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又过了片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胡宗宪也来了。不过,跟胡宗宪一起来的,还有赵文华。
张经先是定定的看着胡宗宪足足两秒,胡宗宪一脸如常,微笑着拱手向张经见礼,“拜见张总督。”
张经皱着眉点了点头,然后转脸看向赵文华,面色不虞道,“赵大人不是回去了吗,你怎么又来了?”
“听说张总督要巡视军营,我身负督察军务的钦差,自然不能置身事外。而且,本官正好可以借这次巡视军营,挑选兵将,护卫、维持祭海大典的秩序。祭海在即,还请张总督攘助。不请自来,还请张总督勿怪。”
赵文华微笑着说道,脸上一点怨怒也没有,仿佛方才在张经这碰壁、气呼呼的转身而走的不是他。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看,看到赵文华低头,又把祭海顶了出来,张经也不好直接撵他。况且,只是跟随巡视下各军营练兵备战情况,也不涉及指挥等核心,多他一个也没什么。
“哼,来都来了,那就一起吧。”张经哼了一声,率先往外走,默许了赵文华随行。
“多谢张总督。”
赵文华笑着向张经的背影拱手,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赵文华手指上还有一块墨迹。
之所以有这块墨迹,是因为赵文华方才在张经气呼呼回去后,义愤之下写了一封密折,一封书信。
密折是呈给嘉靖帝的。
说到密折这个方便快捷的联系圣上的渠道,赵文华不由的又想起了朱平安,密折的出现还是这小子提的建议。有了密折,弹劾人起来,也方便多了。
赵文华从来就不是唾面自干的人,从来就不是大肚能容、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
接风宴是一茬,排挤军事指挥、不告军事部署是一茬,要五千两银子不给又是一茬,今天催战被呛拒又是一茬......真当老子好脾气吗?!
哼!
我赵文华从来就是有仇必报!
从总督衙门气呼呼回去后,赵文华就铺了笔墨纸砚开始写弹劾张经的奏疏。
“张经人品老成,生性谨慎,慎之又慎,兵法韬略未尝不精;然,治兵无法,畏倭如虎,如今倭寇当挺身而出之时,不得也。今有四万余倭寇盘踞浙江拓林川沙堡等地,且越聚越多,每日纵倭出掠周边城池,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倭焰愈发嚣张,至今日已然攻破崇德县城,十余万百姓当街而哭、流离失所,然张经就任至今未发一兵剿倭,臣数次催促张经出兵剿倭,经皆以时机未到推托不肯出兵......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欲待倭寇掠足遁逃之机剿余寇报功,亦或更甚者,张经闽人也,虑贼过其乡,通敌糜事,养贼自重,不思报效朝廷......”
写完后,张经仔细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别字,正要喊人将弹劾奏疏发出去。
不过,很快赵文华又摇了摇头,自言自语“不妥,不妥,刚来江南,海尚未祭,立足未稳,时日尚短,不足以上此弹劾奏疏......”,现在还不是时候,至少等祭海完,再催战几次方可,想到这,赵文华便将奏疏揉成一团,丢进了废纸篓里。
为了防止消息泄露,赵文华又从废纸篓里捡起来,丢进了炉膛内,焚为灰烬。
复又掏出一本密折,再次书写。
这次赵文华没有直接弹劾张经,而是主要写了自己到达应天宣旨的情况。
只是在末了不着痕迹的补充了一句,张经接旨,谈及祭海,拂袖而去......
张经接旨后,谈到祭海,生气的拂袖而去,这是事实,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到了。
经得起查。
以自己对嘉靖帝的了解,得知张经接旨拂袖而去后,圣上肯定会令厂卫核实,这是事实,谁来核实也改不了张经拂袖而去的事实,这肯定会令圣上不舒服,无论是对圣旨不够尊敬,还是腹诽祭海,都会令圣上心有芥蒂。
甚至,以张经江南总督的身份,作此行为,令圣上忌惮,信任产生裂隙也不无可能......
