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枭雄录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青藤木屋

    活下去。

    ……

    李自成在山里碰到了一个“邻居”,那是半山腰里的一座破寺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独自一人,连个徒弟也没有,孤独地生活在深山里。

    “谁也不许打扰老和尚,”李自成下了命令。

    不但不打扰,他还和老和尚成了朋友,没事的时候就遛达上山,去寺里闲聊。

    老和尚法名叫“苦闻”,寺里根本就没有香火,因此常常吃不上饭,出山化缘,天下普遍饥苦,化缘也不容易,苦闻和尚三天两头挨饿,黄皮寡瘦,饿得象个竹竿一样。

    这天,李自成信步上山,又去寺里找苦闻和尚“串门”,让他意外的是,在破烂寺庙里还碰见了另一个人,正在和苦闻和尚聊天,那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身粗布长衫,形容举止很文雅,一看就是个读书人。

    苦闻介绍道:“王先生(李自成化名叫王久),这位是李公子,李信,饱有才学,年轻中举,是老衲的朋友。”

    李自成对于读书人向来非常尊敬,他自己是个粗人,但是并不以“粗鄙”而排斥学问,反而提倡下属读书识字。他一听李信年纪轻轻就中了举人,立刻肃然起敬,赶紧施礼,“王某见过李公子。”

    满面恭敬。

    李信站起身来还礼。

    然后……他目光定定地打量李自成,再然后……哈哈一笑,爽朗地说道:“王先生,我不应该这么称呼吧,李闯王,在下久仰,今日一见,三生有幸。”

    啊

    李自成吃了一惊,他怎么知道自己是李闯王

    难道是苦闻和尚……可是自己跟苦闻和尚,也没透漏真实身份啊,一向以“王久”自称。或者是手下的士兵们泄露了秘密吗不能啊……

    李信伸手让座,“闯王请坐,请恕在下冒昧,直接点破姓名,还望恕罪。”

    “没什么,”李自成坐在寺庙里的一方石凳上,“敢问李公子,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

    “猜的。”

    这就更让李自成疑惑了,猜……这么好猜么我脸上又没刻着字。

    李岩收起笑容,正色说道:“刚才我和苦闻大师,正聊起你,他说山下来了一拨几十人的队伍,屯兵围猎,收敛行色,有一位‘王将军’稳重老辣,谈吐世故,满面风霜,我一琢磨,几十人的队伍能够‘收敛行色’,显然绝非普通盗伙,而您进入寺内,举手抬足都有神仪藏拙之象,谦逊在外而不怒自威,我这心里便有数了,天下草头王之中只有两人有此风范,其一是已故的高迎祥,另一位,毫无疑问就是李自成李闯王了。”

    李自成又站起来。

    他朝着李信深鞠一躬。

    “李公子,今天我算是遇到高人了,钦佩之至。”

    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李信的这番分析,深入骨髓,非大智大慧之人,难以这么心明眼亮,洞若观火。

    这位李公子绝非平常人。他不但有才学,而且有见识,三言五语就让李自成感觉到——这个年轻人胸中的心机,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这样的高人,举世罕见。

    有学问的人多了,可有见识的并不好找。

    李自成可不傻,他的眼光是干什么的绝对识货。

    李信笑道:“闯王客气了,李某偶有卖弄,其实是书生意气了,惭愧。闯王放心,您既然不愿以真面目示人,我绝不会对外宣扬。”

    “哈哈,”李自成一笑,“李公子,你既然能当面揭破我,自然就不会向外透漏,这个我放一百二十个心,您若有泄露之心,也就不会当着我的面说破了。”

    高人与高人对话,就是不一样。

    你料着我,我料着你,别有风味。




第209章 瓦瓮——南瓜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明末枭雄录 ”查找最新章节!

    有个词叫做“寂寞高手”,意思就是高手往往是寂寞的,因为没有人能向他挑战,因此找不到对手而陷于孤寂。

    如果一旦遇到另一个势均力敌的高手那毕竟是喜不自胜,大慰平生。

    现在的李自成就是这样,他和李信谈了没有几句话,就立刻互相感觉到——这是高手间的相逢。两个人都是敏锐而睿智,天生的聪颖,犀利的眼光,过人的心胸……

    谈话间那种默契与通灵,只可意会。

    “哈哈哈——”

    李自成大笑着,拉住李信的手,“李公子,我纵横江湖,半生遇到这无数豪杰,见识也不算少,今天与君相逢,才觉得偶遇知己,大畅心胸,痛快。”

