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乱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五味酒

    然而,这却是他每日必做的事,只有这种彻骨的痛楚才能使他心中的仇恨不敢有一日减淡,因为正是这浓浓的仇恨,才能支撑着他去完成一个普通老翁难以完成的复仇大业。

    从新安长石乡二子的惨死,到皂水河谷中熊熊的大火,范长明经历了人世间的大起大落,历尽九死一生才在这繁华的长安城找到了一日都不敢忘的仇人。

    范长明隐去了自己勾结崔安世谋反的事实,反而诬指秦晋为了谋夺他的家产,先后杀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使得他白发人送黑发人,其身后一脉就此绝嗣。

    除此之外,又颠倒黑白,将崔安世谋反欲投安禄山的举动安到了秦晋的身上,崔安世反倒成了阻止不成被害惨死的大唐忠臣。

    边令诚听的心头突突乱跳,心道,不管这老翁口中所言是真是假,也真真是令人心惊不已唏嘘叹息。

    “秦晋既有献城之功,为何后来又与安贼决裂了”

    如果按照范长明所言,秦晋投降献城,安贼叛军自然会给他高官厚禄,这厮也就不会九死一生带着新安军那千把人转战千里,逃回关中了。

    范长明目光中毫不掩饰自己对秦晋的恨意,“将军有所不知,安贼以秦晋为新安县令,这厮却得罪了叛军大将孙孝哲。孙孝哲欲杀此寮,然则竖子小儿奸狡过人,被他事先知悉此事,竟带着心腹一把火烧掉了整座新安县城。”

    到此处,范长明说的极是艰难,仿佛回忆起那一段不堪往事,令他难以承受。

    “整座县城啊,一夜之间就成了一片火海,废墟,上万人活活被烧死。只可惜孙孝哲那厮命大,当夜之时已然离开了新安……”

    范长明描绘的如亲临一般,就连边令诚都忍不住打了个寒颤。这也的确像是秦晋的手段,这小竖子善用火攻,又杀伐决断辣手无情。

    边令诚最初只当范长明再讲故事,可听到半路,他已经难以分清这究竟是杜撰之言,还是曾经切切实实发生过的惨剧。

    “都死了就没人逃出去”

    范长明神色安然。

    “姓秦的小竖子封了四门,百姓们逃不出去,都被活活烧死!”

    边令诚虽然生性贪婪,狡猾,却不代表他是个冷血屠夫,听到数万百姓被活活烧死也禁不住心下凛然。然而,这更使他确信这是秦晋的手段,当初此人在崤山纵火的时候不也一样辣手无情吗都说那场大火烧死了数万叛军,可茫茫大山中又有多少大唐百姓因这场大火而家破人亡,又有谁知道

    “秦晋贼子,想不到竟是如此卑劣不堪!”

    边令诚忍不住抬手重重的拍了一下软榻,却因为动作激烈而牵动了伤口,疼的他直咧嘴。

    “所以,卑下与姓秦的小竖子有着血海深仇,恳请将军能为卑下,为新安百姓,除掉此贼,将来一定功德无量!”

    见到范长明言辞恳切,边令诚叹了口气,他又何尝不想,甚至连做梦都想。

    “除掉此贼谈何容易,你说这些事都空口无凭,天子不会相信的!”

    范长明忽而跪了下来,磕头泣血道:“卑下所言句句属实,若有一字一句虚言,愿堕阿鼻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也许是与范长明有着共同的敌人,也许是对范长明悲惨遭遇生出了同情,边令诚竟对他好感渐生,好言道:“这是作甚,快起来,快起来。除掉秦晋小竖子,虽然不易,却不代表出不掉,只还须从长计议……”

    范长明双目张露出喜色,直起了身子恳切道:“将军担忧所命,卑下死不旋踵!”

    边令诚道:“好,你再说说秦晋那小竖子的累累罪行……”

    听得范长明数落秦晋的斑斑劣迹,边令诚心中竟又生出隐隐的快意,似乎已经看到不久的将来,这小竖子必然会底细全




第一百四十五章:构陷遭反坐
    “有羽林卫搜查所得通贼书信为证!”

    边令诚言之凿凿,令李隆基好生难堪。他今日召见高仙芝便殿饮茶,便有安抚之意,不想这个边令诚却一直揪着高仙芝不放手。

    当事人高仙芝反而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欠身道:“边将军既然有臣通敌的书信为证,不妨让他拿出来当众展示一下,倘若指证属实,臣当君前自裁!”

    李隆基闷声道:“既然如此,就依高卿之意!”然后又命令边令诚,“将证据呈上来吧!”

    边令诚甚为得意的剜了一眼高仙芝,暗暗好笑,别看你现在装的大义凛然,等到那封通敌的书信呈送天子之时,怕是想哭都来不及了。

    “证据由羽林卫旅率保管,就在殿外候见。”

    “传见!”

