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枭雄录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青藤木屋

    两只白杆兵部队,从正面和侧面展开猛烈攻击,互相配合,一下子就打乱了清兵的撤退部署,八旗兵马被打乱了,打蒙了,陷入混乱。

    更让清兵恐慌的是——几里地之外,又有烟尘腾空而起。显然还有更多的兵马,正在朝着自己合围而来。

    这是一个部署的得精巧的大阵。

    要把清兵给生吞。




第169章 战场风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明末枭雄录 ”查找最新章节!

    清兵不费一枪一刀,占领了鸡泽,将五万关宁铁骑追得一溃数里,更加猖獗,转头就去攻打高阳。

    高阳守军不多,只有两千守备部队,清兵两三万大军四面一冲,便冲破了防守,杀进城内。然后紧接着就开展了一场屠杀。

    就是杀害老百姓。

    “屠城”是覆盖式毁灭性的,清兵见一个杀一个,不管老弱妇孺,只要碰着就杀,刀砍枪刺,完全是兽性杀戮。然后将老百姓家中有用的资财一掠而空。高阳城内哀嚎声一片,血光充斥大街小巷,上万无辜的百姓,倒在血泊中。

    这是最没人性的行为。

    清兵入关,杀人与抢掠是主要目的,他们并没有指望着靠这两三万人就能把大明朝的江山给夺了,因此烧杀抢掠一番,毁坏明朝的元气,就算大功告成。

    这是一条很毒辣的策略,派少量人马入关横行杀戮,抢掠物资与壮丁,这对于关内的民气民生伤害极大,反复搞这么几回,清兵越来越富强,明朝却越来越衰弱,到最后就支离破碎,不堪一击了。

    因此清兵的原则是——可着劲儿地杀人,可着劲儿地抢掠。

    当一股清兵杀到城中的一座民宅时,受到了英勇的抵抗。从宅子里杀出三十余名老百姓来,有青年,有老人,还有家丁仆役……这些人各举刀枪,同清兵展开了搏斗。

    这是孙承宗率领的家人。

    孙承宗原本是守卫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官拜辽东督师,东阁殿大学士,已经七十六岁,早已告老还乡,居住在高阳,清兵攻破高阳,他自知难以幸免,率领全家拚死搏斗。

    想当年,孙承宗也是一头猛虎,可是……如今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又能有多大能为

    在如狼似虎的大队清兵面前,孙承宗和家人们很快被屠杀殆尽,尸横大街。

    高阳城,被抢掠一空,血流满城。

    ……

    清兵从高阳城出来,很快便又寻找另一个攻击目标,在连续击败了卢象升和高起潜之后,在华北这一带几乎就没有能够阻挡八旗铁骑的力量了。因此愈加骄横。

    大队铁骑直奔保定。

    在经过一个名叫“候集”的村庄附近时,令八旗子弟意外的情况,出现了。

    从村外的树林里,突然杀出一只人马来。

    这些兵马看上去约有三千余人,前面是骑兵,后面是步兵,每个人都穿着黑色战袍,手里都拿着一根一丈来长的白腊杆,前端是锋利的尖钩,后面是铁环,这种奇怪的兵器清兵从来都没有看见过。

    黑袍兵们举着白腊杆,呐喊着迎面冲来。

    率领这些“白杆兵”冲锋的,是一员年轻漂亮的女将,看年纪只有二十几岁,凤眼朱唇,英姿飒爽,手执一把红缨花,骑一匹火炭似的红马,象一团火焰,疾驰而出。

    嗯

    清兵一开始都闹愣了。

    这是什么队伍

    然而白杆兵也可没人发愣,冲锋的气势如同一阵旋风,冲在前面的骑兵很快与清兵接战了,他们投入战斗的时候,立刻让骁勇善战的八旗骑兵如同兜头浇了一盆冷水。一楼

    一条条白腊杆上下飞舞,钩拿刺打,灵活而凶狠,每个士兵的战斗动作都熟练而勇猛。

    “噗噗噗——”

    能征惯战的清兵被一个接一个斩落马背。

    这可让人大跌眼镜了。

    论战斗素质,清兵高出明朝军队一个档次,即便是闻名天下的关宁铁骑,在清兵面前也甘败下风,八旗子弟从小便熟悉厮杀,是天生的勇士,然而……候集杀出来的这些白杆兵,刚一交手就给清兵来了个下马威!

