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金主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倪观
当然,按照制度,当任翰林学士的人,不能在任职其他官职,所以在朝堂上就不可能再拥有太多的实权,但这些人却属于朝廷上真正的清贵人物。除了这些人之外,剩下的大多数就是如赵悦这些通过科考进入翰林院的科考一甲学士,大多数人都是翰林编撰、编修,按照分配,会分别入翰林院这几大部门供职。
翰林编撰、编修,基本上就相当于翰林院里的翰林学士们的助手。赵悦也是如此,来翰林院报道后,接待他的,便是一个翰林学士。
这个翰林学士,叫做王槐,为昭文馆的负责人。昭文馆,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负责为皇帝管理图书、资料的地方。这里封存、寄放的,都是皇室的日常书籍、资料。赵悦就被分配到了昭文馆供职,他的上司,便是王槐。
王槐年纪不大,也就四十岁出头。因为是昭文馆的负责人,
第两百一十五章朝堂风暴
被皇帝授予翰林院编撰,尽管在翰林院收到了冷落,被发配去昭文馆管理整理图书资料,可对于赵悦来说,正好可以让他暂时避开朝廷上对他的责难,收起锋芒,养精蓄锐。
于是,赵悦去了翰林院报道后,就开始了朝九晚五的大周朝的公务员生涯。
大周朝的公务员,要说起来还是非常幸福的。大周朝推行的是高薪养廉,官员的俸禄都不低,何况赵悦还是在翰林院任职,尽管品级不算高,可翰林院就相当于后世办公厅一样的清贵衙门,是皇帝的秘书官一样的存在,这待遇自然不低。
就是赵悦这个六品翰林编撰,一月的俸禄一百贯。逢节日还有各种补贴,零零散散,一个月加起来,俸禄至少在一百五十贯左右。一百五十贯,换算下来就是十五万钱。这笔俸禄,如果只是赵悦和赵家几个女人,足够赵悦一家在汴京城过小康生活了。
不过大周朝的官宦人家,一人当官,很多人都要寄生在旗下生活。说是高薪养廉,其实大多数情况是养不起的。就是赵家现在养着的仆人都不少,一大帮人跟着赵家一起过活,每个月的开销都不小。所以别看赵悦这笔俸禄很丰厚了,可这笔俸禄,对整个赵家来说,还是非常紧张的。
这种形象,在大周朝都是普遍存在的。这也导致了大周朝的官宦家族,大多数都有经营其他的产业来贴补家用。要么经商、要么经营田产等等。这也是大周朝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原因之一。
在翰林院上班,还是非常轻松的。何况赵悦现在被翰林院的上司同事冷落,发配去了昭文馆管理图书资料,赵悦也乐得如此,正好一个人清净的,每日去上班,就疯狂看着大周皇室一百多年的藏书,如饥如渴的吸收丰富着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赵悦安静低调的在翰林院上班的时候,大周朝的朝堂,却开始掀起一阵风暴。这阵风暴的源头,某种因子,就是来自赵悦制科考试时的那番言论。
八月初,元祐帝大昭天下,宣布了几个人事任命,重新组建了执政堂。在八月初,元祐帝免去了司马光参知政事的职位,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从而以王安石为首,组建了新的政事堂。
司马光被免职,不但没有重新安排新的职务,反而直接被流放去了鄂州,去鄂州做了知州。从一个参知政事变为地方知州,谁都可以看出这是贬职流放了。
堂堂一个参知政事,朝堂政事堂重要人物被免职,这道政令一出,整个天下都哗然。司马光已经在参知政事的职位上了七年了,不说根深蒂固,也算是还深得民心的。可元祐帝说免职就免职,足见元祐帝的决心之大。
免职的原因,根据朝堂传出来的小道消息,则是司马光强烈反对元祐帝准备推行的几项政策。因为抵制和反对元祐帝的政令,惹恼了元祐帝,这才被元祐帝给赶出了汴京城,流放鄂州。
鄂州这时候,在云梦泽的南面,说起来还是一个比较荒凉的地方。司马光被贬职后,元祐帝还一起贬了数位官员,此外还有几位朝堂老臣,也被告老还乡。朝堂的权力结构,因为这次变动,再次发生改变。
赶走了司马光后,元祐帝就直接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组建新政事堂。朝堂权力结构的变革,这才是风暴的开端。
在确立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组建好新的政事堂后。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过后,元祐帝再次发布昭令。宣布推行变法,以新政取代原来的一些旧政令,也叫作元祐新政。
因为新政主要
第两百一十六章你觉得你是皇上?
