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炒铁是古代钢铁冶炼匠人发明的一种简便有效的炼铁术。
其方法是把含碳量过高的可锻铸铁加热到半流体状态,再和铁矿石粉混和起来不断“翻炒”,让铸铁中所含碳元素不断渗出、氧化,从而得到中碳钢或低碳钢。如果继续炒下去,就得到含碳更低的熟铁。熟铁再经过铁匠的不断敲打就是钢了。
至此,一套完整的炼制工艺完成。
没有等到最后,殷清风便去了任云舞的休息室继续完成九子图。等到第二天起来时,任云舞已经拎着一把寒光闪闪的长刀在门口等着他了。
“三层”见殷清风开门,任云舞迫不及待的说道:“劈开了三层明光甲”
三层这么夸张
任云舞向旁边一侧身,露出后面披挂着的明光甲的木头架子。通过最外面一层明光甲的肩膀处裂开的口子,可以看到第两层明光甲也同样被劈开,第三层的口子略小一些。
小东倭就是一帮穷逼,还斩什么草席,看看咱大唐多牛气,直接用明光甲试刀!
殷清风走近木头架子,见第三层下面的木头被砍了一道豁口。如果按照这个豁口的深浅来计算,再换一个力气更大的人来劈,劈开四层是没问题的。
他回手把长刀接过来,颠了颠,大约十三四斤,略轻于制式长刀的重量。
他把长刀递给任云舞,“包好,我要带回去给太子看看。”
他对冷兵器没什么兴趣,但这是利用他贡献的冶炼技术造出来的第一把武器,他要想办法从李世民手里要过来留个纪念。
“长枪呢长枪什么效果”
任云舞从旁边的人手里接过长枪递给殷清风,然后指着明光甲的心口窝,“三层扎透了!”
矛是枪的前身,二者的相似度虽然接近。两者的区分是:矛头比枪头大,枪头比矛头细;矛刃又平又扁,怪异的形状很多,比如蛇矛,而普通枪刃为三角眼棱形,两面的中间线凸起,左右两侧二角突出对称。
西周的长矛分为酋矛和夷矛两种,酋矛长四米,为步兵使用;夷矛长四点八米,适用于车战。
秦俑坑中出土了多件连柄铜铍,长度在两点八到三点八米之间,铍与矛同属长柄刺击兵器,由此可推算,秦代长矛的尺寸与铜铍接近。
汉代出现了骑兵专用的长矛被称为马矟,也就是马槊。因为骑兵的长矛的标准尺寸是一丈八尺,因此又有丈八蛇矛的称呼。西汉一尺是二十三厘米,一丈八尺即四点一米。
蛇矛的蛇自取自矟字的谐音,后世的文艺作品以讹传讹,往往将其绘制成矛头弯曲的形象,事实上那种弯曲的矛头虽然也有实物传世,但大多都是明清时期的产物,与蛇矛也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矛的使用更加普及。但长度通常在六米左右,作为单兵武器使用的话是很不方便的。
隋唐以前,枪多指削尖的木棍。《通俗文》中说,“剡木伤盗曰枪”,而从唐朝中期开始,人们开始把过去叫做矛的武器称为枪。真正意义上的枪,此时才出现在历史舞台。
宋代长枪形制繁多。但《武经总要》虽然记载了骑兵用的单钩枪、双钩枪,以及捣马突枪,但没有记载其长度。
不过根据记载,当时还有专门用来守城和攻城的枪,其中攻城使用的枪柄一般不会太长,多在2米左右,便于士兵在狭窄的攻城车辆和城头上操作。
明代关于长枪柄长的记录较多,朱元璋率领红巾军作战时,会携带一长一短两杆长枪,短枪一丈二尺,即三点八米,长枪一丈六尺,即五点一米。
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中提到过一种骑兵使用的线枪,又称透甲枪。这种枪的枪头接近枪锋处先变宽,然后收窄至枪锋,通长二点八。
清代,《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了十六种清代长枪的规格,其中最长的绿营钉枪,通长四点八米。
到了天平天国时期,太平军设有专门的长矛队,根据英国人伶俐的记载,太平军的长矛用竹竿做柄,长二点五到三点八米不等。而其对手湘军使用的长枪长四点五米,枪头长十公分。
对于古代的盔甲遭受的破坏力而言,长枪比战刀、弓箭更加有效。弓箭往往无法射穿铁制的盔甲,而战刀的劈砍有时候也无法对盔甲的主人造成致命伤。
