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枭雄录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青藤木屋

    袁宗弟说:“把那个送信人打一顿,揍得他屁股开花,逼他说实话,交给我,我保证能榨出油来。”

    郝摇旗反对,“你算了吧,这人如果真是官军派来的奸细,必定是死士,你打死他都不会招的。”

    李自成笑道:“招不招,咱们试试吧。”

    于是,派人把那个送信的樵夫给叫来。袁宗弟阴鹫鹫地瞅着他——那眼神让人觉得心里就发凉,袁阎王的绰号可不是白叫的。

    “说,是官军派你来的么”

    樵夫一脸冤屈,“大哥,我跑了一百多里山路,躲过了两拨乡勇的追赶,好不容易找到你们,送达了书信,怎么好心当成驴肝肺了。”

    袁宗弟冷冷地说:“是吗你以为老子这么好糊弄,来呀,把他的眼睛挖出来。”

    从旁边窜过来两个亲兵,一左一右,抓住樵夫的肩膀,不由分说按倒在地,另一个人拿着把雪亮的匕首,揪着头发,将刀尖往眼睛上刺去。

    “冤枉——”樵夫大叫着,“王大哥,你错了,这就是李自成,他们不配当你朋友,老子就算瞎了,也得骂你们这群浑蛋,不识好歹,杀害朋友……”

    刀尖已经刺到他的眼皮上了。

    那人强硬得很,破口大骂,“你们挖吧,没义气的狗东西,可惜了王大哥一番心意。”

    匕首并没真的刺下去。

    亲兵们退到一旁。

    李自成走上来,拍拍樵夫的肩膀,“兄弟,是条汉子,骨头够硬。对不住,我们也是不得已,跟你开个玩笑,眼下官军势大,大家都得小心。”

    “没关系,”那人耸耸肩膀,浑不在意,“大家同闯江湖,这年月什么稀里古怪的事都有,犯疑也在情理之中,这回王大哥真的是拿出十二个劲头,你们别辜负了他的心意就成。”

    李自成说:“你回去回复九条龙,我们准时九月初九,杀过潼关南原,奔向河南,你们做好接应的准备,到时候咱们两家合兵一处。”

    “是。”




第192章 潼关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明末枭雄录 ”查找最新章节!

    潼关,是一座小城,很小但是很险要,它扼守着晋、豫、陕三省要冲,是进出中原和关中的咽喉,地位位置非常重要。把这个地方一卡,从西安到洛阳,从河南到陕西的道路就都给掐断了。

    这两天,潼关城大军云集。一批又一批明朝官军,陆续来到关城附近,都分散在各条道路两旁,把几条官道守得水泄不通。所有的战略要地,比如象金盆坡、通洛川等处,都驻扎了大批部队。

    帐蓬象海浪一样排列,骡马成群。一声声号角、马嘶,连续不断。

    关城内外早就戒严了,不允许任何行人和商旅通行。

    本来就够紧张的,这天下午和潼关城又显得更加不同:城内命令“静街”,家家关门闭户,任何闲杂人等均不得出门,各城加派守卫,马步哨官沿街巡逻。道台衙门附近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弓上弦,刀出鞘,戒备森严。

    傍晚的时候,一大群文武官员,出了东门,驻马站在城外等候。他们在迎接谁

    洪承畴。

    他不是北上勤王,率部奔北京了么

    原来,这是洪承畴耍的一个计谋。

    他对外宣称是“北上勤王”,率队伍攻打清兵去了,实际上根本没去,而是统率大兵在潼兵附近设下埋伏,要围剿李自成的义军。

    快天黑的时候,洪承畴在一百多骑兵和幕僚的护卫下,驰马来到潼城。他这回是“轻车简从”,没有坐八抬大轿,也没有穿官服,更没用锣鼓开道和仪仗执事,而是穿了一身儒生便装,在左右亲随重重簇拥下悄然而至。

    丁启睿率领几十个城内官员,按文左武右的顺序,分品级在道旁列队,跪倒迎接这位太子太保,挂兵部尚书兼陕甘三边总督。

    洪承畴象以往一样,一副“儒将”风度,翻身下马,朝着各位官员还礼。

    “大家请起,各位同仁辛苦了。”

    谦逊而和善,给人一种“礼贤下士”的好印象。

    若是论作官经验,论阅历世故,洪承畴毫无争议地是天下第一。

    至于心里是否毒辣,藏着多少坏水儿,那是另一码事。

    其实这次到潼关,洪承畴心里空前兴奋,或者说是喜气洋洋。为什么呢一是高起潜已经返回北京,不再当他的“太上皇”了,军权完全在握。二是李自成的流寇处于穷途末路,眼看着在潼关附近就要被自己剿灭,这份即将到来的胜利,将让他永远名垂青史。

