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殷清风当然不能去打扰她了。

    想要讨好李世民,就要走夫人路线。现在“夫人”已经被打动了,接下来还要给李世民和李晋安各自再建造一间浴室。

    李世民的浴室,四周墙壁上是仿造九龙壁样式的图案,他若泡在水里,仰头看去,是大唐疆域图和突厥、高句丽、吐谷浑、西域等地的疆域图。这些,都能充分满足他的雄性荷尔蒙。

    给李晋安的是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和介子推等人不离不弃十九年,保护公子重耳登上晋国国君、管仲和召忽二人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追随公子小白逃亡等等忠心耿耿的典故。

    作为忠仆,他应该得到这样的赞美和认可。

    任五已经驾轻就熟了,殷清风也就无需多做停留。在叮嘱任五忙完了东宫再去裴寂和武士彟那里安装之后,他就回山庄了。

    武士彟那里他就没必要去了,至于裴寂那里不去的原因也很简单:他要等着裴寂本人亲自登门或他派人来请他。

    这是一个姿态的问题。

    裴寂没等来,第二天他等到了债主尉迟恭。

    “敢问将军可知太子为何召唤小子”

    尉迟敬德气喘的说道:“少啰嗦,跟某走就是!”

    得李二大爷的手下也是一帮惹不起的大爷

    尉迟恭像是得了李世民什么命令,在殷清风回去牵马的功夫他已经挑头往回赶了,他知道殷清风凭着黑旋风的脚力很快就能追上他的。

    殷清风被尉迟恭催得,一路上连个询问的机会都没有,害得他一路上瞎琢磨个不停。等到了东宫之后,知道了原委,殷清风就哭笑不得了。

    给李世民建的浴池比长孙氏那个还大,等他莫名其妙的走进去时,他见到一帮光屁股的男人。李世民、长孙无忌、程咬金、秦琼、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薛万均,外加正在脱衣服的尉迟。除了这几个老面孔,还有两个不认识的。

    当殷清风一露面,澡堂子里一片欢腾。程咬金最先喊道:“殷家小子快快下来”

    好久没经历这种场面了,殷清风都想转身离去了。太特马的尴尬了....

    公共浴室在南北朝时期已是寺庙的必设建筑了,但只限于寺庙,并且只对内不对外;因为煤的开发和利用,真正的大众浴池始于北宋。宋代的公共浴室以京师汴梁数量最多,称为“浴堂”、浴肆”、“香水行”。

    洪迈的《夷坚志补》中“京师浴堂”条,写有宋徽宗宣和初年一起“黑澡堂”杀人吃肉的故事:一名外地来京的参选官员要到吏部陈状,因为起得太早,便到茶室稍事休息。茶室开有浴室,看浴室的见此人未到时间就来了,估计必是头回来京的“村野官员”,遂设计将其勒死,然而其不久苏醒,致事发。

    在经营人工浴室的同时,宋人还积极开发天然温泉。如福州,在宋仁宗嘉祐年间全城有四十余家温泉浴室。这种温泉浴称为“汤”,有“官汤”和“民汤”之分。

    官汤一般由寺庙负责,浴客都是公务人员。如宋徽宗崇宁二年的进士、福州名人陆藻,曾于宣和六年在福州秘书巷附近的温泉坊,重修温泉浴室四间,并声明:“非衣冠不许游也。”而民汤,则属于大众浴室,是老百姓泡温泉的场所。

    与宋朝有些密切往来的小东倭将“汤”引导了他们那里,后世一些“不忘”祖先耻辱的国人就专门跑去泡汤,将一身污垢留在那里“恶心”小东倭。

    到了元代,冬天泡澡已成为人们驱寒、清洁的一种习俗,还出现了诸如擦背、挖耳、剃头、修脚、按摩等项目,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洗浴文化。

    元代的公共浴室称为“混堂”,城市里的混堂要数京城大都最好,不只服务项目多,价钱还便宜。

    有一本专为高丽来华人员使用的手册名叫《朴通事谚解》,里面便提到一家名叫“孙舍混堂”的公共浴室,洗澡、搓背很便宜:“汤钱五个钱,挠背两个钱,梳头五个钱,剃头两个钱,修脚五个钱,全做时只使得十九个钱。”

    所谓“汤钱”,相当于浴室的门票,仅需五个铜板。浴客进入浴室后,由服务生引导,每位浴客都会有一个柜子,以方便存放衣帽。

    嗯...九十年代之前的澡堂子基本也就这样了,甚至还不如元代呢。

    殷清风认识的这些人去没去过寺庙泡澡他就不知道了,不过看他们那兴奋劲儿和闹腾劲儿,估计是第一次和这么多人一起光溜溜。

    “是生存还是毁灭...不对,是不下去呢还是不下去呢,这是个问题...”