    李信也是一副神采飞扬,爽朗地说道:“闯王,李某没有看错人,你果然天纵奇才,胸藏寰宇,今日一见,平生无憾。”

    这叫“一见如故”。

    李自成兴致勃勃,“公子,某有一愿。”

    “请讲。”

    “咱们义结金兰。怎么样”

    这事儿可不太平常了,义结金兰,就是结为异姓兄弟,在过去来讲那就和亲兄弟也差不多,是件很郑重的事。你要象孝敬亲生父母那样孝敬对方父母的。

    况且李自成和李信见面才只不过一柱香的功夫,就义结金兰,这太不严肃了吧,是不是一高兴就头脑发昏冒失了

    不是。

    李自成可不是冒失人,他什么事、什么人没见过正如刚才所说,纵横江湖半生,遇到过的好人坏人多了去了,一双眼睛辨得出世间百态,绝不会任着性子胡来。

    原因只有一个:李信,绝非平常人。

    他身上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与李自成相遇的瞬间便使双方释放出光芒夺目的火花,高手相遇,一碰而知。凭李自成的目光——绝不会看走眼。

    李信慨然允诺。

    “蒙闯王看重,人生于世,知己难求,兄弟没有二话。”

    一拍既合。

    当下两个人就在苦闻和尚的破庙里,在石桌上摆了三柱香,并肩跪倒,拜谢天地,发下誓言,“不愿同年月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结成了兄弟。恰好两人都姓李,五百年前是一家,就更是天造地设的兄弟了。

    从此,两人就是兄弟。

    有些机缘,就来源于这样偶然的瞬间爆发。

    (以后的事实证明,李自成与李信的结拜,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正是自从结识了李信之后,闯军开始改弦更张,走上正轨,冲破困境,越战越强,直至推翻明朝天下。)

    ……

    苦闻和尚也很高兴,“善哉善哉,老衲无意间促成一桩兄弟情缘,积功匪浅,可喜可贺。佛门不可饮酒,待我给二位烧茶,大家共饮一杯。以当庆贺。”

    当下三个人一起,劈柴烧水,煮茶当酒。

    李自成吩咐寺外的随从,“去,弄点吃食来。”

    有“酒”,还得有点菜,才象回事。只不过随从拿来的菜也太不象样,只有半片老南瓜,当下把南瓜用水煮了,加上盐,然后苦闻和尚又拿出一碟炒蚕豆,这样,这桌“酒席”上就有了两道菜。

    义军眼下的穷困,是难以想象的,大家都吃不饱肚子,能吃到点煮南瓜,不错了。

    “兄弟,干杯。”

    “大哥,干杯。”

    两个人举起黑陶碗,豪迈地饭下一碗茶水。

    吃两片南瓜和蚕豆,兄弟二人再加上苦闻和尚,三个人坐在石桌旁纵论天下大势。

    李信说道:“大哥,当今天下混乱穷苦,朝野危机不断,常言道,乱世出英豪,象你,象高迎祥,象张献忠,都可称英豪,也曾叱咤风云,横行天下,却又磨难不断,甚至折戟沉沙,到底是因为什么”

    这话问到根上了。

    是啊……因为什么

    想当初,大家聚义荥阳,杀得中原大地天翻地覆,张献忠掘了朱家祖坟,而后二十万大兵围困西安,扎营五十里,烽火照西京,何等的威风,何等的辉煌,可是转眼间却又烟消云散,逃到商洛山中,剩下八十七个人。

    天大的落差。

    为什么

    李自成沉吟了一下,说道:“凤不能飞,在于未展翅,我们由盛而衰,一败再败,可能还是气概不豪,方略不周,没有击中洪承畴的要害,再加上内部倾轧,互相拆台。因此落到如此境地。”

    李信摇头。

    “大哥,错了,完全错了。”

    他用竹筷扒拉着石桌上瓦瓮里的煮南瓜,说道:“如今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朝廷危急,说实话,大明气数已尽,就象这片烂南瓜一样,再也没救了,彻底烂掉,只是早点晚点的事。”

    这话得到了苦闻和尚的赞同,“善哉,李公子此言不错,古云,阴阳开阖以命物,现在朝廷失策,门户不守,张弛无度,此是天下变乱之根源,积蔽已久,正如南瓜烂透,不能返青矣。”

