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冼青竹
朱允炆心头转念思绪,越是深入的琢磨越是觉得黄子澄这个提议十分的妥当,这岂能说是什么无奈之举弥补之策,简直就是一次非常符合朱允炆内心,迎合现在朝廷局势的计谋办法啊。
因此他十分赞许的看了一眼黄子澄,心里还是对自己这位师傅颇为满意的,可这相比之下,便又显得齐泰落了一成。
再加上先前计划的失败,一加一减之下,又有方孝孺的出头表现,现在整个朱允炆麾下幕僚三人组里面。
作为首位的第一人是黄子澄,这一点毋庸置疑。
不论是这几次的出谋划策还是临机应变,亦或者是其他经验历练资历等等方面,其作为三幕僚之首是最令朱允炆放心也是最让他满意的。
而其次的位置原本是齐泰的,可现在却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变化,最起码在朱允炆的心里,方孝孺的作用和地位已经不小于齐泰了,甚至还有犹有胜过一些。
这就使得原本在三人当中资历最前地位最差的方孝孺一跃而上,反倒是老资格的齐泰跌落了下去,在朱允炆心中的地位大大的减少。
当然,这也不是无凭无据的胡乱改变,朱允炆也不可能完全按着自己心中喜好随意提拔贬斥属下,如果真是那样做的话岂不是昏庸无道之君。
能有现在这样的地位转变,完全还是因为齐泰的接连失利和无有作为,方孝孺的临危救场是极大的加分项,还有其本身就不弱于齐泰的能力。
这样两相结合,再有齐泰自己失误减分,便让原本黄,齐,方三人的排序变成了现在黄,方,齐的顺序。
甚至在不久之前,朱允炆还特意授命方孝孺参国政事的权力,也算是正式和黄子澄,齐泰两人走到了一个层面上,也成为了他超越齐泰为幕僚第二人的根本……
其实说实在的,齐泰能落到如今的地步,和其本身计划的失误,自身的性格还有在削藩问题上的处理办法都有一定的关系。
虽然说齐泰和黄子澄两人在朱允炆麾下三幕僚当中是关系最密切的,且因为当初齐泰乃是黄子澄亲自看重的人,自然对其颇为倚重关注。
可实际上整个幕僚团体之中,反驳黄子澄建议最多的人就是齐泰了,反正也是如此。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两人之间的性格问题,和对于如何处理各路藩
第六百五十六章 削藩(六)
这种其实算是良性的竞争,不管是谁做帝王都乐于见到朝臣们有这样互相争决上游的想法,因为这样才能为国想出更好的策略方针,才能不断地进步发展,不会停滞不前。
有竞争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能一直壮大下去,不然光靠着祖辈先代的积累吃老本,迟早会有坐吃山空国破家亡的一幕。
但其实在朱允炆的心里,他也没有太好的选择性,因为他对齐泰和黄子澄两人的计划可以说都比较满意。
或者说是两人都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哪个朱允炆都不想要放弃,他全都想要。
可世界上哪有真正完美两全的事情,更何况是这必须要做出选择的时候,鱼和熊掌尚不可兼得,削藩之计焉能有所幸免。
也别说什么两边一起动手的这种馊主意,又是对燕王朱棣下手,又是对周王朱橚动手,这完全就是在自寻死路的下场。
弱的强的同时都遭了朝廷的针对,那岂不是极大的刺激天下各路藩王的神经,这要不出现点什么问题,那除非其他朱姓藩王都是没有胆子的怯懦怂人,反是有点血腥气知道些事理不甘愿俯首等死的,基本上都不会是这种情况而不顾。
那到时候还真的没准会出现天下大乱,各地藩王纷纷揭竿而起不愿坐以待毙的局面。
真的等到那时,朱允炆也就成了大明的千古罪人,就算是死了之后九泉之下面对自己父王懿文太子朱标,面对自己的皇祖父朱元璋时,估计都会愧疚的恨不得掘地自埋,真是无颜面对父辈祖父。
