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独断大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官笙

    咚咚咚,清脆的声音在会议室响着,也在很多人心头一下一下的敲击。

    在众人千呼万唤中,曹化淳,刘时敏二人从小门联袂而出。

    曹化环顾一圈,抱着拂尘,声音尖锐的喊道皇上驾到!

    满厅的官员立即齐刷刷的站起来,望着踏出一只脚的朱栩,躬身而拜,朗声道:臣等参见吾皇,吾皇万岁!

    朱栩出来,抬眼望去,满坑满谷数百人,场面是前所未有的大,并且基本都是大明的高层,决定着大明大大小小几乎所有的事情!

    朱栩如今二十三岁,身高一米七五,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算是最普通的那一类人。

    他大步向前,走到他的座椅前,如沐春风的一摆手,道众卿平身。

    谢皇上。数百人齐齐开口,声音如雷,在整个会议室回荡。

    一群人放下手,没有坐,依旧站着,目光各异的看着朱栩。

    地面上,朱栩站的最高,可以俯看每一个人,他笑容和睦,神情雅致,仿佛一个高门里的贵公子,没有一丝烟火气,从容自如,雍容大气。

    朱栩坐下,看着一群人,笑着道坐。

    谢皇上。众人的声音更响了一些,椅子哗啦啦响动,纷纷坐下。

    这个时候,傅昌宗站在朱栩右手前侧的一处半圆高台,侧对着议事厅。

    他是这一次的主持,代替了去年以前的孙传庭。

    傅昌宗快五十岁的人,两鬓有些白丝,脸上更显苍老,他向来沉默,这个时候看着就显得更老了。

    他低头看了眼桌上的稿纸,抬起头,先是对朱栩方向躬身示意,继而面对众多议员,沉声道:大明,景正五年,年终大议,现在正式开始,第一项,国歌!

    傅昌宗话音一落,朱栩第一个站起来。

    已经经历过两次,众多官员没有意外,或者对流程已经熟知,齐齐站立起来,仰头看着横亘在朱栩与议员之间银白色的旗杆。

    铿锵的鼓乐响起,仪仗队踏着整齐的步伐,横穿而来。

    鼓乐陡然慷慨,国旗猛的一展,冉冉升起。

    朱栩张嘴,国歌从他嘴里唱出。

    这一次,这些大人们没有了以前的‘害羞’,声音抑扬顿挫,比朱栩唱的还好。

    过了起初的混乱,数百人唱的整齐划一,相当的一致。

    等国旗到了最顶部,鼓乐缓缓而停,仪仗队一个转身,行礼,正步撤离。

    傅昌宗看了眼下面的手稿,再次谈起头,沉声道:第二项议程,关于相关的人事调整,我在这里强调,此次任命,是根据权职,能力,客观情况的调整,各级官员要认真看待,在这里提出意见,想法,不得地底下诋毁,诽谤,散播谣言,否则严惩不贷!

    满厅鸦雀无声,傅昌宗这些话,都是‘废话’,他们更在乎的,是后面的人事任命,尽管很多人都已经了解,但由于时间紧迫,没有得到足够的酝酿,一些人,还会有其他心思。

    傅昌宗拿出一张名单,直接宣读:内阁方面,将调整一系列官员。毕自严由于身体原因,辞去左次辅职务,皇上经过慎重考虑,已经允准,并提名孙传庭接任左次辅,傅昌宗接任第五阁臣,周应秋任第六阁臣,内阁中书李幼唐另调他用,幕僚司副主事包理游接任六部方面,兵部尚书郭广新另调他用,左侍郎张国维接任,刑部尚书廖昌永另调他用,左侍郎钟阳生接任,工部尚书徐大化另调他用,礼部侍郎方孔炤接任

    听到这里,不知道多少人心头大震,这内阁不说,六部尚书就换了一半。

    按照常理来说,这些都要经过廷议,廷推,即便是在议会,也要一一表决,但显然孙传庭不想那么麻烦,打包一次性宣读,要一次性通过!