反正先给张经上上眼药,为改日弹劾张经做好铺垫。
密折写好后,赵文华又给义父严嵩写了一封信,信中对张经极尽诋毁之能事,详举张经敌对之事,末了言明自己有意于祭海事毕后弹劾张经,请严嵩居中应援。
写好后,赵文华叫来心腹手下,令其将密折和信函即刻带入京城,不得有误。
寒门崛起 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出人意料胡宗宪
天高鸟飞,万里无云,艳阳高挂,风和气清,真是寒冬腊月里难得的一个好天气。
大校场辕门几个守卫正席地而坐一边晒暖,一边摇色子呢,忽然听见一阵马蹄声,抬头就看见前面来了一拨人,前面几个骑着高头大马的都穿着官服,随行的一拨人后面都是披甲掎刀的虎卫,一个个壮硕如牛,虽然不认得人,但是一看就知道就大来头。
几个守卫慌忙起身,一个机灵的守卫一脚将色子踢到枯草丛里,避免吃挂落。
很快,一个披甲的虎卫就当先策马而来,大声道,“总督张经大人、钦差赵文华大人、兵部侍郎黄大人、应天守备魏国公、浙江巡按胡大人巡视大校场营,莅临驾到,尔等还不快快打开辕门,恭迎诸位大人入营。”
几个守卫一听张经的名字,二话不说就颠颠儿的上前打开了辕门。真是人的名树的影,张总督可是江南最高军官,江南地界上所有的将军、所有的兵都归他管,别说打开辕门恭迎了,就是当祖宗供着也不为过。
那个方才踢色子的机灵守卫赶紧进去禀告他们大帅,张总督一行来了。
“小的恭迎总督大人,恭迎诸位大人。”其他几个守卫跪在辕门两侧恭迎。
张经一行看也不看他们,策马从他们面前而过,直奔大营深处而去。
“瞧见没有,这就是总督大人的气势,那压迫感,气吞万里如虎啊。”
一个跪在地上的守卫,等到张经一行策马进了军营深处后,才敢抬起头来,望着张经他们策马而过的背影,一脸心有余悸的说道。
“呸呸呸,总督气吞不吞万里如虎我不知道,反正总督他们踏马过去,我吞了不少土……”身边的一个守卫呸呸呸了好几口,吐出了好几口混浊的口水。
张经一行直奔大营,大营里面将士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拨,一拨正在操练,一拨正在围观。围观的一拨是大校场营的将士,盔甲武器明显上一个档次;操练的一拨是外地来的将士,盔甲武器不如大校场营的将士,不过精气神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经就任总督后,除了下令征调了两广狼兵、山东枪兵外,还征调了福建、湖南、湖北、浙江等行省将士,这些外地调来的将士,已经有些陆陆续续的抵达了,张经令人将他们安排在了不同的京营。
这样安排,一来可以解决他们食宿的问题,二来也方便由京营的将士对他们进行操练。
京营本身也有这个职能,除了守卫应天、守卫皇陵外,还有轮训外地官兵的职能。
这一支外来的将士有三千人左右,是从湖北调来的,张经将他们安排在了大校场营。
“下官拜见总督大人,拜见赵大人,拜见魏国公,拜见黄大人,拜见胡御史……不知诸位大人大驾光临,下官有失远迎,还望诸位大人赎罪。”
大校场营的主帅张大人得到守卫禀告后,不敢耽搁,一路小跑了过来,气喘吁吁的上前拱手拜见张经、赵文华、魏国公、胡宗宪等人,口称恕罪。
“张大人,繁文缛节就不必了,你给我们介绍下大校场营的情况,贵营将士几何,客兵将士几何,粮草如何,装备如何,操练情况如何……”
张经不耐的摆了摆手,也不跟张大人废话,直截了当的询问具体情况。
“是,是,回总督大人,我大校场营共有三万将士……”张大人躬身回道。
“我问汝营实际在册人数,不是问你们多少编,你们营实际兵马有三万吗?”
张经扫了一眼大校场营将士,脸色不善的打断了张大人的话,质问道。
张经方才大致看了一眼大校场营的将士以及营帐数量,就知道张大人在说谎。
张大人顿时就心虚的脸红了,底气不足的说道,“实际,实际在营人数有两万三千五……”
“有两万三千吗?实事求是的回我。”张经目光灼灼的看他,一脸不耐的再次打断了他的话。
“咳咳……”张大人禁不住咳嗽了起来,一只手不住地抹脑门上的冷汗。
“大校场营实际在册人数有一万两千七百九十八人,其中四十五岁以下壮兵共有八千三百五十一人,四十五岁至五十五岁以上共有三千八百九十三人,其余五百余人为五十五岁以上。其中,经过三年以上操练精锐将士共有三千八百九十人,其余将士操练不足一年。湖北来的客兵共有三千一百八十人,俱是四十五岁以下壮兵,不过大多是操练不足一年的新兵;大校场营现有铠甲三千副,劲弓三千张,弩弓九百张,火铳八百具……”
就在这时,一个富有磁性的声音响起,如数家珍一样将大校场营的情况详细的讲述了出来。
说话的是谁?
