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步,瓷器可拓展的空间,留给后人的就不多了。但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韩潇焦虑的看着他爹。
他自幼就子承父业学习烧瓷,对自己老爹的技术那是相当的崇拜。现在自己的老爹到底看到了什么,才会让他如此的不镇定
彩瓷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南青北白”的一统局面,瓷苑于是百花盛开,绚丽多姿。
实际上,中国传统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那时的人们用黑褐彩绘画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齐的彩斑作装饰。
这种技术,韩起自己已经掌握了。但是釉上彩对他来说,就有种窗户纸被捅破的感觉。
他不知道的是,在釉上施彩的瓷器最早在西晋晚期就出现了,到东晋时更是流传开来。只是囿于信息交流的原因,釉上彩还没有被北方的窑口所认知和掌握。所以,他也无从得知。
不管是在釉上还是釉下施彩,在这时都很原始和粗糙,并且也不被上层人物接受。
殷清风相信有了他的指点,烧制出惊艳的粉彩瓷并不困难,困难的是颜料如何获得。
例如:粉彩在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而这种玻璃白是一种含铅化合物,由红丹、石英、硝酸钾、氧化砷配制而成。这让殷清风怎么搞
他不知道配制方法,但其主要原料不外乎青铅、石末、玻璃粉、牙硝、白信石等。只要知道这些成分,剩下的就交给那些工匠就好了。他真不是万能的。
玻璃白只是用来打底的,想要得到五彩斑斓的颜色,还要对各种土壤进行不断的烧制实验才能确定和获得。这些内容,也只能交给各地的窑工去实践。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别人是无意中或长期积累中才得出的经验,现在有了他那些指导性的建议,这时的工匠会更早、更简单的将彩瓷呈现于世。
处于震惊中的韩氏父子被殷清风留了下来。
一方面他们要更详细的向殷清风请教,另一方面,殷清风是想让他们见证一下跟随他将会获得什么样的未来。
在韩氏父子到来的第三天,历时七个多月的时间和几万人的流汗付出,被殷清风冠名为梧桐新村的建筑群将正式迎来它的主人。
八月初八,宜婚嫁、宜祭祀、宜搬迁、宜除服。
巳时二刻,殷清风站到梧桐新村牌坊前的凳子上,眼前黑压压的一片。
被后世熟知的牌坊,是由坊门演化而来的,而坊门又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棂星们的前身,则是周朝的时候的衡门。
衡门很简陋,只是用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就行了。所谓的衡门,实际上就是居民家的大门。
《后汉书》记载,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祀天田星。天田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汉代的皇帝在祭天时,要先祭棂星。
唐继承汉的城市风格,居民要聚在各坊区里居住。每个坊各有四个大坊门与街道相连。坊区内又有十六个小坊门连通坊区内和坊区外。
唐朝后期,这种严格的制度由于皇权的衰落,坊墙逐渐被拆除,只留下坊门作为地理标志来使用。也由于坊墙的消失,人们才可以将沿街的房屋改造成商铺,从而造就了宋朝时的商业辉煌。
到了宋代,坊门演化成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
殷清风再一次搞乱历史,将牌坊提前五百年立在大唐的土地上。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注定被瞻仰的牌坊只是一个木质的卯榫结构。他更理想的是汉白玉的石牌坊。可惜,目前无法实现。
在牌坊流行的年代,牌坊在样式上有很多讲究,比如:开间。
开间,通俗的说,就是建筑物屋檐下的柱子之间的空间。
唐朝的国公可以使用八个柱子,也就是七个开间。殷清风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从五品县男,只能使用一个开间。一个开间...老实说,就不能算是开间了,只能算是建筑物最基本的支撑点。
所以,他在勾画牌坊的时候,只能尽量的大气、尽量的精美。而且,为了不被别人找茬,他还让人将改动过的《悯农诗》作为楹联刻在立柱上。
上联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下联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国泰民又安。
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属于对联的一个分类。
汉朝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两个门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
对联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出现在三国时代。其佐证是明洪武年间,在庐陵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
在铁十字架上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
“今天,是一个新的开始。是你们的新的开始,也是你们的郎君,我,的新开始。从今天开始,你们将迎来不一样的人生。不管你们之前是哪里人、受过多少苦,从今天开始,都过去了!!!
