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豪商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大罗罗
元晖,得把《梦溪笔谈《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这三本书都得想办法弄到手,多少钱不论。
武好古已经拿定了主意,还得去寻一些能看懂这三本书和《营造方式的士子,这样才能把这三本书拆分整理成许多本专注一类学问的书本拆得细一些才好研修。
这样的士子可不好找啊。米友仁摇着头说。这杂学毕竟不列入科举,学通了最多就是一伎术官。
武好古笑着一拍桌子:伎书官?对了,司农寺国子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都水监翰林医官局这些衙署里面总有吏员能读懂吧?
宋朝有伎术官,自然也有管伎术的衙门,这些衙署里面不仅有官,而且还有吏员。和官不同,宋朝的吏员是可以世袭的。官可以不懂行,但是下面的吏员必须懂,他们世世代代可都靠这点学问吃饭呢。
他们应该能看,米友仁想了想,只要老师舍得花钱,还可以从这些吏员家门中请些人到佳士得行来。
吏员虽然有世袭的路子,不过世袭的名额有些,总有轮不上的子侄。
米友仁又说:这些日子学士已经从国子监的吏员世家中找了两个善于印刻书籍的子弟。一个姓谢名尚宾,一个名叫魏四海。家里面都世世代代在国子监书库充当吏员。
国子监书库并不是一个藏书的地方,而是掌管印刻和出售书籍的官署,宋初的时候名叫国子监印书钱物所,在太宗朝才改名为国子监书库的。因为朝廷对国子监书库出版的书籍要求很高,通常要经过校勘复勘和主判管阁官三道审核程序。
因此能世代都在国子监书库充当吏员的家族都不简单,培养出的子弟在刻书这一行中,全是大行家。实际上,许多私人刻坊都有国子监书库吏员家族在后面撑着。
好,安排则个,武好古说,我见见他们,若是可用,便请过来就在佳士得行里成立一个伎术房,把他们放在伎术房里面。
目前草创中的佳士得行的组织模式是这样的,最大一级是行(商行),商行由股东会掌握最高权力,行之下是房。
诸房之首是大掌柜房,直接向商行股东会负责。账房则接受大掌柜房的指挥,但是必须每月向股东会进行报告并且提交账目,接受审查,有双重隶属的关系。而大掌柜房之下除了账房之外,还有人事房唱卖房和商馆房。
另外,还有计划建立画册房印刻行和书画房。不过现在情况有变,武好古就琢磨着先成立一个伎术房,负责刻印(目前是刻印传单)和整理伎术书籍这两大业务。至于将来,伎术房还可以发展成为佳士得行的技术研发部门
第172章 都料匠
北宋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能工巧匠自然不少,在雕版印刷这一行也不例外。
不过,米友仁给武好古寻来的谢尚宾和魏四海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手艺人,因为他们的手艺并不好。雕版制墨印刷装书这些刻书行的手艺他们都会做,但是都不精通。如果真的要亲自动手,也就相当于学徒刚刚出师的水准。
但是他们却是行内公认的大匠,或者叫总匠都料匠。他们的工作不是亲自干活,而是指挥别的工匠和学徒干活。
用后世的话来说,他们就是印刷行业的工程师。
在宋朝,大部分手工行都有都料匠总匠或大匠的存在。其中名留后世的就是开宝寺塔的建造者喻浩,因为欧阳修在自己的《归田录中记录了此人,并称其为: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
而那位正在编修《营造法式的李诫,和武好古的老祖宗武宗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都料匠。前者是建筑行业的总工程师,后者是负责室内装修(壁画)的工程师
这天下午,就在武好古刚刚从城西莲花庵墨娘子那里归来,并且带回几张铅笔素描的时候。米友仁已经带着个年纪轻轻的都料匠,候在佳士得行的书房(武好古的办公室)内了。
老师,你可回来了。
米友仁等得有些焦急,见到武好古进了门,连忙就开始介绍了。
这两位就是您要的人,这位是谢都料。他先指着一位身穿青色儒袍,五官非常秀气,留着几缕修剪的非常整齐的胡须的青年说道,他是刻书谢家的人,如今在国子监书库勾当。
在下谢尚宾,见过武大官人。
米友仁介绍完毕,谢尚宾就是躬身一礼。
