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帝国金主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倪观

    想了想,赵悦再次低声问道:“你家老头子花那么多钱给你报名,对你那么有信心”

    小胖子嘿嘿一笑,只是笑起来,连眼睛都看不见了,只看见一脸的肥肉抖动,实在是滑稽不堪。他低声道:“他是有信心,一向认为自己儿子聪明。谁让我是他儿子呢!”

    好吧,听着这话,赵悦再次伸出一个大写的服字。这一次,赵悦是对这胖子他老爹服。看来,这也是一对极品的父子啊。

    赵悦和小胖子低声说话的时候,负责点名的官员已经完成了点名。

    六百余人的考生,已经被划分为十个小片。贡院的有几个门,在官员的宣布下,考生开始一一接受检查,然后进入考场。

    进场的时候,检查非常严格。没办法,这可算是整个国家最严格的取仕考试,还是皇帝亲自出题和选拔,不严格都不行。

    负责检查的人,当然不可能是官员了。都是负责维持秩序的衙役,这些衙役,也是临时抽调而来的。在官员的监督下,检查也是很卖力。不但要摸遍考生的全身,就连考生带的一切东西,都要仔细检查。只要确定没有问题的情况,才会一一放行。

    就如赵悦,别看是曾布和王安石的推荐,可在场的那个考生不是官员和大臣们推荐




第一百八十一章有意思的考题
    周邦彦好一会,才憋出一句话,几乎是咬着牙恨恨道:“好,好,好!赵悦,我看你能嚣张到什么时候!咱们走着瞧!”

    说完,周邦彦就大踏步离开,去找自己的位置了。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赵悦翻了翻白眼,心道自己什么时候嚣张了

    真是天大的愿望啊,自己哪里嚣张了简直比窦娥都还冤枉啊!

    想到窦娥,赵悦就忍不住想到李师师和东京剧院。说起来,这东京剧院也应该排新戏了啊。嗯,关汉卿的《窦娥冤》,貌似就不错。

    这时候,有衙役开始在考场里面来回大声宣布一些注意事项,包括那里是茅房,包括考试时要怎么样做。

    听着衙役的话,赵悦忍不住看了一眼自己身边提来的夜壶。好吧,夜壶还是装一下尿尿罢了。

    七月天,天亮得很快。在如考场不久,旭日东升,照耀整座汴京城,也让贡院映在了一片金色阳光之中。还不到八点这样,天就明显热了起来。

    七月天考试,这可是要人老命的。还没有考试,赵悦就觉得自己后背有些湿了。没办法,太阳一出来,气温就蹭蹭往上走,再加上在贡院这些隔间的小屋子,周围都不透风,想不闷热都难。

    想着自己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熬两天,赵悦都怕自己顶不住,会不会考得中暑去

    和别人考试之前,脑子紧张相比,赵悦此刻神游物外,想的都是乱七八糟的事儿。

    制举考试,因为是国家“大科”,乃天子亲启,说起来皇帝才是主考官。只是皇帝不可能亲自来监考主考,所以在皇帝出了题目后,自然由重臣过来代替皇帝主考和监考。

    这一次代皇帝制科考试的主考的重臣,出乎意料的,居然不是曾布,而是参知政事司马光。显然,皇帝临时改变了代考的人员。至于监考官,又换成了王安石。

    之前曾布曾和赵悦透露,他会是制科考试的主考官,没想到事到临头,居然换成了司马光。

    听到是司马光主考,赵悦忍不住伸出一番怪异。司马光砸缸,不知道是不是就是眼前的这位神人啊

    司马光和王安石在考场里巡视了一圈,走到赵悦面前的时候,司马光倒是多看了赵悦一眼。他也是认识赵悦的,他微微颔首,并不说话。王安石倒是给了赵悦一个好好考的鼓励眼神。

    巡视一圈后,司马光开口勉励了几句考生,就宣布考试开始。很快,就有负责具体考试的官员,开始唱名,让考生来认领考卷。

    显然,考题之前已经做了功夫的。等到赵悦领到卷子的时候,已经发现考卷上有了自己座号和他的名字。这一次制科考试,因为都是各地官员举荐士子来考试,事先工作自然做好了准备。