&
第两百零三章:新式建筑
“婚”字怎么解释
最最古老的先民们,在黄昏的时候到临近的部落去抢个女人回来成亲叫做“婚”。所以,民国之前咱中国人的婚礼都是定在黄昏时举行。
今天是一个宜婚嫁、宜祭祀、宜搬迁的好日子,除了举行入住仪式外,殷清风要为一百九十三对未婚男女主持集体婚礼。
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术、青囊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
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是古代建造城池或宫殿之前必须要有的一个程序。
堪舆术后来又应用在墓地和阳宅的选址、座向和建设上。
入厝又称入宅或进宅,是自古以来风水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所以,古人在入住新房前有很多讲究。除了祭拜祖先外,还有拜四角的仪式。
人住在房子里,所以房间的风水十分重要,人入住之后要“拜四角”来让自己的气场和家中的气场融合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提升自己运气的目的。
拜四角的第一拜方位西北处的天门、第二拜东南处的地门、第三拜东北处的生门,最后一个拜的就是西南处的四门。
虽说是拜四角,但这最后其实还有一拜,就是拜房间最中心的位置,因为中央管着四处八方。
这些房屋是这些“村民”自己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在建的时候,他们心里对殷清风就存着一万个感恩戴德。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两大主要特色:一,数千年来始终保持着以木料为主材;第二是木柱和木梁组成的木构架体系为主要结构体系。
在中国古建筑的分类中不论宫殿、坛庙、陵寝、民居,不论东、西、南、北,也不论是在高山、平原还是内陆、沿海莫不为此,大家都用同一个体系。
这两大主要特色,不管是在殷墟还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河姆渡遗址都能得以体现。而且,一直延续到了明朝。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这片土地上才出现砖石结构的房屋。
资源丰富及就地取材,是中国人长期使用木构建筑的原因。
除了这个原因外,从文化、礼仪、等级、宗教等方面中国跟西方的观念也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天主教是要与天沟通,他们的建筑是越来越高的。
当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中国人用自己住的房子来供佛。国人认为佛教就是智慧,人人觉悟了就可以成佛。佛教慢慢本地化了,房子会以进深更多或以平面布局更多表示对佛和宗教的崇敬。
还有,古人长期以来并不认为工匠也属于知识分子的一份子,他们把建筑看成是一种匠学,既不重视也不关注,只要在建造的时候有人来替他们建就好了。
殷清风喜欢这种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但是他必须要把砖石结构的房屋引进到这个时代。
后人无法统计历史上到底有多少房屋被建起,又有多少房屋毁于战火和灾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有无数棵的树木被砍伐倒。
殷清风站在山庄后面的山顶时,他看到的是满目的郁郁葱葱。后人都在感叹空气质量的不好,工业化只是一个原因,沙漠化和森林覆盖率低下又是一个原因。
对于人口只有三千多万的大唐王朝来说,他提出什么保持或增加森林覆盖率的确蛋疼,但他要以新式房屋来引导人们的观念、给后人更多的选择。
现在的梧桐新村,就是由一座座红砖红瓦加上一道道白墙组成的。
砖瓦的历史的确很久了。从秦砖汉瓦这个词汇中就能体现。
古人用各种木材建造房屋的主体,上面用瓦片来遮盖。砖呢做房屋宫殿的基台和砌城墙。
在这个时代的人的眼里,用砖头盖房子是殷清风“首创”的,红砖红瓦也是他“首创”的。
红砖和青砖都是用粘土高温烧成,颜色差别在于烧制过程中是否接触氧气。瓦,也是一样的道理。
燃烧时氧气充足,黏土中的铁元素就会充分氧化生成氧化铁,砖瓦为红色;氧气不足,部分氧化铁就会被还原成四氧化三铁和氧化亚铁,砖瓦呈现青灰色。
砖瓦坯接触的氧气量则取决于砖瓦窑的构造与制作工艺。
