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金主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倪观
曹家管家苦笑道:“回老爷,就是这样的。赵悦那厮,就是用这种法子,逼得咱们的人不得不搬走。老奴都没有想到,那赵悦居然是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顾及脸面!这,这简直是比乡下的泼妇,还要,还要可恶。”
“实在是有辱斯文!”曹侯忍不住骂了一句,狠狠道:“这赵悦,不是被誉为这汴京城有名的大才子吗,居然,居然能干得出这样的事儿了”
曹家管家也是一脸苦笑和无奈,对自己主人的评价深以为然。在他看来,赵悦的这种手段,实在是太有辱斯文,太不符合文人才子做事的风格了。
这事儿要是传出去,那名声还要吗简直就要臭大街了。不是说文人才子最注重脸皮的么怎么到了赵悦这里,居然会干出这样的事儿来。这简直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嘛。
曹侯管家苦笑后又躬身问道:“老爷,那这事儿,咱们还要怎么样做还要安排人吗”
曹侯哼了一下,有些有气无力挥了挥手道:“他都这样,还安排什么安排人去自取其辱吗”
曹侯家发生这样的对话,在石家,也同样发生着这样的对话。石家的家主,和管家也一样对赵悦的行为感觉到一脸懵逼,都被赵悦这样不按照套路出来的拳头,给打蒙了。
不仅是曹家和石家,就是汴京城其他的家族,听到这事儿,都大跌眼镜,眼镜都碎了一地。哦,如果这时代有眼镜的话,绝对会是大跌眼镜的。
一时间,原本赵悦的名声就在士林不太好,这一下子,几乎都算是臭大街的存在了。市侩商人嘴脸,有辱斯文的各种说法,全部瞄准赵悦。
就是曾家,曾布听到这事儿,都无语了很久。当然,对于自己孙女婿这种做法,他是没有发表任何说法的,只有保持沉默。
不管外界如何评价,赵悦似乎对外界各种叫嚣的声音,直接选择无视,根本不理会外界对这事儿的评价。
这事儿因为流传太快太大,就是皇宫之中,元祐帝都听到了这事儿。
从德公公口中听到这事儿后,元祐帝也很无语。他实在没有想到,赵悦会想出如此流氓的方法对付那些“钉子户”。当然,这事儿他的地方,可不仅仅只是这一点,他想到的是更多其他的事儿。
皇宫之内,听完德公公的汇报后,元祐帝语气平淡道:“按照你的说法,那些之前不肯搬走的人,都是听了曹家和石家的主意这两家,在背后给他们的下人撑腰”
德公公心里一耿,可这事儿,明摆就是曹家和石家给赵悦下绊子恶心人。德公公尽管不想得罪曹家和石家,可这两家这些年确实做得有些过分了。他倒是不介意给这两家上一下眼药,所以很实诚道:“老奴认为是这样的。”
元祐帝脸色不变
第四百一十六章致仕风潮
元祐帝看了德公公一眼,语气很平静道:“给他传话,自动致仕吧。”
元祐帝一句话,直接决定了石家家主命运前途。其实在大周朝的朝廷,包括政事堂里,年龄超过六十五岁的官员不在少数。比如曾布,比如翰林院几个老翰林大学士,还有几个政事堂的大佬,年龄都超过致仕的年龄了,可都还没有致仕。
那么多达到致仕退休的官员,都还占着位置没有退下去。元祐帝似乎也还没有打算让他们退下去,很不幸的是,石家家主成为了元祐帝第一个开刀,要求主动致仕的人。
德公公看了一眼元祐帝那古井不波的神色,再次微微低头。心里为石家家主感到不值,却更对元祐帝敬畏起来。
伴君如伴虎,现在的皇上,就算是德公公都是越来越看不懂,也越来越摸不准皇上的心思了。德公公原本只是想给石家家主在皇上面前上一下眼药,却没想到这惩罚来得那么严重,这可出乎了德公公的预料。
可元祐帝已经开了金口,看他的神态,这事儿似乎根本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他只能点头,轻轻道:“是,皇上,老奴会亲自给石大人传话去的。”
