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寒门崛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朱郎才尽
“多谢朱大人救命之恩。”胡宗宪也跟着说道。
“赵师、胡大人言重了,这是下官分内之事,还要感谢赵师给我参与祭海的机会。”
朱平安拱手谦虚,趁机摆脱了赵文华的手,被他拍的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真是不习惯古人这种表示亲近的方式,真不知道关张诸葛是如何忍受刘皇叔抵足而眠的。
“唉,悔不听子厚昨日傍晚之言,不然何至于有今日。”赵文华看着四面八方的大火,听着四周传来的喊杀、惨叫声,不知多少营帐被付之一炬,不知多少人丧命于此,不由叹气的摇了摇头,很是后悔的说道。
“大人统揽祭海事务,日理万机,不可能方方面面、事无巨细都考虑到,是下官失察失职,未能重视朱大人的示警,以至于有今日之劫。”
胡宗宪主动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争着给赵文华背锅。
“不,我是祭海钦差,主持祭海,祭海出了问题,我岂能置身事外。这是我的责任。”
赵文华摇了摇头,很有责任感的说道。
“不,大人主持祭海,主持调来了包括朱大人在内的一万多精兵于醮场以策安全,又在东、南、北三个方向上调集了数万重兵,足以保证祭海万无一失;大人决策安排绝无问题,是下面领兵将领带兵无方,辜负了大人的信任,没有尽到责任。倭寇主力攻击中军,下官统领中军,也难辞其咎。”
胡宗宪据理力争道。
“梅林,你的表现,本官都看在眼里,你已经足够警醒了,在倭寇闯入中军后,及时组织亲卫营抵抗倭寇主力,在倭寇主力围攻下,保护本官和圣旨不失,等到了子厚率兵救援,你有功无过。”赵文华摇了摇头,拍了拍胡宗宪的肩膀,肯定的说道。
“要说责任,哼,我看俞大猷、汤克宽、何卿、沈希仪他们才是难辞其咎,他们率领重兵、精兵坐镇醮场外围,却被倭寇轻易突入中军;倭寇小股兵力袭击其军营,却使其营大乱,及至现在亦未能收拾乱局。”
接着,赵文华哼了一声,将黑锅一股脑的扣在了俞大猷、汤克宽等人头上。
朱平安见状,也就无语了,同样营寨被倭寇攻入,胡宗宪有功无过,俞大猷他们就是难辞其咎了。
若非我及时率兵赶来,这会有功无过的胡宗宪,已经和你双双归西了......
“赵师,下官率兵赶来时,江淮副总兵临淮侯也剿灭了偷袭其江淮大营的倭寇。经过分工,我率兵前来救援大人,他率兵前去解救百姓去了。”
朱平安在赵文华这给临淮侯备注、表功了一下,避免临淮侯被赵文华记账。
“善,你们叔侄都是有功之人。”赵文华听后点了点头,对临淮侯口头表扬了一番。
“报,公子,经检查还有八个倭寇没死,请问公子如何处置这八个倭寇?”
这时,刘大刀上前禀告道。
“杀了,不杀了难道留着他们过年吗?”赵文华听后,咬牙切齿的说道。
倭寇差点要了他的名,他此时对倭寇痛恨无比,听到还有倭寇没死,不由咬牙下令。
“赵师,虽说死了的倭寇才是好倭寇,但是不急着杀死他们,等审讯后,弄清楚这伙倭寇是谁派来的等情况,再杀死他们不迟。”朱平安连忙出声提醒道。
“对对,子厚说的对,趁他们还有气,速速分开审讯,对倭寇不用姑息,什么十八般酷刑啊,荤素不忌,下重手审讯逼问即可。审讯清楚,是谁派他们来的,有何目的,是否还有同党......”
赵文华听了朱平安的话,恍然大悟,收回了方才的话,下令对幸存倭寇严刑审讯。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七百二十章 把黑锅往张经头上甩
帅帐外倭寇尖锐刺耳的哨声和喊杀声越来越小,造成的混乱也渐渐趋于平息。
帅帐内,红泥小火炉,炭火紫砂壶,壶里的茶叶上下翻滚,浓郁的茶香飘散在空气中。
赵文华坐在主座,胡宗宪和朱平安坐在下首两侧,帐内气氛有些凝重。
源头就是赵文华。
他来不及庆祝逃过一劫,现在又不得不面对一个迫在眉睫的困局——如何收场。
“梅林,子厚,你们都是自己人,也都是聪明人,我也不跟你们弯弯绕绕了。此次祭海,本来顺顺利利,完成的漂漂亮亮,大家都能分润功劳,升官发财,皆大欢喜。谁知最后竟然出了这岔子,天杀的倭寇夜袭醮场,在各营杀人放火,虽然还没统计最后结果,但是明眼可见,损失肯定不小。”
“虽说俞大猷、汤克宽等人辜负信任,玩忽职守,失职失察,令倭寇轻易潜入醮场夜袭,他们难辞其咎,但是我身为祭海钦差,又主持祭海大小事宜,也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如今事已发生,如何向圣上汇报,如何助我解围,你们可有良策?”