八月下旬,元祐帝再次流放了三十名反对自己变革意见的官员。这些官员,相对之前流放的人员,结局更是惨淡。大多数人,流放到了岭南、西南,有些流放得远的人,更是流放到了海南一带。
这时候的岭南、西南地区,大多数地方都是未开发的地方。很多地区,都还是瘴气横行,荒无人烟之地。这些流放的人员,基本上这辈子都无望再返回中原的繁华之地。
一时间,朝堂上风云激荡。元祐帝那残酷无情的手腕,让整个朝堂的官员都人人自危。
不仅如此,元祐帝更是在太极殿外面,杖打了七八位因为跪坐太极殿请愿的御史官员。当时的场景,几乎打得这些官员鬼哭狼嚎,血肉模糊。这些被杖打的人员,更直接被下了大狱,永不叙用。
自此,整个朝堂都无人在提出反对变革和推行新政的声音。
面对群臣反对和抗议的声音,元祐帝直接用自己强大的手腕,血淋淋的手段,将所有的反对声音,所有的抗议和反弹,都给全部镇压了下去。
所有人这一刻都已经明白了元祐帝那颗要变革和推行新政的强大决心。
有了元祐帝强有力的支持,天下官员纵然反对也无济于事。王安石为首的政事堂,推动新政的步伐,也开始加快。新政的政令,开始陆续推行天下。
这种带着皇帝意愿的政令,严重削弱了官绅仕林阶级的利益。面对强势的元祐帝,官绅阶级不得不暂时妥协。
对于朝堂上掀起的风暴,反而是最开始的风暴当事人赵悦,似乎被人遗忘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元祐帝推行的新政给牵扯住,被朝堂上剧烈的权力变动给牵扯住。
走了一大批官员,自然也需要一大批官员重新补充朝堂的权力架构。因此,尽管很多官绅士大夫对元祐帝的新政不满意,也反对,可当元祐帝推出一些空余出来的官员职位后。对于权力的追逐,又让一大批官员争夺这些职位,从而拉拢这些官员从名义上拥护新政。
翰林院也被朝堂这番剧烈的变动给影响了,在翰林院内,也产生了不小的变动。数个翰林大学生,被元祐帝补充进入朝堂权力中枢。
翰林院本身就是皇帝培养心腹的地方,所以有几个翰林大学士,直接进入政事堂,成为执政。
王安石这一派在这次朝堂风暴中,得利最多,受益最大。
元祐帝尽管信任王安石,可还是采取了制衡手段。几个翰林大学士,便是制衡王安石派系的强力手段。其中一人,便是赵悦在翰林院的顶头上司,昭文馆的翰林大学士王槐。
王槐从翰林院大学士,一跃成为政事堂执政,算得上是这次朝堂风暴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要说这王槐,自从初仕以来,就一直是人生赢家。
王槐二十岁考中进士,成为元祐十年的新科榜眼。当年可是轰动一时,可谓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马蹄疾。
在他成为榜眼后,他先在翰林院待了两年,然后就元祐帝外放去了成都府做了从五品的知府。在成都待了四年,因为考评获得好评,就升为西南路巡查使,官拜正四品。
大周朝的路,某种意义上上就相当于后世省一级的行政管辖权。王槐不到三十岁,就成为一方封疆大吏,仕途绝对顺风顺水。
做了四年西南路巡查使后,王槐就被调到了江南路,又在江南路待了两年。到王槐三十二岁的时候,就被元祐帝调回了汴京,担任御史中丞,成为朝堂三品大员。
在御史中丞位置上,他又做了三年,随后再次入翰林院。在翰林院这一待,便是五年。
&n
第两百一十七章陪大姐回夫家
王槐一愣,随后就是一股怒气。只是,这股怒气,他还不能爆发出来。赵悦这句话,可是字字诛心啊。
“放肆!”王槐低吼了一声,语气变得更为阴沉,恼羞成怒呵斥道:“赵悦,你好大胆!”