“另外,你给曹侯也带一句话吧,做人,就要本分,不要动什么歪心思。如果他再和燕王私底下眉来眼去,朕不介意让曹家好好清醒清醒。”
元祐帝这话,更让德公公心里一颤,大气都不敢出了。只能再次点头,沉声道:“是,皇上,老奴明白。”
第二天,就从朝中传出来了消息。石家家主因为年纪已大,主动提出致仕要求。这事儿报到政事堂,政事堂倒是讨论了一番,最后上报皇帝做出决定。
让皇上做出决定,倒是简单了。很快,元祐帝就下了旨意,准许致仕,甚至出了表彰,表扬石家家主深明大义。
元祐帝这旨意一出,直接让一帮朝中年龄超龄做官的官员,人心都忐忑起来。皇上的意思,可是说得不明不白,让他们这些超龄官员,可真摸不准了皇上的意思。
一些聪明的人,在皇上旨意出来后,揣摩了一下皇上的意思后,很自觉的尝试上了一道致仕的折子。
能在朝堂做官,都不是傻子。有人带头,自然就有人效仿了。一时间,政事堂接到了十多位朝中官员致仕的折子。就是政事堂大佬曾布自己,都主动上了一道折子。
这事儿,在朝堂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只是,这些折子递上去后,抄发到了皇帝那里,就没有了下文。皇上留中不发,对这事儿,就像是没有发生过一样,让下面一般官员,根本摸不准皇帝到底藏着什么心思了。
皇帝留中不发,那些上了折子的官员,心情忐忑之余,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按部就班的去朝中站班。
除了这一件事外,还有一件事也发生了。那就是枢密院枢密副使曹侯曹大人,上书给皇帝,说身体不适,无法在继续工作,所以也申请了致仕。
曹侯大人的致仕,皇上倒是给了自己的意见,没有批准曹侯的致仕,只准许好好养病。用皇帝的话说,就是曹侯养好病之后,再回朝站班,继续为大周朝发挥自己的力量。
曹家和石家这两个汴京顶级豪门家族家主在官场上的变动,可真在汴京城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一时间,汴京官场风声鹤唳。
在王安
第四百一十七章张家把柄
和王安石的见面,自然算得上是不欢而散。
朝廷上的风潮涌动,赵悦却懒得去关心了。就算自己躺着中枪,被元祐帝利用了一把,成为收割曹侯和石家的刀子,他也没办法和人说清楚,也没办法哭诉自己冤枉了。
在赵悦看来,自己只是因为给了一个小小的契机,让皇上有机会去借机削弱石家和曹家这样的世代将门官宦家族,成为皇帝的刀子,难道自己还能反抗不成
不过,皇上这样对汴京城这些豪门贵族开刀,尽管还只是从表皮开刀,可依然让赵悦感觉到了一种越发紧迫的危险感。
元祐帝,实在是太老了。他已经是大周朝甚至整个历史上,在皇位上做得最久的帝王之一。三十多年的帝王尊严,让他在这帝国确实有着无上的威严。也是因为在位时间太长,他自然也老得太多了。
从他大刀阔斧想要改革大周朝的弊病来看,他整个人都表现出一种急迫感,也表现出一种心有力而气不足的感觉。
就如自己提出要在江南增开五个市舶司的提议,严厉打击江南走私情况,成立江南缉私队和水师的奏章,到现在也没有明确给一个答复。明明知道大周朝的弊病在那里,但元祐帝依然在犹豫,或者在担心害怕一些东西,根本不敢真正放手去。
所以,对于决定赵家朝着江南发展的决心,赵悦也是越发坚定起来。让赵家远离汴京城这个政治漩涡的中心,就算发生事情,也能及时才做措施预防。元祐帝活着都还好,赵家看起来圣眷正隆,还有襄城公主这个护身符,赵家除非造反,否则都不可能有事儿。