怎么对大校场营的情况如此了解,如数家珍一样,是大校场营的副将吗?
众人皆惊讶的转头看向了正在讲述的人,然后不由得瞪大了眼睛,意外的发现说话的人不是大校场营的人,而是跟赵文华站在一起的胡宗宪。
胡宗宪怎么这么了解大校场营的情况?!
众人皆是吃惊的瞪大了眼睛。
当然,要说吃惊,最吃惊的还属大校场营的张大人,他虽然是大校场营的主帅,可是他对大校场营的情况也不像胡宗宪这样了解。他现在就说不出具体的将士的人数,只能说一个大概,最多具体到百,再往下细数就不行了,因为这段时间陆陆续续新招了不少将士,也裁撤了一些老弱病残,他要看兵册才能说出具体的将士数量,至于铠甲、弓弩、火铳的数量,他是记不得的,要看库房记录才能清楚;更不用说士兵们具体操练情况了,他才不会费心劳神记录这种细枝末节的情况呢。
他作为大校场营的主将都不了解具体情况,可是没想到胡宗宪竟然了解的这么清楚,如数家珍一样。
“胡御史怎么这么清楚?”张经问道。
“回总督,下官负有整顿军容军纪的职责,到任后常来各营巡视督促,各营的情况,下官都基本掌握,而且下官前日才来过大校场营,才两天时间,想来大校场营的情况应该不会有变动。”胡宗宪拱手回道。
“胡御史有心了。”
张经赞许的点了点头,不过瞧到胡宗宪跟赵文华站在一起后,又皱了皱眉。
寒门崛起 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胡御史真的有心了
张经在大校场营对兵马、装备等情况仔细巡视了一番后,确认与胡宗宪所讲的情况一致,不论兵马人数、年龄还是装备、操练情况都分毫不差。
由是,张经对胡宗宪更是赞赏不已,不过看到他跟赵文华走在一起,就膈应的很,就像看到一只鹏程万里的金鹏落在了泥塘猪背上一样。
跟谁在一起不好,跟他混在一起!
张经暗自摇了摇头,将大校场营主帅张大人唤到跟前,缓缓的点评道:
“三万的编,有一万三千实兵,空缺约一半,可战之兵有九成,武器装备总体良好……比起下面那些动辄空缺七八成、实兵还多是老弱病残、武器甲肖也破损不全的卫所,张大人你也多少算是有良心了。”
张总督这是在笑,还是在怒啊?这是表扬我,还是在讥讽我啊?这是褒奖,还是问罪?
大校场营主将一个脑袋两个大,莫衷一是,也不敢看张经的表情,慌忙下跪请罪。
张经居高临下的看着张大人,看了足足三秒,看的张大人后背起了一层冷汗后,才面无表情的说道,“你是有罪,不过就像本官方才说的,你多少也算是有良心了。本官曾经身为兵部尚书,对于各营各卫空缺、空饷的情况也多有了解。不上你们,便是京城也在所难免。去年,胡虏俺答率兵入关,兵围京城,时任顺天兵部尚书丁尚书清点三大京营十二团营兵马备战时,发现京城十八万大军,其实只有五万余人,其中还有很多老弱病残……”
听到这里,张大人不由得松了一口气,然后感激的看了胡宗宪一眼。
当初胡宗宪第一次巡视大校场营时,自己营里只有六千兵,还多是老弱病残,还是胡宗宪要求自己将兵营人数补足一万余人、老弱病残低于一成,达到要求就给自己评年度考察一等称职,否则就给自己评劣等,还要弹劾自己。
在胡宗宪威逼利诱之下,自己才征了九千青壮,裁撤了几千老弱病残。
若不是胡宗宪,今日张总督突然巡查,自己肯定不会这么轻易过关,一定没有好果子吃。
所以,张大人对胡宗宪感激不已。
就在张大人心里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听到头顶上的张经又继续开口了。
“虽然你算是有良心了,不过还是不够,空缺就是空缺,吃空饷就是吃空饷,不过念在你也算有良心,如今也是特殊时期,汝之罪权且搁置,限你一个月内补足所有兵额,加紧操练,完成后本官既往不咎,若是完不成,本官绝不轻饶,汝可记下了?”张经以不容抗拒的语气说道。
“罪臣明白,不需要一个月,下官半个月内便能补足所有兵额,严加操练。”
张大人连连叩首道。
虽然他官职不低,但是在江南总督张经面前,他也只是个弟弟。根据圣上授予张经的权力,张经可以从江南、江北、两湖、两广、山东等诸省行文调兵,巡抚、操江都御史、副总兵、三司军卫、有司官完全听从张经节制,临阵不用命者,武官都指挥以下、文官五品以下,皆许张经直接军法从事,都指挥以上、文官五品以上,许张经论罪上奏。
若是他没有按张经要求办到,张经完全可以直接对他军法从事,谁求情都不好使!
