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小人物的非凡之路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创里有作

    “嘿!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企业大了,事情反而少了,担子更轻了,里面不是有什么事儿吧”周媛媛生性多疑,好管闲事,昌达公司从外省招聘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经理,这么大的事,即使关云天不告诉她,周媛媛也完全有可能知道这件事。

    “媛媛,你第一次听说的事多了,你不知道的事更多,虽然企业比以前大,但管理效率提高了,我自然就轻松了,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你怎么就看出了里面有什么事儿呢”关云天没好气地说。

    “关云天,别以为我不在公司上班,就对公司的事一无所知,你可别忘了,秦桧那样的人还有三个朋友呢。”

    “说说看,你哪个朋友告诉你什么了”

    “你拿我当三岁小孩吗不用别人告诉我,谁不知道公司大了事情更多,你应该更忙才对,现在反而比以前更加轻松了,是不是新招聘的女经理在帮你处理公司事务”周媛媛故作神秘,表情复杂地看着关云天。

    “你想多了,公司最近是对外招聘了一名高管,她有自己负责的工作范围,凭什么让人家替我处理公司事务告诉你吧,我们不仅分工明确,互不干扰,而且按招聘待遇,她休双休日,我休星期天。”

    “关云天,你脑子里是不是进水了高薪招来的人,你让她休双休日,拿你的公司当机关事业单位吗”

    周媛媛虽然不在公司上班,她却随时关注着公司发生的事情,招聘叶佳怡这件事,半个月前就传到了周媛媛耳朵里,她想当面向关云天核实,又怕受到责怪,现在听到关云天亲口说出来,而且还给对方这么高的待遇,周媛媛觉得关云天一定是被迷惑了。

    关云天神情严肃地质问道:“周媛媛,你在说什么”

    看见关云天铁青的脸色,周媛媛心里有点忐忑,“怎么,难道不是吗工资待遇不说,你每星期才休一天,她一个企业招聘人员,凭什么休双休日”

    “凭什么需要跟你解释吗

    公司的事用不着你操心,管好自己该管的事就行了!”

    “我哪件事没有管好你倒是说清楚!公司的事怎么啦难道我问一句都不行”周媛媛越说越激动。

    “有你这样问的吗动不动凭什么,你把我当成傻瓜,把别人都当成骗子,你是不是以为天下就你一个正常人”

    “一个礼拜你才休息一天,招聘那个人却休息两天,这件事看起来就是难以理解,我问问难道犯法了你的企业我怎么就不能关心了”

    见周媛媛也不示弱,怕这样你来我往地吵下去让人听见笑话,关云天首先妥协道:“我不跟你吵吵了,愿意关心你就继续关心吧,反正你也是精力旺盛,喜欢到处打听事情。”

    “关云天,除非你心里有鬼,否则,怎么会如此排斥我对公司事务的了解我可告诉你,休想背着我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周媛媛,你心里能不能别这么阴暗干嘛把别人都想得那么坏我不跟你闲扯了,你爱咋想咋想吧。”说完,关云天一头钻进书房,任凭周媛媛在客厅如何唠叨,他也一言不发。

    关云天权力下放的举措,不仅自己感觉浑身轻松不少,公司各部门也骤然紧张起来,感到有事可做,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转,公司上下的工作效率反而有所下降,这让他感到困惑。

    聊起这件事,叶佳怡对这种现象也无法理解。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权力下放后,公司办公室对全公司除了副总级别的违规人员,具有行政和经济处罚的最终决定权,而不必经过总经理核准,一切按公司规章办就可以了。

    但是,自从权利下放到公司办公室,这两三个月的处罚决定比以前少多了,难道这段时间公司上下对规章制度的遵守突然变得比以前好多了答案显然不是,究其原因,是办公室人员没有那样的魄力,害怕得罪人。既然违规行为受不到处罚,随之而来的,就是纪律涣散,工作效率下降。

    与此类似的现象在公司各部门科室均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关云天跟叶佳怡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权力下放到科室的方向完全正确,关键是执行人的能力不够。

    “这可怎么办呢难道要我把已经下放的权力再收上来”关云天显得很为难。

    “关总,已经下放的权力不能再收上来,一方面,这样做会给各部门造成公司决策不严肃,朝令夕改的印象,另一方面,新项目即将投产,再把权力收上来,别说你的身体是否吃得消,你就是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工作,也绝对忙不过来。”叶佳怡劝阻道。

     




第44章 重大利好
    因为昌达公司承诺的工资待遇要高于其他橡胶公司,大刘等老同学们从原单位辞职时,还带过来四五十名很有操作经验的老员工,这五十余名从别的橡胶公司挖过来的老职工,成了昌达公司新项目的生产骨干。

    在新项目正式投产之前,关云天将昌达公司更名为昌达集团公司,同时成立帘子布分公司和橡胶轮胎分公司,任命大刘为橡胶轮胎分公司经理,车间主任和班组长也从这些富有轮胎生产经验的老职工中选拔。