所以不管朱允炆怎么眼馋,他这全都想要的想法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要在黄子澄和齐泰两人当中选出来才行。
这边黄子澄说齐泰手段太过激烈,首先针对燕王朱棣会引起过激的反应,而且因为朱棣身在北地有功而无过,冒然削藩定会令天下动荡四处谣言乱起,更是对朝廷有很大的不利,尤其是在舆论方面,这甚至都能影响到朱允炆的皇权地位。
另一边齐泰则说黄子澄太过温吞,慢慢悠悠的做事又时候是好,可也得分什么情况分什么事情。
像是这削藩大计焉能如此慢慢吞吞不疾不徐的进行,当是已雷霆手段如犁庭扫穴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战斗,快刀斩乱麻才是最适合的方法,也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更是非常符合新帝创立根基未稳的朝局,更加的能让天下趋于稳定。
这两人各有各的说辞,各有各的想法,谁都不能说服谁,谁也不可能妥协,反正朱允炆是必须要在这看起来一文一武一刚一柔的两面当中选择一个执行了。
然而还没等朱允炆彻底做出决定的时候,就得知了朱棣从北平匆忙赶赴金陵城奔丧的消息,顿时就有些慌了阵脚,还生怕这位燕王叔是直接带着兵马来攻打金陵夺取帝位的呢。
要不是锦衣卫的消息准确,获悉朱棣的的确确是仅带着数十骑赶往金陵而来,确实没有什么不轨的举动,这才让朱允炆彻底放下心来。
紧接着便是齐泰的暗中谏言,打算与城门口伏杀朱棣以彻底消除一个威胁最大的藩王,让削藩大计可以更加顺利的执行。
而这一次也是朱允炆下定决心第一次选择齐泰的方针
第六百五十七章 削藩(七)
站稳跟脚找好队伍,齐泰现在反正是暂且落日了下风,那也就不打算和队友黄子澄再掰什么手腕了,转而是先顾好自己再说吧,毕竟这方孝孺转眼之间便已经来到了他的头上,真要是长久稳固下去,那将来黄,方,齐的顺序可就没准定死了,到时候自己一个早就跟随陛下的老人竟然还比不上一个后进之人,这说出去都让人笑话。
所以在确定了要各方藩王世子入京的计划之后,齐泰主动请缨表示要将这件差事担起来,以加强自己在朱允炆心中的地位。
可是最近齐泰的表现的的确确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现在他突然主动要求,朱允炆一时间倒有些犹豫了起来,拿不准自己到底是该将这份差事交给目前来说让他颇为满意的方孝孺,还是现在主动要求极力争取的心腹齐泰。
“齐尚书,这次可不必往昔,乃关乎于朝廷的重要之事,你确定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差事吗”
朱允炆这疑问的语气所表达的意思已经显而易见了,就差没有明着说你齐泰到底行不行了,别到时候又出了岔子还得靠着别人给你添补,再说总是办事出错捅娄子,就算你是麾下心腹天子内臣有有些说不过去了。
齐泰听到这话那还得了,当场就要重声立誓,就差拍着胸脯做担保了。
要不是黄子澄眼尖悄悄踢了他一脚,说不定这个暴脾气的兵部尚书没准都要当场大咧咧的喊出声来了,那可就是对陛下的大不敬。
这时候也知道自己是情急脾气又上来了,齐泰刚忙收敛收敛,稍稍压低了说话的声音,以免惹得陛下心中不悦。
“陛下您请放心,臣自当依前车之鉴再不会犯重复愚蠢的错误,更不会在这件事上有什么出格的地方,保证遵照陛下的旨意行事,绝无半点其他的想法……”
“嗯……”
既然齐泰都如此说了,朱允炆心里难免还是有些动摇,毕竟这怎么说也是当初为数不多坚定支持自己的大臣,又甚是投契,虽然近次差事办的不好,但也并不代表齐泰就不行了,反而很有可能痛下决心有很大的改变呢。
