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另外,作为这件事当中出力最小功劳却不少的朱有爋,他则被朱允炆敕封为大明汝南王,汝南可是好地方,也算朱有爋应得的一份了,却仍然免不了他这个郡王的身份。
不过这时候朱有爋早沉浸就在自己父王倒霉和重获自由的喜悦当中了,封为亲王还是郡王这种小事也就没太在乎,毕竟朱有爋也不是真的傻。
万一自己多事想要再沾些便宜,那恐怕朝廷都不会容自己,哪还有郡王这样的敕封,甚至没准还得落得一个和自己父王一样的下场。
所以该收声闭嘴的时候就得一句话不说,安安分分的接受朝廷敕封,反正汝南郡王也不算吃亏,还能离这开封城远远地,甚至还有了自己的地方,那岂不是比现在还要过的舒服自在吗。
好坏两面,朱有爋肯定不会自讨苦吃,谁会放着好事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反而去选择坏事对自己不利的一方,那才是真的白痴傻子呢。
不过经过此事以后,朱有爋算是彻底和周王一脉断绝了关系,双方再也没有什么缓和的余地,乃至作为亲兄弟之间,朱有炖和朱有爋都很有可能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毕竟诬告自己的生身父王,做出此等大逆不道有违孝悌的事情来,简直是让人所不齿让人所不屑,乃至深深的痛恨。
等将来朱有炖只要是念及自己父王朱橚的时候,就肯定会想到这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弟弟,心中多一分思念便多一分憎恶,怎么可能还有机会重修旧好,更何况这两人本身就没有什么旧好可修。
朱有爋从小就不喜欢自己这个长兄,他羡慕他的地位权势和将来所能获得的一切,厌恶自己的身份和次子这个名号,早在很久之前兄弟俩人的关系就降到了冰点。
可那时朱有爋还是周王府的人,朱有炖也没有真正想和自己弟弟翻脸的意思,毕竟血浓于水的关系在,这是怎么也抹除不掉的事实,也是双方亲情的的纽带。
所以纵使朱有爋再怎么顽劣不堪,朱有炖仍然在心里认可自己这个弟弟,只是以为朱有爋年少不懂事,心智不成熟才有此心性,等日后多番教导定能有所改善,竟还对他这个肆意妄为骄纵狂妄的弟弟还有所期待。
但是有的人是一辈子都不会改变了,甚至还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永远的回不了头了。
而朱有爋便是这样的人,也正是经历了此次事件,才彻底让朱有炖看清楚了自己亲弟弟的面目内心,才真正知道他已经没有办法挽救了。
在朱有炖心中的血缘纽带,反而成了朱有爋诬陷构害自己父王最有效的凭据。
 
第六百五十二章 削藩(二)
开封城周王府一事暂且落幕,但对于朱允炆而言,对于他掌控的大明朝廷而言,这浩浩荡荡的削藩大计只不过是才刚刚开始而已。
相对于那几个势力庞大盘根错节的藩王众,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朱允炆还是听从了黄子澄的意见,选择了先向周王等弱势无争的藩王下手,毕竟前车之鉴犹在,最起码现在朱允炆还不能太过明目张胆的对众藩王报以恶意,什么事情总需要循序而渐进才是。
尤其刚刚发生了金陵城门之事,这仓促解决周王,虽说有时机已到的便利,但也绝对不在朱允炆原本计划当中。
最初开始的时候,朱允炆是打算待明年初时,定鼎年号稳定帝位朝局,携浩浩大势再对那些藩王们下手,这样也免去了很多的麻烦,乃至比现在削藩要轻松的多。
可事情总是有很多的变故,更别说这因为齐泰的问题所导致的恶劣后果,要不是为了弥补事件的后续影响,何以至于现在便对周王府下手。
不过幸好这次计划完美无缺的实行了,没有在中途闹出什么幺蛾子来,顺顺利利的让李景隆率军镇压了开封城,一举将周王朱橚收押正在赶回金陵城的路上……