    职工培训期间,技术转让方跟关云天商量,希望大刘和有操作经验的老职工参与进来,尽管培训新职工是技术转让方的职责,考虑到老职工参与其中的言传身教作用,关云天宁愿多付出一个月工资,也要让大刘他们提前一个月进入昌达公司。

    果然,在富有经验的老职工带领下,培训工作事半功倍,只用了两星期,几百名从未接触过轮胎生产的新职工,就有百分之九十五通过考核,取得了上岗证。

    随后的设备调试和试生产过程都很顺利,在甲乙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新项目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月正式投产。

    当初为了有利于培训新职工,关云天让大刘他们提前一个月介入,说起来那是为了配合乙方的工作,昌达公司相当于为大刘等四五十人多支出了一个月工资,有人认为不值得。

    现在提前一个月正式投产,这种项目一个月所产生的效益,岂是区区一二十万元工资所能比拟的!

    大刘等人带来的经验,使昌达轮胎分公司无论在生产还是销售环节,都少走了很多弯路,大刘还把他一个在原轮胎厂销售科做片区业务经理的亲戚介绍到昌达集团,这位小何经理成了昌达集团轮胎分公司的销售经理。

    随着轮胎项目的建成投产,反过来促进了集团内部帘子布业务的发展,帘子布这种竞争非常充分的产品,这几年市场早已饱和,几乎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了。

    轮胎项目投产以后,需要大量的帘子布作为轮胎制造的辅助材料,这不仅为公司内部帘子布的生产销售扩大了范围,还为轮胎生产降低了成本,毕竟属于同一家公司,所需原料总比在市场购买要便宜不少,这反过来又为轮胎销售奠定了成本价格优势。

    这种原料--产品的上下游关系,在同行业中是难得见到的。

    一期工程投产后,正赶上汽车行业被列为国家支柱产业,这对与其配套的轮胎行业也是个重大利好!

    半年后,昌达集团轮胎分公司接连上马了二期和三期工程,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使其达到了年产六十万条车用半钢--全钢子午胎的生产规模,这个规模在国内同行业属于中上等水平。

    项目建成投产后,

    关云天与省橡胶设计院有关专家交流,对方认为轮胎行业要达到年产一百万条的规模,才算是比较合理的经济规模。

    不到两年时间内,把生产规模做到了六十万,即使在轮胎之乡富源县,这样的速度,这样的规模,也被人啧啧称道,关云天也有些踌躇满志的心态。但是,专家们的意见让原本有些飘然的关云天突然清醒了许多,他就省橡胶设计院的意见向好朋友,也是橡胶轮胎方面的专家李长津求证,老李的观点跟设计院的专家们几乎完全一致。

    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当然不可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这一点不用问专家,关云天自己就能做出判断。

    “如此说来,你认为昌达集团有必要把规模搞到一百万吗”关云天问李长津。

    “关总,一百万经济规模是理论上计算出来的,实际上没有几家企业遵从这样的说法。你要知道,轮胎制造业属于高能耗产业,要是达到一百万生产规模,每年的用电量就会是个天文数字,没有自备发电厂,地方供电局恐怕都不会支持你。”李长津道出了继续扩产面临的问题。

    “哦,用电是个问题。自备发电厂----,可能不太好办,你提醒的很对。”关云天自言自语道。

    跟李长津交谈以后,关云天知道事情不简单,但他却根本没有放弃的打算,“达不到经济规模,那就和眼睁睁看着效益流失没啥区别!”这样的事,关云天无论如何不会熟视无睹。

    再次跟县联社的朋友相遇时,两位主任被昌达公司的高效率所折服,“没想到你们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就把三期工程全部建起来了,你知道,富源县其他轮胎公司达到年产四五十万的规模,一般都用了三四年时间。”联社一把手老孙啧啧称道。

    “回禀领导,昌达集团的项目赶上了好时候,汽车行业现在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轮胎业也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春天,在这么好的形势下,云天哪敢有丝毫懈怠的理由不抓紧时间工作,对不起所有人啊!”关云天调侃道。

    “说的也是,云天一向善于把握机会,抓住机会,遇到这样的好时机,以你性格,当然不会放过了。”联社副主任老常跟关云天是很好的朋友,他们之间非常了解。

    “两位领导可别给我戴高帽,没有你们的支持,我啥事儿也干不成。”

    关云天顺便提到了有关专家关于最佳经济规模的建议,还提到了自备发电厂的事。

    “怎么,现在年产六十万的规模还不够大吗”老孙问。

    “规模大小倒没有任何规定,



第45章 拐弯抹角
    关云天来这里不是为了跟刘行长闲聊,他要想办法把话题引入正轨,“刘行长,现在农行的信贷政策有所松动了吗”关云天明知故问。

    “信贷政策松动你指的哪些方面”

    “比如对于民营企业这一块。”

    “怎么突然问起这个问题我记得以前跟你说起过,农行对于民营企业的信贷政策几年前就放开了。”