赵文华味如爵蜡的喝了一口茶,便将茶杯放到一旁,向前倾着身体,对胡宗宪和朱平安两人说道。
“大人,祭海仪式在白天就已经顺利漂亮的完成了。倭寇夜袭,是在祭海之后,并不影响大人汇报。这是两个事情,大人完全可以另折上奏倭寇夜袭之事。下官以为,祭海之后的事情,那就与大人这个主祭无关了。”
赵文华话音刚落,胡宗宪便抢先开口道,建议赵文华将祭海和倭寇夜袭作为两件事情分开上奏。
他耍了一个小聪明,将同一天发生的事情,人为的分裂开,这样以来,可以正常汇报祭海顺利完成,赵文华该有的功劳不会少;至于倭寇夜袭,则是另外一件事,且发生在祭海之后,那就不是赵文华的责任了,潜台词就是,让俞大猷等人背锅。
赵文华听后,眯着眼睛思索了片刻,然后摇了摇头,“不妥,虽说倭寇夜袭是发生在祭海仪式完成之后,但是毕竟是同一天,实际上也是祭海的收尾时候,还未散场,瞒不了有心人。朝堂上李默一伙,以及一些自命清高之徒,都在暗地里瞪大眼睛,盯着义父还有我等,若是此事被他们捅到圣上面前,事情就不好收拾了,我也会受到更重的责罚。”
赵文华心里很清楚,虽说严党在朝堂上势力庞大,天下一多半官员都是严党成员,义父跺一跺脚,朝堂都能晃三晃,但还做不到一手遮天,比如李默一党还有一些不党而党清流,明里或者暗里与严党不对付,虽说势力远不如严党,但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朝堂上时而出现的弹劾义父及其他成员的奏疏就是明证。
本来自己提出祭海时,李默等一些清流就反对不已,现在他们肯定瞪大眼在盯着祭海。
这种小手段瞒不过他们。
若是被他们捅出来,事情反而会更不好收拾了,想要脱身,几乎不可能。
“这样的话……”胡宗宪沉思了一会,然后意味深长的对赵文华说道,“其实只要有人承担起本次倭寇夜袭的责任,大人自然就脱责了。”
“虽然俞大猷、汤克宽他们享负信任、失职失察,难辞其咎,但是他们的肩膀太小,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赵文华敲了敲椅子扶手,看了看胡宗宪,又看了看朱平安,缓缓说道。
赵文华对于将责任扣在俞大猷、汤克宽他们头上,没有一点心里负担,不过这两人只是带兵将领而已,门下走狗一样的武夫,背不起这么大的锅。
“他们肩膀小担不起的话,谁能担得起……”胡宗宪说着,与赵文华对视了一眼,然后不约而同的将目光看向了一个方向,那是张经大帐所在的位置。
一股阴谋味在帅帐黑蔓延开来。
我去,他们这是想要把锅扣到张经张总督头上,朱平安顿时就意识到了。
毕竟,在场所有人,除了赵文华外,能够背得起这么大一口锅的,也就只有张经了。
朱平安禁不住一股热血上涌,你们也太不要脸了吧!当初是你们拿出圣旨,以圣上的名义,压服了张经,夺取了祭海大权,由赵文华主持祭海大小所有事宜。结果事情出来了,就把黑锅屎盆子往人家张经头上扣?!