你是官匠?武好古看着他问。
在下是和雇的民匠。谢尚宾回答道。
宋朝的手工业发展和之前的时代不同,民营手工业发展迅猛,而官营手工业相对滑坡——这滑坡不是和唐朝五代相比,而是和民营手工业的大发展相比。
而民营手工业的崛起,就造成了官匠流失。优秀的工匠可以在坊间得到更高的报酬,也可以自己创业开设工坊,所以都不大愿意进入官营手工业充当官匠。
另外提一下,在宋朝还有一种兵匠,就是拥有军籍的匠人,一般挂厢军军籍——宋朝的厢军其实不是真正的军队,而挂个军籍替朝廷做各种杂务的人员。类似于后世的警察税务人员消防队国营企业员工等等之类。
不过真有本事的人,也一样不会愿意去当个挂军籍的军匠。
所以宋朝的官营手工业就出现了大量和雇民匠的情况,而一些民匠也喜欢这种来去自由的雇佣模式。他们可以在官营手工业中学到本事,然后再出去赚大钱。
这种和雇的模式,在解决了官营手工业人手不足的问题的同时,也在提高民间手工业的技术水平。
老师,这位是魏都料,米友仁这时又指着另外一位年长一些,做员外打扮,面目显得忠厚老实的男子说道,他也是刻书世家出身,是刻书魏家的人。也是国子监和雇的民匠,转年就可以到我们佳士得行来了。
宋朝因为没有社会化的职业教育,所以职业世袭还是主流。师傅教徒弟,难免是要留一手的!爸爸教儿子,才会毫无保留。
所以一门手艺不干上几代,别人是不会相信你有真本事的!
二位都料,坐下说话吧。
看到两人落座,武好古点点头,继续发问。
二位读过书吗?
读过的。看着挺老实的魏四海一笑,干刻书行的,不读书可不行实不相瞒,小底年少时还进过府学,考过一次发解试呢。
进过府学?武好古心说:书念得比自己(魂穿前)强啊!
怎么不读下去?武好古又打听道。
大官人,开封府手艺行里都是这样的。魏四海苦笑道,一次发解试不过,就得去学本事了。
本朝工商地位高于前代,是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过工商户对于科举考试通常没有小地主那么执着,不大会没完没了考下去,通常一次不过发解试也就算了——这大概也和开封府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有关,若是在乡下当地主,有个两百亩,一年收个二十缗(相当于)的租,就能维持一户士大夫地主躬耕生活了。
当然了,这也和以道德文章为取士标准的科举制度下的低成本教育有关。
科举制度所带来的,不是高成本的精英教育,而是低成本的普及教育,读书的花费并不高。地主富农都可以承担,一次次科举落地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浪费点不值钱的时间罢了
而这种科举上升的模式对于数量庞大,生活成本比较低的中小地主家庭是最有利的。
那你也考过发解试?武好古又问谢尚宾。
考过,谢尚宾道,不过小底没入过府学所以学问比魏大哥还不如,但是各种门类的书,小底还是看过许多的。
刻书行的普通工匠可以不读书,哪怕不识字也没关系。但是刻书行的都料匠必须读过书,而且还必须读过各种杂书,不一定要精通,但必须能读通。因为送到他们手上的书稿不可能没有一点错漏,字迹也不一定清晰。所以刻书行的都料匠不仅要审稿,有时候还要抄书,所以都是有文化的。
武好古点点头,顺手就在桌子上拿出两张李诫写的关于石作的书稿,分别递给了谢尚宾和魏四海。
看得懂吗?武好古问二人道。
看得懂,谢尚宾道,是石作,也就是采石垒石石板石刻等等似乎是《元祐法式里的内容。
武好古又看着魏四海,四海道:小底手里这张不是《元祐法式里面的,《元祐法式的石作篇小底见过,和这篇不一样,没有恁般细致。
看来这魏四海负责过《元祐法式的刻印。
还行啊。武好古笑了笑,给自己的好学生米友仁打了个眼色。
米友仁马上说道:老师,两位都料在国子监是拿100缗的年例,和效用士差不多,我们佳士得要请他们,得加给三倍
100缗加给三倍就是400缗!
索价不低,但也不是狮子大开口。因为他们可是国子监出来的都料匠——身上背着金字招牌的!
加给三倍没问题,武好古笑了笑,不过得先试试本事。
说着话,他又拿起两张墨娘子的素描递给了谢尚宾和魏四海。
这是墨娘子
这画是用甚东西画上去的?
两人拿过素描,看了一眼,都被惊呆了。
他们当然知道佳士得行的大东家是画中第一人武好古,而且也去过丰乐楼看美人图——自从墨娘子和李师师的画像挂在了丰乐楼,丰乐楼都快变成旅游景点了,生意比平时好了一倍都不止。一楼的门床马道更是连个位子都等不着!