    殷清风在天人交战的时候,李世民扬起端着酒杯的手,喊道:“快快下来都在等你呢”

    他只好苦着脸任由小宦官将自己剥光。

    “哈哈哈...到底是读书人。”“还是某看起来更阳刚一些!”“夯货!某也是读书人!”

    “被嘲笑了小爷被嘲笑了你们都黑秋秋的,凭啥小爷就不能白嫩一些”

    “哇这小子的家伙不小啊”“是不小”“来、来、来,和某比一比”“哈哈哈...怎么比...哈哈哈...”

    “我擦!这帮糙老爷们”

    殷清风假装啥也没听见。

    他不慌不忙的试了试水温,然后将身体滑进池内。

    他刚泡进去,程咬金就挤开前面的人一把拽住殷清风嚷道:“你赶紧命人给俺老程府里也建上...”

    他另一只手到处乱指,“...喏、喏、喏,这些都得有!”

    他旁边的尉迟恭在水里一抬脚踢到程咬金的肚子上,“想得美,是某去把这小子叫来的,要建也是某那里先建。”

    殷清风被程咬金带着,差点儿一头拱到水里。他赶紧挣脱。

     




第两百一十八章:货币流通
    依次坐好后,李世民点名道:“叔玠你来说下银行目前的情况和以后的打算。”

    王珪向李世民拱手下,环顾了一圈,最后将目光落在殷清风的身上,“自五月来,帝国银行向外兑换四千两百余万贯,重新熔铸各金银铜钱后,折合成铜钱为一亿九千四百万贯。

    玄成兄和玄龄兄这两个月来从各府衙抽调出两百人,现在基本已经培训完毕。原计划是每十人一组,这两百人可同时在十个州开设分行。除此之外,第二批的四百人正在招募中。”

    大家都知道开设银行的主意是他出的,而且王珪在汇报的时候也是看向他的,所以,殷清风直接问道:“清风请教,帝国银行为国库与内库又熔铸多少金银铜钱。”

    王珪很快的说道:“共计三千一百万贯。因金银前数量较多,折合成铜钱为一亿五千两百余万贯。”

    虽然看其他人都满是欣喜万分的样子,但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这两个数据可能也只有殷清风不知道了。

    不过,让他们失望的是,殷清风仍然是一副无喜无悲的表情,仿佛他压根没有听到这三个多亿的数字一样。

    他说道:“清风有一事之前没说清楚。

    现在银行的盈利主要来自于铜钱兑换后的差价。但这部分差价是属于国库的。当银行在各州全部开设完毕,这些差价是要归还国库的。银行的收益,只能是百分之一服务费和借贷出去的利息。

    李世民心说,这就对了嘛!某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呢

    王珪可是长出了一口气,这么一大笔钱都落在银行的库里,谁见了读眼热,原来不是银行的啊,那就太好了!

    其他人也才恍然,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

    要不是殷清风这个当初出主意的人今日说清楚了,谁都不敢对多出来的那一亿多的钱财发话。

    殷清风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被这多出来的钱财困扰了。要不是今天王珪说起来,他还忽略了这个问题呢。

    殷清风说了声抱歉之后,向李世民讨过笔纸画了起来。

    他先是在纸的中间画上一个圈,在圈里标注“朝堂”二字,又在外围点上几个点,然后用箭头将这些点连成一个圆。最后,每个点和中间的圆又用双箭头联系起来。

    画好之后,他将纸举在胸前。

    等每个人都看到之后,他说道:“清风曾和太子殿下说起过商税的事情,今日清风再向诸位先生请求指点。

    以这次铺建朱雀大街为例,水泥、砂石共花费三万贯、支付百姓的工钱二十七万贯、为他们提供三餐共支付四千贯、赔偿伤者汤药费两百二十贯,总计三十万另四千两百二十贯。

    因为这次修路是清风使人去做的,水泥、砂石和三餐由清风名下的窑厂和农庄提供,所以,实际花费为二十七万另两百二十贯。

    除伤者的汤药费外,二十七万贯由两万人分得,每人平均得十三贯五百文。

    清风详细的列出这些数字,是想与诸位先生讨论一下那两万人会怎么处置这二十七万贯。”

    有了之前的三个亿的铺垫与比较,包括李世民在内一开始都没有想太多。现在经过殷清风的提问,他们才觉得有什么不对。

    唐朝实行租庸调,“调”既服劳役的意思。既然可以征调百姓服劳役,为何又要支付工钱呢和提供三餐呢完全没必要啊但是,殷清风既然列出来了,这笔钱必然是用掉了。那么...还是考虑一下他的问题吧。

