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五味酒
“万一,万一唐人挡不住攻击,又,又当如何”
优素福喝了一口羊奶,然后用一小块丝绸裁成的丝绸帕子擦了擦嘴,才慢条斯理的说道:
“唐人善守,这种程度的攻城,对它们算不得什么。还有,骨咄禄的尸体找到了吗”
“有人看见,看见他投了唐朝,现在应该已经进了张掖城!”
优素福的嘴角露出一丝轻蔑的微笑。
“这是个反复摇摆的豺狼,当初唐人用葛罗禄做臂膀,骨咄禄却倒戈一击,虽然那一战对我军而言是天降良机,但这种反复无常的人也不得不防,早些除掉,才能防止将来某一天豺狼的故技重施!”
除掉这个骨咄禄,优素福已经酝酿了良久,如果不是他蠢蠢欲动自己跳了出来,还真要等上好长时间,现在好了,隐患已经除掉,可以安安稳稳的睡觉吃饭了。
骨咄禄的弟弟默棘连是个头脑简单的人,由于是优素福扶他上位的,这个本来与叶护毫无缘分的葛罗禄人对优素福充满了感激之情,恨不得日日夜夜侍奉在左右,以表达自己的忠心。
“默棘连还在帐外职守吗”
“是的!”
“唤他进来!”
默棘连在优素福的军帐外站了一夜的岗,进入优素福的军营中,手脚都已经变得麻木。
“坐吧,吃饱了才有力气杀敌!”
看着面前小桌上摆放的热气腾腾的食物,默棘连腹中咕咕直叫,但更多的则是感激涕零。这种关爱,是他在兄长面前不曾感受过的。
由于骨咄禄的刻薄寡恩,心狠手辣,他的兄弟们大都下场悲惨,也只有默棘连因为威胁不大才苟全了性命,现在得到了优素福如此优待,更是恨不得掏出一颗心来表明自己的效死之心。
“你不要怨恨我,赶走你的兄弟也是为了联军的前途着想,违抗军令,乱我军心,如果严格执行军法,是要被砍头的,但念在你的兄长对帝国的贡献,留一条性命也算是对他的回报!”
默棘连赶忙表示:
“将军仁慈,如果在小人的步卒,一定不会得到赦免!骨咄禄不知道感念将军的恩德,如今得到了报应,也是他命中应有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大斗拔谷也
绵延千里的祁连山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横亘在了河西与河湟之间,两者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将山脉东西劈开的大斗拔谷。这里就成了控扼关隘的险地。
只不过由于地势过高,常年积雪,是以并没有大量驻军,只在几处关键位置设了哨卡与烽燧。然则,即便如此,也能够将此处的动向及时的通报往其南部的鄯州。
尤其是入夏以来,陇右驻军派了大量的探马分布在山口的南北麓,越来越紧迫的压力,使得任何人都小心翼翼。张掖被重重围困的消息已经传开了,朝廷到现在还有反应,只轻描淡写的下令不得轻举妄动,但为了应付接下来有可能到来的敌袭,鄯州兵马使陈长捷实在是伤透了脑筋。
就在三天之前,朝廷的使者抵达了鄯州,此前解送回京师的那几个所谓吐火罗使者果真是奸细,为此朝廷还特地嘉许褒奖,兵官升一级,赏钱千贯。
但是,陈长捷抱怨的是,他要这些有什么用呢还不如给他再派五千劲旅精锐来的实在。
“报,大斗拔谷北麓发现千余大食骑兵!”
烽燧的烟火遥遥而来,游骑探马也堪堪而回,得报以后陈长捷并不惊慌,大食兵虽然深入河西腹地,但河西重镇的张掖与凉州尚在朝廷掌握之中,只要这两处没有陷落,大食兵就绝没有胆量翻越扁都口,否则一旦后路被断,那就是自蹈死地了。
“再探再报,严密监视!”
尽管如此,陈长捷还是感受到了来自于这股陌生兵马的强大压力。鄯州现在成了陇右的门户,而陇右的情况比河西还要糟糕。河西好歹还能有一两万的边军,整个陇右的边军加起来有没有一万还在两可之间,而且都打散了分布在几个关键的重镇。
鄯州城驻扎了五千兵马,就已经是最大的一股了。
原本陇右还有三万左右的边军,奈何去岁吐蕃进犯,这三万人也都死的死,散的散。
“向朝廷发信,大食兵已经逼近鄯州!”
