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齐橙
作为国家计划部门的干部,你对于咱们最大的竞争对手的情况一无所知,凭着一知半解的西方经济理论来指导政策,可真让我们有点担心呢。
冯啸辰说话的语气很平静,但说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刺了潘卫华一下。他和潘卫华没有私仇,从机关里的规则来说,也不宜对他说得太重。但刚才潘卫华的表现实在是有些高冷过头了,让冯啸辰很不舒服。他直言对方对西方经济理论一知半解,一是反击潘卫华的骄狂,二则是希望能够点醒对方,省得对方在错误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至于说这话会不会得罪潘卫华,冯啸辰倒也不在乎了。当初他连孟凡泽都刺过,一个小小的潘卫华算得了什么?潘卫华刚才说重装办没必要存在,这就已经是不给冯啸辰面子了,既然你先挑衅,我不把你的脸打成猪头,回去怎么向罗翔飞交代?
冯啸辰也看出来了,这屋子里其他人对潘卫华都颇为不愤,其中也包括了王时诚。有王时诚给他撑腰,潘卫华想跳都跳不起来。再至于说回到国内之后,计委方面会不会就此事向冯啸辰发难,他就更不担心了,就潘卫华今天说的这些话,如果原原本本传到计委大主任的耳朵里去,倒霉的绝对是潘卫华,没准计委还要派人到各部委去赔礼道歉呢。
这潘卫华被冯啸辰堵了个严实。他不知道冯啸辰说的这些是不是真的,但从冯啸辰敢说出来这一点看,估计总得有点根据吧。
他在社科院上课的时候,老师明明白白地说过西方国家是自由市场经济,政府只充当倒夜壶的警察,不会对经济进行任何干预。可照着冯啸辰这个说法,人家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一点也不少,这个法那个法的,听起来就透着一股不自由的味道,难道老师讲的有问题吗?
这中间的事情就很复杂了。
首先,给潘卫华讲经济课的老师也不算是胡说八道,充其量是有些春秋笔法,没有把事情说得太清楚而已。
西方国家的政策也是摇摆不定的,最早的确是崇尚自由经济。到2933年大危机之后,凯恩斯理论占了上风,各国都开始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苏联的示范作用。2933大危机重创了市场经济国家,而采用计划经济模式的苏联却是凯歌行进,成为一枝独秀,西方各国自然也就产生了效仿的念头。
大危机之后就是二战。二战把整个欧洲打成了一片废墟,战后重建自然是无法依靠市场力量的,因此政府管制派便一度占了上风。及至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西方出现严重的滞胀,国家干预手段越来越无法发挥作用,自由市场理论又重新回归,一时成为时尚。
中国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改革开放的,国内学者最早接触到的就是这些自由市场的理论,大家自己都没拎清其中的关系,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自然也就更不靠谱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欧美在产业政策方面的确做得不如日本那么好。日本的产业政策很多时候都是在挖西方列强的墙角,等到日本崛起,能够与西方分庭抗礼的时候,西方才恍然大悟,以至于出现了臭名昭著的通产省这样的说法。
依你的说法,咱们就该保护新阳二化机这样的企业,让农民等上十几年再用上他们的化肥?潘卫华易守为攻,向冯啸辰反问道。
冯啸辰嘻嘻一笑,说道:潘处长这可把我问住了,这样的政策问题,我怎么能做得了主?我只是说,日本也是有产业政策的,而且他们对自己的产业保护得非常厉害,才有了现在的水平。
王时诚见潘卫华的气焰已经被打压下去,生怕再多说又会横生枝节,于是抢先插进话来,说道:小冯,就眼下这件事,你个人的看法是什么?
