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枭雄录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青藤木屋
“兄弟,我的部队倒是很注意这个,轻易不扰民,自从队伍上有个叫谭天保的人,还有淳于迥,他们劝过我之后,我已经命令部队不再滥杀了。”
“可是你又善待百姓了么”
李信的一句反问,让李自成哑口无言。
是啊……
“大哥,你能尽量不扰民,不滥杀,这很好,已经强过其它义军数倍,可是离着‘得民心’的目标,还差得远,你可曾见过有百姓拥戴你么可曾有百姓老远来投奔你么”
“……没有。”
“就是,只怕老百姓见了你,仍然还只是逃避,能躲多远,就躲多远,这样子,大哥,恕我直言,是永远没出息的,想得天下,必须改弦易辙。”
“兄弟,我听你的。”
“大哥,兄弟之所以敢于对你如此直言,就是相信你能听得进去,做大事的人,必有大气度,大方略,老天不会给每个人同样的机缘,唯有大智大勇,才得顶天立地,你说得那句话很好,从前的义军,一直浑浑噩噩。那么从此以后,可不能再浑浑噩噩下去了。”
李信的话,彻底拨亮了李自成心里那盏灯。
这一番谈话,就和刘备去隆中见诸葛亮一样,纵剖天下,论尽苍生,从那时起就决定了三国格局。
而苦闻破庙里的这番谈话,也彻底改变了李自成闯军以后的政策走向。
几块南瓜很快就吃完了,一坛茶水也喝光。
天色很快暗下来。但是几个人的谈兴都还甚浓。李自成说:“苦闻大师,我今天就住在这儿,兄弟,咱们俩抵足而眠,畅谈通宵,怎么样”
“好啊,”
破庙里简陋而破旧,连被褥都没有,李自成就和李信躺在破床板上,以烂草棉絮当被褥,以月光当灯烛,天南海北,聊个没完没了。
古今历史,人物风物……
李信知识渊博而博闻强记,无论聊什么话题都说得头头是道,洋洋洒洒,这令李自成更加心胸大畅。可以肯定地说,从他造反以来,还从来没遇到过这样既有学识又有见识的高人。
可以这么认为,这一场“破庙相会”,就把以后天下大局给筹划下来了。几个人盖着一堆烂草棉絮,指点江山谋定天下。
它对于后世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
……
值得一提的是,苦闻和尚也不是普通人。
他的脑子机敏,谈吐见识甚高,每句话说出来几乎都有哲理。谈论天下大事的时候,往往还能与李信互相补充。这让李自成很是感慨。他说:“真是深山藏高人啊。”
李信笑道:“大哥,你可知道苦闻大师是何人”
“什么”
“他可不是普通僧人,面是当年鬼谷子的传人。”
“啊”
李自成又是大吃一惊。
明末枭雄录第211章 七八个李自成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明末枭雄录 ”查找最新章节!
李自成一听苦闻和尚竟然是鬼谷子的传人,又惊又喜。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人,比孔子、老子晚生了一百来年,这人具有通天彻地的智慧,星相、兵学、六韬三略、布阵行兵、修真出辞……百家学问样样精通,他是道家、阴阳家、谋略家、兵家、法家、教育家……
真正的千古奇人。
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决定历史的事项都离不开鬼谷子。象通过变法促进秦国强盛的商鞍,是他的学生。身挂六国相印的苏秦,是他的学生,扶佐秦始皇的吕不韦,是他的学生,“毛遂自荐”的毛遂,是他的学生,军事家李牧,是他的学生,另外还有孙膑、庞涓……
这么一算,这人岂不是那个时候的总掌天下命势的玉皇大帝了
反正情况就是这样。
你说这个鬼谷子,到底有多大本事
虽然鬼谷子已经死了三千年了,但是他的传人,却依然不可小觑,哪怕能继承鬼谷子十分之一的能耐,也就了不起了。
苦闻这个饿得快死掉的老和尚却原来是一肚子学识的深山隐士。
李自成一骨碌从烂草堆里爬出来,朝着苦闻和尚合什施礼,“大师,原来您竟然是鬼谷传人,失敬了。”
“阿弥陀佛,”苦闻双手合什,“闯王缪赞了,老和尚跟着师父学过些先人的纵横之法,天资愚鲁,十不得一,惭愧得紧了。”
“大师,可否到我军中,我一定以师长相待。”
“老衲年老力衰,不胜军旅,请闯王见谅。”
老和尚不愿意到闯军中,李自成也不便强求。现在自己的部队折戟沉沙,活命都困难,强人所难对双方都没好处。
当下,李自成和李信、苦闻三个人,就躺在烂草铺上,对着窗户里透进来的皎皎月光,天南海北一顿神侃。除了谈论天下局势,还谈古今战例,纵横学识,百家旧事……聊得痛痛快快。
