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既然找到了源头,那就编写家谱吧。凡是姓李的,都往里面编。而李耳既然姓李,当然也是李渊的祖宗喽。
殷清风的话题就从老子李耳开始:“武德四年秋的一天晚上,侄儿梦见了一个鹤发童颜老者。”
“咦”
心思沉重的李世民和李晋安,不约而同的在心里发出一声疑问。
“这老者身着道袍,脚踩巨鹤。”
见李世民二人露出好奇的神情,殷清风接着说道:“那老者自称陈抟,字希夷。他说他是在道圣李聃过函谷关之后,有幸拜于李圣人门下修行。”
李世民二人的神情,由好奇转为惊讶。
“
第一百二十五章:谎言弥天(二)
看着李世民与李晋安痴呆的样子,殷清风大概能猜到“见鬼了”究竟是是怎么样的一个表情了。
但面对这样一个充满喜感的镜头,他非但不能露出任何的笑意,反而还要努力的把自己完全代入到自己的语境当中去。有人不是说了吗,想要骗人,就先得把自己骗进去。
他继续用缓缓的语调说道:“如果可能,侄儿并不希望得到那陈仙人的传授。
叔叔也知道,侄儿的性子同阿耶和阿兄是一样的,都不喜与人过多的交往。如果没有仙人的出现,侄儿倒愿意做一个富家子。虽然是庶子,但也是国公府的庶子啊。
可是,从那一晚,一切都变了。
叔叔可知,从进献马蹄掌开始后,侄儿就惴惴不安的活着,因为不知该怎么取信叔叔。
那陈仙人传授侄儿的时候对说到,之所以选择了侄儿,就是因为侄儿的悟性和心性。
他说:“侄儿的心性不适合出仕,如果侄儿因为有了很多知识就想逞能强行出仕的话,最好的结局就是不祸连九族。”
所以,侄儿既要完成仙人的命令,又要小心翼翼的取信叔叔。
侄儿猜不透叔叔是怎么看待小侄的,侄儿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事,还要不停的跟叔叔说侄儿喜欢美色、侄儿要做一个逍遥王侯。
那陈仙人说,这新立的王朝想要避免覆灭的困局,并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改变的,他让侄儿慢慢的去做,聚腋成裘、聚沙成堆。”
随着殷清风低声的解释,李世民渐渐回过神来。他暂且不去想殷清风说的是否可信,本能的去观察殷清风每一个细微的表情。
不得不说,殷清风给李世民准备的表演课真的很用心。
他的身体一动不动、脑袋略微低垂、目光发散的看向地面、脸上的表情随着他口中的叙述,时而回忆、时而彷徨、时而焦虑、时而无助....
李世民心中一动,“你说的那一晚,能确定具体日期吗”
殷清风仿佛从长久的沉睡中惊醒一样,抬起头看着李世民,然后一副努力回忆的样子,“侄儿后来再三确定,正好是阿翁故去的那一日的夜晚。”
然后他又做出稍做振奋和求证的样子看向李世民,“可能真的是冥冥中阿翁在天保佑侄儿!否则,不可能这么巧合吧”
李世民之所以要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以前让人调查过殷清风。
就像殷清风刚才说的那样,他之前一切的表现,都像殷元和殷清栿一样木讷与内敛,没有任何出众的地方。而他的行为发生转变的时间,要是详细推敲的话,可能真的就是殷氏家族前往洛阳迎柩的前后。
从到洛阳迎殷峤的灵柩回来,到安葬、到他离家出走,前后的时间大约为半年左右。
用半年的时间去慢慢适应、再借着裴氏叱骂的理由离开家中,完全符合一个木讷少年突然获得很多才学后的行为。
而殷清风的现在的回答,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那么...这小子说的不是假话
...如果不是谎言的话.......那怎么才能解释清楚他的种种神奇之处人不可能生而知之,或许只有仙人传授....”
想到这里,李世民的心怦怦乱跳。
“只有仙人的传授....仙人指明某是未来的明君...仙人指明某是未来的明君....对!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清楚他为何没有投靠阿兄,而是通过李伏威来向某示好!”