赵悦笑着摇摇头,道:“大人,不是我大胆,你才是大胆。皇上都说了他能容我,天下就可以容我。难道大人不能容我”
王槐被赵悦这话气得有些身子发抖,手指指了指赵悦。好一会才气急而笑道:“好,很好,赵悦,那咱们就走着瞧!我倒是看看,你能嘚瑟多久,滚,给我滚!这辈子,你就死待在这翰林院吧!”
赵悦轻叹了一口气,笑了笑,朝着王槐微微拱手,就转身离开了。
等到赵悦离开,王槐一锤桌子,整个人都气得脸色发紫。好一会,王槐才平复了自己的心情,阴沉着脸,自言自语道:“赵悦,老夫倒是要看看,皇上还能容你几年!哼!”
赵悦出了王槐的屋子,再次回到昭文馆的资料室,他的心情也有些阴郁。
他知道王槐一直都不喜欢他,只是没有想到王槐居然会这样厌恶他。想着自己已经深深得罪了一个当朝的执政大臣,赵悦心里就忍不住哀叹了起来。
说是皇上能容他,可皇上就算现在能容,又能记得住他多久百官厌恶,光有皇帝看重又能何用况且看元祐帝的身子,几年之后,这天下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还说不清楚呢。
好在元祐帝推行的新政,还不算太过严厉和激进。某种程度上说,王安石变法颁布的政令法策,都属于温和的进行变革手段,尽管引起广大士大夫和官绅阶级的不满,却让赵悦看到了一些希望。
朝堂最近引起的剧烈风暴,和赵悦没什么关系了。他的位置太低,也不可能真正影响朝政的运转。不过,这汴京城是越来越难待了。
是时候,找个地方先暂避这汴京城的这摊风波之地,赵悦暗暗想道。
大周朝官方给官员规定的上班休息时间是逢十休一,也就是说,每工作九天,才能休息一日。相比后世周末双休,时间还是比较长的。
这一日,正好逢休沐,不用上班的赵悦,则是早早起床。等到他起床后,大姐赵若梅早已经在客厅等候着了。
除了赵若梅之外,赵悦的母亲也在一边。等到赵悦吃了早餐,赵悦母亲道:“悦儿,等会到了张家,可不要任性,好好说话。”
说完,赵悦母亲又看着赵若梅道:“梅子,等会回了张家,可要好好向二老问好。既然张家还愿意要你回去,之前受的一些委屈,忍忍也过去了,可不要刷脾气。”
赵若梅嗯了一下,又看了一眼赵悦,心里倒是踏实了一些。
赵悦笑着道:“娘亲,我们先走了。”
原来,乘着休沐的时间,赵悦抽空要陪着自己大姐前往城外大姐赵若梅之前的夫家张家。现在张家既然还愿意自己大姐回去,大姐赵若梅又还有意,就算赵悦不太乐意,也不得不尊重一下自己大姐的意见,陪着他回去。
赵悦和赵若梅上了马车,带着几个护卫,又带着一些礼物,就这样朝着城外慢慢走去。
在赵悦的记忆中,似乎一次也没有去过自己这大姐的夫家。他只是大概知道,自己的大姐原来的夫家在汴京城的张家庄,距离汴京城,有些距离。
&n
第两百一十八章大户张家
这时代,虽还没有后世明清时期提倡的妇女三从四德,禁锢妇女的思想,但也开始提倡从一而终,开始影响很多人的思想。所以,这时代尽管允许妇女二嫁,也准许合离,但大多数妇女只要死了丈夫,或者被休后,没有太特殊的情况,大多数妇女是基本上不会再嫁。
就如赵悦家的几个姨娘,只要赵家还能过得去,估计没有人再会选择二嫁。小妾如此,作为大妇,就更如此了。
这也是赵悦从来不会在母亲面前提这事儿的原因。因为他知道就算自己提了,自己的那些姨娘也不会选择另嫁。甚至她们还有可能误会赵悦要赶她们走。