说个人的看法,就是说这不代表重装办的意见,冯啸辰并不需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但冯啸辰毕竟是罗翔飞钦点过来的人,他的意思也能够反映出重装办的想法,王时诚作为考察团的团长,是需要听一听的。
冯啸辰道:那好,我就说说我的不成熟的想法吧,特此说明,只代表我自己,说错了各位领导不要见怪。
没事,你说吧,小冯。另外几位副司长都纷纷鼓励道,潘卫华则只是冷哼了一声,也没法说什么。
刚才冯啸辰把潘卫华给挤兑了一通,让几位副司长都很觉痛快。部委里就是搞产业政策的,潘卫华把产业政策说得一团漆黑,谁听了能高兴?可潘卫华的知识结构比较新,扛着一面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大旗,大家还真没法反驳他。冯啸辰有理有据,用的又是发达国家的案例,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实在是干得太漂亮了。
冯啸辰得到大家的鼓励,笑了笑,说道:我觉得,刚才潘处长分析的三方利益问题,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农业方面来说,要想粮食增产,尿素是不可或缺的,咱们不可能等到自己的技术成熟了,再向农民提供尿素。至于化肥厂方面,希望得到技术成熟质量过硬的产品,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郑处长的想法也并不为过。
你说的,只是一个方面。饶志韬补充道,郑斌他们希望全盘引进日本技术,除了能够摆上台面的想法之外,个人的私心也是有的。引进一套国外技术,前前后后又是谈判又是签合同,能创造出多少出国的机会?
再者,等到项目开始建设的时候,日本这边要派技术人员和工人到滨海去,滨海就可以用这个借口来兴建高标准的外宾楼招待所,可以更新办公装备和各种高档家具,甚至可以买高级轿车,这一切都可以打着服务外事工作的旗号。你想想看,能有多少人从中受益?
呃冯啸辰瞠目结舌,居然还有这样的事情呢。
第二百三十七章 这是一出双簧
每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后面,都有一大堆不可告人的私心。
潘卫华有一点并没有说错,那就是人都是有利己动机的。毫不利己一心为公的这种人,不能说没有,但绝对属于少而又少的类别。所谓好人,应当是那种能够把利己心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在利己的同时兼顾甚至更多考虑他人利益的。而所谓坏人,就是利己心过于膨胀,以至于损人利己的。
政府官员在做指示的时候,都会号召大家公而忘私,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但在真正制定政策的时候,则一定会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诉求。如果哪个政策不考虑平衡利益,而是一味要求下属做出牺牲,这样的政策是推行不下去的。
具体到引进大化肥设备这件事情,地方上的利益考虑是很多的。大化肥早一点投产,能够给当地的农业提供优质而充足的化肥,企业本身也能赚到丰厚的利润,这都是可以成为地方官员政绩的,官员们不可能不在意。而再往下,那就是在引进过程中享受到的各种私人好处,比如出国的机会购买高档轿车的机会收受外宾礼品的机会。这些都属于引进项目中的潜规则,上头的领导不是不知道,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水至清则无鱼嘛。
这一屋子人,都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甚至夸夸其谈的潘卫华也是一个懂得基层想法的人。没人会认为基层有这些私心杂念是不对的,如果一点好处都拿不到,人家凭什么这样辛苦地工作呢?
冯啸辰恐怕是对这些情况了解最少的人,因为他的经验主要来自于后世。后世的官员不会像现在这样热衷于出国,有些外贸部门的官员甚至视出国为负担,换成谁,一年有一半时间在天上飞着也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
我觉得,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要想劝说郑处长或者滨海省放弃全盘进口日本设备的想法,都是办不到的。冯啸辰总结道。
的确如此。饶志韬点头赞同道。
冯啸辰接着说道:但是,引进技术形成我国自己的大化肥装备制造能力的决策,是中央下达的。即便不说中央的要求,就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重大装备不攥在自己手上,毕竟是不行的。
冯处长这句话我不赞成。潘卫华插话道,据我了解,甚至包括美国在内,人家也不是自己非要掌握所有的技术,而是各有所长,通过国际合作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潘处长,你说的这是美国,咱们是中国。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自己的技术,万一人家卡我们的脖子怎么办?牛克安提醒道。
潘卫华略带几分讥嘲地笑道:牛厅长,你这种思想是不是太左了?咱们现在已经和美国建交了,我们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的设备,什么时候被人卡脖子了?相反,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却在对我们进行封锁,我们过去吃亏就吃在太讲意识形态上了。
牛克安无语了,潘卫华这话还真没法反驳。自从中美关系和解之后,中国从西方世界获得了不少工业装备,时下也正是中美关系的蜜月期,在这个时候说美国会卡中国的脖子,好像是有些不合时宜的。
冯啸辰微微一笑,道:潘处长说的没错,不过,你怎么解释巴统呢?