更重要的是,朱允炆还是有些顾念旧情,怎么说都跟了自己这么久,总不可能因为几次的失误错漏就让齐泰彻底被冷落了不是。
所以他也只是稍稍犹豫了一小会儿,见方孝孺没有说话一副完全不感兴趣的样子,也顺理成章的将这安排接待乃至负责各个藩王世子在京事务的差事全都交给了齐泰负责,也算是给他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吧。
反观老神在在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方孝孺却是什么表情都没有,除了刚才支持黄子澄的这个计划以外,再就没有表什么态,也没说趁此机会打压打压齐泰的意思,反倒显得很和煦不争不抢。
这倒不是方孝孺没有什么进去之心,要知道这幕僚三人组当中,说起野心最大的可能就是方孝孺此人了。
但是他想要打造一个理想中的儒家国度就足以说明他的野心蓬勃,绝非是黄子澄,齐泰之流能够比拟。
不过方孝孺深谙识时务懂进退,明帝心晓时机的道理。
这份负责在京藩王世子的差事看起来是一份美差,但如果一个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很多,乃至最终倒霉的肯定有整件事的负责人一份。
又因为方孝孺本人刚刚立下功劳,这风头正劲的时候,自然是急
第六百五十八章 削藩(八)
话说两头起,金陵城朝廷这里商议的是一回事,在外正接到命令匆匆往回赶的李景隆就又是一回事。
朝廷方面想的是弥补开封城周王府事件真相泄露的影响,而李景隆手上则有这件事最重要的最后收尾筹码在。
周王朱橚可正在他的军中,被押解送往金陵城而来。
且因为事出突然以求速达,朱允炆还特意下令让李景隆着一队精锐先行将要犯朱橚押解入京,要做到尽快尽早稳妥隐秘,不能出现任何的差错纰漏,不然唯他试问。
那皇帝都如此态度了,李景隆哪里还敢耽搁,着急忙慌的便命令麾下亲卫将朱橚带着赶赴金陵城去,更要求一路上马不停蹄的速行,免得真要是晚了些时日陛下怪罪下来,那他可承担不起。
不过虽说朱橚是被缉捕押解,朱允炆也在诏书上点明了他是戴罪之人,可李景隆毕竟也要照顾他身为皇亲的颜面,自然不可能真的将其关押收监在囚车当中,但也不至于让他在军中享受,也就是和稍稍和主帅差不多的待遇吧,却是一点都不能有自由这种东西。
可这时候的朱橚哪里还会想着什么逃跑的念头,此时这位医术不凡的大明周王却是一副心死的黯然神色。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那在金陵城都没有见过几次面的皇侄儿天子陛下竟然如此狠心,且为了迫使他退下周王位,居然还用处了诬陷栽赃陷害等龌龊勾当。
但最令朱橚心寒冷意觉得浑身发颤的还是朱有爋的态度,那可是自己的亲儿子,居然在这种事情上居然受了外人的蛊惑来陷害自己的亲生父亲生身长辈,简直是大逆不道有违人伦孝义的事情。
也是这么多天以来朱橚仍然没有缓过神来的最根本原因,到现在他还是有些浑浑噩噩的样子,就连被李景隆派人提前押送金陵城也没有半点的表示,竟给人一种他已经认命不会反抗的神态。
对此,作为大明曹国公,更是皇亲国戚之一的李景隆也没有太多的话可说,毕竟这基本上属于皇室亲族内部的家事,他虽然外戚的身份却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参与其中的。
这一次奉命带兵北上,打着巡边换防的名义突袭开封城,也是因为皇命所致,其实最初在接到命令的时候,李景隆心里第一反应就是这件事不能沾,沾了就是一滩昏水,肯定要惹得自己脱不了干系,到时候万一真的有什么变故,他这个曹国公也未必真的管用呢。
