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开元盛世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匹夫带刀
不是一般人家好,皇亲行了吧,咱也别说李掌柜之类的假皇亲,那是太远了,不算,咱就说近支的,不是王爷就是侯爷,身份够高了吧,你敢娶吗
通-奸,不怕,身边全是太监。
谋杀亲夫,她不敢,要不然就是灭九族。
图谋家产,那没戏,全天下都是我们家的,你能图谋多少
殴打皇亲……卧槽,这个得想想,我也是皇亲啊……他杨家人敢殴打皇亲,那就是对皇权毫无敬畏啊……要是这么说的话,合着我这个皇室近亲的身份,在人家弘农杨氏的眼里,根本不算啥!卧槽,还是算了吧……
想到这里,是不是可以再反着往回想想呢
杨家对皇权不敬畏,图谋家产,岂不就是图谋整个天下!
行了,想到这,就足够了,就算你敢娶,其他皇族也得拦着你,别你娶个媳妇,祸祸得我们也没好日子过!
要真是碰上一个二百五,还非娶不可呢
现在是开元二十二年,往前倒三十年,武则天了解一下!
她也是老李家的媳妇,她是怎么干的
亲夫可能没杀,亲儿子一连弄死了好几个,皇室近支,更是被她屠戮了一大半!
至于图谋家产,人家把国号都给你改了,你还想送人家点什么
这杨氏女如果嫁入皇家,岂不就是下一个武则天这特么谁受得了!
如果说谢直第一次上告,是为了李掌柜报仇,第二次上告,是为了李家的家产,那么第三次呢推一把,赔点钱,就按了一个“殴打皇亲”的名头给杨铦,弄得跟闹着玩似的,他图什么
其实,那才是真正的图穷匕见!
要是没有第三次上告,谁知道杨家对皇权没有敬畏之心
正是有了第三次上告,才彻底绝了杨玉环嫁入皇家的可能!
只要杨玉环是下一个武则天的猜测,还留在人们的脑海之中,她想嫁入皇家这辈子都没戏!
谢直都对自己的临时起意挺满足的,草蛇灰线,伏线千里,最后一击必杀,完美!
他站在原地,仔细想了想,却哈哈一笑,迈步上前。
“二哥,走,再去添一笔……”
却说杨铦,费了半天的劲,终于挤进了人群,一眼扫过三张状纸,顿时面如土灰,胸口一阵阵地发闷。
就在此时,谢直带着谢正、李旭走了过来,有眼尖的顿时高呼“谢三郎”,人群自然如同海水一般分开。
谢直在众人的注视之下,抄起毛笔,在最后一份状纸之下,写下了一份后记。
书法爱好者看得两眼放光,能够亲眼看到谢三郎现场运笔,当真是邀天之幸。
好事之人看得啧啧称奇,不自觉地随着谢直的笔锋把内容念了出来。
“第一告,通奸属实,谋害待定……
第二告,谋夺家产是真,杨家已然将杨二姐应得的一半家产赔付给李旭……
第三搞,殴打皇亲,不容抵赖,罚铜二十斤……”
这是三场状告的最后结果啊。
然后,众人见谢直继续写道:
“洛阳杨家,上一代兄弟三人,分别是……
这一代,兄弟姐妹九人,分别是……
杨二姐……杨铦……杨玉环!”
这是洛阳杨家的家谱谢三郎写这个干什么
别人不明白,杨铦到了这个时候还不明白吗
这是要彻底断绝杨氏女出嫁的可能啊!
好狠的谢直!
你还怕我们改名换姓是怎么着!还把人名都给挂墙上了!
“噗……”
怒极攻心,杨铦一口鲜血又喷了出来!
为什么用“又”……这是他被谢直第二次气得吐血了……
第146章 像水一样的男子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奋斗在开元盛世 ”查找最新章节!