在朱平安热血上涌的时候,赵文华和胡宗宪已经开始找张经的问题。
“当初我背着祭海使命,初来乍到,他就对祭海多有微词,意图草草祭海,应付了事,还想将祭海款挪作他用,在我拿出圣旨明确反对之后,其拂袖而去,此一事我已经奏报圣上;昨日祭海开始前他还就祭海的形制、规模、流程等问题屡要与我掣肘,还是梅林搬出圣旨,其才赌气作罢,又拂袖而去,在场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在此之后,他就消极配合祭海事宜,一天时间,多半天都在账里称忙不出,身为江南诸君总督,却怠于、消极履职,倭寇夜袭醮场,其负有不可推卸之责。”
赵文华用手一拍椅子扶手,义正严词的把倭寇夜袭的责任往张经身上靠。
“大人,下官以为,张总督身为江南总督,专办讨倭,负有剿倭保境的职责。然而,其担任总督后,数月以来,按兵不动,未能派出一兵一卒去剿灭倭寇,致便江南倭寇越来越猖獗。今晚倭寇夜袭醮场之祸,张总督又岂能置身事外呢。”胡宗宪从张经的职责入手,补充道。
赵文华听了胡宗宪的话后,思路又开,赞赏的看了胡宗宪一眼,用力的点了点头,“对对,没错,倭寇能够如此嚣张,都是他按兵不动,纵容倭寇导致的!我来到江南后,就屡次催促他出兵剿倭,但是他都以各种理由予以搪塞,什么狼兵等客兵未止啊,什么老将桀骜、本地兵马不堪一战等等,拒不出兵剿倭。就是因为他不履行总督职责,纵容倭寇在江南肆虐,才使得江南地界倭寇越来越多,越来越胆大妄为,越来越无法无天,及至发生夜袭熊场之祸!今晚之祸,他何止是不能置身事外,他辜负圣上信任,辜负了万千百姓的信任,辜负了本官的信任,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 阴谋重重
你们也太厚颜无耻了,听着赵文华和胡宗宪当着自己面,旁若无人的商讨如何将黑锅扣在张经头上,朱平安不由得热血一阵又一阵上涌。
若是让他们按照商讨的这样把黑锅扣在张经头上,那张经可就倒了大霉了。
张经就任总督后,鉴于当地卫所兵老弱病残、涣散不堪一战的缘故,他每日选将练兵,准备等调来的广西狼兵等客兵齐聚后,一举尽歼盘踞浙江拓林川沙堡的倭寇。
然后携胜进剿汪直一伙倭寇,将这两股倭寇评定后,再兴兵剿灭盘踞沿海岛屿的倭寇。
进而肃清倭患。
张经就任总督后,他根据倭寇多而强悍、遍布东南沿海的形势,以及东南各地卫所兵屏弱的实际情况,所执行的剿修思路是渐剿、大剿倭寇。
他一面选将练兵,一面调集广西狼兵、山东枪兵等可战客兵前来听令。
他之所以坐视浙江拓林的倭寇越聚越多,坐视江南沿海的中、小股倭寇投靠这伙倭寇,坐视这股倭寇成为了仅次于汪直的第二大伙倭寇。
就是等广西狼兵等齐聚之后,率大军包围浙江拓林的这第二大倭寇,将其一举歼灭。
张经已经在不着痕迹的将兵马往倭寇盘踞的浙江拓林周边调派了,悄悄的扎下口袋阵,比如将自己的浙军被派往苏州,就是其中的一个动作。
等到广西狼兵齐聚,时机成熟,张经就会猛地扎上口袋将这第二大伙倭寇一举歼灭。
不动则已,一动就让第二大倭寇覆灭。
然后,张经就会携胜,趁士气高涨,挥兵进剿第一大伙倭寇--汪直。
这两大倭寇剿灭后,剩下的倭寇也就不成气候了,大军四出,肃清倭寇。
如此三步下来,江南倭患也就被解决了,这就是张经的剿倭思路。
张经的这个剽倭思路是可行的,但是有很大的隐患,也导致他的悲剧。
正如赵文华和胡宗宪给张经泼的脏水,张经在实施他剿倭三步走的第一步,一直在选将练兵、调兵遣将……至今,他确实也没有派兵剿倭。
这也是近期浙江多地老百姓,尤其是遭遇倭患的老百姓大骂张经的原因。
赵文华和胡宗宪利用了这一点。
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张经的渐剿、大剿的剿倭思路跟嘉靖帝和内阁的剿倭思路产生了严重分歧。
嘉靖意还有严嵩、徐阶等内阁大臣的剿倭思路是急剿倭寇!
越快越好!