巴统的正式名字叫输出管理统筹委员会,是由美国牵头,于1949年成立的一个非官方国际机构,因为总部设在巴黎,所以俗称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则为巴统。
巴统的宗旨是限制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产品除了军事武器装备之外,还包括尖端技术和一些稀有物资,数量有上万种之多。
中国一直处于巴统禁运名单之中,近年来中美关系缓和之后,美国开始允许向中国出口一部分高技术产品,但也仅仅是把巴统清单上的项目减少了一些而已,并未全面取消。中国曾经希望能够从西方获得一些高性能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装备,但都因为巴统的缘故而未能如愿。
听冯啸辰说起巴统,潘卫华的脸色又有些难看了。他在那些老头们面前游刃有余,屡屡能够用一些新观念把人家顶得哑口无言,唯独在冯啸辰这里,他丝毫占不到上风,反而处处受制。
冯处长,你说的这个,毕竟是一个历史问题嘛。咱们国家过去搞左的那一套,人家对咱们有所提防。现在咱们改革开放了,融入国际社会了,我相信,巴统对中国的限制迟早是会取消的。潘卫华说道。
冯啸辰道:我也认为巴统迟早会取消,但并不意味着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就会结束。现在,我们和美国是盟友关系,有着防备苏联的共同目标,所以美国愿意向中国提供一些支持,帮助中国强大起来,以便有力量制衡苏联。但如果有一天,苏联衰落了,中国崛起了,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还会这样支持中国吗?
冯处长,你想得太天真了,苏联衰落,中国崛起,那恐怕得是50年后的事情吧?潘卫华不屑地说道。
冯啸辰笑道:潘处长,咱们可以打一个赌,在坐的各位领导都可以当一个见证人。我认为,苏联最多在10年之内就会衰落,沦为一个但求自保的二流国家。而中国则最多在20年之内就会成为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你敢和我赌吗?
这有什么不敢的?潘卫华自信地笑道,也就是20年时间嘛,咱们都能看得到的。
唉,胜之不武啊。
冯啸辰在心里感慨道。
如果不是一个穿越者,站在1982年的这个时点上,恐怕他也不敢相信未来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国的崛起。此时的中国官员,跑到日本来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先进得让人绝望,谁能想到中国会有gdp超过日本的那一天?
那个时候,东芝在国人心目中简直就是一座丰碑。谁能想到30多年后,它会徘徊在破产的边缘。它那曾经辉煌无比的白色家电业务早已花落中华,而收购这桩业务的那家中国企业,此刻才刚刚起步,弱小得让人觉得不堪一击。
这话说远了。看到大家又在习惯性地歪楼,王时诚不得不出来纠偏了,重大装备研制是国家的政策,是咱们必须坚持的。受制于人的滋味不好受,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尝过这个滋味的,所以中央领导才会做出这样的重大决策。小冯,你还是说说看,既然你觉得滨海省那边的要求我们无法推翻,那么引进技术的问题,我们又如何解决呢?
冯啸辰道:我觉得,郑处长和邓厂长打架这件事,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以为是各位领导让他们俩唱的一出双簧呢。
双簧?王时诚心念一动,你说说看,怎么就成了双簧了?
