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颜氏家族好啊,两家互为姻亲正好弥补了殷氏在文史方面的不足。他若“早来”几年,并且知道还有这么亲戚,早就鼓动殷元给他在颜氏家族里找个老婆了。

    可惜,殷小爷现在不缺女人,也不需要以姻亲的形式来拉拢颜氏,等他找到机会后,一定将颜氏给栓牢固了。

    又行不久,车队停下来了。

    四轮马车还属于稀罕物,这九辆大车往这一停立刻吸引了所有路人的眼光。他们羡慕的看着并不热情的主人,暗中替客人抱屈。

    叔祖管家在旁边暗中指点:出来迎接是不疑祖的曾孙殷祚和殷日用、不占祖的曾孙也就是闻礼公的四个儿子令名、令德、令言和令威、不佞祖的曾孙跻以及九个十二岁以上的子侄辈。

    殷元等人下车后,各自整理衣衫,然后站直。

    殷祚带着六兄弟以及九个子侄辈先向殷元这个名义上的族长行礼,然后再向裴氏和闻氏行礼。

    等这套程序过后,殷清栿和殷清风哥俩伏地向七个堂叔伯行礼、起身后向九个堂兄弟行礼。接下来是殷玉娘、殷幼娘、月眉等人向前行女士礼。

    整个过程,除了礼节不缺,每个人的脸上一点笑容也没有。

    殷令名在前引路,殷元带领家人走在前面,殷祚和其他人伴在左右。整个行进过程中主客之间依然没有多少交流。这种压抑的气氛,让殷清风想起了他刚“来”大唐时在郧国公府里的感受。

    内宅的门外,站着十个老者。

    叔祖管家又在旁边暗中指点:“最前面的耄耋老者是外臣祖,不佞祖之三子,为殷氏目前硕果仅存的四世祖,曾任南陈成州行台选郎等职,陈亡后随少郎君的高祖不害公投奔长安的姻亲颜之推外祖,之后再没出仕。

    外臣祖身后从左至右依次是不疑祖的孙辈诚信公、不占祖的孙辈闻礼公、外臣祖的从侄至仪公、外臣祖的子嗣基公和谌公,以及殷褒祖次子仅存的后人构公、渥公和常公。

    构公和渥公之父是均祖,母为南朝梁永兴公主。常公是芸祖的后人。

    均祖南梁任秘书丞、国子祭酒;芸祖初任南朝齐宜都王行参军,后官至南朝梁直散骑侍郎,兼任中书通事舍人、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司徒左长史等。

    少郎君这九个叔公中,只有闻礼公出仕,为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

    哎遥想当年,我殷氏何其兴旺啊”

    殷清风也无限感慨。

    整个殷氏从渡江后,一直辉煌无比,曾与那传说中的几大家族比肩。时至今日,殷氏的两个支柱殷峤已经倒下了,只剩下殷闻礼独力支撑。这就难怪殷氏族人对殷元离心离德了。

    殷氏本来就在走下坡路,刚刚有一些起色,就因为殷元的耳朵软,再一次分割了殷氏的力量。

    历史上,殷元曾担任文州刺史,之后,殷峤一支从此泯与众人。只有殷闻礼一支与颜氏相互扶持走过了初唐、走过了中唐。

    再之后,颜氏家族一直延续到了现代,而殷氏之名则从晚唐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只偶尔显达过。

    颜回的第七十八代孙,叫颜秉刚,曲阜市




第二百五十四章:清风对答
    殷闻礼心中虽然有许多疑惑,但殷清风不是他的血脉子孙,有些话是问不出口的。

    他赞许了几句茶叶后,问道:“老夫听闻中山王在清风那里求学,不知清风现在治哪本书经”

    殷清风回道:“侄孙勉强熟读《论语》、《中庸》、《孟子》和《礼记》,其他经书尚未开始研习。”

    殷闻礼暗自点头。殷清风能在这岁数已经熟读这四部典籍,治学的功底也算不错了,教导中山王启蒙足够了。

    “那,可容老夫考校一番”

