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殷清风假装回忆状,说道“侄儿当时没问。不过既然仙人当时没说可以也没说不可以,那,就是可以喽”

    长孙氏呆了一下,然后咯咯的笑了起来,“你就不怕曲解了仙人的旨意,而遭受惩罚。”

    殷清风正容的说道“仙人的胸怀,凡人自然是不能揣测的。但,孝悌慈爱乃人伦大道,就是仙人还是凡夫俗子的时候也要遵守的。所以,侄儿并不担心。”

    长孙氏点点头,修道之人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说,想必仙人是不介意将养生术传给父母兄弟的了。

    想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长孙氏心中一动,问道“清风说那仙人是师承李祖,婶婶好奇的问一下,李祖可有其他传人”?殷清风摇摇头,说道“侄儿不知。”

    仙人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哪里还有什么师兄弟啊。但他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回答有或没有,都得另编一些谎言出来,太麻烦,不如给个模糊的答案,让他们自己猜着玩儿去。

    长孙氏倒也没有失望的表情,她又问道“听你叔叔说,那仙人寻遍了天下才将仙家学识传授与你,但为何没有将成仙之术也一并传下”

    “咦这孩子竟然找到漏洞了”

    殷清风在心里嘀咕了一下,装作四下瞄了一眼样子,然后低声说道“仙人说上古以来,人人皆可修仙,但需要自行领悟修仙大道,所以成仙者并不多。

    道祖自从悟道之后,便想着泽被世人,才有了道家的传承。

    侄儿之前对叔叔说过,道教非道家。这句话后来仙人对侄儿解释说修仙不但需要领悟道术,还需要天地元气的支持。道家的传承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因为天地元气不足,从此凡人再也不能修成仙果了。”

    长孙氏吃惊的捂着嘴,不可思议的看着殷清风。李世民也被什么天地元气给弄懵了,有些发傻的坐在那里。

    “仙人说天地元气是玄之又玄的存在,凡人理解不了,让侄儿就不要探究了。但天地元气为何不足,仙人却是向侄儿解释了。

    仙人说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有六千余万的黎民,但到了司马晋朝建立时,十不存四。那些冤死的魂魄并没有消散,而是变成了一种叫做“戾气”的存在。正是天地间充盈了这些戾气,才造成了天地元气的缺损。”

    李世民的眼睛一眨不眨的直勾勾的看着殷清风,长孙氏则好像发现了惊天大八卦一样兴奋。

    “仙人说世人想要修仙,只能等天地元气重新恢复。否则,空有成仙之术,也修不成仙。”

    李世民急声的问道“仙人可曾说,这天地元气何时能恢复!”

    长孙氏也一脸期盼的看着殷清风。

    殷清风长叹了一声,然后说道“仙人说本来司马晋朝之后天下若是不再动荡,倒是有希望在三至四百年内得以恢复。偏偏司马氏无德,招致胡人南下,人间再次经历了两百余年的杀戮。

    本来,杨隋若是将天下坐稳了,仙人也会留下仙旨的。只可惜”

    说到这里,殷清风假装兴奋的说道“仙人说似乎冥冥中有道祖的庇佑,现在的新王朝竟然是道祖的后人建起的。所以,他不想再出现杨隋二世而亡的悲剧出现。所以就”

    “所以就将找到了你”

    李世民与长孙氏齐声说道。

    “咦这俩孩子都会抢答了耶”

    殷清风假装羞涩的点点头。

    “呼”

    两个很聪明的小盆友长出了一口气。

    但李世民随即问道“那仙人有没有说,这天地元气要何时才能恢复”

    “嗯李世民小童鞋问得好,点赞!”

    殷清风正容的说道“仙人令侄儿辅佐叔叔,便是想建立一个长久存在的大唐。世人若想再度修仙,非八百年后不可。”

    “哦”

    李世民失望的“哦”了一声,看来这修仙是没他什么事儿了。但长孙氏兴奋的看着李世民,说道“二郎,那岂不是说,大唐最少会存在八百年吗”

    李世民想想也是啊,“八百年后才能修仙。若八百年后李唐被推翻,天地间岂不是又充满了“戾气”|这么说来仙人传下的学识,至少可以保证李唐能传承千年




第一百三十九章:夜宿东宫(二)
    应付完长孙氏的“好奇”,晚餐便结束了。

    李世民与长孙氏去更衣,殷清风则被李晋安带往李世民的书房。

    出了长孙氏的寝宫,李晋安看似平静的说道“算你小子有良心,还记得咱家。”