所以他才对张经的话奉若圭臬!
“善!”张经满意的点了点头,“张大人起来吧,如今倭患当头,我等还需勠力同心、公赴国难才是。”
“多谢总督大人,下官一定牢记于心。”张大人起来后,连连表态道。
张经来的快,走的也快,严辞拒绝了张大人摆膳接风的邀请,令他将银子都花在该花的地方,别整天想着吃吃喝喝,然后带着一行策马呼啸而去。
临走前,赵文华对胡宗宪耳语了一句,胡宗宪点了点头,走到张大人身边,轻轻的拍了拍张大人的肩膀,不着痕迹的对张大人耳语了一句。
看到张经一行远去的背影,张大人不顾形象的一屁股坐在地上,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总算走了......想到胡宗宪对自己耳语的话,连忙招来了心腹手下,令其去准备一份厚礼,今晚他要去钦差衙门拜访一下。
这年头多事之秋,时局、政局不安稳啊,多个靠山多条路,有什么不好的呢。
虽然拜山少不了银子,但是银子再好,哪有命重要啊,有命在有的是赚银子的机会。
从大校场营出来后,张经一行又接连巡视了三个军营,张经巡视的路线无迹可寻,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每次都是快到军营了,众人才反应过来是要巡视这个军营,这基本上杜绝了有些人提前通风报信的想法。
这三个军营基本情况跟大校场营相差不大,也都是有空缺空饷情况,但是比之下面的卫所要好得多,张经也都是搁置了他们的罪过,令他们将功补过补齐空缺兵额。
巡视这三家军营的情况,有一家军营主将对自己军营的情况了如指掌,张经问什么,便能回答上来;另外两家军营主将跟大校场营主将张大人一样,在张经询问的时候,一时间回答不上来,还需要询问副官、查阅簿册才行。
不过,每每这个时候,胡宗宪都能如数家珍一样将军营的基本情况一一道来,仔细巡查后,发现胡宗宪所说的都分毫不差,令所有人顿时刮目相看。
尤其是巡视第三家军营时,张经等众人从主帅口中得知是胡宗宪以年底考察为由,威逼利诱各京营大力弥补空缺兵额,并加紧操练,各京营才有了今日,军容、军纪相比之前,也有所改观,士气也有所恢复后,对胡宗宪更是刮目相看。
张经对胡宗宪的评价,也从胡御史有心了,变成了胡御史真的有心了。
赵文华更是一副捡到宝的样子。
胡宗宪如此有心有能的人主动投靠,令他心悦不已,对胡宗宪也更为看重。
寒门崛起 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 将视浙军
巡视完三家军营后,张经带着众人一路往南而去,众人本以为是要巡视振威营,因为振威营靠近南墙,可是令众人疑惑的是张经并带着众人有去振威营,而是带着众人直奔城门而去,直接出了城,沿着大路继续往南行。
见状,众人不由困惑了起来,心想,总督大人,咱们走错路了吧,振威营靠着城墙西南的位置,在城里面,咱们怎么出城了?出城就算了,咋还继续往南走。
“梅林,你知道我们这是要去哪吗?城外还有军营吗?”