    白腊杆凌空舞动,如同一条条索命的钩魂索,杀得清兵纷纷坠马。

    不光如此,步兵随着骑兵的马蹄迅速冲上来,与骑兵密切配合,几个人一组,自动形成小型阵势,有的钩马腿,有的刺骑手……三下五除二,杀得清兵一片惨叫声。

    嘁嚓咔嚓……

    一个个清兵尸体跌落尘埃。白腊杆的尖钩下,割落了一个又一个清兵的头颅。

    白杆兵个个灵活得象猴子,呐喊着跳跃着,直杀得清兵个个胆寒,纷纷后退。

    那员年轻女将,横枪跃马,率领着白杆兵凶狠地向前冲锋,她那杆红樱花上下翻飞,接连将十几员清兵骑兵挑落马下。这女将不但武艺高强,而且那冲锋厮杀的姿势也是异常优美,在战场上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清兵的前锋部队抵抗不住白杆兵的猛烈冲击,迅速向后溃退。前锋的后退带动中军与后军引发混乱。全线败退。

    但是,毕竟清兵是久经战阵的强悍之师,虽败不乱,一边组织交替掩护,一边向西北方向退却,试图退回高阳附近。但是——他们又失算了。

    沿着高阳——保定之间的一道名叫“虎丘岭”的丘陵,又杀出一只人马来。

    这只人马人数更多,至少在五千以上,头前一匹白马,马上一员年轻将领,年纪也在二十多岁,长得眉目英俊,手里也拿着一杆红缨花。

    这些兵马也全都身穿黑色战袍,每个人的手里拿着一条白措杆。

    又是白杆兵!

    谁都能看得出来,这只队伍与刚才女将率领的白杆兵,肯定是一只部队,他们在候集四周摆了这么个“钳形”埋伏阵形,对清兵发动了突然袭击。

    这是个巧妙的埋伏攻击阵,既有突然性,又有包抄性,在地形相对单一的平原地带,非常适宜伏击行进中的部队,显然白杆兵对于地形的运用,兵马的布置……都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

    清兵彻底慌乱了。

    年轻将领率领的部队杀出来的时候,正是他们后退的当口,侧翼是队伍的软肋,根本就经不住冲击,而且白杆兵在冲锋时的勇猛程度,出乎清兵的想象——那势头一往无前,如同惊涛骇浪。

    骤然间,清兵陷入夹攻的危机。

    两只白杆兵部队,从正面和侧面展开猛烈攻击,互相配合,一下子就打乱了清兵的撤退部署,八旗兵马被打乱了,打蒙了,陷入混乱。

    更让清兵恐慌的是——几里地之外,又有烟尘腾空而起。显然还有更多的兵马,正在朝着自己合围而来。

    这是一个部署的得精巧的大阵。

    要把清兵给生吞。



第170章 一物降一物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明末枭雄录 ”查找最新章节!

    这叫做“一物降一物”。

    嚣张跋扈的清骑兵,这一回遇到了真正的克星。

    白杆兵们不但作战素质高,单兵作战能力强,而且在战斗中是大阵套小阵,互相配合的娴熟程度令人吃惊。

    年轻女将率军从候集旁边杀出来,给清兵当头一棒,杀得他们抵挡不住,匆忙后撤,而另一员年轻男将率领更多兵马从西北方斜刺里杀出,与女将形成夹击,这个“钳形”包抄来得恰到好处,正象一拳打在软肋上,令清兵立刻阵形大乱,吃不住劲。

    在这个“大包抄”的阵形之下,又形成各种“小包抄”。

    白杆骑兵与步兵在战斗中自动形成配合,骑兵向前冲,步兵就负责巩固,骑兵迂回,步兵就堵口,就象高度“自动化”一样。

    每一处还有无数小配合,几个士兵向前一冲,钩马腿的、刺骑兵的、做防守的……各司其职,战斗激烈而有条不紊。

    这就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几个十几人的小型团队,就能杀得上百清兵首尾难顾,应付不暇。

    清兵入关作战以来,从来就没遇到过这么厉害的军队,也从来没受到过如此巧妙而猛烈的攻击,他们在短时间内就败下阵来。

    这一男一女两个年轻将领,率领着不足一万部队,将两万多清兵杀得落花流水。两股部队一头一尾,如同两条猛虎,在清兵队伍中咆哮撕咬。

    两杆红缨枪,在战场上左冲右突,威风凛凛。

    更让清兵恐慌的是——远处还有大片尘埃,直冲云霄,显然还有更多的部队正在往这儿运动,那架势是要把清兵重重包围,一口吞下去。

    这是一个巨型“口袋阵”,摆了十几里长。

    清兵彻底乱了,他们再也不顾得与白杆兵相抗衡,迅速朝着东北方向败退,八旗铁骑在候集附近丢下千余具尸体,狼狈逃窜。

    白杆兵向前追杀。

    一条条白腊杆,成为了一种符号,一个象征,它挥舞起来,就带来阵阵死亡杀气,令清兵望之丧胆。

    赶紧逃。

    就和前些天高起潜率领的关宁铁骑一样,清兵望风披靡,没命地逃窜,被白杆兵追得如同一群丧家之犬。这个“现实现报”来得也真快了点儿。

    应该说的是——清兵的马匹都太矫健了,跑起来速度与耐力都是一流的,这让他们在逃跑的时候占了很大优势,用了不到一柱香的时间,就已经逃出二十余里,慢慢脱离了白杆兵的凶狠追杀。