罗马砖窑一般敞开窑顶,氧气充足,黏土得以充分氧化,铁元素被固定成红色的氧化铁。中国古代的砖窑则都有窑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封窑技术。烧制末期,工人将排烟口与炉膛进气口完全封闭,窑内随即进入缺氧环境,青砖的青灰色便得以固定。
砖窑构造的差别,则是因为不同的建筑发展方向。
古罗马很早以前发展出了成熟的砖石建筑,对砖的需求量非大型砖窑不能满足。当时大型砖窑穹顶造价极其昂贵,只能敞开窑顶。而中国古建筑以木构为主。
从先秦开始,砖块长期、并且仅仅用于给大户人家修墓、铺地。有限的需求造就了精工细作的小型砖窑,窑顶成本远低于西方。
为次,中国古代还发明出炉膛在窑室侧面的横焰窑和火焰在窑室内回旋的倒焰窑,以提高燃料利用效率。
殷清风在现代的老宅子,就是典型的青砖黑瓦的建筑风格。所以,他曾感兴趣的了解到红砖与青砖的差别,也有幸将红砖红瓦“带到”大唐来。
&n
第两百零四章:希望之光
梧桐新村的落成,不但解决了几万佃奴居住的问题,也标志着梧桐学堂也随之完工了。
在集体婚礼结束后的第三天,梧桐学堂也正式开始启动。
建一所学堂很简单,无非就是花些钱、浪费点时间。但想达到殷清风的预想的那样,他还付出了很多心血。这些心血,指的是他从到了升平坊之后就开始准备的课本。
学堂占据了梧桐新村的四分之一的面积,整个西北角都被圈了进去。但是,除了前期的排水设施外,最开始建造的不是学堂而是位于学校南面的教师宿舍。
说是宿舍,实际上无论是从面积还是里面的装饰和预备的生活用品,都不是那些佃奴可以享受到的。
对教室的规划,原先殷清风也想建成双层结构的,毕竟学生太多了。但是在任五的提示下,他还是取消了这个设定。
任五当时说,“新村的住宅,因为一家一户只有那么几口人,木制的地板是可以承受住重量的。可是现在这学堂也采用双层的话,那么多孩子在上面走来跑去,恐怕就会...”
他未尽的话,殷清风听明白了,原来他是担心一旦木质的地板被引起了共振,坍塌的可能性很大。
有错就改。殷清风立刻就修改了设计。之后,他就越发的佩服自己了。他佩服自己慧眼识珠,大胆启用任五这个文化水平并不高但对工程学却有着无比敏感的人。
共振现代人都很难有过这样经历的人,从来没听过这个名词的任五却能联想到,殷清风真不知道他的脑袋是怎么长的。
有过那次经历之后,殷清风更加抽出本来就不多时间给任五准备教材,也尽量抽时间解答他的疑问。
对工程学或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殷清风胜在见识多,原理方面他只能利用有限的物理知识去解答。他希望任五能在他的基础上,总结出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不过,在外企呆过的殷清风想起了《统筹学》。他将时间优化、资源优化、管理优化等等相关内容都整理出来,相信任五在以后领导施工大规模的工程时会用得上。
殷清风对于学校整体布局很简单:大门在南侧,从大门进去,则是十五米宽的中轴线。
如果有人要进入学堂,第一眼看到的除了一个宽大的校门之外,校门两边则是两堵墙---两堵很高的墙。
走进去后,他们会看到这两堵墙里面竟然是一排排台阶。学校嘛,当然离不开运动会了。
两个操场四周和中轴线都铺上了青砖,从高空俯瞰这青砖被铺成一个中字型,四周的青砖地面当然是用来做跑道的。操场的最中间和中轴线交叉的地方是一个半人高的高台,以后这里将竖起一个旗杆。
几千间的学生教室和教师办公室,位于中轴线的正北方;中轴线的两边是操场,最西面是健身设施摆放的区域。
东北角是一个超大型的学生食堂,食堂两边分别是男女生宿舍。住在梧桐新村的孩子都采用走读制,但城东农庄那边的孩子需要住校。
至于幼儿园,也就是被殷清风称为蒙学的地方还没有开始动工,等统计好这些孩子们的人数和初学学堂建好了才能轮到那里。但他已经替幼儿园准备好了教材。
殷清风有一个发小,有一颗强闻博记的脑袋。所以,那个发小在他们那一小撮人里面人送外号“小百科”。在没有网络的年代里,不管谁问那个发小什么问题,几乎是张嘴就能答上来。
进入高中时要分文理班,发小本来是想报文科班的,结果他家人非说什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结果...悲剧了。
他每当想起那个后来变得很颓废的发小,他就伤心难过、他就痛恨那僵硬的教育体制。
现在他有机会“当家做主”了,对于如何开展教育,他分外用心。
在决定兴办教育后,他想起了文学作品中的某个群体----食古不化的酸儒。他越想越觉得“食古不化”这四个字真是太生动准确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