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叔叔设想一下,没有有巢氏、燧人氏、仓颉、蔡伦这样的人出现,我们会不会比那些突厥人、南方蛮族更像野兽

    诚然,火药可以用来开山裂石,也可以用来杀人。但刀剑矛槊弓弩最初被造出来的时候,目的不就是为了杀生吗为何没人恐惧它们的出现呢也没人提议要销毁它们呢

    而且,仙人也说了,即使他不将制作火药的方法传授给侄儿,各个道观里的那些道士们,也已经发明了最简陋的火药了。假以时日,比这威力更大的火药,一定会被人发明出来的。

    所以,仙人说:面对新生事物,不应该是恐惧,而是积极的掌握它、控制它、为自己所用,为帝王所用。

    侄儿正是了解火药的威力,才邀请李叔叔陪同叔叔前来。这等利器,还是由叔叔来掌控为好。”

    管仲提出农工商兵四民论,《谷梁传》又分为士商工农,《荀子王制篇》亦有农士工商的说法,《汉书食货志上》则云:士农工商。

    本来,这些四民论,只是阐述“民”的分工不同而已。但从东汉开始,“士”为上等人,“农、工、商”为下等人,则逐渐成为一个“共识”,而在明清时期更是到达了顶峰。若不是还有奴婢制度的存在,这三类群体,在“士”的眼里,就是贱民。

    当然,唐朝的时候,农、工、商是属于良民的。但与“士”的这一“贵人”相比,还是“贱”了许多。

    李世民的出身与阅历,决定了他对“工”的认知。所以,殷清风开篇的那一段话,他听听就算了,他关注的是最后那三段话。

    “你是说...已经有道士...那个...发明了火药”

    很好,他已经会使用“发明”这个词汇了。

    殷清风在心里给自己点赞后,说道:“之前仙人说:“道家”非道教。道家讲究的是探索与领悟这天地间的“大道”,而道教则是逆天而行寻求长生。

    寻求长生的道士们,以金石、草药炼丹,还说什么“以烹炼金石为外丹;龙虎胎息、吐故纳新为内丹。”等等,实属旁门左道、落于下乘。

    道士们炼的丹药,不但不会让人长生,反而会送了性命。最出名的邪丹,就是流行于东晋的五石散。

    虽然他们这种所谓的修行方式是错误的,但他们也在炼丹的过程中掌握了火药的制作方式。”

    说着,殷清风从书桌的抽屉里取出一张纸递给李世民,“火药的配方很简单:十五份的硝石、两份硫磺与三份木炭。”

    李世民赶紧接过去。

    纸上除了记载三种成分的比例,还有具体提纯的方法和制成火药的全部步骤。

    木炭就不用说了,李世民隐约的都知道什么是硝石与硫磺,“就这三种东西混在一起,就变成威力未必的火药了”

    李世民不敢置信的看着纸上的内容。

    但是,随之而来的忧虑,却萦绕在他心间。

    “虽然这小子说,那些道士目前掌握的只是最简陋的方法。但谁敢保证他们不会研究出更好的方法不行!得对那些道士进行控制!若是制火药的方法流传到民间,以后面对的敌人的手里拿着的就不是刀剑了,而是火药!

    可...世人都认为道教传与李祖,而李祖又是皇室的先祖。想要控制那些道士,恐怕会很




第一百三十二章:谎言弥天(九)
    “仙人说,对道教进行改造,非一时一日之功,还需要一个契机。现在契机还未出现,叔叔且宽心等待。”

    殷清风轻飘飘一句话,让李世民彻底放心了。既然仙人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而且还有仙旨传下,那殷清风必然会有对策的。

    “那你还是说说火药的事儿吧。”

    经过殷清风刚才的解释,李世民虽是依然不在意“工”的意义有多大,但仙人都说了“积极的掌握它、控制它、为自己所用,为帝王所用。”那就别再纠结仙人为何要将火药术传下来了。

    而且,殷清风既然将秘术奉献给他了,相信殷清风会像对待那新式纸张一样,不再制作火药了。

    现在,火药已经被他控制了,再去担心火药的威力就没必要了。还是弄清楚仙人将火药传给殷清风,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吧。

    殷清风见李世民被他糊弄过去了,他也巴不得赶紧把火药的事儿说清楚,省得再出什么岔子。

    “仙人当初将仙术传给侄儿,就是为了辅佐叔叔建立一个永世的帝国。

    侄儿之前与叔叔提过,一个帝国首先要幅员辽阔。但幅员辽阔的帝国,在治理上却出现一个其他人无非解决的问题。

    试问叔叔,若朝堂向岭南颁布敕旨,路上行程要多久未来,大唐将领土扩展到西域,往来长安之间又需要多久一旦边疆有动摇国本的事情发生,长安城又需要多久才会知晓,并调动军队前往呢

    所以,一个快捷的通道,是朝堂控制天下四方的根本。

    等全大唐每个州县都修缮了这样快捷的通道,不管是聚兵御敌、还是赈灾救民、还是传旨政令,则数日可成。到那时,天子虽坐与庙堂,但治理天下却如臂使指,何等妙哉”

    “好!好一个治理天下却如臂使指!这路修得!”