可是两人现在看见了墨娘子的半身素描像,还是大感惊讶。
仅仅是黑白灰三种颜色,再加上一堆线条,便将墨娘子刻画得栩栩如生。
但是这份功力,就不负了画中第一人的称号了。
能刻出来吗?武好古看着两人问。
刻不出来
小底也刻不出。
不意外。
刻不出来是正常的,因为武好古在这两张素描上运用了光影素描法,可不容易印出来。
换两张吧。武好古又给了两张素描,这是两张线条素描,不过还是用了一些明暗处理的手法。
头发不能这样,画得太细了,刻不出来,就是刻出来了,也印不好。
鼻子这里也得改一改,都用线条就成。
武好古点点头,看来印刷技术改进的余地还是很大的。不过这事儿不着急,以后有的是时间,
行啊,明日你们再来,我给你们白描的图,你们拿去寻人雕版开印。武好古说,若是印得好,便给你们500缗的年例,行不行?
行,大官人您等着看好吧。
给某5日,保管把事情办妥。
这回两个都料匠都拍了胸脯,白描的图是不难刻的,年画和佛像都是这样的图。他们只要去寻了国子监里面最好的刻匠,花个十缗八缗就能把版子雕出来了,这活儿可比刻书容易多了。
今天的阳光很明媚,也没什么风。
接近年关时的开封城,寒意稍退,城市中心的街道上人头攒动,处处透着繁华的气息。
武好古和米友仁一块儿出了佳士得的店门,沿途不时与人招呼。他们俩是向西而去的,肩膀上都背着用来速写的画板。
两人沿着潘楼街一路来,在潘楼下面拐了个弯,寻到了一处出租牲口的店铺,租了两头毛驴,骑着向镇安坊而去。
他们去镇安坊是找李师师的,墨娘子的素描有了,李师师可还没画呢。虽然武好古在几个月前就答应给她画上一纸,可是这承诺一直没有兑现。倒不是抽不出空闲,而是李师师不知怎的就勾搭上了端王殿下,成了赵小乙的专职模特儿
第173章 算是朋友了
十二月的开封府,冬色怡人。
气温虽然很低,但是因为没有风,也不潮湿,所以太阳照在身上就能感觉到几分暖意。
如今的大宋帝国正处于最好的时代,不仅对西夏的战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国内也算是风调雨顺,作为帝国首善之地的开封府,更是沉浸在一片繁华富庶之中。
大概是受了大宋开国以来便极力推崇的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如今开封府的街头巷尾,酒楼茶肆之中,人们谈论的最热门的话题,却不是西线的大捷,而是围绕李师师墨娘子武好古和赵小乙这四个展开的一段佳话
才子佳人,风花雪月,才是这座温柔富裕之城的最爱。
赵佶和王诜都在镇安坊的青衣楼上,一块儿听李师师唱曲儿。
王诜这段时间非常低调,因为他是大宋驸马界的反面教材!
再过不久,德国公主就要下嫁左卫将军潘意了。所以为了敲打潘意,让他好好对待德国公主,官家赵煦上个月还在朝堂上把王诜揪出来批斗了一番
现在还有传闻说,官家准备把他贬到天涯海角去和苏东坡作伴!
这可真是吓死王驸马了,每次上朝都是战战兢兢,生怕官家金口一开,他就要去亚龙湾看海了。
而赵佶还是非常够朋友的,并没有因为王诜走霉运而疏远他。不仅在哥哥面前给他求了情,而且今天退了朝还请王诜到镇安坊听李师师唱曲儿。
一曲唱罢,师师躬身而退,屋子里面只剩下了赵佶和王诜。
驸马,我和官家求了情,不会把你贬太远的
听了赵佶安慰人的话,王诜刚刚好看一些的脸色就垮下去了。
还是要贬啊!
只是不去和苏东坡作伴。
看到老驸马沉默不语,赵佶拿出一个画卷,在老驸马面前展了开了。
你看这里如何?
老驸马扫了一眼,图上云山雾罩的,看着倒是挺有味道的,不过他哪有这个心情啊?
这是武好古的《云台山居图。赵佶说。没想到他的山水画也有大家风范啊写实工笔的山水,真是难得。
云台山?王诜一听到云台山,就想起了苏东坡,哭丧着脸道,唉,昔日苏东坡就去过云台山,还留下了佳句:郁郁苍梧海上山,瀛台方丈有无间不想今日却人在天涯海角了,也不知道今生还能不能再回中原?
赵佶一笑:驸马,把你贬到云台山如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