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南北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然籇
李荩忱回首,看向窗外。
不知何时,窗外已经飘起蒙蒙细雨。
热闹的秦淮上,满是呼喊着收衣服、搭雨棚的声音。
“朕亲眼所见,这秦淮之繁华、这人间之热闹,方才放心。”李荩忱笑了笑,“因为这才是朕心目中江南应该有的样子,才是朕心目中大汉百姓应该过得日子。朕看到了,便相信了。”
徐素和尉迟贞都是默然,随着陛下的目光向窗外看去。
船桅如林,白墙黛瓦。
好一番,烟雨江南!
“走了。”李荩忱笑道。
窗外的景象,让李荩忱恍然想起了多年前的秦淮,那是一个夜晚,也是在茶楼中,一幅画卷,觥筹交错。
风云,似乎在那时已经卷动,每个人的命运,也因此交错。
时代,再不相同。
而今再看到秦淮,李荩忱只是一笑。
这时代,已经被他推动着和之前不同。
他也不再是乱世之中的飘萍,而是观天下事,如掌中纹。
徐素和尉迟贞回过神来,急忙跟上。
窗外,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而现在她们就要走出去,也融入到这太平盛世之中!
尤其是,这盛世太平之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努力。
——————————
陈叔慎和沈君高都站在御书房外的屋檐下。
雨下的不大,但是淅淅沥沥的似乎没完没了了。
江南的秋冬时节,便是如此。
久在北方,似乎都有些不适应了。
不过两个人的神情,此时看上去更是多了几分担忧和疑惑。
他们是来求见陛下的,结果却扑了一个空。陛下从早晨就去视察秦淮了,并没有在御书房,只留下一群秘书监的苦哈哈在这里干活。
陈叔慎和沈君高也不好待在御书房里,给秘书监的年轻人们平添几分压力,所以索性便站在门外,看着这风雨,各怀心思。
陛下昨天视察了金陵书院,今天又视察秦淮,是不是明天还要再逛一逛医院和药房?
陛下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内府上了。
外廷当然有危机感。
“来了。”陈叔慎突然说道。
沈君高抬头,可以看到不远处顺着回廊走过来的身影。
陛下带着尉迟贞和杨丽华,一个是小秘书,一个是女官,从制度上来说没什么问题。当然也就是按照本朝的制度。
在前朝,没有内府,女官自然也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
这样的阵容,显然让沈君高打起精神。
内府虽然负责的只是社会上的边边角角,但是随着医院、书院以及各种酒楼、茶楼之类的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并且开始直接和很多人的生活挂钩,即使是沈君高他们,现在也离不开医院,他们的孩子也离不开书院,另外平日里没事去茶楼中坐一坐,或者去酒楼之中赴宴,这已经是生活中不能没有的环节了。
沈君高知道,刑部就有不少小子就喜欢往茶楼里钻,茶楼里侃天侃地的风气很得他们这些平日里埋头在书籍堆中钻研律法和典故的小子们放松。
当然,对于沈君高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坏事。
朝廷新制定的律法,正好借助这些年轻人的嘴,向外吹吹风。
不过这可不代表沈君高就会默认内府的崛起。
权倾南北 第二三六三章 趔趄
内府的崛起终究代表着女性和皇权联起手来对外廷造成足够的压力。
世上最稳定的结构是三角形,这是工部在去年就已经经过无数试验之后提出来的观点,并且已经写入了不少书院的教材。
而当今圣上最擅长的,显然也是制衡。
三角形显然最稳固。