但长枪可以从盔甲的甲片之间刺入身体中,尤其是胸口的位置,可以达到一枪毙命的效果。
既然长枪注定是未来的冷兵器之王,殷清风就不可能只拿出一个最普通的红缨枪来糊弄。
第一款:提供远程打击的投枪。灵感来自于现代竞技项目标枪。
现代标枪的规格是,男子标枪长两百六十厘米。考虑到唐朝人的普遍身高在一米六八左右,他把投枪的长度定为两米三。
但他没有改动标枪两头尖尖,枪身细长的外形,只去掉了标枪的握手点。
握手点看似只是为了方便运动员握稳标枪,但也是标枪的重心。重心越往前,标枪飞行的距离越短。去掉了握手点,士兵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和气力的大小来掌控标枪飞行的距离。
第二款:给落马的武将和守城的士兵准备的放血短枪。略长一些的枪刃带有正反四条血槽。这款短枪一旦刺入战马或人的躯体,战马和人会在及短的时间内丧失性命。
第三款:专门针对马腿的镰钩枪。
第四款:蛇矛。外形就如《演义》中张飞的那件武器一样。
不但枪尖锋利,整个矛头也是锋利的。使用者可刺、可挑、可戮、可划,具有一往直前的突击能力。使用者的臂力愈大,蛇矛愈有把攻击对象穿透的强力效果。
第四款:骑士枪。枪头成锥形,且前部细长。
在手柄处有宽厚的皮套套在骑兵的手腕上。当两军冲锋时,配合战马的速度冲击,其杀伤力是极为惊人的。
第五款:阻挡长枪。
这种长度为五米的粗铁杆长枪,若是不看枪尖的部分,就是一个长柄的锄头。使用这种长枪时,先把那个“锄刃”固定在泥土里,从而减缓高速奔驰而来的战马对长枪和对士兵的冲击力。
这种长枪配合方阵前战国时期已使用的铁蒺藜,可以大大降低敌方骑兵马速。等敌方骑兵的速度降下来后,不但枪兵可以自由杀敌,方阵后方的弓弩兵更是可以进行自由的射杀。
第六款:普通长枪。枪身长四米,枪尖有血槽。
设计出这六款长枪后,殷清风还提供了运用战术。
在野外与骑兵作战时,使用阻挡长枪的士兵列阵三到四排。其身后是使用投枪的士兵。在这些士兵投掷三轮后,持普通长枪的士兵上前刺杀已经被减缓了马速的骑兵。
在守城时,前期是弓弩兵或投掷油罐子的士兵进行射杀,当敌方士兵攻上城头后,由手持放血短枪或长刀的士兵与其作战。
实验了冶炼高炉和长枪的效果后,殷清风就带着任云舞去了同官的耀州窑。
在那里呆了四天后,心满意足的殷清风才动身返回长安。
妹子们还没回来,殷清风换了一身衣服,带着长枪和长刀去见李世民。
进到东宫不久,在路上就遇到了月眉她们的马车。
“郎君回来了”
因为马车停下了,月眉撩开窗帘一眼就看见了车外的殷清风,她下意识的喊了一句。也不等殷清风回答,她推开车门就跳了下来。
月丽、鱼娘四人也依次下了马车。
 
第三百五十一章:说服众女
殷清风刚进院门,就被妹子们堵在大门口。
“停!”他见到这阵势哪里还不知道她们所为何来,“进屋说。”
五个妹子听话的、委委屈屈的跟在他身后,一脸的哀怨。
殷清风也知道这事儿早说比晚说好,可该怎么说出口呢
月眉在四年前还是一个梳着环髻的小丫头,到明年也该及笄了;鱼娘和繁星满打满算的,跟着他也快三年了;襄城这个小郡主虽然年幼了些,但对他早已暗生情愫;妮子进门最晚,可历经苦难的她,也早把他当做后半生的依靠...
按照他的计划,他这一去短则三年长则五年。他可以游山玩水漫游天下,可妹子们在家中将是如何的煎熬啊
可不走又不行。
就算他淡化在长安权贵面前的形象,但太原王氏就是个例子,不是他不想沾惹谁,谁就不往他身上靠的。这两年他做了太多连他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事情,更何况这些古人呢。
那些世家和权贵可不知道他谏议李世民不得重用外戚,在他们心目中,他位极人臣只是迟早的事儿;就算他们知道了,但他在李世民和李承乾心中的位置也是无人取代的。
只这一点,就足够他们拼命巴结的。更何况还有永业集团这个吸睛神器的存在呢。
所以,不管他将来是否有官职在身,他注定的是除了李渊祖孙外的大唐第一人。若是时间再往后延续,李渊死了他排第三,李世民死了他排第二...
