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枭雄录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青藤木屋
于是,大家准备拔营起程。洪承畴叮嘱丁启睿,“我们走了以后,你一定不许麻痹,要仔细寻找李闯贼的下落,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把他的余部必须全部扑灭,以免后患。”
“遵命。”
后来,有一个说法,说是因为洪承畴和孙传庭的大军,远调北京,从而给了李自成余部以喘息之机,在商洛山中生存下来,并终于死灰复燃,发展壮大,从而一发不可收拾。这说话对与不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孙传庭的判断,却是非常正确的。
想一想,如果是把孙传庭留下来,对付李自成残余,那会是什么样子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
至于丁启睿,虽然奉命“剿灭李闯余部”,但他哪是那块料。是人不是人,都能对付得了李自成么
……
却说人在官场,是有很多讲究的。宦海也如同战场,你不会左右逢源,往往身受其害,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本事超群的人,因为太耿直,闹到身败名裂。
孙传庭这个人,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他这人既有文才,又有武略,靠着自己招募的乡勇就能擒住高迎祥,又助洪承畴剿灭李自成,论本事那是没说的。可就是有一条——性子太刚硬耿直。
当他和洪承畴带着大军,风尘仆仆,远赴北京,到达京西郊区之外的时候,孙传庭万万也没料到,自己这个在剿贼战役中立下卓越战功的人,竟然——遭到了灭顶之灾。
原因很简单:
你不是有本事吗没关系,前面有克星在等着你。
高起潜!!
说起来——这是个怪现象,高起潜这个太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在军事上一窍不通,连吃败仗,把个精锐关宁铁骑都带散了,差点让清兵消灭,可崇祯皇帝依旧信任他。
这大概就是人性的弱点吧,崇祯生性多疑,对谁都不放心,唯独对几个身边太监宠信不疑,始终拿着他们当成“贴心自己人”。
这种现象,也直接导致了明朝政权的崩溃。
孙传庭对高起潜根本就不感冒,他曾私下里对部下说道:“高起潜凭什么当总监军他哪一仗打赢过上回卢公祖兵败捐躯,就是他的责任。”
到达北京西郊以后,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来到洪承畴的大营里,把几个主要将领召集起来,召开军事碰头会,参加会议的几个人都是当今军事界的几个巨头:杨嗣昌、高起潜、洪承畴、孙传庭。
第213章 倔头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明末枭雄录 ”查找最新章节!
杨嗣昌很会做人,他在会议上做了一个很有特点的“开场白”。
“诸位同仁,此番消灭闯贼,大家都劳苦功高,洪督指挥若定,运筹帷幄,把贼兵控于股掌之间,孙巡抚谋略有方,断敌退路,再加上左良玉、曹变蛟、贺人龙等部,共同协作,将士们奋勇杀敌,才得到如此赫赫战果。更重要的是,总监军高起潜公公,时刻总揽全局,筹划部署,把闯贼的一举一动,都了然于胸,这才总监督,总调度,取得全胜,以竟全功,居功至伟。”
说这话的时候,他一点都不脸红。
高起潜也不脸红。
他们可能都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
……
孙传庭气得胸脯简直都要炸了。
前线将士奋勇冲杀,总算是剿灭了李自成,有他娘的高起潜什么事
他既没到前线,又没参与指挥,整个战役和他连点边都沾不上,怎么……他还“居功至伟”了这不是胡说八道么
杨嗣昌如此厚着脸皮拍马屁,也太无耻了吧。
你赞扬洪承畴,赞扬曹变蛟……赞扬谁都没关系,可是把一个没有丝毫贡献的高起潜推上“居功至伟”的位置,这就是作为兵部尚书的本事和眼色么
滑天下之大稽!
就在孙传庭气愤的时候,洪承畴说话了。
“是呀是呀,杨阁老的话,再对也没有了,高监军总揽全局,筹谋有方,才得以让我们有章可循,歼灭顽敌。想当初在西安的时候,高监军就为我们定下了全盘妙计,把闯贼的行踪都算计已定,这才有了日后的潼关大捷,此役若论战功,高监军当属第一。”
我去……
孙传庭差点晕过去。
一个比一个不要脸啊。
你们拍高起潜马屁,悄悄的行不行,藏着点掖着点行不行,就这么明目张胆地大放厥词胡说八道,不怕大风闪了舌头么
无耻之极!!