    当然,大周朝的科举考试,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运营制度。每一个环节都会环环相扣,最大程度的避免了作弊的可能。

    就如这考卷,也是前日在皇帝确定了考试题目后,连夜加工印刷出来的。那些负责印刷的官员和工人,都还被关在一个地方,要等到考试结束才会放出来。显然,避免了有人提前泄题。

    拿到试卷,回到座位,赵悦倒是没有着急答题,因为还没有敲钟,还不允许答题。他拿起试卷,倒是好好研读了上面的题目。

    制科考试,和贡举考试有所不同的是,因为是皇帝出题和主考,有时候出的题目很随意,并不拘于形式和内容,有时候考的范围还广阔。

    因为出题的内容随机性比较大,这就导致了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必须是真正有材料和博学的人。否则皇帝出的题,根本无从答起。

    经文要义,在制科考试也是会有的,不过和贡举考试相比,显然少了很多。制科考试,皇帝出题,更多在考考生对治国、经世方面的认识和见解,以及对具体政务的处理能力和国家一些大事儿的见解。

    总而言之,皇帝出题,相比贡举考试选拔,更多是要考士子们是否现在具备成为一个治邦的人才。

    当然,也不是每一位皇帝出题都有水平的。毕竟出题,出题也是要考验学识和出题能力的,皇帝



第一百八十二章答题没那么简单
    写文章,对于赵悦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儿。要知道赵悦当初也是学霸,尽管修习的是理工科。但写的各种论文,可是一点都不少的。

    要知道后世的论文,动不动就是几万字。所以,写文章对于赵悦来说,不是难事。

    现在唯一的难事就在于,要通过短短几千字,把上面的题目给回答清楚,这就非常考验人的文字功底和学识见识功底了。

    赵悦拿着题目,就算听到了答题的打铃声,也没有着急下笔。而是看着每一道题,仔细的在脑海整理自己的知识。不管难易,必须先要有答题的大纲,要知道切题的角度。

    毕竟,这样的题目,要说很标准的答案,那是不可能的,就看个人怎么样去理解,从什么角度阐述了。

    足足过了一刻钟,赵悦将每一题要答的大体思路和脉络基本上弄清楚,整理出来后,才在草稿纸上大致写框架。

    框架成了之后,赵悦并没有着急马上就在试卷上答题。而是在另外一张草稿纸上,开始奋笔疾书,从第一题开始写。

    至于为什么要先在草稿纸上写,还是处于慎重的考虑。人不可能一口气就能完美的把答案写出来,这过程偶尔还有涂改和添加删减内容的。在草稿纸上写好,最后才誊写到试卷,就避免了试卷模糊和不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别看这过程有些多此一举,可早已经习惯后世考试的赵悦,可是知道卷面印象分也是很重要的。

    写完草稿,赵悦又仔细研读了一遍,删减了一些不必要的词句,确定没有犯忌讳的问题后,赵悦在开始在第一题下面进行答题。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作为后世进修过各种政治课熏陶的赵悦,要答这样的治国理念问题,也不算很困难。马哲不是说了嘛,任何事件,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以不管尧舜无为而治也好,大禹勤勉治国也好,其实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的不同治国策略。

    当然,赵悦不可能搬出马哲的主义,但借用一些观点,用发展观和变化论的方法,旁征博引,借用历朝历代的各种治国策略,论述这样的题目,还是不要太难哦。

    花了差不多一个多时辰,赵悦才完整的完成第一道题目。完后,赵悦长出一口气。

    休息了一会,让自己从第一题的思路出来后,赵悦就沉浸到第二道题目的解题上。因为之前已经做了大纲和框架,对赵悦接下来答题自然有的帮助,认真思索后,他就再次开始全力以赴。