当朱允炆和黄子澄等人获悉事情完美结束的时候,仍然不可避免的长长出了一口气,放下了心头的一点担忧。
尤其是朱允炆,他已经从李景隆呈报上来的文书上大致了解是事情的过程,也知晓了整个计划当中,那由锦衣卫派出去的人起了不小的作用,心里难免要有另外的想法。
不过朱允炆可没有因为这点事情就对锦衣卫有什么改观的意思,心里厌恶归厌恶,但却不至于将整个锦衣卫的人全都一网打死。
现在在朱允炆的想法里,最好的结果就是锦衣卫分拆开来。
那些他看在眼里烦在心上厌恶不已的方面全都摒除抛弃掉,反正他是看不太管自己皇祖父的一些行事风格,毕竟他有自己的想法。
至于另外一些在朱允炆看来还算可以,或者说能入眼且对朝廷有利对他有用的方面大可以保留下来,也方便朱允炆行使一些事情,毕竟他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朝臣们去解决,最起码要有一些必不可免的隐秘之事是万万不能暴露的。
那这里就需要类似锦衣卫这样的力量了,而且现在还有摆在眼前的人手,甚至朱允炆现在都想好了。
待削藩的事差不多结束之后,就该是他处理锦衣卫的时候。
等到那时,锦衣卫这个名号也该撤除消失了,将那些他厌恶的抛弃,去其中剩下的精华为自己所用,另起一个衙门编制就是最好的办法了。
不过显然朱允炆高兴的有点太早了,当蒋瓛一脸难看的将另一份情报送来以后,朱允炆的脸色也明显跟着沉了下来。
经历了几次之后,朱允炆再也没有对锦衣卫情报有任何的怀疑,当然,对其本身的厌恶还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最起码他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官,尤其是对锦衣卫指挥使蒋瓛。
可现在的问题可不是针对锦衣卫上面,而是关乎于他削藩大计。
原本既定的计划进行的是很完美,可这里面还是有一点破绽,也是摆在明面上最大但却有可能也是最严密的破绽,朱有爋。
交易,暗中勾连,这种事情只能意会而根本不可能光明正大的表露出来,哪怕是半分承认的意思都不行。
不管周王朱橚的下场如何,结局怎样,但是朝廷,朱允炆这个帝王派人去暗中指使朱有爋构陷自己父王这件事,就足以让皇权动荡让他的声望出现很大的波动。
尤其是在和众藩王之
第六百五十三章 削藩(三)
三番五次出现泄露的问题,这也着实是让朱允炆等人头疼不已,哪怕是黄子澄,齐泰等三人在这个时候也没了注意。
一次两次的还能想办法弥补,可是这接二连三的问题那该怎么去想办法解决,他们虽然有智谋可却也不是真正的神人啊。
况且这种事情本就是添补缺漏所延伸的计划,原本还进行的挺完美,甚至还能加快削藩的进度和效益,能从失利之事当中获得另一份益处,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结果了。
可现在偏偏又出现了泄密的情况,让本来大好的时机再一次因为他们自己的失误而断送的一干二净,现在还要想着去怎么解决这消息彻底泄露到那些藩王耳中所带来的影响。
纵使朱允炆有三位幕僚,就算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一个个都是脑筋灵活之辈,却也是乏力而无为,完全没有任何的办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次的问题。
原本按照齐泰的意思是先追究追究锦衣卫失职的责任,毕竟那泄密的千户金丹阳是锦衣卫麾下之人,这其中难免有锦衣卫本身的问题,齐泰打的就是先对锦衣卫下手的主意,毕竟在三位幕僚当中就属他对锦衣卫的恶感最强烈。
不过朱允炆显然也知道这中时刻不是自己人内讧的时候,尤其锦衣卫在此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用处那可不是一般的大,除了事后有这一点差错意外,可以说这次开封城周王府的计划算得上是完美无缺,怎么可能在此时正需要人手的时候清算锦衣卫呢,哪怕是心里同样排斥锦衣卫的朱允炆也没有这样的想法。