江南是朝廷的赋税重地,承担了朝廷绝大部分的财富收入,江南多年倭患导致江南赋税大减,严重影响朝廷的财赋收入,造成朝廷财政紧缩、入不敷出,很多军国大事都因经费问题难以施展。
嘉靖帝和内阁迫切希望张经急剿倭寇,尽快恢复东南财赋收入,充实国库内库。
嘉靖帝和内阁已经多次催促张经挥兵剿倭了,不过,张经都压着了。
所以,嘉靖帝现在对张经已经也很有意见。
按照当前的情况,如果赵文华和胡宗宪将这口大黑锅扣在张经头上的话,那张经可就危险了,搞不好,张经的历史悲剧会提前上演。
在朱平安为赵文华和胡宗宪的无耻上火,为张经担忧的时候,忽地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过,后背猛地浮现了一层冷汗。
赵文华和胡宗宪当着自己的面,明目张胆的商量如何给张经扣黑锅,何所侍也?
他们怎么这么大胆?!
自己又没有站队他们这一边,甚至还站在了张经的阵营里面。
他们不怕自己告密吗?!
他们这是想要拉自己下水,他们肯定会要求自己在诬告张经的奏疏上署名!
他们这是一箭双雕,扣张经黑锅,拉自己下水!
卧槽!
想到这,朱平安瞬间后背浮起了一层冷汗,这两个老阴币,太阴了!
“子厚,你以为如何?”果然,赵文华的声音很快就传了过来。
朱平安抬头就看到赵文华和胡宗宪两人,正目不转睛的盯着自己。
图穷匕见!
这是要开始拉自己下水了!
无论是构陷张经,还是跟他们下水,这都是自己所不能接受的。
构陷张经,不仅陷害忠良,还会给江南剿倭大业蒙上一层阴影,最终倒霉的还是广大老百姓;至于跟他们下水,那就更不能接受了,不提严党倒行逆施、专权乱政、祸国殃民,就是看他们注定灭亡的结局,也不能跟他们下水。
一旦下水,就不可避免的跟他们祸国殃民,而且等到严党倒台的时候,注定要被清算!
严党是一艘看着外表高大华丽,实则内里腐朽,注定走向灭亡的大船。
上了这艘船,就下不来了,只能跟着一起倾覆在历史的浪潮里!
所以,朱平安是死也不会跟他们下水的!
“子厚,你在想什么呢?如此出神。”胡宗宪微笑着看向朱平安,催促道。
“是啊子厚,你在想什么呢?”赵文华也目光灼灼的看着朱平安,好奇的问道。
朱平安抬头看着两人,大脑一阵飞速运转,然后灵光一闪,一个良策涌上心头。
于是,朱平安看了看赵文华,又看了看胡宗宪,然后张开了嘴巴。
在两人等待朱平安会开口说什么的时候,朱平安却是哈哈大笑了起来。
胡宗宪愣住了,他想过朱平安的反应,做了很多预案,可是唯独没想到朱平安竟然对他们哈哈大笑,以至于胡宗宪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愣住了。
“我和梅林的话,很好笑是吗子厚?”赵文华微微皱了皱眉头,缓缓问道。
你是在嘲笑我们吗?嘲笑我们陷害张经?!嘲笑我们推卸责任?
子厚,我很看好你,你有本事,有才华,有勇有谋,此次又救了我们的命。
我是真心想要拉你,东楼那边,还有义父那边,有我为你说项。以前的事情,可以既往不咎。
以后,有我们严党为助力,你可以尽情施展你的才华本事,你会飞黄腾达的。
这有什么不好?!
非要拒绝我的好意吗?!子厚?!
识时务者为俊杰。
赵文华看着朱平安,眼神仿佛会说话一样。




寒门崛起 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 化腐为神,朱平安
“子厚,因何发笑啊?以至于斯。”
赵文华和胡宗宪两人目光灼灼的看着朱平安,等待着朱平安的回答。
帅帐内的氛围瞬间压抑了起来。
不过朱平安顶着两人的灼灼目光,硬是又笑了一会,才缓缓止住了笑声。
“赵师,胡大人,你们何必如此紧张不安,大喜事当前,难道不应该放声大笑吗?”
朱平安止住笑声后,忍俊不禁的对两人说道。
胡宗宪张大了嘴巴,直愣愣的看着朱平安,一脸吃惊且摸不着头脑的模样。
朱平安这是怎么了?!
在我和赵大人着急上火,急着推卸责任的时候,他竟然哈哈大笑,还说什么是大喜事?!
吃错药了吗?!
胡宗宪对朱平安吃惊、无语到了极点。
当然,还有疑惑。
朱平安不是这么不理智的人,为何今日行为言语如此反常?!胡宗宪百思不得其解。
“大喜事?!倭寇夜袭醮场,害我祭海功亏一篑,子厚你说这是大喜事?!”