    殷清风有些讨好的说道“都是小子的错,让叔叔不得安生。”

    李晋安知道他说的是火药的事儿,“你小子也是一心为了大唐,为了太子,咱家怪不得你就是了。那事儿交给别人去做咱家还真不放心,而且你今天的礼物咱家很是喜欢。”

    “那小子还有礼物要送给叔叔,叔叔收还是不收”

    李晋安在殷清风的身上扫了一圈,“还有什么好宝贝,快拿出来。”

    “嘿嘿,得过些日子才准备好呢。”?李晋安假装生气,“那现在就别讨嘴巧。”

    殷清风与李晋安在书房聊了好久,李世民才一脸喜色的走了进来。

    今天殷清风教给他的那些养生术都不难学,但既然是出自仙人效果肯定错不了。从此他再也不用担心妻子的身体,他和妻子的寿命也有了保障。真庆幸当初没杀了这小子啊!

    刚才趁着换衣服的时候,他与妻子简单的交流了一下。妻子的那些话,让他不得不承认妻子的洞察力的确比他强。

    妻子说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得先有声望再去笼络人心。他说话非常直接,即使有一些婉转的话,也是出于礼节。他连客套话都不会说的人,如何去笼络人心

    不但如此,他在与你我对话的时候,一些基本的礼节做的也不够好。这在别人看来就是持才傲物。

    而且妻子还反问他他既然能拿出让你增加寿命的仙术来,又如何再去害你的性命他直接隐瞒下来,再眼看着你我丢了性命不是更好

    还有,既然他能说出失德之人遭天谴的话,他又怎会做出失德之事

    “二郎,妾身信他,也相信你们翁婿能携手建起大唐盛世!”

    有了妻子的这番话,李世民彻底放下心中对殷清风的忌惮。现在他越看殷清风越是顺眼,琢磨着昨夜妻子提的那个建议,是不是该直接对殷清风说出来。

    李世民坐在那里琢磨心事,殷清风先开口了,“请叔叔指教,现今的工部尚书为何人,侄儿有事想求他帮忙。”

    “应国公武士彟。”想心事的李世民下意识的回道。

    等说完了,他好奇的问道“找他做什么”

    “侄儿有些物件需要手巧的工匠打制出来。”

    李世民眼睛放光了,“可是像马蹄掌那样的物件”

    殷清风说道“功效没马蹄掌那么大,只是一些小部件。”

    “哦”李世民有些失望,不过他还是说道“可需要我给你写封信带去”

    殷清风说道“这倒不用,正好侄儿要和他谈谈关于加盟的事儿。顺便再说一下工匠的事情。”

    李世民正容的说道“你之前要我邀请那些世家来长安,信我已经派人送出。你现在详细说说具体的做法,和他们加盟之后你要达到的目的。”

    在殷清风的印象里,这是李世民第三次问起这样的话题。由此可见,李世民对世家是多么的不放心。

    他说道“侄儿先说说要达到的目的吧。

    世人大多是喜欢享受奢华的,享受不到的,自然是因为没钱。

    世人对待钱财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视金钱于无物。这类人要么品行真的高洁、要么是没办法聚集更多的钱财,不得已才装作清高。

    第二种,爱财如命。这类人敛财疯狂、散财吝啬。

    第三种,平常心。这类人不管是取财还是散财,都以君子之道约束自己。

    从汉时起,世人对经商之人愈发贬低,但却愈发享受奢华。大唐不禁百姓经商,但生财之道却寥寥无几。不管是世家还是勋贵,主要还是通过世代蓄田蓄奴,才有了今日的财势。

    以往,再大的家族也不可能做到让每一个子弟都接受教导。而今,侄儿给他们送上生财之道,便是想让这些子弟间产生嫌隙。

    世家能兴旺多年,族内自然有各自的规矩。现在多了一条生财之道,他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谁来掌管经营每年十几万、几十万的收益,谁不眼红

    其次,每年多了这么多财富,该怎么分配如果还是按照原先分配钱财的方式进行,无疑会让嫡庶支之间的财富差距加大。如果修改,既得利益的嫡支不会同意,不修改,庶支的人绝不答应。