赵悦同情这时代的大多数妇女,包括自己家里的几个女人。既然不能改变她们的思想,他能做的,就是给这些父亲的女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赡养她们慢慢老去,让她们这后半辈子,都过得无忧无虑。
张家庄距离汴京城大约一个半时辰的马车路程,说远不算远,说近也不算近。
因为地处京畿,周围这些村庄生活都还算不错的。特别是张家庄,又紧靠着汴河,地理位置优越,百姓生活还是比较富足的。
张家庄大部分人都姓张,赵若梅就是嫁给了张家庄的一个大地主的家庭,说是地主,也不尽然,应该叫做大户人家。
赵若梅的夫家,紧靠汴河边上,拥数千亩肥沃的土地的良田。每年紧靠收租,都能获得一大笔收入。另外,张家又还做一些副业,在汴京城有两间铺子,每年也有大量的收入。
可以说,自己大姐嫁给的张家,就是张家庄的大户人家,在周围也有些名望,家财万贯,平日生活也是非常优厚的。
只是,张家的这些条件,在赵悦眼里,就是一乡下的地主老财而已。自己姐姐嫁过来,简直是拉低了自己姐姐的品味。
不过,当初这门婚约,是自己父亲定下的。据说当年父亲和这张家家主,也是自己姐姐的公公有些交情,曾经多喝了几杯酒,在张家向赵家提亲后,就把赵若梅给许配了
赵悦一行人的马车,抵达张家庄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到了张家庄张家的门口,马车停下后,赵悦先钻出马车,打量着周围的情况。
张家的大门,还是非常气派的。朱红色的大门外面,还蹲放着两座石狮子。在大门头上,挂着一块牌匾,写着“张府”二字。
大门气派是气派,不过此刻却是紧闭的。赵悦看着这情况,有些皱眉。
要知道,赵悦可是提起派人给张家送了信,说是今天要陪着自己大姐过来的。没想到自己这些人到了,张家都没有人出来迎接
哼!真是好的排场和架子!看着紧闭着大门的张家大院,赵悦心里再次冒火了。
这时候,赵若梅也钻出了马车,看着紧闭的大门,她只是微微皱眉。
赵悦转头,看着她道:“大姐,咱们都来了,这张家居然连人都不出来,真是好大架子!我看咱们还是回去好了!”
说完,赵悦就吩咐马夫道:“伊藤,转头,咱们回去。”
伊藤自然是听赵悦的话,就准备调转马车。赵若梅看着赵悦真要掉头就走,有些着急,哀求道:“悦弟,来都来了,派人去敲门吧。”
见自己姐姐这幅模样,赵悦就来气了,道:“大姐,你就那么想回着张家,你看你都来了,这张家都还这态度。我不说他们亲自去赵家接你回
第两百一十九章刁难
大姐的丈夫,赵若梅曾经提起过,叫做张思聪。张思聪比赵悦大几岁,目前并无功名,虽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就是秀才都还没有考上,还只是一个童生。
对方被赵悦拦下,这才注意到赵悦,于是一丝笑容,道:“这就是悦弟吧。”
说来奇怪,赵悦和张思聪,居然是第一次见面。在赵若梅嫁给张思聪这几年,两人居然没见过一次。
赵悦打量着张思聪,语气冷淡道:“谁是你悦弟要是我没有记错,我现在大姐和你,可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