所以李荩忱一直作为三角形的一个角,牵引着南北、文武,以及现在的内府和外廷。
但是和南北官员、文武官员之间的对立不同,内府是李荩忱凭空制造出来的。
内府掌控的实际上就是后世所谓的第三产业,而外廷掌控着第一和第二产业。
李荩忱想要刺激经济的发展,当然就需要刺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现在不需要过多的刺激,自己就在按部就班的往前走。
但是第三产业这里,终究还是差了点。
陛下现在等于是动用皇权,把皇权加在内府身上,形成皇权和内府同时与外廷的对抗。
沈君高认为陛下这样有点儿冒险了。
毕竟不是所有的外廷官员都是一心要反对内府的强大,甚至于直接去和皇权作对的。
至少礼部不会,农部不会,这两个尚书一个是陛下最忠实的拥(舔)趸(狗),另一个更是天子门生。
军方肯定也不会有意见,对于他们来说,跟着李荩忱走,显然要比和那些文官们争争吵吵来得轻松得多,反正陛下已经勾勒出来一个庞大的蓝图,世界之大,本来就超乎想象,所以以后大汉无论想要征服什么地方,都不可能离得开军方。
军方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跟着陛下,那么就永远有功勋。
实际上真正会反对陛下如此抬高内府的,是剩下的几个部门,甚至工部和商部这些李荩忱一手扶持起来的部门都很有可能在其中。
因为内府的崛起实际上也是在抢夺工部和商部,尤其是商部的一些任务。这些酒楼啊,茶楼啊,按理说都应该属于商业发展才对。
不过现在内府和商部之间广泛的展开合作,对于这些处于双方工作交叉范围内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以内府为主,商部为辅。商部至少还是参与其中的。
商人重利,商部官吏们和商贾们打交道时日多了,多多少少的也都沾染了一些这种风气。他们显然很清楚,自己是不可能和庞大的内府抗衡的,而且内府也并没有把手伸出服务业,进入到商部所管辖的其余区域内,比如钱庄等等的意思。
甚至内府本身还是各个钱庄的大客户,不少钱庄可都和本地内府有广泛的合作。
因此真的让商部去和内府作对,这些已经被朝中官员冠上“奸商”名号的家伙们肯定不会去做。
而工部又是一群只会搞研究的科研疯子,同样指望不上。
因此朝堂上对内府反对声音最大的官员,基本上都出自于陈叔慎的户部、沈君高的刑部以及袁承家的吏部,最多再加上原本就游离于各方之外、自成一体的御史台。
在沈君高看来,这个阵容显然并不够强大。
而且这些官员基本上都出身江南,他们又不能过于抱团,这样只会引起陛下的反感。
你们江南官员是要造反么?
更何况现在坐在皇后位置上,主持内府事务的是谁?
是乐昌殿下啊。
出身江南的官员,本来就把乐昌看作他们在后宫之中的依仗,谁愿意去和乐昌殿下作对?
因此沈君高觉得陛下如此刻意的给内府站台,有点小题大做。
甚至一旦陛下用力过猛,内府紧跟着崛起的话,那这天下,到底还是不是外廷各部负责的?
岂不是天下大事都落在了后宫女子的手中?
这么多活,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都干不完吧?
额,重点不是陛下有多少老婆,而是别说后宫不得干政了,这后宫直接就摄政了吧?
旁边的陈叔慎亦是若有所思。
沈君高一边和他向前迎接圣驾,一边低声说道:“是否要劝上一劝?”
所谓“闻弦歌而知雅意”,有些话不需要明说,沈君高相信陈叔慎久在这个位置上,一听应该就能听出来。
内府发展过快,又何尝不是在给户部造成压力?
毕竟内府现在还能自己解决财政来源,但是随着陛下刚刚提出的所谓的降低医疗费用等等想法付诸实际,内府是不可能独自支撑起来这么庞大的开支的,终归户部需要出手,毕竟医院和书院之类,外廷也有担起来责任不是?