    傅昌宗说完六部,又继续道:云南巡抚蒋德璟,福建巡抚钱龙锡等六巡抚年龄到线,已向内阁提出辞呈,内阁已允准,现提名

    偌大的议事厅里,数百人,鸦雀无声。

    大明虽然有二十多个省,但撇去虚职,蒙古,朝鲜,琉球,安南,南海两省,传统的省份只有十三个,这一下子,就等于又换去了一半!

    这样的魄力,远不是毕自严有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朱栩左手侧的孙传庭,眼神闪烁,一时间不知道闪过多少复杂难言之色。




第1309章 大规模集权
    傅昌宗还在宣读,提名巡抚的人选。

    这些人选,都是资历,能力足够的人,比如施邦曜拟任浙江巡抚,这个人是原应天府府尹,浙江左参政,在安定南直隶一系列事情上,显得很有能力。

    又比如冯江峰拟调任山东巡抚,他原本是南直隶右,左参政,为人刚正,行事烈如火。

    傅昌宗从各方面介绍,慢慢宣读,仿佛没有注意到台下一大群人的异样目光。

    孙传庭坐在朱栩左侧,侧过头,凑近他耳边,低声道:皇上,施邦曜沉稳有魄力,臣与他谈过,他们现在的情况认识比较清醒,浙江的情况稍微清晰一些,他的能力足够。冯江峰性格如火,做事喜欢大开大合,急切求成,浙江是一个合适的地方,任他捣鼓两年,能省内阁很多事情

    朱栩端坐,神态平静威严,听着微微点头。

    虽然在这里说的是冠冕堂皇,但难免朝局里的各种考量,制衡。

    就比如这施邦曜,冯江峰,冯江峰是周应秋推荐的人,在外界看,一直都是‘帝党’培养的年轻一代。

    施邦曜这几年的升迁,身上有着明显的方孔炤的痕迹,而方孔炤是周应秋的姻亲。

    朱栩瞥了眼孙传庭,不动声色的微微翘着嘴角。很显然,孙传庭这是在平衡这次人事任命,给傅昌宗,周应秋偌大的好处,以换取二人的支持。

    如果这二人不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人事调整,是绝对过不了的。

    傅昌宗还在继续宣读:王铮劲,拟任江西巡抚,王铮劲,万历四十三年进士,翰林编修,原户部主事,济南知府,沈阳知府,辽东右参政,左参议

    台下依旧一片安静,听着这个王铮劲,众人倒是神色如常。

    因为从他的履历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孙传庭的人,履历与孙传庭有太多重合之处。

    傅昌宗几乎就是照本宣科,没有任何感情波动,等他读完巡抚任命,他又拿出另一张纸,道:另外,还有几道特殊任命,第一,帅府提名秦良玉担任副元帅,熊廷弼调任四川任大都督,杨嗣昌任辽东大都督。海军改名大明皇家海军,划分四大洋战区,熊文灿升任大都督,曹变蛟调任皇家海军都督,执掌太平洋战区

    对于海上,大明朝廷上下,分为三种状态,一个是真心不敢忽视,认真对待,一种是朱栩的压力下,勉强做事,还有就是漠不关心,冷眼旁观。而,反对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或许是知道反对也无济于事吧。

    但是听着傅昌宗宣读的这些人事变动,不止于熊文灿高升,还有曹变蛟这个人的调任,都让人震惊,深思。

    曹变蛟是什么人,那是曹家二代,早年随叔父曹文诏在辽东从军,英勇果敢,少年成名,后来就担任禁军统领多年,深得乾清宫信任!这样一个人去‘可有可无’的海军,是否表示,乾清宫,帅府对海军的重视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了?