赵文华也不由困惑了起来,策马靠近胡宗宪,疑惑的向其询问道。
“部堂,日头都到这了,按照路程和时间推算,现在可以去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城东的水军大营,还有一个是东南的浙军大营,总督大人带我们从南门出,那应该是去浙军大营。如果是去水军大营的话,从东门出更近便,从南门出就绕远了。”
胡宗宪知晓各营位置,听了赵文华询问,便轻声分析道,推断张经应该是带众人去浙军大营。
“哦,原来是去浙军大营。浙军大营,有点熟悉啊……”赵文华听了胡宗宪的分析后恍然大悟,然后觉得浙军大营有些耳熟,又念了一遍后,忽地想起来了,“哦,想起来了,那是子厚朱平安统领的团练。”
“部堂所言甚至,浙军大营正是朱平安朱大人所统领的团练军。”
胡宗宪恭维了一句。
“梅林,你对浙军了解吗?可曾去巡视过浙军?”赵文华又问道。
“回部堂,下官对浙军的了解只是浮于表面,不知实下。一个多月前,下官有意前往浙军巡视,正当成行之时,上虞之倭寇爆发了,打断了行程。前段时间,我巡视诸营时,朱大人又去义乌募兵,主帅不在,不便巡视。因此,至今下官还未曾巡视过浙军。这次去浙军巡视还是第一次,也算是了了下官的一项心愿了。”胡宗宪如实的回复道。
“你对浙军了解多少?”赵文华又问道。
“下官只知道浙军原有八百余人,前段时间朱大人得了张总督的许可,去义乌又募了一千两百新兵,目前浙军共有两千人左右。至于浙军操练如何、战力如何、武器装备如何,下官却是不知道了。”胡宗宪回道。
“看来浙军人数却是军营里最少的了。”赵文华听后,不无失望的说道。
赵文华看重朱平安不假,可是对朱平安统领的浙军,却是没放在眼中。
浙军只有区区两千人,还不是正规军,只是团练而已,如何能让志在江南的赵文华放在眼中呢。
“部堂,浙军虽少,却不可小觑。当日,上虞之倭寇袭扰应天,一路纵横江南数省十余县,所向披靡......不怕部堂笑话,下官领了精兵在樱桃园狙击倭寇,一时不察,也被倭寇乔装乞丐突袭,落了一场大败。倭寇兵临应天城下,嚣张不可一世,举城皆震。当时,浙军仅有八百人,朱大人统领浙军先驱倭寇于城下,解了应天之围,后于夜间将倭寇斩杀殆尽,浙军战力可见一斑。如今,朱大人又从义乌募兵一千二,浙军兵力达到两千,定然战力大增。此去浙军,说不定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惊喜。”
胡宗宪见赵文华面露失望,不由微微笑了笑,向赵文华讲了朱平安在应天倭患中的高光表现,言语中对朱平安赞赏有加,还以戏谑的口吻爆出自己败于倭寇的糗事,以衬托朱平安。
“哦,很多人不是说子厚当时以苗蛮迷药药翻了倭寇,趁机割了昏睡的倭寇首级,胜之不武,任何人都可为之,只是子厚走运占了先,难以说明浙军能战吗?”赵文华眯着眼睛又道。
胡宗宪摇了摇头,进一步解释道:“那是庸人妒忌,若是任何人都可为之,缘何使上虞之倭寇纵横数省数十县所向披靡耶?倭寇兵临城下时,除了俞大猷将军外,无有敢请战之人。子厚先逐倭寇于城下,乃是八百浙军车阵齐整,倭寇无机可趁,只得先退却;后夜袭倭寇,更是非有勇有谋不可为之。”
赵文华闻言,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部堂,别看朱大人年纪不大,但是在江南文官知兵者,除了台州知府谭纶、罢官的唐顺之等人外,当属朱平安朱大人了。日后剿倭,我相信朱大人定能再放光彩,战绩簿上再添佳章。部堂,若是能将子厚争取过来,子厚助我同佐部堂,剿倭定可事半功倍也。”
胡宗宪向赵文华大力推荐朱平安,建议赵文华将朱平安争取过来。
“哦,没想梅林对子厚竟如此高看。”赵文华不无意外的说道。
“子厚文有状元之才,武略亦显露峥嵘,如锥在袋,破袋而出只是时间问题。”胡宗宪回道,继而又再度建言道,“子厚如今尚未展露锋芒,部堂宜早图之,若待子厚大放光彩,怕难矣。”
“梅林放心,我心中有数。早在子厚未中举时便入了我眼中,一直观之,我深知其乃不可多得之才。”赵文华微笑着点了点头,将当日招揽朱平安的秘事也告之了胡宗宪,“我初来之时便有招揽子厚,只是子厚矜持又少年傲气,并未答应,却也不算拒绝,言竭尽全力辅佐我两项钦差重任。呵呵,其虽有才,却经验短浅,入世不深,不如梅林识时务大局,需得调教一番。不过,他人在江南,我亦在江南,有的是时间调教,料他也跑不出我的手掌心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