所以让陛下、也让内府慢一慢,对外廷来说自然是好事,对于陛下,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
陈叔慎怔了一下,低声说道:“这······这如何劝?我等只是外臣······”
沈君高翻了翻白眼,不至于。
咱们两个若是外臣的话,那其余和陛下非亲非故的臣子们还算什么?尤其是你这根正苗红的国舅爷,可是实打实的内臣。
“你我若是不能相劝,那何人才能相劝?”沈君高沉声说道。
陈叔慎登时露出纠结神色:“这······”
接着,他顿了顿脚:“陛下后宫事宜,是陛下之喜好,我等还是少说为妙。”
似乎想到了被自家阿姊骂的唯唯诺诺的场景,陈叔慎甚至还缩了缩脖子。
还不等沈君高说什么,陈叔慎怪异的看了他一眼,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劝道:
“后宫妃嫔,各有事宜,此时跟在陛下身边的这两位,虽然都非南方出身,但是毕竟也都有内府的官职在身,并无问题。我们若是言说此事,恐怕并没有多少可切入之处。毕竟现在无论南北,都是汉臣、皆为汉土······”
陈叔慎的大道理还没有说完,就顿住了。
因为他看见沈君高一个趔趄,险些扑倒在地上。
“沈公!”陈叔慎赶忙搀扶。
沈君高伸手轻轻按住胸口,刚才有一口气差点儿没有提上来。
敢情某担心的是内府会不会做大,反过来威胁到外廷,而你在担心的是你家姊姊和妹妹没有跟在陛下的身边,是不是失宠了?
搞笑呢?
这是一个朝廷重臣应该有的想法么?
陈叔慎不明就里。
沈君高突然间有些恍惚。
他想起来了刚才陈叔慎所说。
至今天下,无论南北,皆是汉人。
权倾南北 第二三六四章 和而不同
南北之间,文武之间,现在虽然还有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具体都是体现在朝堂上,体现在对云端之上为数不多的权力的争夺上。
而在民间呢?
随着陛下一路走来,沈君高还真的不得不表示,这种矛盾冲突自己见到的不算多。借助运河和驰道,货物正在快速的往来,与此同时流动的,还有各地的商贾,还有各地的文化和习俗。
现在洛阳城中也能找到不少江南风味的酒楼,而建康府中,来自于西北的饮食习俗带动着不少人都爱上了“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豪放场面。
至此,南北还有什么区别么?
地理上的距离越来越近,工作上的合作越来越多,无论南北,自然都摒弃了之前的一些地域歧视。大家互相学习对方有趣的方言、打探对方的水土乡情,甚至更有大胆一点儿直接就开始讨论谁那个地方的姑娘好看。
关中姑娘的爽快、巴蜀妹子的热烈和江南女子的柔情,自然是各有风味。
男人,很容易在这上面找到话题。
而在这些思想交流和碰撞中,江南的朦胧烟雨、白墙黛瓦,还有西北的黄沙大漠、孤烟落日,似乎都已经不再遥远。
大家耳中所听并不一定全都是真的,但是至少已经有了一个概念。他们或许并不欣赏对方的文化,但是愿意了解对方的想法,愿意知晓原来我大汉疆域如此广阔,原来天下还有如此多好玩的事。
和而不同。
李荩忱从来没有要求哪一边去接受另外一边。
他尊重所有人的风俗,而且鼓励大家多去了解、去体会别家的风俗习惯。
最好的例子,自然还要去秦淮两岸寻找。
不少酒楼和茶楼之类的,都是在这个观点上建立起来的。
若是放在从前,建康府中的人们一听此处的酒楼竟然是北方来的蛮子开办的,那怕不是一个个的都要站在外面看一看,到底是哪个没心眼儿的非得去尝一尝。
没有鱼米,怎么吃得下去?
而在现在,别说若是了,建康府秦淮两岸,各地风味多得是,哪一个不是门庭若市?反倒是一些正宗的江南风味不受欢迎了。
我们在家里自己就能做的,干嘛跑去你们那里吃,让那些北方来的家伙们去尝尝鲜就可以了。
和而不同,这是李荩忱在调节地域矛盾时所用的理念。
而这个理念显然也同样出现在内府和外廷上。
李荩忱从来没有指望着两者能够亲密无间——别闹了,后妃和外廷臣子亲密无间,那皇帝岂不是头顶绿油油,而且完全被架空了?