再者说了,这事后蒋瓛本也是尽快做出了应对吗,那泄密的锦衣卫千户都没有走出河南布政司就被他们给拿下了,只不过因为反抗的太过激烈而导致下手没了分寸,这才让那千户因此身亡,着实是怨不得蒋瓛的。
况且不管是从哪方面来看,这件事完完全全都是那锦衣卫千户的问题,虽然还不知道他是因为什么如此行事,可很明显是有针对性的目的,是想着要挑起藩王和他这个大明皇帝之间裂隙而来。
现在朱允炆最怕的就是这人背后还有另外的人,或者说是一伙儿隐藏极深图谋不轨意图不明的团伙势力更贴合实际一些。
甚至此时朱允炆脑中都不由得想起了白莲教这个对大明朝而言非常大的麻烦。
虽然当初朱元璋在世的时候,那时蒋瓛还是锦衣卫指挥使的副手,毛骧才是真正执掌天下锦衣卫使者的首领。
那个阶段北方白莲教圣女选择和大明合作,借着一次机会彻底将南方弥勒一脉的高层人员一网打尽,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漏网之鱼,剩下不过是大猫小猫三两只,也完全成不了气候,甚至全都在锦衣卫的监视之下。
可南地这边的弥勒解决了,北地的白莲却还在,而且那圣女竟颇有些手段,暗中发展壮大居然瞒过了当时的锦衣卫都指挥使毛骧的主意,以至于后来他究竟暗中潜藏了多少人手都已经不得而知。
虽然事后毛骧反应神速,果断的带着锦衣卫对北地白莲一脉动手,可却也是徒劳无功的一场行动。
白莲教圣女韩月莲竟是早有准备的姿态,明面上拜给毛骧等人看的势力全都是表象,乃至尽皆是可以随意舍弃的,完全不会伤及北地白莲一脉的根本,更是因为毛骧的主动出击而使得他们最后一丝线索也中途被截断了。
到最后哪怕是老谋深算的毛骧也不得不承认,的的确确是自己小觑了那年岁不大的圣女,真是没有想到一介女流之辈竟然如此谋算至深,为了白莲一脉付出了何止心血这么简单,以至于蒋瓛都隐隐有些欣赏这为白莲圣女韩月莲了。
但双方毕竟立场不同,再怎么欣赏这敌对的状态是改不了的,甚至越是欣赏这应对的手段便越发的强烈,乃至十分看重这个敌人。
可事情发展变化不同,毛骧因为一些原因不得不从锦衣卫指挥使的位子上退下来,换了蒋瓛接替,而这白莲教的事宜也从原本的金丹阳转而变成了锦衣卫其他的人负责。
原本毛骧还打算叮嘱自己的徒弟蒋瓛要注意那北地白莲一脉,免得他们惹出一些乱子来,让陛下不悦。
但谁知道大明那阶段真是坏事跌出,一个太子病逝彻底打乱了蒋瓛的一些部署,使得他原本注重于大明国内的计划不得不转变发展向着边境异族而去。
而原本有能力的金丹阳也开始被蒋瓛连番排挤打压,一直走到了锦衣卫千户的位
第六百五十四章 削藩(四)
整个泄露事情的主使策划阴谋者,就这样被朱允炆自作主张的给扣在了白莲教的脑袋上,让韩月莲替蒋瓛背上了这次的责任。
这要是让韩月莲知道,那还不晓得要该怎么喊冤叫屈呢,甚至还会自己派人查清楚是谁在向她的身上泼脏水,定然是难以善罢甘休的下场。
不过朱允炆的这番肯定设想其实就连蒋瓛都没有猜到,天可证明,他还真的没有想要把这件事栽赃给白莲教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此时的北地白莲正处于全面隐藏的状态,怎么说也不太可能在这种时候跳出来暴露自己。
可他却忽略的朱允炆的想法和感官,或者说这位从来没有出过金陵城的皇帝陛下在自己脑海中的意识里,白莲教仍然是四处煽风点火不安分的组织。
虽然朱允炆清楚南地弥勒的覆灭,也清楚北地白莲的犹存,可也仅仅只是如此了,再往深入的情况他可是完全不清楚,只能用一知半解来表达。
所以蒋瓛转念一想,也算是明白过来了,整件事情只能说是巧合吧,才使得朱允炆如此认定了是由白莲教主导的行动,甚至连之前的一些泄密事件都直接划到了一起,彻底都被甩给了白莲教。