    自从穿越后,殷清风发现自己的记忆力相当好,可以达到传说中的过目不忘的境界了。但要他和别人一问一答的回答书本里的内容,他觉得有点傻。

    “侄孙以为,一个人最怕是读死书和死读书。

    读死书可以解释为:读书时不知道变通,认为书上怎么说就是什么。毕竟,有些书只是撰写者的一家之言,不能太过认真的;而死读书则是只知道读书,别的什么也不会。

    学习和传授最好的结果,就是忘掉所学后剩下的内容。因为,那些曾经学过的知识已经融入到身心当中了。所以,如果叔祖若问起《述而第七》、《文王世子》等,侄孙恐怕难以一一作答。”

    殷闻礼暗中发愣。殷清风这个说法虽不算闻所未闻,可这个道理不应该是他这个岁数能领悟的啊。他背后有名师没听说长安周围有什么在野的名士啊。

    “难道...这就是“上智不教而成””

    他真的很想知道殷清风是怎么形成这个想法的,但因为顾虑什么,他换了一个话题问道:“清风能有这番见识也算不出。既然你这么说了,可否告诉老夫,通过研习《论语》清风得到了圣人的哪些教诲”

    殷清风回道:“侄孙以为,《论语》主要讲述六个内容。

    一曰教学,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曰德,如‘克己复礼为仁’三曰修身养性,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四曰礼乐,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五曰治国,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六曰品性,如‘“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如果再要细分,则《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

    《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殷闻礼越听心里越发痒,他很想问问殷清风对于每句话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论语》在唐之前有三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

    《鲁论语》有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

    《古文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

    《论语》的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

    《论语》中的“子”,是指老师的意思。像颜回,他虽然被尊奉,但由于早死,没来得及收徒,所以不能称为“颜子”。

    在读到《论语》时,看到“子曰”的字样时,千万别以为这个“子”是特指孔子,像有若、曾参、冉求、闵损亦称有子,曾子,冉子和闵子。

    所以,后人怀疑前十篇是有子和曾子等门人所记孔子的言行,而后十篇则是后人所续记。

    正是这个原因,殷清风刚才说“《论语》主要讲述六个内容”,而不是“孔子讲述了六个内容。”

    因为各家藏书不同,像《论语》这样的儒家典籍,也不是每家都一样。但殷闻礼更多的是关注殷清风对《论语》掌握的程度。

    现在殷清风给了他一个非常满意的答案。

    “你再讲述一下读《孟子》之所得。”

    《孟子》是战国中期孟子晚年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一起编著的。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于孔丘之孙子思的门人。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隐含着终始交替的意蕴。所以,‘五德始终说’之先河始于思孟学派开。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丘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后世人说朱程理学害人,同时把责任推到孔丘的身上。如果他们的说法成立的话,源头也在子思的身上而不在其祖父孔丘身上。

    在先秦典籍中,明确把思、孟作为学派看待的应该是战国后期的韩非子,他在《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

    子张是孔子门下最著名学生之一。由他而演化出来的儒学思想被认定为八儒学派之首。墨家思想直接传承于其派别的主张。

    子思之儒重五行思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明确指出:“子思作《中庸》。”

    颜氏之儒:这一学派未有典籍传世,主要被其后人掌握。所以,颜氏之儒只有名而无实际影响。或许,正是他的学术思想只被他的后人掌握,家族传承才未断绝。

    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们是: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后人认为,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是漆雕开。其学派主张是:人性既非本善也非本恶,而是有善有恶。

    人们对仲良究竟是谁一直没有结论,但仲良氏之儒从人和人性的角度解释礼、认为礼的背后站立的一定是人性的精神,这个主张却是被传承了下来。

    孙氏之儒既荀子之儒。

    荀子继承孔子治学传统,提出了孟子的性善、首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的性恶论和“明于天下之分”的朴素唯物论,倡言礼法兼治、王霸并用,义利兼顾之说。

    这同思孟学派迥然异趣,和被奉为儒家正宗的孔孟之道亦格格不入;但荀子其人其学及其学生李斯、韩非均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乐正氏有可能是与孟子同时的乐正克,也可能是指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