李荩忱只是在引领着双方尽可能多地建立起来合作。
双方没有必要在所有的方面上都能保持一致,共同进退。
只要有一些合作在,就有共同的利益在,那么就不会撕破脸皮,甚至在公事上也能够互为臂助。
正是因为陈叔慎早就已经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他很清楚,陛下不管怎么扶持内府,终究只是为了让内府和外廷之间有很多可以平等对话的地方罢了。
比如早晨陛下前去视察的秦淮两岸,这些酒楼和茶楼之类的,本来就是内府和商部之间建立合作的渠道。
陛下既然本来就不想树立起双方的全面对抗,那自然也就无所谓他站在哪一边。
因为他总归会居中调节的。
若是现在内府强大而外廷弱小,那陛下肯定又要去刑部之类的转一圈了。
是之前的自己短视了。
多年朝廷纷争、南北对峙,让沈君高所看到的也不过是内府和外廷之间的对立,而不是合作。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这才是李荩忱真正想要推动的。
“爱卿何必行此大礼?”
沈君高灵光一闪,总算是想明白这些环节的时候,李荩忱的笑声也已经传来。
杨丽华带着内府的几名官吏和女官离开,李荩忱则饶有兴致的看着他们两个。
沈君高刚才心中的担忧也一扫而空,的确,虽然身为朝廷重臣,但是在这种事上,自己说什么似乎都不太对,还有可能把后宫妃嫔们一股脑儿的给得罪了。
所以还不如和陈叔慎一样,想一想怎么帮助自家人在内府掌握更多的权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内府和外廷之间合作呢。
沈家,在后宫之中可也不是没有人的!
“臣骤然得见明君,心中激动。”沈君高爽快的回答。
旁边的陈叔慎脸色怪异。
沈公今天怎么怪怪的?
先是一副忧国忧民、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转眼见到这块“铁”之后,好像又变得很热情?
甚至还捧一下陛下。
李荩忱亦是不明就里,不过他倒也不在乎沈君高到底咋回事。
其实他今天早晨窜到秦淮河去,既是为了视察一下那边的发展,也是为了偷个懒。
白天肯定有各种事务缠身,早晨当然要好好利用一下。
眼前的这两位,忠诚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若是连国丈和国舅都造反的话,那李荩忱这皇位也不用坐了。
所以他径直问道:“爱卿夸赞朕,可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接着李荩忱自问自答一般:“刑部之事,不过律法制定和宣传还有案子审判,后者谁也帮不上忙,前者······你们没钱了?旁边这么一个财神爷在,爱卿尽管去找他要!”
沈君高:“??”
陈叔慎:“??”
旋即沈君高的笑容更胜,还有这种好事?
放眼朝中,无论内府、外廷,最缺的是什么,是钱啊。
缺人,那是缺的,但是人才是可以花钱培养、花钱招募来的。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缺钱。
刑部平时的开支用度本来就不高,而且优先度上自然也比不过其余部门,所以沈君高正愁今年怎么给手下的吏员们发福利呢,都到年底下了,大家也辛苦一年了,总该表示表示。
可是咱们这个清水衙门,平日里都是在律法书堆里泡着,去审案子的话也得端起来公正严明的架子,那么多人盯着,受贿是不敢的。
一年到头,案子破得快可能还能得到点儿奖励,案子要是拖得时日久了,自己都不好意思领薪水。
刑部钱财一直紧巴巴的,平时不彰显,现在发年终奖了,这个问题自然也就浮现出来。
权倾南北 第二三六五章 要致富,先修路
现在奉陛下旨意,找户部要钱,沈君高登时理直气壮。
我们刑部,今年也不做清水衙门、穷光蛋了!
“那就有劳子敬费心了。”沈君高一口咬死。
等会就把财务报表砸你脸上。
陈叔慎:“啊哈?”
旋即他哭丧着脸看向李荩忱:“姊夫,过分了,真的过分了!大年底下的,户部没钱啊!”
李荩忱嘴角抽了抽,看这家伙没节(*)操的样子,“姊夫”都冒出来了,就差直接抱着自己的大腿哭,看来是真的有难处。
“今年后半年战事平息,户部如何还紧巴巴的?”李荩忱径直问道,忽略了这个家伙的无礼。
反正你姊姊知道了少不了要骂你,朕就懒得动口了。
陈叔慎抽了抽鼻子,躬身,缩了缩身上的肉,活像是一个受害者的模样,搞得李荩忱都想退后几步,朕可没对你做什么。
你别过来,大不了不给你姊姊告状便是!