    第二道题,纯粹就是考验考生对《大学》这本著作的认知和理解,好在赵悦跟着老夫子,还是狠狠下了一番功夫苦读这些儒家经典的。再加上后世信息大爆炸的优势,这道题反而让赵悦觉得相对简单。

    答完两道题后,赵悦已经感觉筋疲力尽了。此刻,已经日上三竿,太阳毒辣辣的。人尽管晒不着,可空气不流通,实在是憋闷。

    早餐吃的太早,耗费了太多脑细胞,答完两道题,赵悦已经感觉肚子在叫。

    拿起带来的米饼和鸡蛋,赵悦也顾不得太多了,直接开吃。一边吃一边流汗,看着越来越大的天气,赵悦都担心等会自己会不会因为考试中暑了。

    这个想法还没多久,就看见两个衙役直接抬着一个孱弱的考生出了座位,去了考场设置的抢救休息地方。那考生,已经口冒白沫了。

    显然,这考生已经中招,中暑了。看到被抬出去的考生,赵悦吞了一下口水,连忙给自己灌下一大口水,顺便还用水湿了一下自己



第一百八十三章愤怒和震惊
    王安石也拿起茶杯,轻轻酌了一口,随后道:“相公,下官去巡视一下考场。”

    司马光点点头,王安石起身,沿着考场开始巡视。

    走在考场中,看着那些挠首,眉头苦思,手足无措的考生,特别是看着考试时间已过了一半,大部分考生才开始答第二题或是第三题,王安石忍不住轻轻摇头和叹气。

    这一次皇上出题,可真是为难这些考生啦。也不知道这一次,到底能有多少个才华横溢的学子脱颖而出。

    王安石走到一个考棚下,看到一个学子正奋笔疾书,忍不住过去看了几眼。那考生似乎陷入在答题的状态,连王安石走近了,也没有察觉,而是依然在埋头苦写。

    考生正是周邦彦,此刻他正在答第三道题。要说这周邦彦,还是有才华的。王安石走近一看,看周邦彦试卷前面两题的答案,好一会儿,忍不住微微颔首。

    还不错,尽管不是非常精彩的答案,出彩地方不算很多,但中规中矩。这样稳妥的答案仍然不失是一份好的试卷。如果按照这样的答题水准,后面两道题也能有这样的能力的话,王安石倒是觉得这考生可以考中。当然,要看他后面两题到底能不能保持这样的水准了。何况,现在时间已经过了一半了,对方才答第三道题,时间上,可有些不充足了。

    想到这里,王安石看了一眼考生姓名,周邦彦看着这名字,王安石一愣。周邦彦的名字,他自然是听过的。

    之前周邦彦刚来汴京城的时候,还递过拜帖给他,要拜见自己。只是王安石当时很忙,而且对于这种喜欢登门拜访的学子,从来都不假颜色,最终也没见对方。再然后,周邦彦的才子名声在汴京城传开,王安石也是知道的。

    “他就是周邦彦啊”王安石再次认真打量了一下,下意识忍不住拿周邦彦和赵悦相比,也不知道那小子,到底答题答得怎么样。

    王安石还是非常担忧赵悦的,毕竟这制科考试不是能作几首诗词就能行得通的,是真正考验一个人的学识、见识还有能力的时候,光凭会作诗词,可不顶用。

    王安石再次走动,继续巡视考场。当他走到赵悦的考棚时,看到已经趴在桌子上小声酣睡的赵悦,顿时忍不住一股火气就从心头冒出来了。

    好呀,好你一个赵悦,亏了老夫心里还惦记着你,还担心你能不能答题,还在想着要怎么样帮帮你弄一个进身。你倒是好,不会做题就算了,居然还在这考场上睡觉!