    乐正氏之儒的思想以孝为主,并且把孝道落实到日常中的一言一行,把孝具体化以后能通时常的行为相结合,使从学者有所信仰,从而达到行为和精神上双重的良善。

    细读这些学派的思想主张,要是单纯的去说儒学害人,只能说这个人的想法太浅薄了。

    殷清风“来”唐之前,没有家学渊源,也对这些典籍不感兴趣,他和大多数人一样误解了儒学。

    如果非要说儒学有错,也是儒学的继承人犯了错。他们不应该只把儒学当做唯一,也没有意识到理论只是理论,在真正的治理国家时还要与时代相结合起来。

    中国古代文化总源头,也是儒学的根源---易经里提到“损卦有云: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皆行;益卦有云: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皆行。”

    与时俱进才是治国之道治学之道。

    孟氏之儒在“八儒”里排第四。殷清风不知道这个排名是怎么得出来的,但殷闻礼想知道他对《孟子》的理解,他就必须要拿出让他信服的结论来。

    “孟儒是孔儒的延续和发展。与《论语》相比,《孟子》更完整地阐述了儒家的思想,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治国以及人们的处身立世,都有极大的影响。

    所以,侄孙以为,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殷闻礼皱了皱眉头。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

    他的不以为然也是有根由的。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有十一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的前七篇为真,后四篇为伪篇。或许是这个原因,东汉以后,这四篇便相继失佚了。

    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经书是指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

    子书是指诸子所撰写之书。《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诸子计有一百八十九家,除去汉代的四十九家外,先秦诸子还有一百四十家之多,各家“以成其言”。



第二百五十五章:拉拢殷氏
    殷闻礼从来没想到,这个就在他身边生活了十几年的侄孙,在时隔三年后变得高深莫测起来。

    或许殷清风暗中真有名师指点,或许真是他自行领悟的。既然殷清风不说,他也不问。

    他考校殷清风有他自己的打算。

    从他关注殷清风以来,殷清风给他的印象,更像是善于营造的公输班的传人而非儒学子弟。现在听了殷清风对《论语》和《孟子》的理解,他放心了。

    殷氏不像颜氏那样以经学传家,子弟中修行玄学、医术、画技等绝不在少数,但殷清风不可以,他必须要有深厚的儒学造诣。

    他的计划里,与殷元有关与殷清风有关,现在殷元在侧,他不想对殷清风表现出太多的亲近,反正今天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后会有很多机会与殷清风接触。

    一想到刚才他和殷清风的问答,他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子侄们,他们对这两部典籍的理解是达不到殷清风的高度了。

    殷清风小小年纪便已经是食邑千户从三品的开国侯了,再过十年等他入仕了,再加上一个驸马都尉的身份,如果儒学上再有所成就,殷氏一族有他带领,再次回到顶级士族也不是不可能。

    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不能让他与族人疏远太多太久。

    他对殷清风说道:“年前沸扬传言的加盟会老夫也听闻了,可惜殷氏没有足够的财力参与其中。老夫还听闻,那个永业集团实际上是你在操控的,是吗”

    殷清风见殷闻礼到目前为止一直找他说话,好像没看见旁边还坐着殷元和殷清栿一样,而他们也木呆呆的干坐着,心里不由得生起一种怪异感。

    现在殷闻礼又将话题扯到永业集团上和加盟会上,难道他也想掺一脚进来

    “侄孙当初只为糊口才办起了仙居坊和滋味楼,不曾想有人会暗中计算这两处产业。为了避免更多的麻烦,只好拿出来与其他人分润。

    侄孙出身殷氏,自然不敢将本族的利益忘记。不过,我殷氏本是书香门第,庖厨等行业不适合我族人去做。所以,侄孙打算明年成立一个墨香坊,到时候想请叔公安排一些族中的长辈过去经营。”

    殷闻礼心中暗喜。

    他刚才那句话的目的,不是非要殷清风拿出一两个州出来让族人去经营,而是想知道殷清风对家族是怎么一个态度。若殷清风真的听了裴氏的话,要与他们这一支划清界限,他也无可奈何。以前的计划也只好放弃了。
1...9495969798...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