一旦元祐帝真不在了,换了一个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赵家还置身在汴京城这样的政治中心,到时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玩政治,赵悦是真没有把握和汴京城这些豪门贵族和那些权臣斗的。他可从来不敢小看古人的智慧,特别是做官的艺术,嘿嘿,那真是能把这门事儿做到极致的。
大相国寺附件的地块拆除工作,伴随钉子户的离开,自然再次加快起来。几百个工人同时劳作,场面确实非常壮观。
赵悦只是偶尔去瞄几眼,剩下的大部分工作,都交给李诫现场监工负责了。招商钱庄扩展培训的事儿,他也是除了偶尔开一下培训外,剩下的事儿都交给赵若竹和襄城公主两个女儿去做。
大姐的婚事,有赵悦的娘亲在操办,他这弟弟的,似乎插不上手了。至于江南那边的事儿,隔三差五都可以接到徐宁和曾墨的来信。信上基本上都是报一下平安,除了回信,也没让赵悦太费心思了。
一时间,赵悦又觉得无所事事起来。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到了三月中旬。
进入三月中旬的汴京,寒气已逐渐消散,春天渐来,天气开始变得暖和起来。城外的汴河和城内的金明湖岸边上的柳树,已经开始冒出了绿芽,到处开始显露出春天的气息。
躲藏了一冬天的富贵少爷少女们,到了这时候,也都全部活了过来。开始陆陆续续出动,一起结游泛游,或是三五成群,开始乘坐着马车,去城外开始踏青欣花。
偶尔飘起的春雨,也开始润物细无声滋润大地。城外的田野上,也开始冒出绿油油的麦田麦苗。
到了三月中旬,之前赵
第四百一十八章大胆的张家
武松摇头,道:“派人查了,张家庄这几年,人口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不少。嘿嘿,至于土地荒芜的情况,都是那张家做乡老自己私自隐瞒不报。”
赵悦皱眉,道:“这张家,居然会这样大胆张家庄,可是距离汴京不远,乃是天子脚下之地,居然也敢隐瞒漏报”
武松嘿笑了一下,道:“悦弟,有句话叫做灯下黑,张家庄正因为距离汴京城不远,算得上是天下脚下,才更容易做出这样的事儿来。”
“再说了,这缴税的事儿,一个乡里要缴纳多少,都是由征税官一句话摊派下来。只要搞定征税官这边,让征税官将摊牌额度减少,谁会去管这事儿”
赵悦一听,想一想大周朝的税赋情况,还真是如此。每年朝廷定了征税的额度,将这些征税额度按照各州府一级一级的摊牌下去,只要完成了征税的情况,基本上都是万事大吉了。
如果是征税官这边从源头上就给张家庄定少了征税的额度,摊派的征税额度都少了,那张家庄少缴税,似乎也变得理所应当了。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征税官为什么要少摊派给张家庄,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必须要有根源的。
这里面的根源,则来源于张家庄乡老汇报自己本庄的真实情况了。如果管理张家庄的乡老不据实汇报,那就存在隐瞒或是偷缴的情况。特别是乡老和征税官一起隐瞒,情节更为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也是要追责的。
真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最轻的也要蹲上几年大牢狱。最严重的,直接流放甚至是杀头。
想到了这些,赵悦便问道:“那这里面真正的原因,有去查了吗”
武松点头,道:“查过了,就是张家庄那张老头隐瞒不报,另外,征税官这边,应该也有些问题。”
“能找到证据吗”赵悦倒是担心这个问题。
武松想了想,道:“这个可以试一下,在去查查。”
赵悦点头,“嗯,一定要查清楚。就算是有问题,也要拿到了确切的证据。到时候证据在手,在收拾那张家不迟。”
