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官笙
征夷大将军府,大将军多尔衮,将军伊达政宗,松平信纲,金忠善,桦山久守,黑田忠之,左良玉。
再到九府的官员,都是倭国的本土官员,没有一个是明人,连朝鲜的都没有!
在高层还能看到一点制衡,在地方上却完全看不到!
工部侍郎姚联志第一个忍不住,道:孙阁老,诸位大人,下官反对。下官认为,倭国必须要进行王道,圣道教化,方可化去荒蛮,走上圣徒,否则将来还会有后患
他一开口,刑部侍郎韩惪凌道:下官也反对,倭国荒蛮不化,戾气冲天,多尔衮等人一样凶厉如野兽,多年不化,下官恳请朝廷,下决心,釜底抽薪,以绝后患!
大人,地方的官员一定要是我们派过去的,对地方进行严厉的整顿,消除倭国的影响
其他人也纷纷开口,认为朝廷必须加强对倭国的管控,不能这样的放任。
陛下,那他们的天皇该如何处置?忽然间,税务总局局长李幼唐开口问道。
在李幼唐看来,既然朝廷已经决定这么做了,他们反对也无济于事,最多进行微调,他更关心这个天皇怎么处置,因为至始至终都没有提到。
第1399章 倭国定
孙传庭看了他一眼,对于这个毕自严的关门弟子,孙传庭也很欣赏,见他问及,与孙承宗对视一眼,道:宫中的太后娘娘,皇后娘娘一直在为皇上安排纳妃事宜,听闻这个天皇才十七岁,容貌出众,知书达理,已经奏请皇上,请准允纳。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开疆拓土是最大的成就感,而征服女人是现实的补充。
众人有些恍然的点头,没有意外,历朝历代,历来如此。
孙传庭说完,见没有意见,继而道:倭国的情形非常复杂,我们的大军没有投降或者参与倒幕的大名的支持,不足以控制整个倭国,也不能陷入泥沼,因此,要一步步来。根据吏部的计划,三年时间,倭国大致能稳定,这期间做好足够的准备,到时候,就可以慢慢的替换,对倭国进行教化,王道入土
孙传庭这些话代表着朝廷已经决定,不容更改,众人虽然不甘,却也反抗不了,只得默默听着。
兵部尚书张国维等孙传庭说完,道:政体方面,下官等可以暂时放下,但是军务,下官坚持反对的态度,多尔衮狼子野心,倭国野蛮不逊,二者相加,后果不可想象,还请朝廷分而治之,相互制衡,确保再无反叛!
做为兵部尚书,张国维的话很是中肯,也有道理。
孙传庭没有多说,孙承宗接话道:我朝正在进行‘军改’,抽不出足够的兵力镇压倭国。倭国有两千万多人口,岛屿密布,势力复杂,武士凶狠,没有王化,需要有强力的镇压,缓解未来一两年的反抗,遍观整个大明,也唯有多尔衮最为合适。
孙承宗的话已经算是直白的了,明白就是要多而过去做这个冤大头,替朝廷平定倭国乱事,等处理好了,朝廷再去接收。
孙传庭知道这些还不足以让这些大人们接受,再次说道:这只是初步的,朝廷各个机构,议会,督政院,大理寺,六部以及诸司局,还有皇家银行,贸易集团,税务总局等,要制定计划,并着手在倭国布局,做准备
众人听着,神色发亮。虽然主政一方的官帽子拿不到,这样出手,或许更不容易做事情。
一大群人纷纷若有所思,继而开口建议。
首先就是兵部尚书张国维,他道:诸位大人,下官建议,在倭国开设新兵处,用以训练兴兵,不出两三年,就能有数万大军,为我大明镇守倭国
包理游在这个时候插嘴,道:内阁对倭国的暂名为绥海省。
张国维一听,顿了下,连忙道:对,绥海省,九国岛一处,本国岛两处,规模为两万
孙承宗看了眼张国维,道:可以,帅府会仔细研讨。
新兵营是由兵部负责的,也就是说,新兵的招募,训练,还没有划分到大元帅府。
张国维听了大喜,刚要说话,傅涛抢话道:皇家银行已经归化在我国开设超过三十家分行,支行,下官希望朝廷能出面解决一些麻烦。
周应秋笑容和睦,道:这个是自然,我亲自去给你打招呼,不听招呼的,你让下面的拟定名单给我。
傅涛不止是傅昌宗的儿子,‘皇家银行’这四个字,就足以让不知情的人忌惮。
傅涛倾身,道:谢周阁老。
皇家贸易集团的代表,贺云杉紧接着道:我们集团也规划了二十条航线,以及众多的商业计划,目前计划书已经初步制定,最多半个月后悔成交内阁,望请审议。
贺云杉代表的皇家贸易集团,或者说是神龙府,神龙府背后的是谁,没有人不清楚。
这个时候,傅昌宗转过头,目光落在张秉文身上,道户部做好审议,拾遗补缺,要看的长远些,顾虑周全些,然后送到我班房。
张秉文近来有些狼狈,孙传庭的‘整肃吏治’的火已经烧到六部,他是第一个差点栽跟头的尚书。
眼见老上司在这个时候出面维护,战台,神色拘谨,眼神带着感激,转头向贺云杉,道:嗯,对了,听说你们那个商贸大会就快开始了?有没有给我发请柬?