    对于打败李自成,洪承畴这回有完全的把握。

    经过几番追剿,李自成只剩下一万多人,而且人困马乏,疲于奔命,他想冲过潼关向河南逃窜,这连傻子都看得出来,因此,他号称北上,却悄悄将近十万大军就埋伏在潼关南原一带,等候着李自成撞进罗网。

    现在的局势很明朗,孙传庭的三万大军,曹变蛟的三万大军,在李自成的后面紧紧追赶,使李自成疲于奔命,急于过潼关进河南,根本就没有回头路。

    自己率主力在潼关外面这么一堵……

    铁桶似的重重包围,义军插上翅膀也逃不掉。

    ……

    到了潼关城内,洪承畴前呼后拥进入道台衙门,并没有吃饭和休息,而是立刻召开作战会议。

    他换上二品锦鸡补子大红丝蟒袍官服,,戴上六梁官帽,系上玉带,正襟危坐在正厅的中书案后,沉下脸来满面威仪——在正式会议场合,得有统帅的森严气象,否则怎么带兵

    先问丁启睿,“我亲自来到潼关的消息,没被外人知晓吧”

    “绝对没有,外界都宣扬督师赴北京了。”

    洪承畴点点头,“李贼的情况有新消息么”

    “李贼已到泥盆谷,正向潼关方向运动,估计他们肯定不敢攻打关城,而是沿着山间小路向东北进发,我已在路口都埋伏了兵马,随时监视。”

    “很好。”

    丁启睿又说:“我还使了个小小计策,派忠义之士,冒充九条龙王霸的属下,前往李贼营中下书,就说九条龙派兵接应,骗他们冲关,嘿嘿,此计已成,李贼上当了。”

    洪承畴却拉下脸来,“胡闹。”

    丁启睿愣了一下,他本来觉得自己这个计策蛮高明呢。

    洪承畴皱着眉头说:“你没和李自成打过交道,不知道他有多狡诈,这样的伎俩,根本就骗不过他,反而会打草惊蛇。这种小把戏,千万不可再搞。”

    丁启睿吃了个瘪,满面通红,不敢再吱声了。

    洪承畴又询问了其它一些情况,向几个参将、副将了解了军队有关备战的情形,了解了几条道路的布防细节,然后吩咐大家立刻进行战斗准备。

    “诸位,时间非常紧,李贼说不定已经行动,大家不要觉得他上当了,会在九月初九再过潼关,绝对不会,这个你们把心放在肚子里,马上准备,刻不容缓,谁敢耽搁一个时辰,定斩不饶。”

    话说得斩钉截铁。

    一帮将领全都凛然。

    原来这个文静和蔼的总督,下起命令来这么严厉。

    ……

    散会后,丁启睿准备了宴席,他向洪承畴请示:“大人,后厅的便宴和舞伎都备齐了,请您移步就餐。”

    “不急。”

    洪承畴没有着急吃饭。他和丁启睿一起,先做了另一件事:以潼关道台的名义,起草向崇祯皇帝的剿匪报告。

    在报告中,他们把李自成的人马写成“八万贼兵”,剽悍凶恶,包围了潼关城,他们正在率部与贼“浴血奋战”,誓要擒住贼首,剿灭贼众,为朝廷彻底消灭李自成匪患,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这是“奏报”的老套路了,把敌人夸大,好衬托自己的英勇,以博取更大功劳。

    这俩人都是文官出身,字斟句酌,把每句话都敲定,派师爷誊写在奏折上,盖章派加急快马上报。

    搞定以后,洪承畴这才伸了个懒腰,揉揉疲乏的脚腿,跟着丁启睿走向后堂,那里的宴会已经等了他半天。两人迈着四方步入席的时候,丝竹音乐声响起来,七八个舞伎开始在宴席前翩翩起舞。



第193章 大天王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明末枭雄录 ”查找最新章节!

    道台衙门里,大堂正中的花梨木案几上,摆着一个用黄缎绣龙套子装着的宝剑。那是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

    这把宝剑代表着权威,可以“先斩后奏”,如皇帝亲临。

    两排文武官员,在大堂中分左右肃立。鸦雀无声。

    院里站的是两排持刀武士,刀光映出一片杀气。

    这阵势,让人感觉到一种威严和压抑。

    洪承畴身穿官服,从内堂走出来,神情严肃,朝着两排文武官员扫了一眼,目光所到之处,每个人都象是被电光激了一下,神情一凛。

    迈着缓慢的方步,洪承畴坐在书案后面,那种“威武不可一世”的仪态,令满堂官员都屏气凝神,不敢仰视。

    按照洪承畴“仪式从简”的要求,没有喊堂威,没有擂鼓奏乐,但是官员们向他行礼是免不了的,在丁启睿的带领下,一班官员依次朝着端坐书案后的洪承畴鞠躬行礼。

    这感觉……象不象当了皇帝

    享受过这种滋味儿的人,永远都难以割舍“高高在上”的荣耀感。

    ……

    “带大天王——”