等到武松离开,赵悦心里有些小小感叹。他感叹的原因,是大周朝的赋税漏洞。
就是汴京城周围的农村的乡民,天子脚下的人都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少缴税,不缴税。那在大周朝统治更为偏远的州府,这种情况会不会更严重也许,情况要比汴京城更为严重。
尽管大周朝的赋税,似乎每年都在增长着,表面看,根本看不出太大的文坛。但是,赵悦看过大周朝税赋的构成特点,近五十年来,大周朝的农业农民方面的赋税,其实是没有增长,甚至是增长极其缓慢的。
要知道,大周朝鼎立天下后,伴随人口不断增加,其实每年都在开发新的生产区域。最开始大周朝的粮仓,是在两淮流域。到了大周立国数十年后,人口逐渐增多,田地不够用了,就逐渐朝南转移,到了长江一带。例如江南地区、两湖地区开始成为大周朝的粮仓所在。
持续不断的开发,大周朝的田地是越来越多的。到了元祐年间,已经开始朝着岭南地区开发了。所以,这一两百年来,大周朝对于农业农田的开发,是没有停止脚步的。可
第四百一十九章张家的祸事
汴京府,府衙内,赵悦和章醇在喝着茶。赵悦和章醇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于公于私,不管外界如何传赵悦的形象,但章醇对赵悦的感官,确实很不错。
就拿赵悦最近在汴京城弄出来的那些动作,在章醇心中,可不都是差评,反而是有极高分的。赵悦下本钱迁移那些贫民,又下本钱改造汴京城的贫民区,这对他这个汴京知府的政绩来说,可是非常有利的。至于赵悦用卑劣的手段逼迫那些“刁民”迁移,在他看来,都不是任何问题。
章醇自然是想要在汴京知府的任上,做出一些政绩。赵悦这样的“财主”,可就是他能做出政绩的最大推手。所以,对赵悦他还是很客气和礼遇。他甚至希望赵悦能全部把汴京城的那些贫民都全部安顿好,都把汴京城的贫民区全部改造一遍。
两人喝茶聊天之余,章醇都忍不住半开玩笑半认真希望赵悦能多多在汴京城和楼店务合作,多改造一些汴京城的贫民区。
章醇的请求,赵悦当然不可能真正一口气答应,只能说是尽量看情况慢慢来。说话之余,赵悦将一些资料,交给了他。
章醇接过赵悦的资料,笑着问道:“呵呵,赵小子,你这又是什么东西”
赵悦神秘笑了一下,道:“章大人,你看看就知道了。”
看着赵悦神神秘秘的,章醇倒是认真了起来,开始低头认真看着资料。只看了一会,他的脸色就变得很是难看起来,越看,心里就越是震惊。
当然,他倒是很沉得住气。一直看完,才抬起头看向赵悦,脸色带着隐忧和震惊问道:“你给我的这些,可都是真的”
赵悦给章醇看的资料,便是关于张家庄这些年偷税漏税少缴税的相关证明和说明。这些资料,可是赵悦花了大半天时间,整理好自己重新撰写而成的。一目了然,一看也可以触目惊心。从这份材料看,就足可以看得到很多问题。
更何况,在这份材料的后面,赵悦还将大周朝税赋增长的情况都做了一些分析。尽管只是点到,可只要是聪明人,都能看出赵悦想要说什么了。
章醇是越看越心惊,越看越觉得赵悦给出的这份资料,让人看得有些担忧和害怕。能做到汴京知府这个位置,又是京官又是最尊贵的地方官,章醇能力和视野肯定是有的。赵悦的这份材料,已经算得上是从一个例子,反馈出大周朝基层的统治危机。
赵悦笑了笑,没有说什么,再次拿出一本关于税赋官受贿的账本。章醇拿过那账本,再次看到账本上面条条清晰的贿赂数字和详细内容,久久不能说完。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才放下了账本,一拍桌子,站起来狠狠道:“真是岂有此理!如此胆大包天!这,这简直该杀!”
章醇狠狠道后,再次看着赵悦,问道:“这些资料,你是从那里弄来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