户部尚书那也是朝廷的大佬级人物,要是能莅临,那绝对是蓬荜生辉,将商贸大会抬升到另一个档次!
有有有,下官待会儿就亲自送到府上。贺云杉受宠若惊。
不止是他,如果请柬有多的,给我也来一张,我跟张尚书一起去。不等张秉文说话,孙传庭跟着道。
贺云杉大喜过望,连忙抬手而拜道:有有有,下官待会儿一定送到
张秉文听着孙传庭的话,心里也一松,这表示孙传庭在缓和与他的紧张关系,不会穷追猛打,拿他祭旗,震慑天下了。
贺云杉则是激动的手无足措,目光四处看着,盘算着会议结束后,他要去哪些地方送请柬。
接着其他部门纷纷说话,表态要在绥海省进行布局,准备。
孙传庭听着,不动声色的与孙承宗对视一眼,两人眼神都带着笑意。
包理游手下的一干文书奋笔疾书,将今天的话题一一记下。
等大会结束,孙传庭又与傅昌宗等人商讨一番,这才转回班房,结果他抬头就看到,在他班房的客椅上,坐着一个人。
孙传庭神色微异,上前道:曹公公?
曹化淳起身,抬手,笑着道:孙阁老,好久不见了。
孙传庭走近,低声道:是皇上有什么特别的旨意?
曹化淳笑着摇头,道:有些话不好在信上说,皇上让杂家跑一趟。
孙传庭会意,抬起手,道;聆听圣训。
曹化淳按下他的手,道:无需多礼。皇上对多尔衮这一战的表现很满意,他的意思是:这头狼很值得再养一养。
多尔衮一直是朱栩养的一把刀,现在已经人尽皆知了。
孙传庭是聪明人,一点就透,道:放养?
曹化淳道:即便是狼,该饿的时候要饿,该喂食的时候要喂食,这样才能听主人的话。
孙传庭会意,道:内阁会免除多尔衮以前的钱粮承诺,倭国的的赋税也不会苛待,对多尔衮,会授予大权。
曹化淳微笑,道:具体怎么做,那是阁老的事情,杂家就是个传话的。
第1400章 倭国人很有用
大明朝廷对于倭国,现在称之为绥海省的瓜分迅速落下帷幕,在国内改革日趋紧张之际,各部门仿佛找到了宣泄口,一道道政令如同不费劲一般,迅速出台,而后通过内阁,颁布出来。
朝报开足马力,一连十天都是关于朝廷征服倭国的各方面报道,尤其是新版地图,前所未有的扩大,布置囊括了大明北方的一望无际,陌生的疆土,还包括了海上了,仿佛无穷无尽的海岛,而后是安南,金边(柬埔寨),大的不可想象。
不看还好,一看之下,哪怕是一些朝廷高官都恍恍惚惚,不知不觉间,大明有这么大的疆土了吗?
这在民间激起了相当大的振奋,一时间对于朱栩的歌功颂德之声甚嚣尘上,掩盖了一切的杂音。
一些万历年间的老臣,尤其是一些早已经致仕的武将,看的是热泪纵横,他们通过大元帅府,奏请给朱栩上尊号,以示功德,告慰神宗皇帝。
这个尊号有二十八个字之长,简而言之就是:圣德懋武大皇帝。
这件事引来了朝廷的一些讨论,认为朱栩应该有更为显著的圣号,方能匹配他的文治武功,一时间各种上疏,五花八门的尊号出现在朱栩眼前,连带靖王,汪乔年也忍不住上书。
最后的结果,就是朱栩的一句为了结。
‘是朕好大喜功,还是你们乐于邀功求赏?’