    李隆基也想看看,从高仙芝府中查抄出来的通敌书信,究竟是何等模样。

    片刻之后,那羽林卫旅率战战兢兢的进入便殿,对着李隆基三拜九叩。李隆基却已经没了耐心,当殿打断了他那一套繁琐的大礼。

    “便殿中,可以免礼,书信何在”

    这时,那羽林卫旅率才将边令诚送一对高府物品中搜查出来的通敌密信高高举过头顶。有内侍宦官上前,将密信取过,又转呈给了天子。

    李隆基接过那旅率呈送的密信,但见封口的火漆已经打开,他只瞧着那封皮看了一阵,便又抬起头问那旅率。

    “此物可是你亲自搜查出来的”

    “回禀圣人,并非臣亲自拣出,这封书信昨夜与高府中一应物什一同送到的羽林卫,今日由臣陪同,边将军亲手翻检出来的。”

    听到提及自己的名字,边令诚不自觉的挺直了身子,这件事他做的密不透风,任何一个关节都是经过了仔细斟酌的。就算精明老辣的天子,也别想在程序上推敲出一丁点的破绽。

    “亲眼所见”

    李隆基又莫名问了一句。

    “亲眼所见!”

    旅率斩钉截铁的回答。

    岂料李隆基却举步来到了烛台前,抬手就要将那封密信烧掉,与此同时,口中还絮絮道:

    “朕一向信任高卿,以前是,现在也是,这封信不论来历如何,朕不用看,也不想看,以后若谁再擅自诋毁重臣,勿怪朕言之不预。”

    就在书信触及烛火之前,高仙芝突然站了起来,高声大呼:

    “圣人不可!”

    话音未落,高仙芝三步并作两步冲到李隆基面前,将已经腾起火苗的密信抢下,又连忙一阵拍打,将火苗扑灭。

    “圣人若是烧了此信,臣的不白之冤就再也洗刷不清了。”

    高仙芝也不管李隆基是否同意,伸手将封皮撕开,取出了里面的信笺,然后双手毕恭毕敬的捧起,呈送到李隆基的面前。

    “请圣人御览,还臣清白之身。”

    高仙芝说话时,声音都在不由自主的发抖,只不过他的发抖并非心虚,也非紧张,而是近日来承受了太多的难言之冤,一时之间深有触动,才陡而激动了起来。

    这一番表态动作,大大超出李隆基的预料。他才不关心这封书信里究竟有什么内容,既然已经决定启用高仙芝,那就有非用此人不可的理由,只要此人没有谋逆之前,都不能轻易的将其治罪。

    现在高仙芝激动的让李隆基还他清白,李隆基也被他的激动所感染,凭借阅人无数的经验判断,这并非惺惺作态,而是情真意切的表露。

    霎那间,李隆基改变了主意,他平静的将密信展开,才浏览了数行,紧皱的眉头便渐渐舒展开来,眼角里竟也荡起了点点泪花。

    这哪里是什么通敌的密信,分明是高仙芝在军前写给发妻的一封诀别书,信中多有此去将以身殉国,让她不必难过之语,往后还有一条条对家中大小事务的安排,却明显是临终的遗嘱了。

    这封信有两处,触动了经历无数风雨的李隆基。一是高仙芝与妻诀别,情真意切,使他想到了那些没能与自己想始终的女人,或因罪而受黜,或韶华早逝。二是高仙芝对朝廷忠心任事的态度彻底转变了他对这个“高丽奴”与生俱来的偏见与蔑视。

    当此之时,朝廷用人素来不分汉胡,突厥人、粟特人、乃至契丹人都有不少人为相为将。但究根到底时人对这些胡虏出身的人还是分了三六九等,包括大唐天子李隆基也不例外。

    胡虏之中,地位最高的是突厥、铁勒等来自西域的部族。地位稍次的便是大漠上铁勒回鹘部,虽然回鹘人出自铁勒但终究是分支久远,已经自成一族。相较而言,地位最低下的就是来自辽东大山中契丹人与高丽人。尤其是高丽人,自高宗灭国以后,其贵族子弟流落中国,受尽白眼与嘲弄。

    高仙芝就算已经贵为御史大夫,安西大都护,节度大使,仍旧被哥舒翰这等胡将胡相蔑视的称为“高丽奴”,可以想见当此之时,高丽人在唐朝的地位。

    若非高仙芝立有灭国之功,又生的高大,姿容俊美,这些条件都是唐朝选官的上上优选,李隆基还真不会让一个“高丽奴”做到如此高位。

    然则,彼一时此一时,这封诀别书信彻底扭转了高仙芝于李隆基的印象。同时,这也更加使他坚信了重新启用此人的正确性。

    天子的表情莫测变化,边令诚心中暗暗泛起嘀咕,按照他的预想以及对天子的了解,若果天子读了那封他亲手炮制的通敌密信,必然会大发雷霆,如何此刻竟在那呆呆的发愣出神

    边令诚觉得,此刻有必要出言提醒两句。

    “圣人,圣人”

    两声呼唤将李隆基从万千思绪中拉回了现实,然而等他的目光落在边令诚那张丑陋的脸上时,心中顿时就生出了一股厌恶情绪,随即又将手中的书信掷于地上。

    “你自看去,真这就是你说的通敌密信。”