开元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三,洛阳城,谢家老宅。
谢氏“正直兄弟”正在招待客人。
谁
于诚。
这位和谢直一同通过县试的汜水老乡,府试不利,准备拜别了谢家兄弟之后,明天就要回老家了。
“于兄,真的不再洛阳多待几天了吗”
谢直对于诚的印象特别好,这哥们家里虽穷,但是志气不坠,为了奉养孤母,宁愿放下架子去汜水商户帮忙算账,在这个过程之中还在一心求学,虽然府试没过去吧,但是人家也是凭借这自身的本事考过了县试,无论如何也称得上一位刻苦向上的好少年了。
尤其是让谢直印象深刻的,就是那直愣愣的脾气,看得上眼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看不上眼的,管你是什么县令父母官还是县中大户之子,那真是张嘴就开始喷,最关键的,人家喷得还有道理。
这样的人,做朋友,可能感觉不到多舒服,但是并不妨碍谢直对他的敬佩——持身以正,表里如一,无论在哪一个年代,都是值得认可的精神品质。
事实上,谢直一心想借着两人一同前来洛阳参加府试的机会和他亲近亲近,可惜,两人没走到一起,等谢直到了洛阳再想找他,愣是没找到,一来二去竟然拖到了府试当场才见到,想亲近,却也没有机会了——你在考场上拉关系那是想作弊还是想交朋友啊就以于诚那么正的性子,他能搭理你想啥呢。
好在,这位于公子可能也对谢直也挺看得上眼,还知道离开洛阳之前到谢家来道个别,这让谢直大喜过望,不过一听到他明天就要回老家,也不免有些失望,下意识的出口挽留。
于诚倒是淡然。
“三郎不必如此啊,你我都是汜水县人,即便日后飞黄腾达,难道还能终身不回老家不成既然如此,你我日后必再有相见之日啊……”
谢直听了,没说话,真要是当上官,我才不回汜水县呢,回去干嘛,试试安史叛军杀不杀的死我
谢正也挺欣赏于诚的,就是接触太短,也觉得可惜,一见谢直沉默,满脸“戚戚然”,不由得开口说道:
“不错,虽然我好男儿志在四方,却也难忘故乡风光,今日一别,日后还有相见之日……
不过,于兄你我三人今日订交,日后你与我兄弟可不能客气啊,日后再来洛阳,一定到我谢府来……
嘿,于兄,不是我埋怨你啊,你今年和三郎一同过了县试,前来洛阳的时候,何必在外借住,你就应当和三郎一同住进我谢家才是,我谢家在洛阳虽说算不得大户人家,却也有空余客房招待同乡好友的……
这次就不说了,于兄明年府试,无论如何也要来我谢家啊……”
于诚听了,满脸感动,却摇了摇头。
“多谢二郎,只不过……明年于某还是来不了……”
谢正不乐意了。
“于兄这是何意莫非瞧不上我谢家”
于诚摇头,一脸真诚。
“二郎说得哪里话来你谢家虽说人丁不旺,却仅仅出动了两位三代子弟,就把洛阳城搅动得风起云涌,洛阳城如今对我汜水人都高看一眼,还不是拜了你兄弟二人所赐汜水出身之人,就算原来不曾受过谢家恩惠,如今也应饮水思源啊,又有谁敢瞧不起汜水谢家”
“那你这是何意”
“于某已然决定,日后不再参加科考了!”
“啊……!”
“怎么会”
谢氏兄弟大惊失色,不考了岂不是放弃了自家的前途
于诚说了之后,依旧淡然,不过在淡然之中,仿佛又多了一丝释然。
“于某自幼丧父,是家母含辛茹苦将于某拉扯长大,以前于某一心向学,一来是自家愿意读书明理,二来给于某启蒙之人,正是先父,读书,科考,也算是先父的遗愿,三来,于某未尝没有科考当官的妄想。
所以,才在今年参与县试,要搏上一搏。
只是,如今大唐的科考……嘿嘿,真不是我等平民百姓能够参与的了……”
说到这里,于诚却看了谢直一眼,随即自嘲一笑。
“这么说,也不对。
唉……说到底还是自家的学问不精啊……
我若能像三郎一般才华横溢,也能一卷不行便通过府试,可惜啊,于某生性鲁钝,自比不得三郎,家中又没有余财让于某去行卷……嘿,如今不把那些高官显贵投喂饱了,又哪里来的我贫民子弟登科的机会
罢了,科举如何,乃是朝堂上衮衮诸公所需要考虑的事儿,与我这一失意人却是关系不大了……
学又学不好……
家里又没钱……
也不认识什么高官显贵……
考
如何去考!
