鲜卑人,而吐谷浑慕容氏虽然已经和鲜卑之间断绝联系不知道多少代人,可是至少也是个慕容氏不是?再加上宇文忻他们心里本身就是觉得自己现在的选择不过委曲求全的话,那么跟吐谷浑勾搭在一起并非不可能。
只不过宇文忻他们终究还是做出了令李荩忱欣慰的选择。
而且不只是欣慰,还有惊喜。
比如现在,拿下张掖,也就意味着汉军的口袋阵有成型的可能,不然的话李荩忱不管怎样都必须要面对劳师远征、一直到伏俟城下才有可能和吐谷浑主力决战的事实。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自然还是宇文忻能够守住张掖,不然的话一切还是免谈。
当这份战报送到自己案头上的时候,张掖保卫战应该已经打响了。
李荩忱默然透过窗向西北望去,大汉军队的制度、灵魂甚至于作战方式以及武器等等,这背后都有他的身影,甚至最早也是他亲自带领着汉军一路冲杀,打下了不败的威名。
现在身在西北的这些汉军将士或许正在面临着自己、乃至于大汉立国之后最危险的战斗,而李荩忱恨自己不能与之并肩。
身为皇帝,他距离沙场已经越来越远,午夜梦回的时候甚至都已经不见沙场血色,但是李荩忱也清楚,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做,只有自己在后方坐镇,这些前线的将士们才能语法勇往直前。
有些问题,不是武力就能解决的,比如人心。
暴力可以镇压反对的声音,但是不能消灭。
宇文忻在给李荩忱的奏章中点出来了张掖世家的问题,难道李荩忱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么?毕竟想要在这个时代立足,谁都不可能绕过世家的存在,只不过显然宇文忻认为大汉很难单独的把在中原对付世家的那一套拿到河西来。
大汉在中原腹地对付世家的手段很简单粗暴,要么田产之类的充公重新分配,要么人充军,军中可就缺少劳役呢。
世家只要不傻就知道应该如何选择。
他们心里也很清楚,世家依靠什么发家?偷税漏税,还有土地兼并。
朝廷的税收往往只是局限在田产上,所以世家把大量的山林湖泊等等划入自己的地盘里,甚至还通过各种小手段把好好地耕地也都变成这些朝廷眼中的“无用之地”,因此世家就得以保留下来大量的田地不需要缴纳税款,如此自然就有了更高的收入,这些收入又会被用来购买更多的田地以达到土地兼并的目的。
因此朝廷想要解决税收越来越少、世家越来越强大的问题,自然就必须要从土地上下手,断你财路,不攻自破。
在这个问题上,世家也都很清楚,没有回旋的余地,尤其是对上李荩忱这种杀伐果断的主儿,你要是不乖乖听话,流放和发配都只是小事,那明晃晃的刀刃直接落在脖子上才是大事呢。
没了什么都可以等待时机,没了什么都可以东山再起,但是没了命,那还是免谈吧。
所以中原的世家们在这件事上还是很配合的。
大人,时代变了,你不跟着变,不需要朝廷动手,百姓都会如浪潮一样动的,民智已经开启,百姓不会再甘心让世家骑在自己的脖子上吃喝拉撒、好不快活。
但是西北的世家可不是这样的。
像是张掖这些世家,他们本身就已经和依靠土地兼并的中原同类们不一样,实际上他们已经通过掌控河西的商路,逐渐变成商贸家族,商贸所换来的利益占据他们所有利益的大多数。
说来也有些无奈,通过土地兼并就能实现家里山林田地样样不缺、山珍海味自家就有的生活,谁不想要?只可惜河西的这些世家本身就在夹缝里生存,而且放眼城外都是黄沙戈壁,上哪里搞那么多田地?
因此对于这些世家,李荩忱实际上并不打算一棍子打死。
本来这些世家就已经偏向于商贾世家,而且看他们的表现也知道,利益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比一切都更重要的东西了。
想要利益,这好说,只要你们能够积极的配合大汉,努力向西域拓宽商路,那么你们依旧还是可以当自己的地头蛇,只不过世家的名号可能要被什么什么商行或者钱庄给取代了。
然而既然利益已经最重要,李荩忱相信他们不会拒绝的。




1...580581582583584...6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