    领兵作战十余年的李世民立刻叫好起来,“你的意思是说,如果用水泥铺路,则必须使用火药,是吧”

    “用水泥铺路,下面必须要铺一层碎石子儿。这些碎石子儿只能在路修到何处,就地开山取石。而且,火药用来开山,只是其中一部分的功用,最主要的是取直道路。”

    不能殷清风解释,李世民抢先说道:“也就是说,若前方有丘陵、矮山,可以用火药炸开,然后修一条直道”

    “咦这孩子都会抢答了”

    殷清风心里嘀咕了一句,同时露出大大的笑脸,点头应和着。

    李世民见得到肯定的答案,大声说道:“妙!真妙!费二十年、三十年的时间,大唐万里江山就会处处是坦途!修!这路必须修!”

    李世民被美好前景激励得兴奋不已,但殷清风又给了他更大的惊喜,“水泥用来修路,最少三百年内不用再修缮了。但,侄儿更期待的是,用水泥来修建跨越大江大河的桥梁。”

    大江大河,指的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之称始于东汉末年。晋朝以后,称“长江”者逐渐多了起来。但人们依然习惯用大江来代指长江。

    而“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县”的释文里。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

    历史上,长江上第一座固定的桥梁,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而黄河上第一座桥,则是二十世纪初的郑州黄河铁路大桥。

    但在此之前,长江与黄河上并非没出现过“桥”,只是这些桥,都是浮桥。

    世界史中,浮桥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中国的西周时期。《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说的是周文王为娶妻,而在渭水上架起一座浮桥。

    东汉光武帝时,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在今湖北宜都荆门和宜昌虎牙之间架设长江浮桥,取名江官浮桥。

    北宋初年,在统一南唐的战争中,宋军先在石牌口镇用大船载搭巨竹试架浮桥成功,攻克安徽当涂以后,即命令将浮桥移架到采石叽,宋军仅用三天时间,就在采石叽架好浮桥,长短不差尺寸,数以万计的军队就如在平地上行军一样度过长江,并一举拿下南京。

    公元前五四一年,秦景公的母弟因自己所储存的财物过多,



第一百三十三章:夫妻密议(一)
    李世民走了,带着无比的喜悦走了。

    留下“仰天长啸”的殷清风。

    在李世民开口要离开的那一刻,他知道这一关,过了!

    从武德四年秋天,他在大唐这个空间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到现在已近三年。三年的筹划,在刚才的那一刻起,将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三年的时间,如果不算和月眉在一起的时光,他过得并算不好。他要谋划在大唐的开局,也要谋划在大唐的一生。除了偶尔的消遣,他和一个苦行僧没什么区别。

    他最初的本心想让自己在唐朝活得更精彩,但他之前忽略了古人对很多超越时代的思想的抗拒心理。所以,从他觉察出李世民眼中的那一抹寒光开始,便在筹划这个老套的骗局。

    先以水泥做引子,再让李世民感受到火药的威胁,继而说出仙人传授的经历,最后再拿出一些新奇的说去法进一步说服他,让他不得不相信自己脑袋里的东西,都来自于仙人。而致命一击,则是长孙氏的健康与寿命问题。

    李世民作为一个古人,最难得的品质,就是爱老婆。而且还是爱的很深的那种。所以,就算他心中对仙人的说法不敢苟同,但为了他的女人,这个局他也心甘情愿的往里钻。?果然,剧情按照自己的编排的那样,完美的落幕了。

    现在,终于摆脱了随时丧命的不安。

    从此,他的计划将一步步的开展。

    以后,这大唐的春秋将由他书写!

    殷清风满心激动的往回走,迎头碰上不放心的月眉。

    月眉一路小跑来到殷清风的身前,一边伸手拽住殷清风的胳膊,一边踮起脚尖向殷清风的身后看,“郎君,太子殿下走了”

    “哈哈哈”

    殷清风被她幼稚的举动逗乐了,一把搂住他的小蛮腰,“走!傻妞儿,今儿小爷高兴,亲自做几个菜庆祝一下。”

    “哇好久没吃到郎君做的菜了走、快走”

    太子再高贵,也抵不上郎君。月眉听说殷清风要去做饭,李世民瞬间就被她抛在脑后了,“月眉要吃豆腐、还要吃”

    “哈哈哈,你要吃豆腐先让小爷吃个豆腐先”

