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太子朱慈烺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姚叶随风
孤听说冒公子屡试不第,至今仍旧是只有一个秀才的名头。孤建议,冒公子还是不要分心杂事,应当勤读文章,专心备考才是。”
科场不顺是冒襄心中最忌讳的一件事。身边的朋友们平时都避讳此事,现在被朱慈烺当众揭开了伤疤,冒襄大感尴尬,想要起身离去又怕被参一个失仪,一时之间进退失据,左右为难。
关键时候,还是好友吴伟业出面给冒襄解了围,说道:“辟疆,殿下说的也是正理。我等复社君子反对的是阉党税监,现在殿下不设税监,收税的仍旧是朝廷的命官,我等自无反对之理。而且殿下行事稳重,目前仅仅是在河南一省试行,我等亦可先看看试行的结果,再行谏言才是。”
在一旁的陈子龙也跟着打圆场,表示既然商户们不反对,在河南一地暂且试行也无不可。
朱慈烺看了看三人,心知自己缩小打击面的策略开始见效了。
毕竟不是每一个“复社君子”都像冒襄这么能战斗。朱慈烺现在只是在河南收商税,他们这些势家远在东南,犯不上为此和权势正盛的朱慈烺撕破脸皮。
如果朱慈烺真的想要捞过界,得陇望蜀,在东南征收商税,等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再想办法抵制也不迟。
朱慈烺见几人的态度软化下去,心里面不禁舒了一口气。别看这几人官职不大,他们可都是复社里面的中坚人物。
这几人的态度某种程度上足以代表东南势家的态度。虽然朱慈烺这几步棋走的很稳,让东南势家抓不到把柄,就算东南势家和自己开战,朱慈烺也有后手应对,但是能不和东南势家全面开战还是不要全面开战的好。
朱慈烺见几人无话,大声说道:“好了,现在孤的三件事儿都交代完了,想必诸位也饿了,来人啊,开宴!”
这一晚上大起大落,商人们早就被折腾的精疲力竭,饿的前胸贴后背了,菜一上来再也别无他话,各自大嚼起来。
饭桌上,朱慈烺并没有因为吃饭结束他的忽悠大业,而是端起手中的酒杯,对老周王说道:
“这次开封之战,王爷前后捐助了五十万两白银,真真是公忠体国,孤敬王爷一杯。”
老周王今年一把年纪了,不喜饮酒,太子敬酒,他不好不喝,只是用嘴轻轻抿了一口,谢道:“谢殿下敬酒,我们这些亲藩为朝廷效力自然是应当的
第四十三章 新兵
朱恭枵今年已经是耳顺之年。
在他已经过去的漫长的人生中,他除了扫墓祭祖之外,就从来没有出过开封城半步,不,不只是开封城,就连周王府的大门他都没怎么迈出去过。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也抱怨过自己的命运,幻想着如果自己不是投胎到王室该多好。
虽然外面的世界不能确保锦衣玉食,但至少,那样的人生是自由而真实的。
那个时候的朱恭枵无比讨厌王府的生活,这种一行一步都要被人监管约束的生活让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衣着华丽却又任人摆布的木偶。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适应了这一切,接受了王室没有自由这一设定。
有的时候他甚至会觉得这很公平——上天给了自己锦衣玉食的生活,自然就可以拿走自己的自由。
现在周王已经老了。他本以为自己这辈子就会这么过去,做一个混吃等死的王爷。没想到今天竟然有人他跟自己说,从今以后,藩王也可与平民一样自由的生活!
朱恭枵好久都没有这么激动过了,抓着朱慈烺的手,感激道:“殿下所言当真!所言当真如果真的如此,本王先谢谢殿下了!”
在一旁的冒襄吴伟业等人听了朱慈烺的话同样十分震惊。
他们想不到朱慈烺竟然有这样的魄力解放藩王们的禁制,难道朱慈烺就不怕有藩王冒出来,再来一场靖难之变
朱慈烺扶着老周王的手,说道:“王爷先不要激动。孤行事讲究的是一个有来有往,等价交换。藩王们的禁制由孤来解除,同样的,藩王们的特权,也要吐出来才行。”
“这个。。。”
一说到要交出特权,老周王又有些犹疑。他终究不是年轻人了,和自由比起来,利益在他的心中自然更重要一些。
“周王不用多言。诸藩王身份尊贵,若是再解除了禁制,恐怕天下再无平民们的进身之路。孤已经进奏父皇,从今年开始,所有宗室,自亲王至都尉,全部停发禄米。所有王室产业全部都要重新登记,一体纳税,如有瞒报,轻者罚款,重者削除王爵,剥夺全部家产!作为表率,孤经营的各家皇店,还有皇室名下的田产皇庄,也要一体纳税!”