赵文华听了朱平安的话,禁不住拉下了脸,深吸了一口气,缓缓的向朱平安发问道。
“赵师在白日祭海仪式完成后,为了鼓舞江南抗倭士气,为了振奋军心民心,不惜以身犯险,以自身为诱饵,行诱敌之计。是夜,夜深人静,倭寇中计,一千多倭寇潜入醮场,袭击帅帐,落入了赵师布下的天罗地网。”
“是夜,斩首倭寇五百余,其余倭走投无路,亡命跳入大海,尸骨无存。”
“此战,乃抗倭以来,江南第一大功,极大的鼓舞、振奋了军心、民心。”
“恭喜赵师,贺喜赵师。白日刚祭海完毕,晚上海神便发神威,助我大明灭倭,是役,足以证明祭海大获成功。日后剿倭,定会如有神助。”
“学生建议,待天明后,收集倭寇尸体,在附近的村镇、城池游街示众,让广大百姓都知道今夜赵师以身为饵、诱杀千余倭寇的事迹,以更大限度的鼓舞民心。”
朱平安微笑着,拱手向赵文华,缓缓说道。
在朱平安说话的时候,赵文华脸上的表情,丰富的令人咂舌,由气愤,到愕然,到震惊,再到惊喜,最后是大喜。
“子厚,这是丧事喜办,厉害,厉害,不愧是子厚!这一招否极泰来,简直绝了!”
胡宗宪听后,激动兴奋的用力一拍大腿,对朱平安赞不绝口,积极赞叹。
朱平安微笑着摇了摇头,纠正道:“不,胡大人,不是丧事喜办,而是喜事喜办,真事真办。我所说的都是事实。今日倭寇夜袭是事实,赵师坚守帅帐,吸引倭寇主力围攻也是事实,是夜击毙倭寇五百余,也是事实,虽然还没有统计,但是应该不会低于五百。至于,其余倭寇,被赵师、胡大人还有我联手率兵追击,走投无路之下跳入大海,有海神相助,这些倭寇断无生还之理,只是可惜,尸骨无存,死无对证。”
“对对,子厚所言极是,是我失言了。”胡宗宪听后,连连点头,更正道。
“善!大善!”
“没错,正是我不惜性命,以身为饵,引诱这批倭寇自投罗网,然后一网打尽!”
“白天刚完成祭海仪式,晚上神明就显灵了,助我大明剿灭了这伙倭寇。”
“真是可喜可贺。我要向圣上报喜,报捷,把这个好消息,禀告给圣上,也让圣上高兴高兴。”
赵文华连连点头,喜不自胜,没想到换个角度,今晚的祸事竟然变成了大喜事。
化噩耗为捷报!
化腐朽为神奇!
朱平安,果真非常人也。
“子厚,不愧是子厚。当初东楼说天下之才,唯有他与陆炳、杨博为三。自我看来,子厚之才,丝毫不亚于他们。”
赵文华拍了拍朱平安的肩膀,赞不绝口道,同时也更坚定了他将朱平安拉入己方阵营的想法。
“赵师谬赞了。学生如何能与陆大人、杨大人还有严大人相提并论。”朱平安谦虚道。
“没有谬赞,子厚也不用妄自菲薄,你完全当的起。”赵文华笑着说道。
“不过,在场的这么多官兵百姓,都见证了今晚之事,怕是有人有不同说法。”
胡宗宪摸了摸下巴,提出了一个担忧。
赵文华听后,也点了点头,他也有这个担忧,于是将目光看向了朱平安。
“兵事密也,尤其是诱敌之计,更是要做好保密工作,否则,一旦泄密,哪有敌之策也就失败了。所以,今晚的有敌之策,赵师严格限制了知情人范围,只告诉了胡大人,我,嗯,还有临淮侯知晓,主要调用的兵马也是胡大人的两千中军,我的八百浙军,还有临淮侯的三千江淮军。近六千兵马,足以成事。其他人也都对今晚诱敌之计不知情,只有假戏真做,才能以假乱真,让倭寇信以为真,一头扎进赵师布下的天罗地网里。”
朱平安在胡宗宪话音落后,便缓缓开口说道。
“嗯,没错,正是如此。今晚以身为饵、诱倭深入之计,我只告诉了梅林、子厚,还有临淮侯知晓。其他人都不知情,不过,在祭海之初,我也令他们提高警戒,只是有些人,麻痹大意,失职失察,哼,太令我失望了。”
赵文华点了点头,深以为然。
“赵师,今晚是大喜事,暂且绕过他们这一次吧,也免得他们心有怨气而中伤大人。”
1...687688689690691...7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