虽然半块烂南瓜让三个人都没吃饱,半夜里饿得肚子咕咕叫,但是谈兴甚浓,话题象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
苦闻给李自成讲解“阔而稗之,开而示之,阖而闭之,异其成,同其情,以原其同异……”这些都是鬼谷子精研百家学说而总结出来的精华,对于草莽出身的义军来说,根本就没听过。李自成能够获得这样机缘聆听受教,受益之深难以形容。
李信更是博古通今之人,见识之高,当世几乎无人能及,他分析时局,指点策略,几乎都切中利害,李自成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不夸张地说,这一场烂草铺上的长谈,对于以后闯军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李自成天资聪颖,天赋极高,他从李信和苦闻的身上,悟到多少东西,只有他自己清楚,但不可辩驳的事实是——闯军就是从此走向发展壮大,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夺了明朝天下。
一直以来,历史上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谜团,就是闯军在潼关全军覆没,李自成隐居于商洛山中,长达一年之久,那么这一年当中,李自成究竟做了什么,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带兵理念、作战方略都获得了质的提升,原因是什么
甚至有人猜,是因为李自成在商洛山里遇到了外星人,大脑中被植入了高级芯片。
“芯片”之说当然属子虚乌有,他自成就象“修道”一样,在商洛山里自我修炼,却是事实,他本身就极有天才,遇到高人指点,从而潜心钻研,完成了自身的进化。
……
……
李自成在商洛山的破庙里饿着肚子神聊,潼关城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张灯结彩,一片欢腾。
官军有理由高兴,这一仗彻底把李自成的闯军打败了,打得全军覆没,洪承畴的“铁桶阵”取得了巨大成功,一场大胜把几年来的颓势几乎一扫而空。
衙门里大摆宴席,进行庆祝。
丁启睿摆了十几桌宴席,大宴各路将士。除了陕西三边总督兼督五省军务挂兵部尚书洪承畴,还有孙传庭、曹变蛟、贺人龙、左良玉等各路大将,道台府里热闹非凡。
主宴设在大厅,院内还摆了数桌,搭了戏台,请的秦腔名角唱戏,丝竹音乐声里欢声笑语不断。
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自然不会少,但是宴席上的重头戏,却是“现场献俘”。
要把战斗中擒获的重要俘虏,押上来,让大家见识见识。
这个节目最好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丁启睿命令:“把贼将俘虏依次押来,给各位长官祝祝酒兴。”
洪承畴是文官,作战时是不会亲自上战场冲杀的,因此他根本就没见过义军将领们都是什么样,对于这个环节最感兴趣,放下酒觥,捻着短须,笑吟吟地等候。
十来个蓬头垢面的俘虏,被官军士兵押上来。
这些人个个身上带伤,狼狈不堪,形容凄怆,押解的小校高声向在座的长官报告,“这是闯贼中军校尉王长龙,这是闯贼右营参将翟世周……”
报了半天,也没个大将,顶多是个校尉参将之类。
洪承畴有些失望。
一会,又押上来七八个俘虏,高矮胖瘦丑的俊的……押解的小校高声喊道:“这些贼将是闯贼李自成……”
嗯
满堂哗然。
李自成……抓到李自成了
怎么会有七八个李自成
只听小校继续喊道:“……是闯贼李自成的嫌疑对象,请各位将军斟酌,以辨真伪。”
原来是“疑似对象”,是官军在战场上抓来的与李自成相貌相像的嫌犯。
丁启睿叫道:“传大天王高德勋上来,进行辨认。”
片刻着,高德勋来到院内,他被命令挨个仔细勘验,看看这些“疑似对象”里,到底哪个才是李自成。
洪承畴从席上站起来,走到近前,身后一帮高级军官也都随着他离席而起,拥到那一排七八个俘虏前,大家都要看看,是否真的把李自成给逮住了。
这事非常重要。
高德勋朝着洪承畴施了个礼,然后一个个仔细辨认。
那些俘虏,有的对他怒目而视,有的把脸扭过去,高德勋的面上有些尴尬,因为——这些人他全都认识,一个个都是过去的同伴和朋友。
现在,他们被俘了,而自己是个投降的人……
第212章 调兵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明末枭雄录 ”查找最新章节!