实不相瞒,于某府试之后一夜未睡,终于想清楚了,其实科举已然对于某关上了大门,即便苦心坚持,也不过是蹉跎岁月罢了……
既然如此,何不早早回家谋生,也好奉养我家母亲吃饱穿暖了……”
于诚神色虽淡然,言语也平淡,不过却如同小刀子一般,决然之中带着一股凛冽之风,让谢家兄弟听了之后久久不能言。
到了最后,还是于诚洒然一笑。
“让二郎、三郎见笑了……
于某本以为已经足够淡然,却没想到心中还是有些怨气……
唉……失礼了,失礼了……”
谢正赶紧摆手。
“于兄千万别这么说,一时失意,心中愤然,也是正常……
另外还请于兄再谋划谋划,要是明年还想一试的话,我谢家……”
于诚一听,直接摆手。
“多谢二郎美意,不考了!于某已经前前后后都想清楚了,真的不考了,就像三郎曾经自勉的那几句话一样,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挺好。
我就不信我于诚顶天立地一男子,还养活不了孤母吗只要能让孤母衣食无忧,也算是一名好汉吧”
谢正见他心意已决,也不好多劝了。
倒是谢直在一边一直没说话,一见于诚如此决绝,也知道他心意已决,心中颇为可惜之外,也想尽可能地帮他一把,这才开口问道:
“既然如此,我兄弟便不再多说了,日后但有难处,于兄只管开口便是……
另外,恕三郎交浅言深,必须多问一句,不知于兄回了老家,有何打算”
第147章 河阴县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奋斗在开元盛世 ”查找最新章节!
回了老家,你想干啥去
面对谢直的问题,于诚很是坦然,想都没想就如实相告。
他准备回去之后,依旧到商户去当账房先生。
就是他以前供职的那家粮商,据说在他准备府试的时候,那家粮商还特别派了店中伙计到洛阳找过他,一来是送上一些钱财略表心意,二来是告诉他,如果考试不顺的话,就赶紧回去,如今粮商的买卖大好,正是需要他这样的账房先生施展所学呢。
听了这话,谢直估摸着,这也是于诚给自己留下的一条后路,要是没有这条后路的话,他也不会如此毅然决然的放弃来年科考。
只听得于诚继续说道:
“三郎是否听闻,裴相在河口新置河阴县,就是要将顺河道而上的漕粮集中大河北边的输场之中,以此来供给整个中原的粮食,新置河阴县就是为了管理当地输场。
于某曾经供职的那家粮商,就在汜水县,如今也算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多得是粮食贸易,这才派了伙计过来请我,想来我回去做账房,俸禄上也会有所提升吧……”
这个,谢直当然知道。
于诚说的裴相,是大唐名臣裴耀卿,开元二十一年以京兆尹升任黄门侍郎,也就是传说中的门下省侍中,跟随玄宗从长安前来洛阳,奉了皇命充当江淮、河南转运使,在古汴河口建造输场。
这个“输场”是干嘛用的就是江淮的赋税,粮食啊布匹啊,按照大唐当时的规定,需要上缴至朝廷,当然这是行政上的说法,自然不会把数以千吨的物资堆到皇宫去,具体的实物呢,就需要有个地方存放了,这就是“输场”,“输”是赋税输送的意思,“场”就好理解了吧仓库,以及清点赋税的场所。
就这个输场,后来有了一个更为直接的名字,河阴仓。
裴相这个工作完成的挺好,折腾了一年多,总算完事了。
然后人家裴耀卿一看,这不行啊,倒不是别的,是这么大的输场,里面堆满了粮食、布匹,这没人管哪行啊就指着司农司那几个小吏,那哪行去
要不怎么说人家是大唐名臣呢,不但完美地完成了领导交代到他手上的任务,还主动对这个任务的后续工作进行发散,发现了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咱在输场边上新置的县吧,县令管民壮,县尉管捕盗,再从成皋折冲府调一队府兵轮换保护安全,这不就把输场给关起来了嘛,当然,业务上的事儿,还是司农司说了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