“什么!”
“啪嗒!”
桌上几人恍如听见了炸雷一般,吴伟业的筷子都被吓掉了。
取消王室禄米的建议并不十分出挑,自打万历年间就有文官建议此事。真正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皇室和王室一体纳税。
这可是天大的大事儿!
在近代以前,税收的法理依据来自于皇室对天下的所有权。天子“代天牧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按照法理来讲,所有百姓都是皇室的子民。朝廷收税并不是为了服务百姓,而是为了贡献皇室。这天底下,岂有自己给自己纳税的道理
朱慈烺此举不仅仅是损失一部分利益那么简单,往深了讲是以削减皇室神性为代价,将税收的定义从“皇粮”改为了“国税”,进而为下一步的全面收取商业税提供道义上的支持!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既然皇室都带头缴纳国税了,那东南的势家又什么借口不缴税
“君子”们又有什么理由再说皇家贪财好货
任何一个古代的帝王都绝对无法做出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
但朱慈烺不同,来自后世的他知道,君权神授的幌子早晚会被捅破。与其扭扭捏捏,被人推下神坛,不如以退为进,提前一步化家为国,做帝国的第一公民!
朱慈烺的改革对于朝中的贵人们来说或许是惊天的大事,但对底层的小民来说一时半会还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大家的日子之前怎么过,现在仍旧是怎么过。
不过王二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的日子和从前变得大不一样了。
距离他被俘才仅仅过去半个月的时间,但是现在的王二回忆起被俘前的岁月,却感觉那段记忆仿佛过去了很久很久,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因为和现在的生活差异太大,以至于他有的时候都会怀疑那还是不是自己的记忆。
朱仙镇那一仗败了之后,王二跟着败兵们一起拼了命的往前跑。可惜的是,他这次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跑了不到五百步,就被后面追上来的骑兵用长枪的枪杆重重地抡在了后背上。
随着一阵剧痛传来,王二眼前一黑就晕了过去。
等他睁开眼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正躺在一个帐篷里。狭小的空间中弥漫着刺鼻的酒味还有血腥味,在他的四周则是一群或躺或靠的伤员。
他们中有的人被骨朵砸中了肩膀,有的人削掉了半条手臂,还有的则是被箭射中了大腿,正在痛苦地呻吟。
“看来我没死,我还活着。”
看见王二醒了,立刻就有郎中一样的人来给他把脉,之后又给他灌了一碗中药。
那郎中一把年纪,安慰他道:“小伙子,你的伤势不重,好好休息几天就好了。”
说完来不及等王二回答,又急匆匆地转身去给其他的伤员看病了。
就这样,王二难得的安定了下来,不用像之前那样疲于奔波。每天除了吃药就是休息,更为难得的是,这里管饭。
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就被打破了。
三天后的一个早上,一个高个子军官火急火燎地冲了进来,向着众人喊道:
“有能动的嘛,能动的都站起来。”
只有王二一个人站了起来。
来的军官上下打量了王二几眼,说道:“小子体格不错,身高可以,骨架也大,是个打仗的苗子。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
“王二,河南人。”
“我问的是大名。”
“大名就叫王二。”
军官乐了,说道:“嘿,活该你个穷鬼造化。现在殿下的东宫军缺人,你愿不愿意给殿下当兵”
第四十四章 新生
朱仙镇一战之后,朱慈烺的东宫军抓了十几万的俘虏。
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在一年之前还是在地里刨食儿吃的农民,从事造反这项高风险事业的时间还很短。如果不是因为饥荒和旱灾还有贪官污吏的盘剥,他们本可以是朝廷最忠实的农民,现在却当了朝廷的俘虏。
按照朝廷以往的惯例,俘虏的流寇们会被就地打散安置。正常年景的话,这样的操作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明末的年景大多不正常,不是旱灾就是洪灾。这些有过一次造反经历的农民一旦再次遇到灾荒往往会轻车熟路的再次揭竿而起。这也是明末的流寇越剿越多的原因之一。
不得不说,在维护内部统治稳定这方面,弱宋的很多措施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每到灾荒年之后,宋代的朝廷就会招募壮年加入禁军,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流民起义的问题。
其实朝廷这边也不是没有人想到过招募流民为兵的办法。
问题是崇祯的脑子里面一直都是抱着少花钱办大事的念头。在他看来,招募那么多的流民加入军队,岂不是又要多一笔军费开支
和他的穷鬼老爹不同,朱慈烺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
从抄没勋贵,再到缴获李自成的军产,还有从河南商家那里募集到的“劳军费”以及即将到账的山西抄家费,这几笔进账加起来几乎有一千万两之多。
有这么厚实的钱包做后盾,朱慈烺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扩军了。
朱仙镇大捷的第二天朱慈烺就下令,将战俘随机分配到十个战俘营之中。再从东宫军中抽出十个连,让每个连到对应的战俘营里面各自选取五千名身材高大有力的战俘组成训练营,展开集训。
所谓的“高大有力”自然是相对而言的。
这些战俘被俘之前在闯营中只是被当做炮灰的角色,一天只有两顿饭食。一个个饿的胸腔贴后背,能有多有力看着年轻,个子高一些的就算是好苗子了。
朱慈烺计划从这些战俘中挑选出五万名新兵,分配到下面每个班的头上,就有五百人的名额,跟后世学校军训的教官和学生的比例差不多。
刘胜得了命令之后,从战俘营里面挑了四百多个,到后面实在是挑不出像样的兵了,只好去伤兵营碰碰运气。
这一碰,就把王二给碰了进来。
“集合集合!”