高德勋凑上去,一个个辨认,查验这些俘虏谁是李自成。
官军小校在旁边提醒他,“这些人都是按你的描述,从战场上抓来的,身上都带有龙泉宝剑。”
高德勋有些尴尬,身上带龙泉宝剑的人成千上万,哪能都是李自成而且面前这七八个俘虏,相貌各异,与李自成相去甚远。更让他难堪的,是这些闯军将领,个个与他相识,过去都是同伴和朋友,如今大家面对面……好尴尬。
有的俘虏对他怒目而视。
其中有个俘虏,当高德勋走到面前时,突然飞起一脚,踢在高德勋的膝盖上,冷不防踢得他身子一歪,差点跌倒。
身后押解的官军赶紧喝斥,“老实点。”用腰刀的刀柄击打俘虏的腰胯。
高德勋站直了身子,一脸苦涩。
“他是不是李自成”小校喝问。
“不是。”
高德勋在七八个人面前仔细辨识,逐个查验,因为刚才挨了踢,不敢走得太近,只好伸长了脖子,那情景——看上去怪模怪样,令人发笑。
“不是,不是……”一连七八个,全都不是。
洪承畴和一众将领们失望了,原来并没有抓住李自成。
但洪承畴是个经验老到的官僚,他不想让众人心灰,说道:“大家再仔细找找,战场混乱,也许闯贼被杀死在某个所在,亦未可知。”
话虽如此说,但是大家的失望是难免的。这一场大仗虽然取得了全胜,但是有一个结果是令人吃惊而沮丧的——几乎所有的义军高级将领,全都没有捉到。
既没捉住李自成,也没捉住刘宗敏,还没捉到刘芳亮、郝摇旗、袁宗弟……就连李自成的老婆孩子也没逮住。
没办法。
只好按照洪承畴的吩咐,在战场的死尸堆里仔细寻找,盼着能够找到这些“贼首”的下落吧。
……
庆祝胜利的酒宴结束以后,没过几天,就传来了朝廷命令。
兵部尚书杨嗣昌,奉了崇祯皇帝旨意,急招洪承畴、孙传庭两部人马,即刻奔赴北京。
崇祯的意思很明白:李自成部已经被剿灭,陕西河南一带暂时太平,就把兵力最为雄厚的洪承畴和剿贼战役中战功卓著的孙传庭,调到北京,防备清兵。
因为清兵的威胁实在太大了,上次差点就把北京城拿下了,若不是卢象升拚死抵抗,秦良玉奇兵退敌,崇祯皇帝的金鸾殿就危险了。
孙传庭对于这次调动,颇不满意。
他对洪承畴说:“洪督,李闯贼虽然覆灭,但要防止死灰复燃,再者,张献忠受抚,绝非真心,也要派兵防备,若有异动,即刻消灭,其它象罗汝才、王霸、过天星等贼寇,仍在各处流窜,因此陕西一带不可空虚,若是把咱们的主力都抽走了,只怕后果难料。”
这个看法非常正确。
俗话说,斩草除根,李自成的残余并没有完全剿除,其它义军也还有很多,把兵力调空,岂不是给了流贼可乘之机
但是洪承畴是个大滑头,绝不会说违背圣旨的话,他劝孙传庭,“杨阁部也是考虑大局,把咱们调去对付清兵,解除北京的威胁,也是理所应当。”
“清兵,不是有榆关挡着么,再说那么多精壮的关宁铁骑拱卫京师,还不够用么”
洪承畴笑了笑,没吱声。
关宁铁骑……眼下兵权在高起潜的手里,那么精锐的部队,被他给带成一堆饭桶了。
上回卢象升战死的教训,够惨痛。
但是这话怎么对孙传庭讲洪承畴绝对不会说高起潜的坏话,在官场上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洪承畴经验老到天下第一。
实际上,他心里也明白孙传庭的意见有道理。
可这是命令,必须执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