    对于每一道任命,坐着的官员,议员都在深思,哪怕之前已经有口风,或者知晓,这一刻听着,还是难免震撼。

    大明多年未动的朝局,在这一刻,要迎来巨大的变动了。

    一些人的耳朵听着傅昌宗的话,目光在孙传庭,孙承宗脸上扫过,定格在朱栩脸上。

    已经有好些年了,这位皇帝陛下表现的与即位之初完全不同,似乎懂得了克制,平衡的帝王之术,但这个时候,这些人才恍然警醒。

    这位陛下最擅长的不是他的果断与格局,而是他的耐心,这么大的动作,孙承宗,孙传庭根本没这个能力与胆魄!

    所以,这场大变,是乾清宫早就酝酿好,只不过是借了二孙的手!

    朱栩的近臣自然早就明白这一点,孙传庭是乾清宫早就钦点的人,今天的这一切,也是在乾清宫的计划中,这一系列的名单,真正主笔的,只能是乾清宫的主人,皇帝陛下!

    数百人中,有不少人陆续的清醒过来,看着坐在最高处的那个年轻人,心情更加复杂,一些难言的小心思顿时没了。

    傅昌宗宣读了好一阵子,终于结束,抬起头,道:现在开始,对刚才宣读的人事任命进行表决,现在同意的请举手!

    傅昌宗话音一落,内阁的文书小吏穿梭而出,足足三十多人,拿着纸笔,盯着满厅的几百人。

    早就安排好的人,陆陆续续举手,议员们很安静,你看我我看你,再看看拿着这笔的内阁小吏,慢慢都举起手。

    小吏们对应在名字,数字,飞快的勾选。

    没用多久,就统计到了傅昌宗手里,傅昌宗看了眼数字,眼角微动,继而抬起头,沉声道:同意的四百一十六人,过半,现在,反对的请举手。

    在场的议员们身姿笔挺的看着前面,有几个人还想举手,但看着安静的四周,又缩了回去。

    傅昌宗环顾一圈,木槌一敲,沉声道:该提名,通过!

    孙传庭,孙承宗二人站起来,抬手向前示意,然后坐下。

    傅昌宗手里的纸张翻了翻,沉声,道:第二项议程,相关的机构改革,来人,给大家分发一下计划书。

    一些文吏快速的拿着纸张,散播给诸位议员。

    傅昌宗的话没有停,继续说道:首先是,内阁:内阁计划对相关机构进行管理,调整,第一:幕僚司,服务于诸位阁老,定员十八人,主事一人,副主事八人,负责文书,诏书等的起草,修善,政策的研究等。第二:通政使司,负责各地文书,奏本的接纳,传送,发放,设主事一人。第三:行政司,剥离防疫局,应急衙门,钦天监,尚衣监,太常寺,太仆寺,鸿胪寺,光禄寺,督察局等内阁,皇宫的一些衙门等组成,统一管理。第四,对内阁直属进行机构进行调整,规划:将国贸寺,盐科等商业机构升级,与神龙府相关商行等组建大明皇家商贸总行。皇家钱庄改名大明皇家银行,并允许分批次允许其他银行组建,包括独立的海外银行。拟整合执法局,户部的物价局,都税司等各部门相关职能,组建商务总局。反贪局改名廉政反贪总局,外事局改名外事院,除最高大理寺外,地方分三级,称法院。督政院机构调整,精简人手,提升效率,分三级。皇家政院以及所属书院进行改革,分三级,每级三年,设小学,中学,大学,制定严格的学阶学位,定向,精准,大规模的的培养生员

    议员们听着傅昌宗的宣读,看着手里厚厚的纸张,心里已经不能用震惊来形容了。

    孙传庭的动作大的不可想象,几乎涉及到了朝廷所有的机构!