王二听见帐篷外面有人大喊着。他不知道集合是什么意思,但是看见帐篷里的人都往外走,他也跟着众人一起往外跑。
在帐篷前面站着的,正是给王二木牌的那个矮个子明军。
“你们这两个帐篷的人,看好我这张脸,牢牢地记住了,未来的一段日子里,我就是你们的把总!我的名字叫徐东,听明白了没有”
朱慈烺本来是想让这些士兵叫做教官的,但是考虑到流民们的接受能力,还是换成了他们耳熟能详的“把总”。
在闯营那边,底层的军官也是被叫做把总的。一般一名把总手下有六七十个小兵。对于这些底层的炮灰来说,把总算是了不得的大官了。
俘虏们下意识地纷纷跪倒,口中高喊着:“小的叩见总爷,给总爷请安。”
以前在四勇营的时候,矮子也没少给头上的把总问安,对这一套是熟的不能再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东宫军里面呆了这几个月之后,他现在对这套竟然感到有些不适应。
矮子没好气地说:“起来起来,都给老子起来。咱们东宫军里面不兴下跪这套。记住了,以后你们就都是太子爷的人马,要听太子爷的军令,明白没有”
王二跟着众人高声喊道:“明白了!”
矮子满意地点了点头:“唔,好。你,你,你,还有你,跟老子过来!”
矮子从人群里面挑了四个人出来,带着他们往校场外走去。
不多时,矮子带着四人抬着两筐东西走了进来。
“过来排队,拿碗打饭,听见没有”
原来这两个大框里面,右边的装的是木碗,左边装的是看上去分不清是什么材料做成的糊糊。
王二打到了饭食之后,心里面还在暗自腹诽“太子爷怎么比闯王还小气。闯王好歹还能给点干的,太子爷就给一碗糊糊”
“这里面有肉!”
王二端着碗还没来及吃,就听见旁边的一个黑脸汉子激动地喊道。
“等等,别吃别吃,让你吃了吗!”矮子军官大声呵斥道。
黑脸汉子不敢再动,但是那渴望的眼神**裸地表达了他内心中对这肉食糊糊的渴望。
矮子军官说道:“来了咱们东宫军,就要守咱们东宫军的规矩。吃饭之前,要先表忠心!”
这些俘虏哪里知道什么是表忠心,然而上峰说话,他们这些小兵自然是只有乖乖听着的份儿。
“听好了,我问一句,你们答一句,答完才可以吃饭,这就是咱们东宫军的规矩,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下面稀稀拉拉地回应道。
“他妈的,大点声,没吃饭是不是!”
“明白了!”
“你们吃的是谁的饭”
俘虏们面面相觑,心说朝廷这边怎么还好弄这个景
大家想了想,答道:“吃朝廷的饭!”
矮子怒道:“答得不对!给老子记好了,这饭食是太子爷花银子买来的。你们也不想想,这天底下可有给小兵吃肉粥的朝廷以后给老子记住,要说,吃太子爷的饭,听明白没有!”
似乎是为了响应矮子军官的话,校场上其他帐篷前的俘虏们已经在高声大喊:
第四十五章 晋商
山西,被称作表里山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为此,大明王朝在布置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的时候,特意加强了山西的兵力配置,叠次设立了大同,山西,两大军镇,依靠内外长城进行防御作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