    和尚这话,胆子够大的。

    不但胆子大,而且见识颇高,他直接说朝廷的失策和积蔽,这已经不是佛家之语,怪不得李信会到破庙里来跟他聊天,和尚是个世外高人。

    李自成朝着苦闻拱拱手,“多谢大师教诲。请继续指教。”

    苦闻笑道:“老衲没什么指教的,请李公子说吧。”

    李信说道:“大哥,你刚才说什么气概不豪,方略不周,兄弟不敢苟同,拿你、高迎祥、张献忠等人来说,还不够豪迈吗谋略还不够周到吗完全不是,还是拿桌上这块烂南瓜来说,大家都知道它烂了,那么怎么才能把它清除呢你拿起拳头使劲捣下去,就算使的力气再大,那怎么样只能是捣得瓦瓮烂了,拳头也给石桌崩得受伤,而烂南瓜还是烂南瓜,只不过更烂了而已。”

    苦闻鼓掌大笑,“妙,李公子此言甚妙。”

    李自成低头沉思。

    李信的话,充满着玄机。

    他在用一块“瓦瓮里的烂南瓜”,深入浅出,在给自己剖析世间哲理,筹谋天下大计。

    长久以来,李自成最缺的,就是这种“谋天下”之士。



第210章 谋天下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明末枭雄录 ”查找最新章节!

    说实话,李自成的部队里,什么人都有,就是缺乏“谋士”,也就是没有军师。自古以来,“军师”这个职业非常重要,凡能充任这一角色的往往都是博古通今,智谋超群的人。

    象诸葛亮,象刘伯温,象张良。

    没有他们,刘备或朱元璋、刘邦之类,能得天下吗

    李自成的队伍都是饥民造反起家的,基本上都是象刘宗敏或郝摇旗这种人,论冲锋陷阵,论英勇豪迈,那没说的,但就是西瓜大的字认不得一扁担,既没文化,更没谋略。说来说去都是一堆莽夫而已。

    如今,李自成遇到李信,听他纵论天下大势,那可真是听得如饥似渴。

    这样的人,太珍贵了。

    百年难遇。

    李自成脸上露出兴奋的光芒,“兄弟,你再接着往下讲。”

    李信胸有成竹,不紧不慢地说下去,“大哥,还是拿这块烂南瓜为例,怎么才能把它从瓦瓮里清除使劲拿拳头砸,显然不行,必须以水冲洗。”

    “以水……”

    “对,自古有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就是百姓,天下是由什么构成的并非帝王将相,而是由千千万万的百姓组成,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李自成站起身来,背着手踱了几步。

    深思半晌。

    然后——张嘴哈哈大笑。

    说道:“兄弟,太好了,你说得对,没错,得民心者得天下,咱们义军,浑浑噩噩,就是没搞明白这个道理,小处聪明,大处糊涂,所以处处掣肘,起起伏伏,终至大败。”

    “大哥,皇帝也没搞明白这个道理,你看当今天下,饥谨遍地,百姓苦不堪言,而朝廷只知道加征赋税饷银,把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才使得官逼民反,天下动荡。这其实正是英雄出世,拯救苍生的时候,大哥,时势造英雄,如果天赐良缘,到了你站出来,识真情,谋天下的时候了。”

    李信的话,让人茅塞顿开。

    这人真高。

    能够在李自成如此落魄,队伍被打得全军覆没,只剩下八十七个的时候,说出“站出来谋天下”的话,得有多大的胆识和眼光啊。

    李自成心里的兴奋,难以言表,他对李信说道:“兄弟,你别走了,留下来吧,咱们俩一起打天下,夺得江山,咱们共坐。”

    好豪迈。

    夺得江山,咱们共坐!!

    李信却摇了摇头,“大哥,眼下还不行,我得回老家处理家务,事情不可耽搁,等我把家事料理停当,再来投奔你,如何”

    “那……一言为定。”

    李自成只能答应。人才是不可强留的,他的本事只有在自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否则给你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你连个屁也得不到。

    李信继续给李自成分析:“大哥,眼下天下局,乱纷纷危机四起,其实只缘没找到根源。乱之源在百姓,而治乱之源也在百姓,大家被灾荒与兵祸搞得吃不上饭,这才致使天下大乱,而朝廷只知道增加压榨,大兵围剿,就越剿越乱。”

    “对对。”

    “可是义军又怎么样一样是没搞明白,他们烧杀抢掠,贪婪无度,把百姓搞得更加困苦,怨声载道,久而久之,人心背离……”
1...9394959697...1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