……
秦晋案头上摆放的是一封来自于凉州的求援急报,大食兵绕过了张掖,又团团围困了凉州,这个情况让他的眉头拧成了一个肉疙瘩。
凉州从前一直作为河西节度使的治所,是唐朝在河西的第一重镇,尽管至德年以来,节度使治所由凉州移往了张掖,仍旧不能撼动其地位。
一旦凉州失陷,张掖就彻底成为孤城,而据城困守的苗晋卿其境况就岌岌可危了。
实际上,连日来,河西、陇右以及朔方的军报都向雪片一样的飞往长安。这些军报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河西的危局,秦晋心里着急,面上还要摆出气定神闲的模样。
河西作为关中之臂掖,一旦落在大食人手里,往东北可以威胁朔方,东南可以进击陇右,到那时,天下刚刚安定的人心,恐怕又要乱了,许多心怀叵测的人没准还要蠢蠢欲动。
是以,来自河西的军情被最大可能的封锁,只在丞相府与政事堂的高官间小范围商讨。
第五琦和严庄先后而至,他们所来各自都有不同的公事向秦晋禀明,但都或多或少的牵扯到了河西的军情。
“丞相,由洛阳运送的四十万石粮食已经到了长安,征发民夫准备的籍册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只须丞相府一声令下,便可以在旬日之内尽起成行!不过……”
说到此处,第五琦停顿了一下,又道:
“不过,潼关以东又出现了大旱,大片田地很可能要减产或者绝收,还得提前做好准备!否则,难免复现河北流民的惨状!”
这并不是第五琦在耸人听闻,河北与中原经历了近十年的战乱,人口凋敝,生产停滞,除了大量的田地抛荒以外,就连农田的灌溉渠道也随着维护不利而大多淤塞。
由此,一旦遇到了大旱,连最起码的应对都无法做到。再加上连年的天灾**,百姓家中的存粮早就耗空了,如今勉强维持生命尚且捉襟见肘,一旦今年绝收,除了依靠朝廷的救济,没有半点办法。
现在只有关中的情况稍好,所有的百姓基本上都返回乡里,各地的户口籍册也都整理完毕,有着最新完备的户口籍册,就算赈灾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而关东的广大土地上,情况就稍差一些,百姓的返乡安置没有完成,户口籍册的登记自然也就无法完成。
“从洛阳的含嘉仓调粮,再从淮西、淮南一带调粮,务必使中原百姓渡过可能到来的灾年,明年开始,朝廷可以免费提供粮种,只要老天开眼,一两年的功夫就可以坚持过去……”
丞相府接管了绝大多数政务以后,秦晋才发现,唐朝各地的储备状况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尤其是两淮一带尚未经过战乱的地区,唯一的问题只有运输,水路的运输倒还好说,陆路运输每百里就要损耗十之一二,从两淮到关中何止千里最终的结果就是,假使将粮食晕倒关中,其所运送的粮食将一粒不剩个,甚至还要额外的付出更多的粮食。
所以,粮食的最佳运输手段只能是水陆运输,但是,前隋开凿的运河只能到洛阳,从洛阳到关中,还是要经历漫长的陆路。
对于粮食需求日渐增加,而粮食产量日渐减少的关中而言,这种压力是与日俱增的。
一个隐隐的念头竟在秦晋脑子里不断的跳出来,那就是迁都。
不过,迁都这种事现在显然是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谷口遭遇战
优素福进入山谷以后,雪大的已经难以看清楚十步以外的东西,无奈之下只得下马步行。
部下伊萨劝说他不要再前进了,否则将有冻死在暴风雪中的可能,毕竟他们原本都生活在沙漠周边,很少遇到这种满是风极端的天气。
优素福本来以为进入山谷中就好了,但现在才发现,这山谷根本就不是传统所见过的山谷,其宽阔,其高度都是前所罕见的。但现在想要撤下去也不是容易事,只得就地寻找能够遮挡风雪的地方。
然则,此处别说高大树木,就连高过膝盖的草都没有半棵,起伏的山地上只有低矮的不知名的野草,想要找个遮挡风雪的地方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无奈之下,便只得将战马圈在一起,然后铺上苫布,围成了半圈,所有人下马躲在战马和苫布临时组成的矮墙下。
只是如此一来,肯定会有战马将被风雪冻死,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人命比马命珍贵。
也是他们运气好,这场暴风雪持续了不到一个时辰便渐渐的小了,经过清点以后,还是有上百匹战马受冻而死,或是冻疮严重,只能等死。
优素福叹了口气,这还真是出师不利,没等遇到唐兵,却被一场暴风雪夺去了百匹上好的战马。
这时,突然有游骑出现,害的他们一阵紧张,细看之下是自己人,便赶忙迎了上去。
马上的骑士见到自家兵马,终于松了一口气从马上跌落,只说了一句话就气绝身亡。
“唐兵,来了!”
优素福皱眉,据此前的情报显示,唐朝的西征军还在长安没有出发呢,不可能这么快就来到河西。而那个游骑在临死之前说的话不清不楚,想要问一问也不可能了,所以他决定派出两只百人队深入谷中,奔赴祁连山南麓试探虚实。
第一个百人队从中午到晚上迟迟都没有消息送回来,第二个百人队则在入夜时分有了消息,但却不是好消息。他们在深入大斗拔谷以后遭遇到了不明唐兵的伏击,损失过半,但为了不使唐兵获取到有关于优素福的军情,便堵在了原地,不使唐兵探马再向北麓深入。
优素福得报以后,觉得山的对面是个不错的对手,便有意与之较量一番。
然则,大斗拔谷是此地唯一通往祁连山南麓的通路,任何巧计都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一念及此,优素福的嘴角泛起了一丝冷笑,距离大斗拔谷最近的鄯城,只驻扎有五千唐兵,当然不可能倾巢而出,所以对面的唐兵至多也就三两千人,他还没放在眼里。
“连夜行军,突袭唐兵!”