……
但是孙传庭并不是卢象升,他虽然耿直,却不会象卢象升一样当场就拍着掉子暴跳如雷。虽然听着杨嗣昌和洪承畴大拍高起潜马屁,很不入耳,也只是默不作声而已。
作为杨嗣昌和洪承畴,他们这样“不要脸”的拍马屁,除了圆滑的官场经验以外,其实仔细想来也有无奈。高起潜是崇祯皇帝的身边宠儿,你不把他拍舒服了,小报告往上一打,你再大的功劳也得一笔勾销。
与其鸡飞蛋打,何如把脸皮变厚一点。
两头比较,哪个合适
这就叫做宦海经验与阅历,非得跟一个浑蛋较真儿,何苦呢
接下来,进入会议的主要程序,研讨下一步的军事方略。
高起潜当仁不让,夸夸其谈,“诸位,皇爷的意思,眼下陕甘一带局势清平,应着重经略辽东,应把精兵向辽东一带移动,防止清兵入关。”
他拿“皇爷”的大牌子,一下就把别人压住了。
这是崇祯的意见,你们谁敢反驳
但是孙传庭和别人不一样,他的耿直性子又涌上来了,当即毫不客气地说道:“高公公,我有个想法,陕甘一带,并未清平,李闯贼余部还未完全剿灭,闯贼本人尚未查明下落,王霸过天星等部仍在流窜,若是再接再厉,一鼓荡平才能永绝后患。至于辽东,有榆关守军,可保无虞。小股清兵从别处窜入关内,有洪督率军应对,已是绰绰有余。”
高起潜把脸拉下来。
孙传庭同他唱反调,这本身就是他不能容忍的。
象高起潜这样的人,他是不会分析孙传庭的意见到底对不对,合理不合理。而且——他也不懂。
只要你反对我,那么我就得弄死你。这就是这类人的法则。
会场上气氛紧张起来。
洪承畴悄悄向孙传庭使眼色,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官僚,洪承畴太知道跟太监对着干的后果了。但是孙传庭却视而不见,反而提高了调门,大声说道:“孙某以为,咱们应该把实情上奏陛下,陈情厉害,一鼓作气,扫平匪患,否则中原永无宁日。还将陷于新一轮的危机。”
话里的火药味儿越来越浓。
孙传庭的耿直,也够可以了,他不知道高起潜是什么货色吗不是。这人就是这脾气,当初一生气把官印挂在大堂上,辞官回家,宁可当个老百姓耪地去,也不肯受窝囊气,可见他有多“格录”。
别说跟高起潜,就算面对崇祯皇帝,他也敢仗义执言。
这个“军事巨头会”不好开了。
洪承畴把嘴一闭,不吱声了。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官僚,得罪人的事向来不做,此时孙传庭和高起潜硬刚,话说得比刀子还硬,他索性坐山观虎斗,来个“闷声大发财”。
杨嗣昌也对孙传庭很不满意,觉得他狂傲,开口说道:“白谷兄,高公公的意思,你没听太明白,这是陛下亲授的圣意。”
孙传庭把脖子一梗,“陛下让咱们开会讨论,不就是检讨战局,审定决策么我的看法若有不妥,请大家评判,眼下全国局势未定,我等悉心筹划,完善战策,不正是为陛下分忧么”
就这么倔。
话越说越硬。
孙传庭这人说起来也是可叹,论本事真是没得说,就是这张嘴说话,太容易伤人,总是象火炮一样嗵嗵嗵直接就冒,硬得要把人顶个跟头。
“嘎嘎嘎——”
忽然高起潜大笑起来。
他的“太监嗓”本来就尖细,这一高声大笑,更是象公鸡叫似的特别难听,让人耳鼓里象针刺似的。
这笑声比老鸹还瘆人。
“好好,”高起潜一边笑,一边点头,阴阳怪气地说道:“孙巡抚,你的话很有意思,高某领教了,没错,咱们开这个会,就是要检讨战局,你既然有这么多好主意,等我向皇爷如实启奏,如何定夺,就看陛下是什么意思了。”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
但是……
洪承畴和杨嗣昌,心里都是一凛。
他们都知道,高起潜这一阵“夜老鸹”似的大笑,绝非开心之笑,而是愤怒已极的表示。
所谓“如实向皇爷启奏”云云,想想后果非常严重。
孙传庭这个倔头……大事不妙。