第一百四十章:夜宿东宫(三)
    李世民没有评价殷清风的回答,他说道“继续刚才的话,你说说你怎么诳那些世家入毂吧。”

    殷清风算计那些世家,李世民是求之不得的。但听了那些话,他只有一个感受阴险。所以李世民才会说“诳那些世家入毂”。

    殷清风说道“首先,侄儿年幼不能服众,其次,侄儿不喜与人结交。到时候出面与那些人打交道的,将会是侄儿的义兄。”

    李世民举手示停,他问道“你义兄有大才。现在我这个叔叔掌权后,定不会埋没与他。对你义兄的使用,你有何建议”

    对杜伏威的使用,殷清风也有计划,但时机未到。

    “义兄之才,侄儿略有耳闻。但侄儿想让他暂时来帮侄儿把加盟的事情做好,再向叔叔推荐。”

    李世民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无论那些世家还是勋贵,动辄几十口人,多则几百人要养活。就算他们每家各自都有产业在经营,但终归是比不上仙居坊和滋味楼的。?他们用到钱财的地方又多,现在大唐也算安定,他们想在大唐的政堂上争取更大的利益,就得有更多的子弟入仕。

    现在大唐实行科考取仕,他们的子弟想要入仕,除了荫封、推举,更多的人还是要走科举这条路的。

    侄儿不知大唐每年有多少人参加科考,也不知每年要招收多少才子入仕,但竞争想必是激烈。他们想要脱颖而出,就不单单是要名师的指点了,考前需要结交同窗、中考后还有结交权贵、出仕后也要结交地方乡绅,这些都需要钱财的支持。

    等到滋味楼重新建好,吴国公会向他们展示仙居坊和滋味楼的年收益。等他们看到那几百万贯收益的时候,他们若是不动心,侄儿就要上奏叔叔颁布他们为当世圣贤。”

    “哈哈哈”

    李世民被殷清风的俏皮话逗乐了,“当世圣贤他们也配!”

    李世民见殷清风已经有谋算了,他话锋一转,“那仙人对科举考试有何旨意”

    汉朝之前,官职世袭的是“世卿世禄”制。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

    隋代的考试制度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提名,废除了传统的州郡的征聘制度,也就是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时期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到杨广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

    李渊夺了隋朝的江山,科举考试也一并沿袭旧制。等到了李世民登台之后,科举的科目有又增加了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总共多大五十多种考试内容。

    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

    进士科的考试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唐高宗时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

    到了武氏女帝掌权的时候,除了增加武举,她还首创了糊名制。但这一制度,直到北宋时才正式确立。

    科举制度是寒门子弟摆脱贫寒的主要途径,但也将的思想禁锢在儒家的思想里面,这严重的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不过,现在有了殷清风的出现,不但明法、明算等科目不会取消,他还会建议增加更多的内容。当然,同样是时机未到。

    “仙人对科举制也有旨意颁下。但仙人让侄儿转告叔叔,若大唐在五年内暂时解除内忧外患后,再让侄儿转述他对科举的旨意。但有一件事叔叔可以做,那就是弥封制和誊抄制。

    弥封制就是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以防止舞弊。

    誊抄制,是怕审批试卷的考官认识考生的笔迹,而让人在弥封姓名后将考卷誊抄一份。考官考核时,只审阅誊抄的



第一百四十一章:应国公府(一)
    殷清风离开东宫的时候,心情好得都快要爆炸了。

    昨天之前他有四个身份郧国公府的庶子、吴国公的义弟、梧桐山庄的“庄主”和皇长郡主未来的夫婿。现在,他又多了一个头衔少少师。

    少少师是他自己起的名字,各朝代斗没这官职。

    太师是皇帝的老师,少师是太子的老师,以此类推,皇孙的老师当然就是少少师了。

    昨晚聊到最后,当李世民提出让他将李承乾带回山庄教导时,殷清风便知道非但李世民对他的“小误会”算是冰释了,而且还隐含着另外两层深意。

    “如果之前大家还有什么误会,现在你就不用担心了吧。你看,我连未来的继承人都让你亲自教导了,你或者是传授给你学识的那位仙人想怎么治理大唐,我配合,我儿子当了皇帝后也会配合的。至于他会怎么配合,就看你自己怎么教的了。”
1...4647484950...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