陈叔慎到底不是真的在那方面有什么意图的人,小舅子从三观开始竖立的时候就开始入朝堂处理政务,实际上是个实打实的直男。
刚才的哭喊,自然是真情流露。
听到李荩忱的问题,陈叔慎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自从北方战事结束之后,地方上原本或是因为缺少钱财,或是因为缺少丁壮而暂缓的建设都重新开始,这些都需要朝廷的财力支持,再加上内府现在也在书院和医院上多推行改革,尤其是陛下还听从孙神医的意见推动医疗费用减免,这背后又是一大笔开支。
除此之外,战争并没有真的结束,西北和辽东都还有敌人虎视眈眈,这个大家心里也都清楚,所以军方开支也依然不敢减少太多,该生产的火炮、火枪之类的,一点儿都不能少。因此实际上户部少了的是军队远征的开支,但是多了的却是更多方面的开支,资金依旧分外紧张。”
李荩忱颔首:“各地基础建设如此积极?”
“现在此等形势下,谁敢不积极?”陈叔慎苦着脸说道,对于他这个大管家来说,下面人太积极自然就意味着钱如流水,哗哗的走,所以他反而是最不希望下面人积极干活的那个。
李荩忱一怔,这倒是。
原来朝廷还有对外战事,所以不少地方官员还能够以没钱、没人之类的为借口拖一拖,现在战事结束了,这借口自然就不成立了。
朝廷现在发展最快速的是什么?
无疑是工商业。
而工商业刺激着城镇的发展,也要求城镇之间有更方便快捷的连通方式,所以南方开挖运河,北方修建驰道,一切都已然是必须。
哪个地方修的快,哪个地方自然就能够先融入到大汉现在以建康府、洛阳、长安、成都等地为支撑点建立起来的贸易体系之中,早一点儿享受商贸带来的便利不说,也能够吸引大量的外来投资。
商贾们把钱庄和工坊之类的落在某个州府中,自然就会以此为中心再辐射周围的州府,如此一来,这个州府的发展速度、工作机会之类的,就要比别的州府快很多,也多很多,自然而然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现在大家都在争抢钱庄和工坊之类的,希望能够凭借自己更为优秀的基础设施吸引这些财神爷在自己这里落户。
可是三百年战乱,地方州府郡县,实际上都被破坏的差不多了,谁家府库里富裕?因此此时“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固然是没错,可是很多地方甚至就连修路的钱都拿不出来,能怎么办?
最后这需求自然就只能等待户部解决。
问题有这种需求的远远不是一地两地,江南、荆襄等大汉早年就拿下来的地盘,这些年还算恢复了很多元气,而中原、青州和冀州等地,都还处于刚刚安顿好流民的阶段。
人力是有的,钱,真没有。
偏偏现在大汉还正是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时候,李荩忱也好,户部也罢,加税这种事,当然说不出口,而且也不就相当于给人家火热的心上骤然泼一盆冷水么?
因此现在这些财政支出上的压力,也只能户部承担,好在江南等地的快速发展以及海上贸易还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不然的话户部不见得就会比当时大军远征的时候好过到哪里去。
百废待兴的时候,缺的最多的就是钱啊。
换句话说,现在的大汉,缺少的实际上是赚钱的时间。
只要时间足够,那么以现在大汉工商业的发展速度以及对南洋等地的开采、和海外的贸易还有丝绸之路等等的内外循环带动,钱,是真的可以生出来很多钱的。
历史上的这个民族,曾经无数次从天朝上国跌落到尘埃中,每一次重新站起来,都需要好几代人的休养生息。
现在大汉开国也不过五年,能够发展到这个样子,李荩忱实际上也很欣慰了。
工商业固然可以带动着社会快速的复苏,再加上华夏民族本来就是吃苦耐劳的民族,但是想要从三百年征战不休的废墟上站起来,又岂是那么容易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