李世民忍住心中的狂喜,平静的问道:“那仙人有没有说,为何就认定我是明君”
同样在细心观察李世民的殷清风,听到他这么问,大致可以判断出李世民已经陷入到他的套路当中了,他更加谨慎的控制自己的语气和表情。
“侄儿当初学识浅薄,只知道唯有太子才能继承皇位,所以,侄儿也问了相同的问题。”
李世民和回过神来的李晋安紧张的看着殷清风。
“陈仙人说,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帝,受后人尊崇的原因,第一,他们都是开国君主;第二,他们守土辟疆、奠基遗泽、整顿吏治、平定乱事、私德完满...
 
第一百二十六章:谎言弥天(三)
殷清风扯出这样的话题,要是论时机,还真不合适。
他最初的计划是,要等到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声望基础。才去拿儒释道这三种思想体系做文章。
可是火药的出现,不但大大超出李世民等人的认知,更是让他们产生恐惧的心理。为了把火药的事儿圆过去,只好编出一个陈抟仙人来做挡箭牌。
既然是仙人,就得拿出更多超乎李世民认知的内容来,让他相信不但仙人是真的、火药是真的、所有他超出他认知的都是真的。
而且,话题扯得越多,李世民对火药的恐惧心理就会减弱、对仙人是否存在的疑虑就会降低。
李世民沉思了好久,疑惑的问道:“仙人既然身为李祖的弟子,孔子也师从李祖,为何仙人只是把道家论做百家之一,而不是尊道抑佛压儒”
陇西李氏虽然尊老子为祖先,但最少李世民是不尊道的,对佛教的态度也只是顺应潮流而已,完全看不到佛教存在的深远隐患。他核心的价值观,还是来自于儒家。
所以,他对殷清风说的“佛家要极力压制”是没什么问题的。至于“儒家要不要独尊”对他来说也不是问题,只要能成为一代明君,尊崇哪一个思想体系都可以。
但既然殷清风提到了仙人,又涉及到他所谓的祖先,他就不得不问一下道家的位置该如何摆正。
“仙人说:道家非道教,也非玄学。”
李世民有些傻眼了,道家不是道教也不是玄学那是什么
“所谓百家争鸣,这“百家”都是道家的分支。”
“...”
李世民被吓到了,他一直以为“道”与“儒”的地位是并列的,现在听到的,原来“儒”只是“道”的一部分,是我错了还是老子之后的人都错了
殷清风向他讲述了盲人摸象的故事。
““道”就是那头大象。不管这世间的人如何看待这天地,都是对“道”的认知。就算了佛家,也算是“道”的一个体现,只是谬论太多而已。”
李世民好奇的问道:“李祖离开函谷关真的是西去化胡了吗”
老子的地位,即使是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之后,也不会低于孔子。人们更是好奇他西出函谷关以后去哪儿了。
当年佛教从印度西来,在文化上极度自信的国人却很少有人相信。佛教徒为了更好的让国人接受佛教,在传教时就提出了““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化胡人。”的说法。
以讹传讹后,《齐书顾欢传》里说到:‘欢着论曰: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国王夫人,名曰净妙。老子因其画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左腋而生,坠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焉。’
等到西晋惠帝时,天师道祭酒王浮为了与一个叫帛远的和尚争道统,便写了一本《化胡经》,记述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化胡人之事,以谤佛法。
囿于那个时代人们对万物的认知,老子化胡就不再是传说,而是一个历史事实了。所以,才有李世民这一问。
殷清风的前世作为中华主义的坚定狂热分子,是极度排外的。别说老子去点化那帮阿三,他恨不得他们都死绝了才好呢。
“陈仙人说:道圣西去,只是在昆仑山悟道,何来化胡一说陈仙人虽恼与那些自抬身价佛教徒的行为,但却不屑同他们斗嘴。”
李世民的八卦心陡增,“李祖现今可还在仙山悟道”
“这个问题侄儿没敢问。不过侄儿想来,或许道圣将衣钵传与陈仙人后,就去了仙界。”
“仙界....真的有仙界....”
李世民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
虽然他老爹生硬的把老子添进李氏家谱当中去的,但刚才那陈仙人不是说,现在的李唐王朝是老子的后人建立的嘛。既然如此,这成仙之术....
“那仙人可是将长生成仙之术传授与你!”