    门口的参将高喊一声。

    话说今天洪承畴“升帐”,并非是为了派将部署战斗,而是把一个投降了的义军首领,名叫高德勋,绰号“大天王”的人叫上来,让官员们见识见识。

    高德勋是谁

    说起来这人是李自成的亲戚,叔伯小舅子,起先也是跟着高迎祥一起造反,后来自立门户,在陕西东游西荡,却无甚真本事,始终没杀出个名堂。

    高德勋这人,文韬武略都不怎么样,最大的本事是吹牛皮,牛逼哄哄,给自己起个绰号叫“大天王”,好象普天之下谁也大不过他了。当时有个顺口溜,叫做“横天王,顺天王,牛逼哄哄大天王”。

    后来高迎祥被捕,大天王手下一万多人也大多被官军追得稀烂,混不下去了,便带着三千多人投降了孙传庭。

    这种投降和张献忠的“受抚”完全不一样,孙传庭根本就没拿他当个人看,起先答应他让他做“游击将军”,后来根本就不提了,军队给编散,剩下大天王孤零零的一个人,象个狗似的带在队伍里。

    指不定哪天心情一不好,就杀了。

    两个卫兵,把高德勋带上来,从两排持刀武士中间通过,将要走入大堂的时候,又过来两个卫兵,象搜贼似的,把他身上搜查了一番,这才冷冷地说道:“进去。”

    高德勋心里发苦,自己以前做“贼”的时候,打家劫舍,胡作非为,横行江湖……如今被官兵提来喝去,比条狗的地位还低。

    报应啊。

    进入大堂,旁边有人喝道:“跪下。”

    高德勋一低头,跪倒在地,他并没有看清书案后面坐的到底是什么人,再说他也不认识洪承畴。

    满厅里的文武官员,包括洪承畴在内,都打量着这个跪倒在堂下的曾经的“义军将领”,要说高德勋长相也算是一表堂堂,身材高大,方面大耳,只是这些天落魄了,胡子拉茬满面愁苦,一脸惊惶之色,畏畏缩缩地跪着,就象一团可怜的烂肉。

    “高德勋,”洪承畴缓缓开口问道:“你投降,是真心的么”

    高德勋没人喊他起身,不敢站起来,跪着叩头,“回大人,小人真心归降反正,愿为朝廷效力,万死不辞。”

    这话自然没一个人相信,你要有这样的心胸胆略,还投降干什么人们普通有一种“瞧不起降将”的心理。

    洪承畴又道:“你把李贼自成的相貌,习惯,给大伙儿讲讲。”

    这是他召见高德勋的目的。按照洪承畴的计划,这一仗剿灭闯军,活捉李自成是手拿把掐的,毫无问题。唯一担心的是,在乱战中李自成会溜掉,如果不能生擒或是杀死,那就太遗憾了。

    因此,让高德勋告诉大家李自成的相貌特点,好在战斗中一举擒拿,不至逃脱。

    高德勋又磕了一个头,说道:“是,李自成长得……中等个儿,方脸,浓眉毛,嗯……也没什么了。”他有点语无伦次,确实,李自成的相貌没什么特别的,一个满面风霜的陕北汉子罢了。

    旁边的丁启睿很不满意,上前踢了他一脚,喝道:“老实讲,别吞吞吐吐。”

    高德勋吓了一跳,赶紧说道:“这个……李自成总戴着一顶破毡帽,对了,他使的宝剑上刻着两个字,龙泉。”

    洪承畴说道:“大家听好了,凡是看见佩‘龙泉’剑者,便是李贼本人,切切牢记。”

    其实这倒是个误会,“龙泉”是有名的铸剑产地,有很多剑上都刻有“龙泉”字样,真假不一,数量庞大,按照这个去捉李自成,根本不靠谱。

    接下来,高德勋按照洪承畴的吩咐,把李自成习惯骑的马什么样,他妻子高氏长得什么样,手下的大将刘宗敏、刘芳亮、李过、郝摇旗、袁宗弟、田见秀……每个人的相貌牲,都给讲述了一番。

    只不过,高德勋这人吹牛还可以,说真话却不擅长,描绘人的相貌,更没有语言天赋,说来说去,弄得别人不得要领,气得丁启睿踢了他好几脚,“老实讲,你小子是不是满嘴冒泡呢敢胡说,拖出去一刀宰了。”

    高德勋战战兢兢,颠三倒四,只是说不清楚,怕被人家“宰了”,更加慌乱,把好几个人说的相貌完全都对不上号。

    最后把洪承畴也弄烦了,“带下去吧,这人就跟个羊癫疯差不多。”
1...8586878889...1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