冯啸辰道:咱们有意引进大化肥设备,这一点乾贵武志是看得很清楚的。咱们是一个农业大国,极缺化肥,日本人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卡我们的脖子。他们知道,即使他们不向我们提供技术,而只是卖设备,我们也得捏着鼻子认。这样一来,咱们想通过引进设备来获得技术的想法,就很难实现了。
说得有理。饶志韬道,咱们国家的思路是买设备,同时引进技术。但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技术,日本人的设备就卖不出去了,所以他们肯定是不愿意卖技术的。现在他们发现我们急于要获得大化肥设备,相当于我们有短处捏在他们的手里,我们在谈判的时候是非常被动的。
冯啸辰点点头:饶司长的意思,也正是我想说的。这些天,乾贵武志看起来是陪着咱们参观游览,其实一直在观察咱们的动静。郑处长在不经意间也向他流露过希望全盘引进设备的想法,这就让他们看到了我们的底牌。
什么不经意,他完全就是故意!饶志韬道。
冯啸辰笑笑,不接这个茬,他当然看得出郑斌是在故意放风,只是这话他不便说而已。他转头对着王时诚说道:郑处长和邓厂长这一打架,就向乾贵武志传达了一个新的信息,那就是咱们内部是有矛盾的,而且这种矛盾还非常激烈。下一步,只要各位领导给邓厂长一些支持,哪怕只是表面上的支持,也会让乾贵武志感觉想单纯卖设备是不容易的,如果不带上一些技术转让,这桩生意就有可能做不成了。
妙!王时诚拍案叫绝,咱们可以明确地对乾贵武志说,机械部门这边的压力非常大,如果他们不肯转让技术,我们就没办法引进设备了。乾贵武志是想做成这笔生意的,面对这样的压力,他肯定要妥协。
这样一来,咱们就把坏事变成好事了。牛克安笑着说道。
王时诚也笑道:老牛,你说什么呢,这件事从一开头就不是坏事啊,小冯不是说了吗,这是一出双簧嘛。170220 11:07:39
第二百三十八章 签字画押
郑斌和邓宗白打架,最恼火和最郁闷的莫过于王时诚。
出国期间,考察团团员在大庭广众之下打架,造成恶劣国际影响,严重损害国家形象,这样一件事,有心人如果想拿去利用,无论如何拔高都不为过。王时诚不知道考察团里有多少碎嘴子,又有多少人居心叵测地想看他的笑话。从事件发生开始,他一刻都没停止琢磨如何遮掩,如何洗地,让这件事对自己的仕途影响下降到最小。
冯啸辰的话,给了他一个启示,让他眼前豁然开朗。如果把这件事解释为自己故意导演的一出双簧,目的是为了欺骗日本人,以便达到迫使日本人转让技术,那么这件事就非但无过,反而有功了。
在此前,他一直在想能不能把这事瞒下去,如今,他已经不打算隐瞒了,而是准备当成一个天才的决策写到出国汇报材料里去。冯啸辰连说法都已经帮他编好了:日本厂商察觉到中方迫切希望引进大化肥设备,准备以此为要挟,拒绝向中方转让技术。本团长灵机一动,指使郑某邓某二人在公开场合斗殴,向日方传达了一些中方存在矛盾的假信息,从而使日方意识到如果不转让技术,则大化肥设备采购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上级领导当然不会是傻瓜,不至于看不出其中的破绽,但谁又会去揭穿这个破绽呢?下级单位在国外斗殴,这件事深究起来,上级领导也是脸上无光的。现在自己给大家都找到了一个体面的解释,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赵丞饶志韬等人也都迅速地明白了王时诚的想法,也知道这个点子其实是来自于冯啸辰,都不禁对这个小年轻产生了几分佩服。连潘卫华也酸溜溜地承认,冯啸辰的脑子的确转得比自己更快,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一件坏事转化成好事,而且还为完成重装办的任务创造了机会。
冯啸辰的这个主意一出来,王时诚是不可能不接受的。而他如果要接受这个解释,后面就必须照着冯啸辰写的剧本演下去,那就是向乾贵武志施压,迫使日方答应在提供设备的同时转让技术。而众所周知,重装办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如果没有今天这件事,王时诚只会站在中间打酱油,不可能如此卖力地替重装办去说话。
在这一刻,每个人心里都泛起了一个念头,这不会真的是一出双簧吧?不过,幕后的导演没准就是这个冯啸辰!
小冯,你觉得乾贵武志会就范吗?王时诚有些忐忑地问道。这已经不像是一个上级在和下级说话了,简直就是学生在向老师求教。
冯啸辰道:这取决于我们能不能保证口径一致。只要我们所有的人都一口咬住,说对方不转让技术,我们就绝对不买设备,那么乾贵武志是不敢冒这个风险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