第214章 戴眼罩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明末枭雄录 ”查找最新章节!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孙传庭的“倔杠头”脾气,是真的改不了了。他当面硬顶高起潜,把一场“军事巨头”会议,搞得紧张兮兮,这情景……与当初卢象升非常象。
可是卢象升已经死了。那孙传庭会怎么样
……
会议因为孙传庭和高起潜针锋相对,自然没有议出结果,高起潜只说是“回去向皇爷如实启奏”,可是洪承畴和杨嗣昌都明白,所谓“如实”就跟放屁差不多,高起潜绝对是要向皇帝进馋言。
这种人,就是靠这个吃饭的。
搬弄是非,栽赃陷害……通过踩扒别人而提高自己。乃是此类人物的拿手好戏。
一场会议,在各位大将各怀心腹事下,不欢而散。
……
孙传庭和洪承畴都驻扎在北京西郊,两只部队鼓角相闻,距离很近,晚上上灯时分,洪承畴带着几个亲兵,来到孙传庭的大营里。
两个人在帐里掌着灯火商谈。
“白谷,”洪承畴神色郁郁地说道:“你闯祸了,知道吗”
“督师,谢谢你好意提醒,孙某就是这个性子,有话在心里憋不住,不吐不快。”
“我不是不让你说,但是一句话百样说法,完全没必要跟高公公当面顶撞,他这种人往往很在意别人的态度……”
孙传庭又激动起来,“督师,可是眼下的情势你也懂得,我说的哪里不对当初本应该把兵力重点放在辽东,对抗清兵,可是皇上不肯,以致卢象升孤立无援,战死贾庄。后来清兵退了,就应该及时转移重点,剿灭匪患,可是皇上患得患失,又被清兵打怕了,忽尔又要移兵蓟辽,岂不知此一时,彼一时也……督师,这是误着,照着高公公的意见去办,那要误事的。”
洪承畴缓缓摇头,“白谷,你想过没有,咱们刚刚剿灭李自成,你战功卓著,天下皆闻,难道就因为跟高公公相左,就把自己的这些功劳一笔勾销么你这人脾气耿直我知道,就算不记功劳也不在乎,但是惹恼了别人,你的意见就更加不能被采纳,这个你想过么”
“那怎么办”孙传庭冷静了一下,反问道。
“你这样,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我陪你一起,去向高公公道个歉,给他送点金银珠宝之类,这种人很看重钱财权势,见小利而忘命,你别再端着架子了,财宝礼品,我给你出……”
“谢谢督师好意,”孙传庭一口就给回绝了,“晚生绝不想端着架子。向高公公道歉,本来也没什么,可是这样一来,他就更加得意,更加会固执己见,我是在为大局着想,一定要面见皇帝,痛陈利害。”
“可是……”
洪承畴还想再劝,孙传庭朝他深鞠一躬,“督师,您的恩泽,白谷心领,我意已绝,必须面圣,对高公公道歉一事,休得再提。”
一句话把门都给封死了。
倔人,也分等级,初级的,别人劝劝就算了。中级的,得到教训之后能够软下来。高级的,就算是把脑袋撞得头破血流也不回头。
孙传庭属于高级的,越来越倔,头撞南墙不回头。
洪承畴劝不动,也就算了。嗟叹了一阵,返身回营。
……
过了几天,从北京出来一队人马,打着“兵部”的旗号,马架子车上装着满满的酒桶、猪肉、鲜果,热热闹闹,吹吹打打,来到洪承畴的大营里。
为首的官员是兵部侍郎,到洪承畴大营来犒赏军队的。
洪承畴带着几十名将领,列队迎接。军乐奏响,喜气洋洋,把慰劳队引入军营里。
打了胜仗的军队得到上级犒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洪承畴这回剿灭了李自成,理应得到奖赏,在北京西郊犒赏三军,是意料之中的事。
全军欢腾。
不论能不能喝到一口“犒赏之酒”,吃上一个水果,这是荣誉,是对军队作战功劳的肯定。参战后的士兵最盼望的就是这个。
大营里欢声笑语,军乐齐鸣,别提多热闹了。
但是——另一边孙传庭的大营里,可就尴尬了。
两军大营紧挨着,洪承畴那边的动静,孙传庭这里看得清清楚楚,那么热闹的“犒赏三军”,能瞒得过士兵们的眼睛很快,消息报到了孙传庭那里。
孙传庭迅速登上大营里作为了望台的谪楼。
向远处看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