这句话堵的朝廷上下一句话说不出,憋的难受,这件事也算不了了之。
一些暗地里的谣言碎语还是不断,指责朝廷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开战,浪费钱粮,开战只是满足帝王的野心,却不知害死多少将士,多少嗷嗷待哺的灾民。
对于这些,朱栩只是在批复南直隶巡抚陈奇瑜的奏本提过一句:功与过论且太早,三五年后再看。
但这件事确实是大大的激励了明朝因为天灾,‘新政’等造成的疲惫状态下的士气。
朝野之中,甚至渐渐的出现了一种不大不小的声音,那就是讨伐缅甸,以雪万历年间被侵略的耻辱。
这种声音很有市场,朝野一些大人物认为这个战争能够转移国内的视线,缓解天灾,改革等的压力。
好在孙传庭等人还有理智,没有被这种声音左右,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内阁在未来两三年,矢志于推动‘新政’前进,不会再发动战争。
总而言之,因为吞并倭国,明朝士气大振,朝野澎湃。
内阁一连十多天,集中精力处理倭国的善后事宜,在十月初,乾清宫特使,内阁辅臣周应秋,在天津卫登船,前往对马岛,然后乘海军的船,前往江户。
这个时候,杨嗣昌已经在江户,他在梳理倭国上下,不管是投降的,起义的,还是自顾参与倒幕的,最后都要接受明朝的统治。
这里面,有人看得清大势,乖乖交出兵权,自然也有顽固不化,需要武力征讨的。
外加需要对投降,起义的十多万大军的控制,杨嗣昌,多尔衮等人着实废了一番心力。
在周应秋从对马岛出发的时候,杨嗣昌,多尔衮,巴达礼,松平信纲,伊达政宗等众人,在江户内湖,送明正天皇兴子。
兴子一身的和服,身边是一群宫女,再身后是大明的军卫,湖面上,则是大明的海军,曹变蛟已经上岸,静等着。
松平信纲站在兴子身前,神色复杂,还是恭谨的道:陛下,倭国存亡,系于您一身,万请保重!
兴子俏脸就更复杂了,短短一个月发生了太多事情,她还是有些缓冲不过来。
兴子身边是她的母亲和子,这个后水尾天皇的皇后真是命大,不但没有死,甚至伤也不重,已经好了大半。
她站在兴子身边,轻轻拉着兴子的手臂。和子也要跟着去大明的,神色倒是镇定的比较好。
松平信纲犹豫了一下,还是低声道:陛下,我们还在与明朝争取,如果能保留您的帝号,倭国就还在,您,还请努力!
松平信纲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靠兴子去大明争取大明皇帝的心意。
兴子抿了抿嘴,心里复杂难明,轻轻的说道:我知道了。
松平信纲不敢多说,缓缓退了回去。
上传吧。和子低声说道。
兴子又看了眼江户方向,那里还要青烟升起,这么长时间了,还是没有清理干净,也不复她之前印象里的洛阳了。
她没有看松平信纲等人,这些过去熟悉陌生的人,现在是真的陌生了。
兴子终于还是登船,在曹变蛟的亲自护卫下,扬帆出海,转道回京。
周应秋没有走水路,而是在关门海峡上岸,一路有着李定国护送,赶往江户。
他是钦差,按理说应该快马加鞭,但实则上边走不看,在对倭国各处进行实地的观察。
因为没有驿站,路也不好,他们走走停停,慢的更多。
马车上摇摇晃晃,周应秋看着骑着马的李定国,道没有水泥路,没有官道,没有驿站,倭国确实要好好改造一番。
没有的东西,一旦要有了,那就表示可以赚很多钱。周应秋是一个务实的利己主义的人,他已经看到内阁可以在倭国捞多少银子入国库了。
李定国微微倾身,示意他在听。
周应秋对这个孙承宗的关门弟子很是好奇,说完一句,忽然道:我听说,你是皇上介绍给孙阁老的?
李定国道:准确的说,是永宁公主。
周应秋看着李定国的脸色,思索着他的年纪,会意的笑了笑,没有再说。
李定国已经在行伍多年,不喜欢说话,周应秋不开口,他也不会搭话。
但旋即李定国猛的抬头,道:大人稍坐,应该又是一群聚众的匪,末将去去就来。
周应秋面色如常,坐在马车上,安稳如常。
这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波了,倭国的秩序被摧毁,新的秩序未建,倭国现在是一片混。
不足两刻钟,李定国去而复返,道:大人,已经赶跑了,可以继续上路。
周应秋‘嗯’了声,旋即又感慨道:倭国的人口太多了,得送一些出去。
李定国看了他一眼,没有多言。
李定国已经听闻,周应秋在内阁建议,将倭国的一些不听话的人进行流放,流放到吕宋以南。
据说,联合舰队几年前就在那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荒岛,上面就是一些蛮人,连一个国家正式的都没有。
联合舰队已经修筑了几个据点,来往商船渐多,但人手还是太少,需要大量开荒的人。
显然,周应秋认为,这些倭国人很合适。
猜你喜欢