    地上遗留着横七竖八的尸体。

    ……

    白杆兵放弃了追击,主要原因是——他们的马匹都太疲累了。

    这些队伍,正是秦良玉带来的巴蜀兵马,她率领着近二万下属,万里迢迢,从巴中来到北京,参加勤王作战,刚刚赶到候集,就遇到了清兵。

    秦良玉迅速部署了一个“钳形包抄”阵,展开了冲杀,面对着优势兵力,以寡抵众,给清兵来了个奋勇冲击,立刻打得清兵落荒而逃。起点中文

    但是,马匹经过几千里跋涉,早就体力透支,还没有来得及休息,眼看着清兵逃离战场,追不上了。

    那两员率部冲杀的年轻将军,是秦良玉的儿子马祥麟和儿媳妇张凤仪。

    此番赴京,秦良玉把大将奢猛和麻仓收留在巴中,自己带了儿子、儿媳妇、弟弟秦民屏、以及大将左支重等人,率领兵马近二万人,轻装北上。

    第一场遭遇战,就杀得清兵落荒而逃,取得一场胜利,应该说是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但是作为主帅的秦良玉却并不满足,她觉得——战斗还没有结束。

    立刻召开阵前会议。

    十几员主要将领,都聚集到一片小树林里,秦良玉和大家就这样站在树下,进行商讨。刚刚率队取得胜利的马祥麟和张凤仪,累得气喘吁吁,抹着汗水背靠树桩站着。

    “大家辛苦了,”

    秦良玉瞅了两眼面前的将领们,直截了当地问道:“下一步,你们觉得现在应该怎么办”

    秦民屏说道:“咱们刚刚打了一仗,人困马乏,应该赶紧收拢队伍,设地驻扎,筹集粮草,准备和清兵再战,此地尽是平原,无遮无挡,不易防守,咱们兵力少,并且非常疲惫,赶紧恢复元气为上。”

    秦良玉没表态,她用眼睛瞅着左支重。

    左支重在这些将领里算是资格最老的,作战经验丰富,他见秦良玉用询问的眼神瞅他,立刻发表看法:“我觉得民屏兄弟的看法不错,咱们初来乍到,地形人情都不熟悉,应该赶紧联络友军,恢复元气。”

    秦良玉却摇摇头。

    “诸位,咱们确实人困马乏,地形不熟,但是清兵也不是坐地炮,他们来自关外,地形更不熟,刚才打了这一仗,清兵一定以为咱们会休息整顿,因而放松戒备,这不正是咱们乘进兵的好机会吗”

    马祥麟高声说道:“不错,咱们疲累,清兵也一样疲累,他们打了败仗,更加狼狈,我看——一鼓作气,再打一仗,把清兵彻底给打趴下。”

    这个年轻人一副意气风发的模样。

    虽然刚才打仗累得不行,但是一点也没有颓唐,而是积极求战,那种顽强奋发的劲头令母亲秦良玉很是满意,她仿佛又看到了当年丈夫马千乘的风采。

    儿媳张凤仪也说道:“我同意,此刻清兵正是最疏于防备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到咱们能立刻再次进兵,这样的战机很难找,不可放过。”

    这一对小夫妻一唱一和,夫倡妇随。

    其它几个将领的情绪,也都给他们说得高昂起来。

    左支重说道:“好,我也同意,等打败了清兵,咱们再好好休息。”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树林边上的小型军事会议,开了不到十分钟,就形成了决议。秦良玉立刻部署:全队即刻出发,倍道前进,沿路筹集粮草,在行军过程中完成休整与补充。

    一万多兵马,不顾劳师远征的疲惫,向前滚滚开进。

    马祥麟和张凤仪夫妻俩,骑马冲在前面。两杆红缨枪,一左一右,率领着队伍象两道锋利的箭头,向前刺出。



第170章 一物降一物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明末枭雄录 ”查找最新章节!

    这叫做“一物降一物”。

    嚣张跋扈的清骑兵,这一回遇到了真正的克星。

    白杆兵们不但作战素质高,单兵作战能力强,而且在战斗中是大阵套小阵,互相配合的娴熟程度令人吃惊。

    年轻女将率军从候集旁边杀出来,给清兵当头一棒,杀得他们抵挡不住,匆忙后撤,而另一员年轻男将率领更多兵马从西北方斜刺里杀出,与女将形成夹击,这个“钳形”包抄来得恰到好处,正象一拳打在软肋上,令清兵立刻阵形大乱,吃不住劲。

    在这个“大包抄”的阵形之下,又形成各种“小包抄”。

    白杆骑兵与步兵在战斗中自动形成配合,骑兵向前冲,步兵就负责巩固,骑兵迂回,步兵就堵口,就象高度“自动化”一样。
1...7374757677...1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