    知道的人,一脸平静。

    朱栩一排就是,下面的一些尚书,侍郎等也是。

    傅昌宗足足念了有一个时辰,说的都是机构调整,并未涉及到相关官员的任命,显然,还要后期酝酿。

    但这已经足够震的满厅安惊了,这些改革措施都是重视的体现,表示着孙传庭改革的方向,力度。

    但最为敏感的,关于田亩,人丁,科举这些,只言片语都没有。

    应该是孙传庭考虑到这些人的接受能力,或者是不想在现在就揭破谜底,迎来更多的阻力,给现在的改革增添变数。

    傅昌宗的喝了口茶,继续宣读。尽管已经尽可能的简明扼要,但涉及太多,要表述的也更多。

    偌大的会议室里,除了傅昌宗的声音,就是翻纸的声音。一个个官吏,议员,腰杆笔直,低着头,面色肃然,一字一句的在读者,生怕错过一字,而里面隐藏着孙传庭别样心思。

    坐在最前面的五个人,也就是朱栩,孙传庭,孙承宗,靖王,汪乔年,平静的看着一干人,不时喝杯茶,耐心的听着,等着。

    他们已经坐了快两个时辰,已经过晌午了。

    除了偶尔喝杯茶,也交头接耳低声说几句。

    这会儿,孙承宗侧过头,与朱栩低声道皇上,关于皇家军团,臣的意思,是设立一支混合军种,就是曹文诏现在的那般,而后是一支骑兵,一支炮兵,一支步兵,外加禁军,总共五支,十五万人,皇上认为如何?

    朱栩歪过头,低声道:除了禁军,京城周边两大营归属朕直辖,巡防营归属兵部,其他正规军,都要归属帅府。白谷阁老要将所有总督府缩减为警备总部,有独立的警衔,区别于正规军,隶属内阁,朕没有意见。

    孙传庭要打破现在朝局的僵局,‘新政’的困局,需要强大的行政力量,所以,必须要再次集权。

    孙承宗点头,低声道:臣没有意见。曹文诏的第一军团已经抵达廊坊,臣的意思,这几年,曹文诏就不动了。

    孙承宗话的意思不言而喻,他也担心有些特殊情况发生,要确保京城安全。

    朱栩微笑,低声道:朕也是这帮想的,明年国库情况会好不少,倭国那边虎视眈眈,多尔衮又要尾大不掉,蒙古那边,朕也要试探一番,所以,这一战不可避免了。

    朱栩话音一落,孙传庭凑过来,低声道:臣还听说,倭国盛产金银,并且倭国人荒蛮不化,若是拿下,或可大用。

    朱栩看了他一眼,道:那就定个时间?

    孙承宗沉吟一声,道:明年八月,正好夏粮收了,多尔衮那边的有的粮市,正好用作军粮。蒙古,朝鲜,琉球等都会出兵,还需要一些时间整合,海军那边,联合舰队也需要时间背上。

    孙传庭思索一阵,道:可以,到时候,我应该可以完成朝鲜,琉球,蒙古那边的省化改革,辽东的几个省,划分也能结束,正好是个空隙。

    朱栩见左右次辅达成共识,道:那好,这一次朕就不插手,全程由帅府调配,内阁协助。

    遵旨。二位阁老倾身,低声应道。

    朱栩心里舒爽,脸上的职业笑容不免真诚了几分。

    以前都是他一个人上蹿下跳的折腾,还要防备着这些大人从中作梗,现在能达成共识,由他们主动,积极的出手,不枉费他们这么多的辛苦。

    傅昌宗还在宣读,议员们还在皱着眉头翻着纸张,谁也不知道,朱栩,孙承宗,孙传庭三言两语就决定了一场大战。

    在后世专家研究‘倭国入明史’,对这一战的描述长篇累牍,分析前因后果的必然性,只有孙承宗致仕后在与最小的一个重孙闲聊时候说过这件事,这位重孙是大明一代科学家,其在回忆录中,这样记述这段话:曾祖言‘帝厌倭久矣,吾与庭从之’。

    而现在,傅昌宗读的口干舌燥,终于告一段落,拿起一杯茶,喝了口,抬头看向前面。
1...736737738739740...8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