    李隆基话中之意让边令诚大惑不解,明明就是通敌密信,怎么可能还有疑问边令诚刚忙趴在地上,将那封密信捡了起来,展开一看却不禁大惊失色。

    “这,这……”

    他想说这根本就不是他炮制的那封密信,然而,这种话又怎么可能当着天子的面说出来呢震惊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深深的恐惧。

    因为他提出的证言不实,反过来将会因为诬陷重臣而遭到天子的惩罚,甚至这半生的功业都毁于一旦亦有可能。在这种恐惧的驱使下,边令诚扑通一声又跪倒在地,匍匐上前,痛哭流涕道:

    “奴婢死罪,奴婢死罪,恳请圣人责罚。奴婢求功心切,不及分辨……”

    李隆基声音发冷,指着边令诚道:“你还知道死罪构陷重臣,举发不实,反坐其罪,岂止是死罪”

    &



第一百四十七章:琐事乱人心
    让秦晋忧虑的是,除了韦见素,哥舒翰、高仙芝、杨国忠、李亨这四个人,更互为水火,难以向荣,尤其,哥舒翰与杨国忠,哥舒翰与高仙芝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

    一旦政争持续恶化,政事堂还能做什么正经事可能只剩下相互倾轧与扯皮了。

    “政事堂闹的天翻地覆,就让诸位相公操心去吧,咱们只将眼前的这几件事做好,就算大功告成。”

    对于秦晋提及朝堂政争的担忧,郑显礼显然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秦晋叹息一声:“也是。弩坊署批量制造‘神臂弓’的进度如何”

    提及军器监的差事,郑显礼的性质明显高了不少。

    “按照中郎将的法子,进度快了五倍不止,五千神臂弓,有三两个月差不多就可以全部完工!”

    “甚好,今日面圣,我就将神武军扩军的章程呈递上去,只要天子满意,半年时间就能练出来大唐三万精锐!”

    三万精锐!秦晋的计划让郑显礼大为振奋,三万精锐再领十万佂丁便可抵得上二十万雄师,哪家节度使都要正视看一看神武军。

    过了午时,秦晋离开禁苑,赶往大明宫,不过却没能见到天子,一名小黄门拖着强调告诉他,天子身子不豫,将所要进呈的表文留下,就可以走了。

    明明定下了午时陛见,前日张辅臣来传达敕令时,曾特地交代,天子午时以后有一个时辰的空闲,这个时候过去,正好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详细陈述扩军方略。

    张辅臣曾以天子中使的身份往潼关去押解高仙芝回长安,回来以后秦晋还是第一次见到他。

    这位尚算厚道的天子近侍亦曾无限感慨,“想不到高大夫回来时还是阶下囚,现在却已经如政事堂做了相公,真是世事难料啊!”

    其实一如张辅臣本人同样世事难料,一个月前他还仅仅是个普通的小黄门,仅仅是因为一次意外,与天子交流了几句,就从此一步登天,成了天子身边最受宠信的宦官之一。

    现在,天子突然身子不豫,拒绝接见他,一种不好的预感弥漫在秦晋的心头。往常入宫都是张辅臣亲自料理,今日却不见张辅臣的影子,似乎也印证了这个不好的预感。

    次日,秦晋的预感得到了证实,天子的批复被送到了禁苑神武军驻地,扩军三万的计划被以关中缺粮为由否决,仅同意神武军在原有基础上保持三千人的规模。

    言下之意,神武军的三千人可以由着秦晋,如何折腾都可以,那些世人罕见的练兵法子也可以用在这支新生的神武军身上。

    “这算什么天子也不是不知道关中空虚的情况,难道连三万唐军的粮食都再拿不出来吗倒是有钱让那些蠹虫醉生梦死!等到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看他们到何处哭去!”

    郑显礼动了真怒,连往日里甚少说的大逆不道之言都脱口而出。

    秦晋反而还要宽慰郑显礼。

    “缺粮也是实情,若有机会见到天子,再痛陈利弊,没准还会有转机!”

    郑显礼却冷笑道:

    “中郎将怎还如此天真天子的心思,摆明了是不信任中郎将啊!”

    秦晋叹了口气,他又何尝不知道,在天子拜相不过短短数日间又将其重新起复时,就已经意识到,天子对他的态度有可能会有微妙的变化。然而,却想不到,天子态度的转变直接印证到了神武军扩军的事情上。

    事实上也果真如郑显礼所说,天子还是更信任与他有着四十余年君臣情义的陈玄礼。李萼又送来了陈千里的亲笔书信,其中详述了天子欲令陈千里编练新军的敕令,而新军规模正是三万之数。

    此前,李萼曾因秦晋背弃营救高仙芝的初衷而对他产生了误解,直到秦晋以身犯险,对天子犯言直谏,才幡然省悟,所以,这次见到秦晋以后,也对那一日的冒犯表达了歉意。

    看着一本正经躬身长揖到地的李萼,秦晋不禁莞尔,他原本也没将李萼的冷嘲热讽放在心上,这些气话放在谁身上,以当时的情景只怕都会如此爆发出来。
1...5152535455...4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