    李世民匆忙与殷清风约定明日下午再见,便一路打马疾驰。平时十分爱惜马匹的他,现在则是拼命的挥舞着马鞭。他只恨这马儿跑的太慢、路太长、爱妻太远。

    李世民拼命赶路,可苦了李晋安。其他人可以尽情纵马跟上李世民,可他怀里还有那装着火药管呢的木盒呢。虽然殷清风说着玩儿意不点不会炸,但他可不敢拿小命儿去赌。

    好在尉迟恭的脑子灵活一些,他带着几个骑兵护在李晋安身边,慢慢往回赶。

    李世民心急,但马的体力总是有限的。好不容易进了东宫的大门,已是一个时辰之后的事情了。

    李世民顾不得倒毙在地的爱马,撩起袍子一路向长孙氏的寝宫狂奔。

    长孙氏带着几个孩子刚吃完晚饭,正带着他们做一会儿游戏。就听一声“观音婢”

    她和孩子们一起看向殿门的方向,只见李世民双手拄在膝盖上,一副上气不接下气的模样。

    长孙氏见丈夫这般模样,也没心思计较他在孩子面前称呼她闺名了。一边挥手让宫女带孩子们离开,一边走向李世民。

    李世民没想到寝宫里还有一群孩子和宫女,他强行将后面的话咽了回去。等孩子们路过他的身边时,强做笑脸同他们道别。

    等孩子和宫女都出去了,他一把将走近身的长孙氏抱起来,在空中旋转了两圈,然后将长孙氏拥在怀里痛哭起来。

    突遭其来的状况,让长孙氏有些发蒙。一向静娴淑德的她忍不住尖叫了一声。但很快她就反应过来,丈夫这般失态,一定是有什么高兴的事儿发生了。否则,丈夫在外面遇到不开心的事儿,最多就是像孩子般的在她面前抱怨一下而已。

    但不管什么原因,她记忆里的丈夫,除了在他的阿娘去世后流过泪,这十几年的生活里,她可从未曾见过他这等模样。

    她心疼的伸出双臂换在丈夫的腰上,用自己的身体去安抚丈夫的情绪。

    李世民也不知哭了多久,感觉脑袋晕沉沉的,才收住了哭声。

    长孙氏在他的怀里又依偎了一会儿



第一百三十四章:夫妻密议(二)
    听到李世民的喃喃自语,长孙氏重新恢复了淡雅,她扯着李世民坐下后说道“二郎,妾身也一时难以接受仙人的存在。但,这个仙人,必须得存在!”

    “呀观音婢为何这么说”

    李世民就纳了闷儿了。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不存在,什么叫这个仙人必须存在

    长孙氏见李世民那奇怪的表情,莞儿一笑,道“二郎莫怪,且听妾身道来。”

    “你说、你说!”

    李世民像好奇宝宝一样,将身体向长孙氏靠了靠,瞪大了眼睛等着妻子往下说。

    长孙氏爱怜的抚着李世民的脸庞,“首先,你说那小郎君说妾身的身体欠安。他是如何知晓的”

    “呃”?李世民被问住了。

    这个问题,他当时就想过了。他并不认为殷清风是无意间或是有心去打探得到这个消息的。殷清风这十几年的生活踪迹,他都调查得清清楚楚。

    若说殷清风还有别的途径得到这个消息,那就是与他有交往的李晋安和那个小内侍了。

    李晋安是不可能说的,那小内侍嘛也没胆量说,更没必要说。巴结殷清风那还不如用心伺候他和妻子呢。嗯找时间审一审他就知道了。

    可,若是那小内侍也没说,殷小子从何得知的

    长孙氏接着说道“其次,妾身虽然没见到那药膳”

    “对、对、对!还忘了将这药方给观音婢了。”

    李世民慌忙的从怀里掏出三张纸递给长孙氏。

    长孙氏微笑的接了过去。丈夫在生活的细节上,从来都是处理不好的。尤其是在自己面前,他与其说是丈夫,还不如说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长孙氏接过来,仔细的翻阅了一遍,抬头说道“妾身不通医术。可二郎认为那小郎君精通医术他这般年纪,就算从出生以来就苦读医书,可敢随便写出这些内容

    而且,二郎刚才也说了,他在提到阳气、寿命,还有妾身的病情时说的那些话,要么引用医家典籍、要么鞭辟入里。可这些话,你让那些行医多年的御医去说说看,看他们能说出来吗”

    “呃”

    李世民又被问住了。

    长孙氏见李世民回答不上来,她接着说道“其三,这自古以来,成就大学问者,哪个不是人到中年甚至老年即使有少年扬名的,最终成就又如何即便有一个江淹又怎样,还不是得了一个“江郎才尽”的下场”
1...4445464748...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