李世民急切切的问道。
殷清风摇摇头,苦恼的说道:“侄儿何尝不想学那成仙之法。可那陈仙人说,欲成仙必先勘破天理。而这天理,他穷千年才悟得。凡夫俗子的阳寿也不过百年,想要成仙,难”
“啊”
李世民沮丧了。难道真的没这仙缘了吗
他不甘心的问道:“那...陈仙人是如何获得
第一百二十七章:谎言弥天(四)
殷清风可不怕李世民去求证他刚才的话是否正确。
这事儿怎么求证
难道要拽过来一个男人问问对方每天或每月宠幸几次女人还是问问对方老妈生几个孩子、是否还活着、你老爹活了多大岁数
李世民只能暗中参考自己的家人,来比较他的话对不对。
他之所以拿寿命长短这个话题来刺激李世民,就是想着让他和他的女人---长孙氏多活几年。
因为心虚的缘故,殷清风与李世民打交道的时候,都会仔细留心他的一举一动。通过这么多次的观察,殷清风发现他偶尔会流露出一丝孩子气。
最开始他还以为这只是李世民拿他当心腹、当家人,才会流露真性情,可是比较阚陵、王雄涎、任六等人在他面前的表现,作为同性别的殷清风才最终确定这个结论。
殷清风最开始很是怀疑这个结论的正确性,他无法想象一个被世人传颂千余年的李世民竟然还有这么不成熟的一面。
不过结合他的成长经历来看,好像又可以接受。
古代家庭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嫡长子的身上。作为次子、三子等,不但被教育的程度赶不上老大,就连来自父母的关爱,也要少上几分。李世民作为次子,他的经历或许也大抵如此。
按照现代的理论,李世民刚进入青春#期,老妈就归天了。
有人说,男人在母亲和妻子面前永远是儿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虽然不是百分百的男人都这样,但很多男子的确会在母亲和妻子面前卸下坚强的面具的。
长孙氏的家庭出身和早年经历,使得她比同龄的女子在思想上更为成熟。所以,按照生理年龄来算,李世民比她大两岁,但心理年龄,就不知小上多少岁了。
虽然西晋以来,北方文化受胡风影响极重,但长孙氏却有着极好的“四德”品质---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面对同样年少的丈夫,长孙氏充分展现了包容与关爱。这就使得李世民在心理上,越来越依赖与他的发妻。
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整个精神依托都来源于长孙氏,所以当长孙氏长眠后,李世民行事就变得完全依照自己的个人喜好了。
如果长孙氏还在世的话,有她这个大神镇宅,李承乾会不会谋反还两说,最少长孙氏是不会同意李世民把魏徵的墓碑推到的。
长孙氏是在贞观十年去世的。
在她去世之前,李世民的子女都归她来管理。
问题是,长孙氏有颗公平心,她想对每一个孩子都一碗水端平。可结果呢李承乾和李泰自认为他们是嫡子,但却在母亲的身上得不到额外的关爱。
有了李承乾和李泰做榜样,其他弟弟妹妹还能做一个乖乖仔
等长孙氏香消玉殒后,李世民又不立后宫之女主,于是乎,管教子女成长的重任就大多由那些老古板的帝师们承担。
再加上古人向来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李世民更是没有心思和能力去教育子女。即使某天把孩子叫来训导一番,可由于缺少平时的沟通,即使李世民说的大道理再正确,又有谁能听得进去
就像殷清风认定是武氏女帝成全了李隆基的盛名一样,成全李世民的是长孙氏。所以,为了能让李世民安心的书写新的春秋,长孙氏必须要长寿。最少,他俩魂归天国的时间差不能太长了。
史书上对于长孙氏过早去世原因,可以说是语焉不详。
因为他们不敢详。
长孙氏作为皇后,起居注里会详细记载她生病、治疗、用药...等等一切信息。起居注作为皇室密档,世人当然不可见。但参考她的生平,就不难得出她早亡的原因。
后世人们看到的资料显示,她十三岁成亲,生有三子四女。
而问题就出在这一句上。
十三岁的毛丫头,身体发#育完全了吗尤其是某个各器官。
而李世民作为一代种#马的代名词,他的小弟的尺寸一定不会小不到哪儿去。
长孙氏成#年后的身高还不到一米六,而且还是偏瘦体质,怎么能扛得住李世民的折腾
所以,殷清风认定,过早的性#行为让她患上了不可对人言的妇#科病。
现代人对于各种疾病的认
第一百二十八章:谎言弥天(五)
看李世民转悠的差不多了,殷清风说道:“叔叔且听侄儿说完。”
“对、对、对,你说、你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