这么好的一个投资目标,谁能放弃
但他对李世民没底啊
就李世民那个做事喜怒无常的性子,尤其是李世民当着他的面露出的那两次饱含杀机的眼神,他若不知收敛,还真能指望着李世民能念及什么翁婿之情扯淡吧
求人不如求己,出去躲一躲才是上策。
殷清风没有选在书房里谈这个话题,书房的气氛太过正式了。
在自己的卧室里,他让月眉和襄城两个年纪最小的妹子坐在他身边,其他妹子坐在对面的椅子上。
他先问向襄城,“月丽读过什么史书”
她想了想,“从前和长孙阿娘读过《千字文》、《论语》和《孟子》,到了山庄后跟随清风哥哥学习。月丽不曾读过史书。”
殷清风把目光转到鱼娘和妮子身上。
月眉看过什么书,他清楚;繁星跟在襄城的身边,应该也没有读过。五个妹子当中若说还有谁读过史书,也就她俩了。
鱼娘说道:“鱼娘未进宫前,读过半部《史记》。”
妮子道:“妮子读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
殷清风点点头,“什么人会读史书呢多是那些立志要出仕,且要有一番大作为的人会读史书。
他们读史书的目的是,要知晓什么是君臣之道。说白了,就是如何在皇帝面前保命,如何获得皇帝的信任。”
鱼娘和妮子若有所思,其他三个小妞儿则是有些懵懂。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有句话:‘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这句话可以解读为:臣子的功劳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胁而心有疑虑。
各类史书里不乏这样功高震主的例子。
第一种。臣子的功劳很大本身也有野心,直接就搞禅让自己当皇帝了。比如东汉的曹操父子、西晋的司马懿父子、东晋的桓温父子、南朝的四个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等。
第二种,皇帝隐忍到权臣归天,就开始清算了。轻的就抄家去谥号,重的就挖出来鞭尸。比如汉宣帝之于霍光。
第三种,皇帝的势力慢慢超过了权臣,直接把权臣拉出去砍了。比如汉景帝间接干掉了周亚夫。
有道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员、文种、吴起、商鞅、白起、王翦王贲父子、蒙恬蒙毅兄弟,分别死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楚太子、秦惠王、秦始皇、秦二世之手。
前汉韩信、魏晋牛金、南朝刘宋檀道济和傅亮、北周赵贵、前隋宇文颍等等莫不如此。
南北朝时期,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十分残暴,也对功臣十分的猜忌。隋文帝父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高颖、贺若弼、韩擒虎几个国家柱石相继被杀,杨素被逼谋反。”
妮子和鱼娘听到第一个例子的时候,脸色就开始变得煞白。
“同样,史书里也有伴君如伴虎的例子。
汉武帝杀他最宠爱的妃子钩弋夫人,是因为要立她所生的孩子为太子。当汉武帝立定了这个决心的时候,先把太子的母亲杀了。
有人问汉武帝为什么这样做,汉武帝说,自古以来国家所以会乱,都是帝王年少,母后年壮干涉政治所致,我年纪已大了,这妃子还年轻,将来我儿子当了皇帝,母后如果干政怎么办
第二个例子是,汉文帝进不了营门。
汉文帝巡细柳营,周亚夫出迎,以甲胄之士不便跪拜,拱手为礼,军容严肃,文帝赞他的军队最好,重用他。
但是后来景帝时,周亚夫还是被逼死。
为什么杀他呢
汉景帝讲了一句话,批评周亚夫为“此人鞅鞅,非少主臣。”。他也认为周亚夫绝对是忠臣,但只忠于我景帝、忠于国家,可是我年纪已大,将要死了,儿子年纪还小,上来当皇帝,他心里就不会服气、不痛快了。”
听到这里,就算最小的襄城也明白殷清风要说什么了。
还有一个例子,殷清风没有说出来。
徐世勣可以算是初唐时期参与战争最多的一员将领了。
宋金刚、王世充、刘黑闼、徐圆朗、辅公祏、唐灭东突厥之战、唐灭薛延陀之战、唐灭高句丽之战...四十余年间,唐朝主要的战争都有他的身影与功勋。
当李世民将死的时候,第一个决定,马上发配徐世绩去边远地区戍守边疆,等于一个总司令降下来当一个团管区司令。
李世民并且告诉李治,注意这道命令送达后,徐世勣是怎样起程动身的。可是徐世勣熟知李世民的性格。他是在半路上接到命令时,连家里都不回去,立即就去边疆报到。别人把这情形报告以后,李世民放心了,知道他将来会听李治的。
假使徐世勣有犹豫或不愉快的表现,恐怕也要被杀了。
襄城哭着说道:“阿耶不会的阿耶不会的”
殷清风让她坐在自己的身边,就料想到这一幕。他搂着襄城说道:“从秦末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彼可取而代也”的项羽和感慨“大丈夫当如是”的刘邦开始,只要是有野心的人,都想坐一坐那张龙椅,感受一下无边的权利是什么滋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