可能只有这一次是朱允炆认为的白莲教行为,之前也许是真也许是假,但现在想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朱允炆需要一个针对的目标,一个可以发泄可以找借口作为事情出差错的理由。
而白莲教很完美的出现在了朱允炆的眼前,自然顺理成章的肩负起了背锅和宣泄目标的重任。
对此,三位幕僚都表示十分赞同,因为这样也免得接二连三出现问题而显得他们很无能的样子,进而转移到了白莲教韩月莲的身上。
可以说君臣四人对于这个意见那是十分的统一,也对于下令让锦衣卫出手针对乃至剿灭北地白莲教一事举双手赞成。
而蒋瓛自然乐得有人替自己背锅,反倒理清了后续的麻烦,另有他人替自己受过,而且还得要在接下来保住小命才是。
现在既然天子陛下打算清剿白莲教,那蒋瓛自然是遵从命令,而且还必须要做出点成绩来,怎么说也是替自己背锅的势力,不能什么都不干的空口空手吧,不拿下一些白莲教来,蒋瓛都都觉得是不是有些太对不起他们了……
好了,这样一来泄密这件事担负责任的人是选好了,也交给蒋瓛去处理了,下面朱允炆四人还是要赶紧回归正题为好,想一想到底该怎么处理这次泄密事件的后续影响吧。
因为这次可不比之前的那一次情况,起先是针对朱棣计划失败的泄露,影响广泛却不具备太强的真实性,更只是对其他藩王有触动。
这一次却是不同了,那如果真的全都泄露出去,岂不是摆明了说朝廷暗中捣鬼诬陷堂堂亲王朱橚,为了削藩而不择手段吗。
这样一来可不仅是其他藩王会受到影响,乃至于周王朱橚之间交情匪浅的燕王朱棣更会因此而不满。
先前已经妥协过一次的朱棣,如果再知道这件事情,那岂不是让双方本来就极差的关系彻底走向了冰点吗。
朱允炆是打算削藩,可如果不动手尽量和平的削藩那谁想要迫不得已出动武力解决这件事情。
甚至别说朱允炆了,天下各路藩王哪个也不敢说擅动刀兵,哪个也背不起破坏大明国家安泰这种罪名,这不仅是关乎他们自身,更关系到先帝朱元璋,关系到大明三十一年国运啊。
莫说是众藩王当中最强势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了,就算是野心最大,最不安分的那几位也绝对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先一步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可想归想,但人总有被逼急了的时候,万一真的到了那个底线,什么顾虑忌惮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反而只要打破了那条界限,反而会比之前更加的夸张放纵。
怕就怕在这里,真是担心这则消息会挑破燕王朱棣心中的那根弦,让他不再顾忌其他的方面,转而彻底和朝廷走向势不两立的互相敌对状态,这才是朱允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第六百五十五章 削藩(五)
不得不说,黄子澄此人在最需要的时候总能有一些点子,先暂且不论这办法的好坏与否,但是光凭着他能多给朱允炆一条选择这一点来看,他就比齐泰和方孝孺两人要强上一些。
至于这命令各个藩王世子入京奔丧服孝,这在朱允炆看来就是极好的注意,也非常适合现在的情况,并且还能试探试探各路藩王的动静,说不定没准还能有些额外的收获呢。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注意还能表现出朱允炆大度仁慈的一面。
既然先帝遗诏所言,不准许各路藩王擅自离开封国入京奔丧,听起来是有些不近人情间接着让各位亲王有违人伦孝道的。
而朱允炆如果下令让藩王世子入京,代替各自的父王为先帝奔丧服孝,这岂不是相当于圆了各位藩王想要奔丧的念头吗,还能让他们免去不孝的恶名流言,可以说是实实在在为各位藩王着想的一件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