千余骑兵在夜色的掩护下,沿着大斗拔谷向南奔去。
……
陈长捷此时心中颇为震惊,全歼了一个胡兵百人队以后,才惊觉这些胡兵居然都是大食人,而不是为之驱策的部族兵。
这说明什么说明大食人对大斗拔谷密切关注和重视,难道他们要翻越祁连山了
陈长捷可不保证五千人可以挡住大食人的兵锋。所以,本来只是一次例行的视察,现在却不能轻易的返回鄯城了,至少也得试探清楚大食人的虚实和目的。
在遭遇大食人的第二个百人队时,陈长捷和他带来的七百骑兵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是以让这些人全身而退。
两次遭遇战结束之后,天色也黑了下去,祁连山昼夜温差很大,再加上白天下了将近一个时辰的暴雪,陈长捷决定退出大斗拔谷,等到天亮以后再带兵进来。
相比于大食人,陈长捷所领的陇右唐兵有着一个优势,那就是熟悉地形,可以灵活的根据天气和地形制定作战计划。
而在这种天气条件下,离开大斗拔谷扎营显然才是最合适的选择。不过,即便撤离了大斗拔谷,他还是留下了十几个探马,以便随时监视这股大食人的动向。
事实上,陈长捷的这个决定让他躲过了一场灾难。
一支骑兵扫过了平静的大斗拔谷,铁蹄踏碎了雪片,散布在谷中的唐兵探马如惊起的鸟雀,四散而走。虽然这是在黑夜中,但这支骑兵还是发现了四散而走的探马,追击了一阵,还是麼能追上。
一夜有惊无险,陈长捷得知果然有大食骑兵进入了大斗拔谷,便决定一探虚实。不过,他却不打算在谷中与之面对面的作战,没有得知对方虚实的之前,任何将自己置于绝地的冒险都是愚蠢的行为。
所以,陈长捷率领七百骑兵在大斗拔谷南麓的开阔地兜起了圈子,遇到小股的游骑便为而歼之,待发现大食人的大股骑兵出现时,便做鸟四散,即便大食人有意追击,也不知道追击四散以后的哪一部。
由此周而复始,反复循环了大半日功夫,派出去的游骑终于摸清楚了这股大食骑兵的虚实。这只是一股千人左右的孤军,而且大斗拔谷内也没有后续赶到的大队人马。
于是,陈长捷立即改变了战术,列阵于大食骑兵阵前,开始骂阵叫嚣。
大食骑兵被牵着鼻子走了大半天光景,也是人困马乏
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探唐兵虚实
向南驰驱三十里以后,陈长捷才下令歇人歇马,因为他们所有人都是一马一人,再不停下来休息,只怕会硬生生的把战马跑死。
席地而坐,闭目养神,陈长捷回忆着今日在大斗拔谷南部的那场遭遇战。虽然大食的人马多出了数百人,麾下的士卒也丝毫没有胆怯,可他还是有些后怕,以至于后怕的背上都渗出了冷汗。
之前的那场遭遇战,有很大原因是出于侥幸,因为大食人不了解他们的作战风格,所以才在轻敌之下做出了贸贸然的举动,如果再次与之遭遇,陈长捷不敢保证能够全身而退。
忽然,陈长捷从地上蹦了起来,似乎想到了极为严重的问题。
“所有人上马,全都上马,现在就走……”
连人带马歇息了不到一刻钟,但陈长捷麾下的士卒还是以最快的速度上马集结。
他们并没有按照原路,沿着浩门水返回鄯城,而是绕过了一片山地,转而前往蒙谷方向。
湟水便发端于蒙谷,这里虽然名为谷,但实际上却是一条山脉。有部下疑惑为什么要绕了这么大的圈子,而不是直接返回鄯城。
陈长捷毫不加以掩饰,直言道:
“大食人突然吃了亏,才急着撤走,但他们发现咱们只是一支孤军以后,必定仗持着兵力的优势转而追击。这些人至少也是一人双马,论起长途跋涉,一定不是他们的对手,再被追上,谁胜谁负便不好说了……”
绕过蒙谷以后,再往南就是烈海,大食人不熟悉河湟一带的地形,必不能及时追赶,到时就可以沿着湟水,经由绥戎、临暮等地返回鄯城。
大食人若直接往鄯城方向追去,追出去至多五十里就不会继续再贸然追击,毕竟以千余人深入陇右河湟之地,已经很冒险了,至多追击到湟水北岸,便会返回大斗拔谷。
此时已经到了盛夏时节,烈海的风还是有些微凉,还略略带着些腥咸的味道。陈长捷原本生在即墨海边,自小就在海中翻浪长大,只是大丈夫为了功名舍身从戎,如果不出人头地,怎么还有颜面返回家乡呢
因为烈海而生出的一丁点思乡情绪很快被残酷的现实所惊碎。整个陇右之地的边军总数不超过两万,又都分散在各地,他手底下的五千人就已经是规模最大的一股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