    真是烂泥巴扶不上墙!想着赵悦这些日子的表现不错,王安石还心里十分欣慰,觉得孺子可教,觉得赵悦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了。现在好了,看着赵悦在考场上居然睡觉,他真是觉得自己的好心被狗叼了一下。

    真是气死老夫啦啦!王安石看着赵悦这样子,确实是心中冒火,心里愤怒了。

    王安石一股火,气得想要恨不得将赵悦直接拉起来一阵好批。可这里毕竟是考场,他就算心里冒火,也不能打搅其他考生考试。

    强忍着心中的怒气,王安石蹭蹭走了几步,走到赵悦的桌子面前。王安石正想直接拉起赵悦起来痛批,他的眼角,却看到了赵悦摆在桌面上的试卷。

    看着赵悦试卷上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前三题的答案,他的眼角忍不住跳了一下。事实上,赵悦试卷比他刚刚看过的很多的考生的试卷都干净和整洁,一手漂亮的字体,看起来也非常的顺眼。

    其他考生的,严重一点的,试卷看起来潦草不堪,轻微一些的,也都会在考卷上作细小的涂抹或者删改,反而是赵悦这张试卷,居然一眼过去,没看见一处涂抹和删改。

    &nb



第一百八十四章哥就是那么自信
    有了提纲,后面的答题,对赵悦来说,还是花费了不少脑细胞的。特别是第四道题,把赵悦哪一点历史知识和见解,都差不多耗尽了。

    第五道题,反而成为赵悦最拿手的一道题了。要说大周朝现在面临的困境,和另外一个时空的北宋相差离,都存在严重的“冗官、冗员、冗兵”现象。

    别看大周朝富甲天下,国泰民安,整个国家看起来也是非常富裕。却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大周朝的财政收入,几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

    换句话说,大周朝每年的赋税财政收入,已经快养不活这个国家的政权体系了。明明国家强盛,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问题就存在上面说的几个方面。此外,大周朝的财税收入制度,有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官绅不纳税。

    怎么理解呢那就是有功名和做官的人,属于特权阶级,不纳税。这些人的家里不管是种田也好,做买卖也好,都不纳税。

    这也导致了很多百姓,宁愿卖身入这些官绅家里,也不愿自己单干。没办法啊,寄生到了官绅旗下,就无需交税纳粮。对于百姓来说,皇粮国税不用交,就算卖身为奴,又何乐不为

    这种现象也让大周朝土地兼并的情况日益严重,在中原和江南一带,都是大片大片土地兼并。大周朝国力尽管还是蒸蒸日上,可纳税的群体却在不知不觉中减少。

    纳税群体减少了,税源自然就不会增长。

    所以,别看大周朝强盛,可每年的财税收入,都不过亿贯。就是元祐三十年的时候,财税收入也不过六千多万贯,接近七千万贯而已。

    按照大周朝现在超过八千万人口,接近亿人的人口基数,赋税收入还不到一亿贯钱,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赵悦这些日子仔细翻看了大周朝的相关资料,特别是看到了元祐二十八年全国统计的相关数据,都觉得不可思议。

    现在皇帝提出“国库空虚,何以为继”的问题,这对于赵悦这个作弊者来说,就明显是送分题了。

    国库空虚,无非就两种办法,开源节流。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就是开拓更多的财税收取渠道,扩大税源;节流自然就是想办法节省开支。

    节流的法子,有是有,但都会触及很多忌讳的方面,所以最大的可能,还是要开源。至于如何开源,对于赵悦来说,方法实在是太多了。

    当然,从国家层面来说,开源无非是加赋税、扩大税源渠道。只是,如何加赋税,怎么样加赋税,这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必须慎之又慎。

    赵悦斟酌了一番,在开源方面,最终写了几个方法。其一就是推行官绅一体,将官绅群体纳入交税范围。如果官绅都交税了,大周朝的赋税收入,赵悦敢打包票,至少能在现在的基础上增长三成,甚至更多。
1...4243444546...2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