    关云天一拍脑门,“看我这记性,对,以前你是提起过。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这半年多都没过来看你,还把你们的政策都忘了。”

    “每天忙些啥,企业现在怎么样”老刘问。

    “忙着新项目试车投产,企业现在还不错,我们在一年多点时间内,一口气把新项目的三期工程都建成了。”在老刘面前,关云天故意显得很自豪。

    “生产规模有多大”

    “年产全钢--半钢子午胎六十万条。”

    “哟,这个规模可以呀!”老刘没想到关云天的企业发展的这么快。

    “刘行长,我们以前对这个行业不了解,现在通过深入接触才知道,外界觉得六十万的规模已经不小了,实际上业内专家告诫,只有年产量达到一百万条,才算最佳经济规模。”

    “按你这个说法,根据我对全县各家轮胎企业的了解,也就是说咱们富源县这十几家轮胎生产企业,几乎没有那家达到了最佳经济规模”

    “可以这么说。以前我也不关注这个问题,通过跟橡胶设计院一些专家的深入交流,他们才道出了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原来是这样!可是我不明白,一般生产规模和最佳经济规模还有什么区别吗”

    “所谓最佳经济规模,就是各种生产要素达到了最佳配比,生产过程中不形成任何要素的浪费。反之,一般规模状态下,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搭配不尽合理,生产过程中必然造成某些要素的浪费,这就是两者的本质区别。”关云天解释道。

    “既然如此,最终必将导致二者的成本不同,是这样吧”老刘是财务专业出身,对成本很在意。

    “根据专家们的说法和我们的详细测算,如果达到最佳经济规模,产品成本将会比一般情况下降百分之十。”

    “哟,差别这么大,这该引起企业的重视啊!”刘行长道。

    “别人重不重视我不知道,我对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视,成本降低百分之十,这是个什么概念”

    “关总,你比其他人看得远,我相信昌达公司肯定不会重蹈其他企业的覆辙。”

    “可是刘行长,我现在是心有余力不足呀!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也想尽快解决,但企业自身实力有限,你说我有什么办法呢”当着农行行长的面,关云天大倒苦水。

    跟刘行长的关系虽然也算比较熟了,但毕竟还算不上称兄道弟那种朋友,所以关云天拐弯抹角,不敢直来直去地谈事情。

    刘行长听出了关云天的意思,“你是说昌达公司没有继续扩产的实力吗可是你们把六十万的规模都建起来了,从六十万到一百万,已经差不了多少,难道还需要很多投资吗”

    “不瞒刘行长,正是前期这六十万规模的投资,把企业的自有资金全部投了进去,我们现在已经精疲力竭了。”

    “老孙他们联社这几年也不错,你可以寻求联社的支持呀。”

    “刘行长有所不知,昌达公司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全靠联社支持,这一次,他们内部也面临一些问题。”

    话说到此,老刘完全清楚关云天来此的目的了,“关总,有什么话,你不妨直说。”跟关云天毕竟还算不上很好的朋友,即使已经猜到了关云天的来意,老刘也不肯亲自说出来。

    “刘行长,我们下一步扩产,希望得到农行的支持。”既然老刘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关云天就没有必要再兜圈子了。

    “农行支持----,哎哟,以前昌达公司跟农行没有任何业务往来,你这突然要求支持,让我很难做呀!”老刘皱起眉头,一副很为难的样子。

    这次融资,关云天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农行,来的路上他就打定主意,无论老刘说什么,他都不会着急,“刘行长,以前我们没跟农行开展业务,这是事实,不过从现在起,昌达公司可以马上在你们这里开户,我们目前进出的现金流量也不小,一部分货款可以从农行走。”

    “这倒可以,我们也很欢迎。但是即使这样,要想从农行贷款,一套程序走下来,时间你等得起吗”

    “需要等待多长时间”

    “多则半年一年,少则三五个月。”

    “嗨,我还以为需要多长时间呢,没关系,时间上我们等得起,因为扩产还需要论证,最为关键的是,这次扩产不光是项目本身产能的扩大,还涉及一座十万千瓦自备电厂的建设,这个手续可能也不是一两个月能够跑得下来的。”看到老刘态度有所松动,关云天的表情也轻松了一些。

    “什么,你们还要建自备发电厂怎么突然有了这种想法关总,你可知道建一座发电厂,投资也不小啊!”

    “刘行长,建自备发电厂不是我们突发奇想,据专家们介绍,轮胎制造是个高能耗行业,如果规模达到一百万条,每年的用电量就会很大,到时候恐怕县供电局会卡企业的脖子。”



第46章 自信
    “六十万的年产量很不错了,据我所知,全县其他十几家轮胎制造企业,目前还没有谁能达到这个规模。”

    “宋县长,通过跟轮胎行业的专家进行深入交流,我才了解到这个行业的一些秘密,有专家告诉我,只有规模达到年产一百万条,才算最佳经济规模。”
1...1314151617...2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