可无奈这毕竟是皇帝的命令,李景隆虽然有着一等曹国公的封爵,可这是世袭公爵,是从他父亲初代曹国公李文忠手里继承下来的爵位。
其本人带兵作战的次数还真的不多,功劳战绩上有不少,却也是起了辅助的作用,基本上都是在傅友德,蓝玉等人麾下当差。
当然,这是因为他年轻资历浅的关系,这一点无可厚非,可现在不正是朝廷没有真正顶梁支柱的时候吗。
耿炳文大将军不过是先帝留给新帝的基石,谁都知道老将军守成有余进去不足,更是天下一等一的擅守之将,颇有当年廉颇之风,为人更是谦厚不争,军中更是没有党羽势力,作为新帝的辅政人选是最为合适的了。
可大明不会一辈子都靠着更老将将军啊,人家年岁也不小了,谁知道还能撑多久,自然需要新的军中领头人物站出来。
那目前大明已经没有初代的国公了,剩下全都是继任者的身份,大家别说先代的排名顺序,反正这一代起点都是一样的,谁家不想要做到军中一把手的位子。
李景隆作为李家家住,管着曹国公府上上下下数百口
第六百五十九章 削藩(九)
周王府一事暂且落幕,但也仅仅只是在于其本身上的处理,关于这件事后续的影响乃至这背地里泄露的消息,朱允炆他们要处理的东西还有很多。
就说这堂堂一个大明亲王,被朝廷火速拿下直接押解到金陵城问罪,连个喘息的功夫都没有,便被剥夺了皇族身份贬为庶人,更是发配云南那种偏远蛮荒之地,基本上已经是判定了朱橚的未来结局。
要知道朱橚的身份可是先帝五皇子,当今周王,为天子皇叔。
可也就说被削就削掉了,半点了留情的意思都没有,手段之迅速果决,绝非是临时起意的想法,必是早有谋断商议。
另外再说,先不管朱橚犯了多大的罪过,单单是他到了金陵城居然连皇帝的面都没有见到,甚至连一晚上都没有过,当天到当天定罪便是当天被人押解送往云南布政司,一套流程下来根本不给人反应的机会,就连朱橚自己都有些不敢置信,更别说其他那些还没有收到消息的亲王呢……
不过事情总有发酵的一天,明面上朝廷放出去的消息和背地里被泄露出去的版本一同流传到了大明各个藩王的耳朵里。
再加上之前流传出来有关于燕王擅自离开北平封国,前往金陵城打算为先帝服丧跪灵却没有入城的消息,还有隐约间可能是这大明第一藩王和当今天子之间居然出现了矛盾的传言。
这样两拨消息接连的传到了各个藩王的耳朵当中,那所带来的影响绝对非同小可,甚至还有可能激起某些藩王心中的不满,还会将原本随遇而安不争不抢的藩王推向朱允炆的另一面。
宁王朱权,代王朱桂,辽王朱植,谷王朱橞等等,这些手握兵马大全统辖一方的边塞亲王更是心中掀起波澜,久久难以平静。
如代王朱桂性格暴烈如火,蛮横狂纵。
他对于这些消息传闻的感觉自然非比常人,尤其是在得知第二条消息,也就是周王朱橚被火速削藩废除并便于云南蒙化的时候,那更是气的差点没有直接掀了桌子扯大旗举兵造反了。
要不是代王府长史属官等人极力劝阻,陈说厉害,真要是依着代王朱桂自己的性子胡闹下去,那可是真的就天翻地覆了。
代王封地几何,那是在大同府,手中掌握兵马数万,王府三护卫更是征战沙场的老卒,也绝对忠诚于代王本人。
再加上这么多年戍边关外,代王府的三护卫在战斗力上可并没有丝毫的减弱,甚至可以比拟京师卫所精锐的战斗力,那可是绝对不容小视的一股势力。
这要是在以前,初代晋王朱棡没死的时候,可能代王还会忌惮自己的长兄,尤其是朱棡在名义上有节制代王朱桂的权力,必要的时候王府护卫都可以调动。
可现在的情况能和以前相同吗,晋王朱棡已经病逝,剩下唯一一个能压服朱桂的先帝朱元璋也病逝,再加上新帝朱允炆资历浅薄名望不够,更是跨代的传承皇位关系,怎么可能让朱桂这等骄傲的人服气。
至于这一代晋王朱济熺,他是朱棡的嫡长子,和朱允炆是一辈的人,也就是朱桂的侄儿,这天然就是低了一头,就连朱允炆都要在乎这皇族血脉谱系的压制,又更何况是朱济熺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