    长孙无忌和魏徵等五个人紧张的想着刚才的问题。

    经过上次见面之后,他们每人敢轻视殷清风的任何一句话。

    殷清风当然不能像老师对待小学生一样了,他说道:“能出来做苦力的,家境都算是贫寒之家了。”

    对面的几个人暗自松了口气。

    “既然是贫寒之家,这些得来的钱财就要赶紧拿去买米、买柴或者修补将要倒塌的房屋。甚至是赶紧将家人送去医治久恙等等。”

    六个人不约而同的点点头。

    “假如这些钱财都被用掉,就会集中在一些商户的手中。”

    六个人再次点点头。

    “如果,这次修路是朝堂出的钱财呢

    那么,这次铺建朱雀大街,朝堂就要拿出三十万另四千两百二十贯来。这些钱财要支付工钱,还要支付给水泥窑厂和提供菜、肉、鱼的农户。

    如果,朝堂向这些商户收取商税呢

    按照十税一来算,将有三万另四百贯回到国库里。

    但,这些商户因为卖掉了一些米粮或布匹,他们还需要再购进一些吧

    于是,三十万贯里扣除的三万另四百贯后,又要再缴纳一成作为商税。”

    说到这,他一只手提着纸一只手在上面指点,“这上面每个点可以代表农户、代表城池里的每个家庭和每个商户。

    农户和贫民到商户那里购买生活所需,商户缴纳商税后,又要从农户或工匠那里进货。如此循环下来,这三十万贯迟早有一天会以商税的形式又回到国库里。”

    这话可能有些绕,也可能殷清风表达不清楚,六个人皱着眉头看着殷清风和他手里的纸。

    李世民问道:“你再说一遍。”

    殷清风指着中间的圆圈说道:“朝堂想要收取商税,首先要发国库里的钱发给百姓。”

    “啊”

    六人齐声惊叹。

    殷清风继续往下说道:“百姓得到钱财就要用掉。他们与商户之间的一买一卖,就要向朝堂交税。国库有钱了,再发给百姓。

    如此反复循环,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商户赚到钱了,朝堂也收到商税了。”

    “等等!你是说,钱还是那些钱,只是先发出去再收回来那...”

    李世民问了一半也不知道该怎么往下问了。

    殷清风说道:“古人说,这天下的钱财是固定的。如果按照刚才的话来看,好像是对的。其实不然。

    首先,农民每年种出的五谷算是钱财吧他们每年饲养的家禽家畜是钱财吧既然五谷和家畜每年都在增加,天下的钱财还是固定的吗

    其次,每年会有金银铜矿石被开采被冶炼,所以,天下的钱财也不是固定的。

    将刚才的例子反过来:若是朝堂只征调百姓服劳役,吃的、工具都需要百姓自己出,朝堂只购买水泥,看似花费少了,但是又得到什么了没有。

    农户家中的五谷和家禽卖不出去、商户因为百姓无力购买而不用交税,但是朝堂用来购买水泥的钱财已经用出去了啊。

    到最后的结果是,国库里的钱花掉了、百姓服劳役苦不堪言、商户货殖不畅。看似朝堂得了一条崭新的朱雀大街,但百姓对朝堂没有怨言吗”

    六个人闭嘴不言。

    在他们看来,修路也好,征调民夫运粮也好,从来都是强制百姓为官府服务的,从来没考虑要花钱去雇佣。

    “再回到刚才的例子。

    朝堂以修建道路、水渠等形式将钱财发到百姓的手,百姓再到商户那里进行货殖买卖,商户再向朝堂交税。

    这个中间多了什么多了农户用五谷和家禽家畜换来的钱财、多了商户缴纳的商税、多了百姓对朝堂的忠诚、多了农业和商业的繁荣...

    不要只想着如何从百姓手里去收税,而要想着如何让百姓交得起更多的税。

    流水不腐。钱财就是这水。

    钱财只有在百姓和朝堂之间不停的流动起来,百姓与朝堂将不再缺钱。历朝历代,百姓没有因为生活富裕了而去造反的。”

    许久,房玄龄幽幽的说道:“司马公的《货殖列传》里说道:‘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这句话,老夫今日才算理解透彻。

    但是下一句,‘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则差矣

    若由朝堂予之,无论巧者还是拙者,都会有馀!贫富之道,只在勤者和惰者之间。”

    “徵,受教也!”

    魏徵站起来向殷清风行礼。

    看到相似的一幕,这次连长孙无忌也甘心起身向殷清风行礼。
1...7677787980...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